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平衡施肥技術的應用探討

馬鈴薯是世界上僅次於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 其全球產量很高, 特別是我國, 是全球生產馬鈴薯量最多的國家。在很多地區, 都將馬鈴薯種植當做一種產業, 家家戶戶都種植馬鈴薯, 然後幫助人們脫貧致富, 因此各個地區的政府部門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新時期, 為滿足社會的實際發展需求, 應重視對馬鈴薯平衡施肥技術的應用, 提高馬鈴薯的質量與產量, 以促進馬鈴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1 馬鈴薯施肥的基本原則

在幼苗期, 馬鈴薯的吸肥量是比較少的, 等到發棵期, 其吸肥量會大大增加, 等到結薯初期, 吸肥量會達到最高峰, 自此之後, 吸肥量會快速下降, 前中期所需要的施肥量佔到馬鈴薯總吸肥量的70%以上。在施肥時, 應以施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 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助, 以大量元素為主、以微量元素為輔的基本原則[1]。為實現施肥的平衡性與規範性, 應做到前促、中控、後保, 且前期以施入N、P為主, 促進馬鈴薯能夠做到早生快發, 多進行分枝, 能達到豐產的效果。在馬鈴薯生長的中期, 無需施肥, 旨在控制馬鈴薯莖葉不能瘋長, 確保馬鈴薯地下塊莖能科學形成, 並逐步膨大[2]。等到後期, 應開展葉面噴肥, 不可讓馬鈴薯的葉色出現過早落黃問題, 從而加速葉片光合作用率, 進而為馬鈴薯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

2 馬鈴薯平衡施肥技術的應用

新時期, 在種植馬鈴薯時, 施肥技術備受關注, 其直接影響著馬鈴薯的實際營養成分, 能根據馬鈴薯生長時期的不同, 提供相應的施肥服務。在本次研究中, 充分利用了平衡施肥技術, 主要是將傳統的盲目性施肥逐步向定量施肥方向轉變, 從以往單一施肥逐步向有機肥方向轉變, 還要與一些化學肥料進行配合施用, 進而達到作物增產、節肥、品質改善、增收與平衡土壤養分的目的。以下就具體的平衡施肥技術展開細緻性分析。

2.1 重視施入基肥

在用量上, 基肥通常佔到總施肥量的70%, 且施入的基肥以經過腐熟的農家肥為主, 還要搭配施入一定的N、P、K肥[3]。施肥時, 若地塊667m2產2000.0kg馬鈴薯, 應施入經過腐熟的有機肥3200kg、過磷酸鈣45kg、尿素18kg、硫酸鉀12kg, 若地塊產量更高, 應增加施肥量。施肥時, 應將化肥施到距離馬鈴薯種薯的4.5cm位置, 避免發生燒種現象。前期施入基肥時, 應將有機肥在所耕地面上進行撒施, 且施入化肥時, 應在種植之前開展集中溝施, 通常溝深處在15.0cm左右。

2.2 科學施入種肥

播種時, 應施入一定量的種肥, 採取溝施方法, 施入磷酸二銨7kg/667m2, 施入種肥的深度應比種子還要深5cm左右。種子和種肥應及時進行分層隔開處理, 若無法分開, 就禁止攜帶種肥。

2.3 早施追肥

在馬鈴薯的幼苗期, 應及時最好追肥處理, 且以追施N肥為主, 根據中耕培土實況, 追施尿素量為4kg/667m2;等到現蕾期, 追施尿素7kg/667m2、硫酸鉀8kg/667m2。距離植株根系4cm位置處應開溝, 採取溝施或穴施的方法, 施肥完畢後, 應利用土來覆蓋嚴密, 從而達到促苗早發的目的。馬鈴薯開花之後, 無需在根際位置進行追肥, 特別是不可追施N肥。

2.4 做好葉面追肥工作

馬鈴薯塊莖的形成期與膨大期, 應在葉面上進行追肥, 主要是利用噴施寶有機水溶肥來進行噴溼操作, 噴施次數為3次, 旨在達到營養的平衡度, 預防後期發生葉片落黃問題。實施葉面追肥時, 確保每次每667m2使用35m L的噴施寶兌50kg水, 採取連續性噴施, 間隔時間為8~10d。

3 結語

為提高馬鈴薯種植經濟水平, 提高馬鈴薯種植的產量, 從而為種植戶謀求更高的經濟利潤。若想滿足此項目標, 應重視對平衡施肥技術的科學性應用, 設定科學的施肥計劃與施肥方案, 嚴格控制好施肥參數, 從而為馬鈴薯生長提供所需的營養成分。馬鈴薯平衡施肥技術的應用, 應做好基肥施入處理, 強調早施追肥與葉面追肥處理, 從而提高馬鈴薯的產量與質量, 以求為種植戶提供更高的經濟效益。

【文】王莉莉

馬鈴薯平衡施肥技術的應用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