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广州可能是我的投资重点

66岁的梁锦松人生第一次来广州还是孩提时。他祖籍在广东顺德,几岁起经常要随父母回乡下,都要经过广州转车。那时,来往穗港,可以搭乘火车,也可以乘坐当时的“公路车”。由此,车站所在地白鹤洞成为梁锦松对广州的第一印象,让他记忆至今的还有爱群大厦。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也是难点。大湾区该怎样有效融合?

4月9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第二日,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讨论成为当天最热、最受追捧的一场分会。

香港特区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广州可能是我的投资重点

广州日报:您刚才在博鳌论坛提了四个有关大湾区的建议,还有什么补充吗?

梁锦松:这四个建议已经很具体,而且应该是可以落地的。就像马兴瑞省长所说,要一步步来。事情总是发展的,思路、想法也在变。等这四个建议落实了,我再提。(笑)

广州日报:怎样看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的地位?与广州的联系有哪些?

广州日报:你在内地有没切身的就医体会?

广州日报:香港的医疗资源也很紧张,在各阶层间也不平衡。您刚才建议中提到把香港和国际的医生引入内地,会不会由此担心香港的医生资源不够用?

梁锦松:第一,加强供应,香港有能力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医生。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是世界排名领先的医学院。第二,扩大需求,在我任职的那届(香港特区)政府,就有香港人可以在大湾区内居住、工作,但他们退休后却还是回到香港。主要就是因为内地的医疗资源不够。如果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用香港人觉得好的医疗服务标准来服务,就可以鼓励更多的香港人到大湾区去工作、居住,养老,也能更好地服务大湾区的内地居民。

当然,也有很多大湾区的人想把内地好的医疗介绍到香港去,这样的交流没啥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