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陶器裡為什麼有那麼多羊的形象?

熊掌大人

圖1 陶幼羊 故宮博物院藏

羊,溫順,惹人愛。羊,食草,易於養。中國文化賦予羊吉祥美好的內涵。羊大為美;“羊”通“祥”,象徵吉祥;羊有跪乳之恩,示人以孝,教人以禮。中國人自古就喜歡以羊為題材製作和裝飾物件。我國最精美的青銅器四羊方尊,四隻綿羊立於方尊的四角,精美絕倫。著名的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質野生動物、家畜家禽、羊列在其中。陶瓷裡自然少不了可愛吉慶的羊兒身影,有羊形器物、羊形裝飾、羊紋裝飾。羊形器物即器物的外形為羊形;羊形裝飾為羊或羊頭貼塑於器物以為美化裝飾;羊紋裝飾是在器物上描繪羊為裝飾圖案。隨著歷史的發展,時間的推移,陶瓷裡的羊既有傳承的關係又有各自的時代特徵。

圖2 陶母羊 故宮博物院藏

漢代流行厚葬,各種人俑、建築模型、牲畜家禽等人間一應俱全的吃、住、行、娛、遊均做成冥器隨逝者下葬,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享用玩樂,同時希望他們豐衣足食,六畜興旺,佑護子孫。六畜之一的羊自然位列其中,塑造的陶瓷羊形態各異,品種多樣,生動形象,富有趣味。羊寓意美好,漢代用羊的形態做成尊,既實用又美觀,羊尊肚子大,用來盛美酒。捏塑羊貼在器蓋上,既好看又吉祥。

1.陶幼羊

東漢 高4.3、體長6.6釐米,河南輝縣出土,故宮博物院藏。羊頭小無角,耳向外張開,頭部前傾,張口咩叫,身體單薄,尾巴短小,四肢向前,快步行進。小羊羔邊走邊叫邊聽,似乎已離群,在急切的呼喚媽媽,尋找歸路,生動傳神。(圖1)

2.陶母羊

東漢 高12、體長17釐米,河南輝縣出土,故宮博物院藏。羊頭上抬前傾,張嘴呼叫,雙耳外張,身體肥壯,尾巴短小,四肢結實,前行狀,似在著急的呼喚尋覓小羊羔,自然傳神。(圖2)

圖3 陶羊 故宮博物院藏

3.陶羊

漢 高12.8、體長15釐米,故宮博物院藏。羊,頭部圓潤,羊角彎曲,嘴巴微閉,脖子粗短,身體肥碩,四肢直立、粗壯矮短,尾巴短小。採用略微誇張的手法塑造了一隻肥美可愛的綿羊。(圖3)

圖4 褐釉羊 上虞市文物管理所藏

4.褐釉羊

東漢 高13.3、長18.3釐米,浙江省上虞市出土,浙江省上虞市文物管理所藏。四腿屈曲作臥伏狀,雙目前視眼凸出,雙角後彎口微張,頜下一撮鬍鬚,身軀肥碩,造型樸拙。施青、褐相雜的釉,斑駁的釉面表現了羊毛絨絨的感覺。(圖4)

圖5 彩繪陶臥羊尊 河南博物院藏

5.彩繪陶臥羊尊

東漢 高21.4、長44.5釐米,河南省滎陽縣河王水庫出土,河南省博物院藏。羊尊塑造為臥羊式,器形大、穩重。羊兩目炯炯注視前方,兩角彎曲呈大C形,身軀渾圓尾巴短,揹負圓管。通體施黑衣紅白彩繪。(圖5)

圖6 刻花三羊陶盒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6.刻花三羊陶盒

東漢 高22、口徑24、底徑16.3釐米,1955年廣西貴縣總倉庫出土,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盒略呈球形,由蓋、器組成,蓋與身一樣大,為半球形,子母口,弧腹,圜底,圈足。蓋頂有環鈕,盒身飾一對鋪首銜環。盒通體刻花,從上至下有鳥紋、半圓弧內羽狀紋、鋸齒紋、菱形紋。蓋面兩道凸弦紋,弦紋上等距離貼塑三羊,羊形狀神態一致,均呈臥伏回首狀。(圖6)

漢代陶瓷裡的羊姿態不一,有站立狀,有行走狀,有臥伏狀。羊捏塑成形,輔以雕刻、貼塑。這一時期的羊多為陶質,東漢時的浙江一帶已出現上釉瓷羊。陶羊多為陪葬明器。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文藏

現在能看到的漢代陶器,大多數都是陪葬品。可能西漢定都長安的的原因,西安出土的西漢陶器非常多,大多數工地都能勘探出西漢的墓葬。早期人死了就把生前用過的器具陪葬,後期就有了專門的陪葬品,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質冥器﹐ 包括陶倉﹑陶灶﹑陶井﹑磨﹑樓閣、陶罐等模型,一般成對出現,這類比較常見。有的陶器是帶綠釉的,能放的起這些陪葬品的都是有權貴人家,不差錢人了。當時的漆器也比較多,只是不容易保存,後人看不見了。

其中也有一部分陶製陪葬品就是動物的形象——也就是秦漢時期的六畜。包括馬、牛、羊、雞、犬、豕(豬)。馬是作戰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一般不吃;牛是重要的耕作用具,一般不能吃,殺耕牛是死罪。當然祭祀等場合除外。能吃的也就是羊、狗、豬、家禽。最普遍的是豬和狗,雞鴨還要留著下蛋呢。羊肉要比豬肉和狗肉高貴些,因此能吃上羊肉不但說明生活好,更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雖然漢朝提倡節儉,但是厚葬之風還是慢慢流行開來,侍死如侍生,所以陪葬品多了,我們現在能看見的就多了。

尤其是參觀漢陽陵時,可以看到,陪葬的羊、狗、豬非常多,狗比羊還要肥。


網上找了一副圖,以前歷史課本上有這幅圖,一座墓的壁畫,講的是西漢的烹飪。可以看出,常見的能吃的動物基本都有,都可以辨認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