体检报告中的“早搏”严不严重?需要治疗吗?(建议收藏阅读)

年底了,老李工作比平时更忙了,需要经常加班,也感到比较劳累。有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心脏突然咯噔一下,就好像突然踩空了一脚一样,心脏突然不跳了(也就是咱们经常讲的“漏跳”或者“偷停”)。

有时候还伴有心慌、心悸、胸痛等症状,需要深呼吸才能缓解。

老李心中十分顾虑,担心自己心脏出了问题。心心就用心卫士小白贴帮他做了个心脏检查。结果显示,老李发生了心脏早搏。

早搏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脏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和老李一起全方位的了解一下早搏,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体检报告中的“早搏”严不严重?需要治疗吗?(建议收藏阅读)

首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早搏

心脏日夜不停有规律的连续跳动,这就是“心律”,每次心跳都是按时发生的,如果心房、房室交界区或心室部位突然出现提早的跳动,医学上就称之为“过早搏动”,简称“早搏”。

打个比方,心跳如同音乐节拍,一般是匀速而规律的,但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被发现有心跳“抢拍子”的情况。如果正常人心脏跳动的节奏是这样的:咚哒——咚哒——咚哒——咚哒——,那么早搏的人心脏跳动的节奏就是这样的: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咚哒——

几乎所有人的一生里都发生过早搏的情况,并且随年龄的增加早搏的情况会更普遍,只是大多数人都感觉不到而已。

体检报告中的“早搏”严不严重?需要治疗吗?(建议收藏阅读)

图:早搏心电图的表现

哪些原因会引发早搏呢?

许多疾病可以引起早搏,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低血钾、发热等非心脏疾病的病人。各种心脏病也可引起早搏,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心肌炎及心肌病等。

早搏虽然是心脏的不规则跳动,但并不是全部由疾病造成。 正常人由于劳累、激动、饮酒、饱食甚至便秘等因素也会引起早搏。

此外,老化也是引起早搏最常见的原因。换句话说,老年人出现房性早搏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体检报告中的“早搏”严不严重?需要治疗吗?(建议收藏阅读)

确诊早搏严重与否可以做哪些检查?

按早搏的性质和危害,可分为生理性早搏和病理性早搏两种。病理性早搏通常是指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

  • 生理性早搏一般没有风险,不会给人带来太大影响;

想要知道自己的早搏是生理性早搏和病理性早搏,就需要通过心脏检查来确诊了。

以下这些检查事项都是比较常用的,都可以从各方面检查出有关早搏的类型以及严重程度:

1、长程动态心电图监测

心电图是早搏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通过长程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心电活动24小时及以上,记录和显示心脏的节律是否规则,心脏的频率为多少,心脏各个期间是否正常,各个波形是否正常等。观察早搏的数量、性质、与活动和睡眠关系等。

体检报告中的“早搏”严不严重?需要治疗吗?(建议收藏阅读)

图:传统的24小时心电监测设备Holter

体检报告中的“早搏”严不严重?需要治疗吗?(建议收藏阅读)

图:长程心电监测设备心卫士小白贴

2、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简称心脏彩超。是观察心脏结构、功能的主要检测方法,看看心脏是否有明确的结构性病变。

体检报告中的“早搏”严不严重?需要治疗吗?(建议收藏阅读)

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3、平板运动试验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计算出具体的运动量,在平板仪上运动,观察运动过程中早搏发生的情况,以判明早搏与运动的关系。

体检报告中的“早搏”严不严重?需要治疗吗?(建议收藏阅读)

图:运动平板试验

4、甲状腺功能检查

如游离T3、T4、TG、TM、TSH,甲状腺同位素扫描,甲状腺B超等。

5、血生化检查

主要是心肌酶学和肌钙蛋白1的测定,观察有否存在心肌损伤。

体检报告中的“早搏”严不严重?需要治疗吗?(建议收藏阅读)

图:埋藏式除颤器

日常生活中怎么做以预防早搏发生?

1、不过度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失眠患者,在心脏早搏护理时应额外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些镇静剂或安眠药,以保证大脑皮层能得到充分休息,否则可造成中枢神经功能紊乱,使心肌兴奋增高而诱发早搏。

2、要注意不吸烟、不饮酒,饮食不过饱,少喝浓茶、咖啡,少吃刺激性食物如酸、辣等调味品,因为这些食物都可使心肌兴奋性增高,诱发早搏。

3、保持情绪稳定。值得强调的是,保持情绪稳定对预防功能性“早搏”非常重要,因为临床发现,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过大是引起功能性早搏的主要诱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