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古史濒危浮雕亚洲犀珍藏

犀牛是世界保护的珍稀动物,犀牛角是极为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定惊、凉血解毒的神奇功效。此外,在我国古人眼中,犀牛还具有辟邪镇凶、护佑平安的作用。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已铸造出青铜犀牛;两千多年前,汉朝人就把犀牛角视为奇珍异宝,汉代道教“八宝”(火珠、铜钱、方胜、犀角、艾叶、银锭、珊瑚、书)之一,便是犀牛角;我国古代的聚宝盆中,除放置金银珠宝、珊瑚玉石外,还必定放入犀牛角一双……中国人珍爱收藏犀牛角艺术品可谓源远流长。

稀世古史濒危浮雕亚洲犀珍藏

亚洲犀牛角雕螭龙杯

犀角雕刻古已有之,但是到明代中期,才成为一种艺术。明朝犀角的雕刻工艺逐步进入了繁荣时期,清代中期则达到历史的鼎盛。从明代到晚清,小小的犀角杯由简而繁,经历了由质朴到奢华的演变。清代后期,国力衰微,进口的犀角料减少,且多作为药材,所以犀角雕艺术走向衰落。在众多犀角雕刻品中,犀角杯过半数,这都源于皇家对其药用价值的偏好。《本草经集注》对犀角的功能主治定义为“解莨菪毒”,有清热、凉血、定惊、解毒的疗效。所以犀角雕刻成品多为杯子,以此饮酒,既可醒酒,又可得融于酒中的药性,可谓至珍之酒器。

时间推向现代,仍有很多助长犀角升值的因素,第一,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了全世界涉及面最大的生物养护协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犀牛和大象均在保护范围内,利用犀牛角完成角雕艺术成为历史;第二,非洲犀角充斥市场抬高了亚洲犀角的价值。犀角有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之分,非洲犀角制品到清代中叶乾隆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其缘由是亚洲犀角绝迹后,人们用非洲犀角取而代之。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而且亚洲犀牛角的药用价值是非洲犀牛角的20倍;第三,国人对于亚洲犀角存在着特殊的情愫。它存在于中国,灭绝于上个世纪,使得人们潜意识里对它十分重视。

稀世古史濒危浮雕亚洲犀珍藏

犀牛角浮雕蟠魑纹杯

行情一片大好

中国不出产犀牛,所以即使在古代,犀牛角也属于珍稀物品,多是通过进贡、贸易等渠道进入中国。目前,亚洲犀牛已经灭绝,非洲犀牛也早已成为禁止捕杀的保护动物,市场上现在基本没有犀角出卖。犀角艺术品拍卖行情看涨,也是因为很多国家将犀角列入禁售项目。

另外犀角雕刻的历史在我国至晚清已经划上了句号。故犀角雕刻品以其罕见的程度,恰好符合“炒作”的底数,因此没有国外回流“扩盘”的后顾之忧。

同时,书画市场的不景气现象使一部分的游资开始寻找新的投资的门路。陶瓷,玉器,青铜,杂项等的鉴定技术比之犀角相对难度要高得多。

北京市文物局鉴定专家张如兰认为,若抱有投资意识进入拍卖市场的,犀牛角雕刻品应是首选。因为国际上犀角雕刻品尤其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犀角雕刻品价格飞涨,以至十年间上涨了几十倍,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

真假犀角难分辨

随着犀角热的出现,市场上的犀角雕也多了起来。但市场上的犀角雕90%都是赝品,很多是根本没有收藏价值可言的合成犀角,甚至有的是黄牛、水牛等其他动物角。有人把有竹丝纹的角当作犀牛角,其实这是个误区,牦牛、水牛角也同样有竹丝纹,而网络纹和鱼子纹才是犀牛角所独有的特征。

有的造假者将黄牛角、水牛角、牦牛角剖开,一层层烫压,再煮熟后制作雕刻成假犀角杯,由于看起来也有成片成片的竹丝纹,而且价钱不贵,令很多收藏者上了当。至于市场上存在的合成犀角做成的赝品,成分为树脂胶、石蜡等化学物质,没有任何收藏价值。

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鲍建和提醒收藏者:犀牛角底部的蜂窝纹,是其区别其他种类牛角标志性特征。犀牛角珍罕也要注意区别亚洲犀角还是非洲犀角,因为亚洲犀角的价值高于非洲犀角。但在拍卖市场上,一般不会标识藏品是亚洲犀角还是非洲犀角,完全要靠藏家自己的眼力进行判断了。

稀世古史濒危浮雕亚洲犀珍藏

明末清初 犀牛角

犀牛角与其他牛角的特征区别:

一、 犀牛角是长在鼻子上的,有单角和双角。由于生长在头部的中间,更接近圆形或大椭圆形;牛角是长在脑门向两侧分叉的,因牛脑门比较平(没有人看见过大贲头的牛吧?),因此牛角是扁的;

二、 犀牛角生长特征具有“前沟后岗”的特点。什么是“前沟后岗”?犀牛角往角尖方向去,有一条凹下去的沟,是“前沟”,朝向牛尾巴。犀牛角往鼻子方向去,有一条凸出来的岗,是“后岗”,朝向上天。因为有这条岗,令犀牛角杯形器物的边口,好象制造出犀牛角是扁形的感觉;

三、 所有的牛角都具有的共性,就是“前实后空”,“前实”就是指向角尖去的地方是实心的;“后空”就是指向鼻子或脑门去的地方是空心的。牛龄越大,空心则越长,实心则越短;

四、 又一条共性,所有的牛角都是有年轮的。所有角制品的横截面的开裂都是围绕着年轮绽开的。为什么在只说了是所有角制品这个词,也包括了象牙;

五、 犀牛角的颜色不是单一的,靠近纵向中心一律是黑的,这是区分犀牛角与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征;犀牛角颜色往往被染成古红色,是为了达到仿古的效果。其实自然界中只有绝种的亚犀种群中才有红色的角质。

六、 犀牛角区分其它牛角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犀牛角(亚犀非犀都具有)的纵向纹路永远是直的且相互平行,即便是因年代的久远而出现开裂,也不会出现如其它牛角般那样的交叉网路。犀牛角的横断面,虽有年轮,但因纵向纤维纹路是相互平行的结构,所以反映于横截面上的现象是:对于亚犀被称做“鱼子纹”;对于非犀被称做“甘蔗纹”,行内人士都统称叫“鱼子纹”。而其它牛角则没有这种特征。

七、 有的文章中称,用兽皮带毛的一面去擦磨犀牛角,可以闻到一种麻油(北方叫香油)的香味。这只是对于犀牛角中特殊的一种被称做是“香犀”的犀角,据明史相关文献中记载,在明朝中叶就已绝种了,这种香犀的产地在哪儿呢?就是在前些日子又一次被海啸问过安的印度尼西亚的那座爪哇岛和索罗门婆罗洲。只可惜照片太老,没有颜色。有些绝了种的犀牛是根据部落图腾画出来的,与真实的动物难免有偏差,就凑合将就着吧。观看非犀牛,目前尚有几座城市的动物园里有养的。等有机会吧,俺当面教大家体会鱼子纹的直观效果,因为从照片看过去的感觉没有直观那么真切,鱼子能看见,但微小的纹照片照不出来。

稀世古史濒危浮雕亚洲犀珍藏

明中期 “亚洲犀牛角杯

 亚洲犀角比非洲犀角值钱,可重点关注明清犀角雕

  同样是珍稀资源,相比之下犀角雕比象牙雕更昂贵。犀角的价格是按克计算的,明清的犀角售价约每克2000元。即便是新角,非洲犀牛角每克约200元,亚洲犀牛角每克约600元。

  亚洲犀角的价值高于非洲犀角。亚洲犀角的底盘为马蹄形,非洲犀角为马鞍形。亚洲犀只有一只角,长者约30厘米,短者仅10余厘米。非洲犀有两只角,前角长,后角短,长的可达80厘米,短的也有30多厘米。但在拍卖市场上,一般不会标示藏品是亚洲犀角还是非洲犀角,完全要靠藏家自己的眼力进行判断了。

  犀角这种产自国外的珍奇物品,最初在商代使用时,人们更看重的是它的药用价值。由实用品转为工艺品,则是在宋代出现了有造型的犀角雕之后,文人雅士开始在犀角酒杯、盏、觚上雕刻,以显示文笔和画工,但受到材料稀缺的限制,当时的犀角雕也是非常稀少。

稀世古史濒危浮雕亚洲犀珍藏

明末/清初 犀角雕百子图杯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的虽然是犀牛角,但不是明清雕刻,而是现代仿品,价值就相去甚远。那么如何判断犀角杯的新旧呢?就要看雕工,看作品属于哪个时代的风格。可以多研究一下博物馆里的藏品,像明代犀角杯风格大气、庄严高贵,而清代犀角雕刻雕工繁杂,刻意显示刻工技巧,这是两个朝代的犀角雕刻在风格上的区别。此外,像明代时朱元璋实施海禁,多数犀角都是从非洲、爪哇、印度走私来的,材料稀少珍贵,所以雕刻家采用磨工浅浮雕;而清代海运进一步发展,进口材料增多,更有官员直接从国外购买,雕刻家得以在犀角上用高浮雕、镂雕刻意展现刻工。

稀世古史濒危浮雕亚洲犀珍藏

清早期 犀角兰亭序巨杯

  不过,清朝传世的犀角杯中也有很多刻意模仿明代风格的仿古杯,尤其以乾隆时期最为突出。因乾隆好古,当时宫廷造办处制作了大量的仿古杯。而且清代很多犀角杯是染色的,犀角本身的天然蜂蜜色,经过工匠染色变成古铜色,就会有古色古香的感觉。但乾隆时期的犀角杯并不是最好的,犀角雕精品多出在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前期,大都采用浅浮雕的精湛技艺,只在犀角上雕1毫米的深度,却能展现七八个层次,比深浮雕、镂雕难度更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