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4年時間“掙”得百億資產,如今卻身敗名裂還被判了刑

關注樂享財經故事,期待與你們一起,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他是一個寒門英才,年紀輕輕就成為名牌的大學教授,發過上百篇論文,拿過無數的獎項;

卻因為被人排擠,無奈下海,僅用短短三四年的時間,便創建了27個軟件元,3家上市公司,資產高達上百億,位列富豪榜第47名;

而後他又迅速跌落神壇,身敗名裂,騙取100億資金,1.2萬畝地,一手締造了當年國內最驚人的金融泡沫。

他就是宋如華,託普集團的創始人。

他用4年時間“掙”得百億資產,如今卻身敗名裂還被判了刑

“被告人宋如華犯挪用資金罪,判處有期徒刑9年。”

2013年10月14日,成都中級人民法院對原託普集團創始人宋如華做出如上判決,言畢,宋如華的妹妹失聲哭了起來,宋如華本人卻非常平靜,回道“聽清楚了”。

創業之初,宋如華說自己要做“中國的比爾·蓋茨”,失敗之後,他卻被媒體定義為“四川第二個牟其中”。

宋如華1962年生於紹興一個小山村,父親是大隊會計,母親在他7歲時去世,他是家中第三個孩子,也是唯一的兒子,父親希望他“容顏如華,前程似錦”。

1978年,16歲的宋如華迫不及待地參加了“文革”之後第一次高考,但落榜了。一年後,他成功考入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應用物理系。

四年苦讀後,21歲的宋如華被校方挽留任教,同時攻讀研究生。宋如華知道自己走到這一步不容易,因此更加不敢懈怠,他拒絕一切娛樂——不抽菸、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不看電影、不逛公園,把所有時間投入到教學和學習中,1989年,他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

他用4年時間“掙”得百億資產,如今卻身敗名裂還被判了刑

當時宋如華的課是全校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甚至能吸引大量外系的學生,網易創始人丁磊就聽過他的課。1990年,他還獲得全校唯一的“機電部青年教書育人特等獎”,被破格晉升為講師,次年又被晉升為副教授。

除了課堂任教,宋如華的學術成果也一點沒有落下。幾年時間,他發了百餘篇論文,各種獎項拿到手軟。

然而禍事也由此而來。自從當了副教授,宋如華就不斷被同事“舉報”,領導也覺得他有點不聽話,暫停了他的入黨申請,也沒讓他參與“霍英東教育獎”評比,後來還派他去貧困縣雅安支教。

因家中變故,不能前去支教的宋如華被迫放棄這份讓他引以為傲的工作。

但還是得生存,為了賺錢,1992年,宋如華和一個好友湊了5000元錢,創立了託普,是英文TOP的譯音,含“頂尖”之意。宋如華髮了一個毒誓,他要做“中國的比爾·蓋茨”。

他用4年時間“掙”得百億資產,如今卻身敗名裂還被判了刑

與這種高遠志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託普初期的業務非常寒酸,就是倒賣電腦及相關設備。宋如華負責跑業務,他嚐盡了小生意人的各種艱辛,甚至蹬起了三輪,每蹬一下,他就告訴自己“又掙了一毛錢”。

吃苦對於宋如華不算什麼,他真正的成長在於學會了“善意欺騙”。宋如華最初做生意很實誠,騎著個自行車就去見客戶,結果被客戶視為沒有實力。

1994年年底,區政府想要採購一批能自動打印發票的軟件,但在當時,這種軟件根本沒有人能開發出來。

之後,他組織團隊突擊學習,突擊製作,在經歷了幾次試錯後終於搞出了產品,並且只用了12天時間。

這件事讓託普在業內名聲大噪,宋如華則趁熱打鐵,稱要“把一件事情推向一個事業”。很快,託普的業務版圖便延伸至省內省外,成為全國四大供應商之一。

他用4年時間“掙”得百億資產,如今卻身敗名裂還被判了刑

說幹就幹,宋如華也不是吹牛逼的人,於是他從母校招了三個得過開發大獎的學生,夜以繼日地搞開發,幾個人花了兩個月時間硬是把軟件做了出來。

憑藉這種自動計稅和打印發票的軟件,宋如華順利地將業務版圖拓展至全國各地方政府,一年內就創造了4000多萬元的業績。

一夜暴富讓宋如華開始高估起自己的能力,他以為只要敢於出擊,成功就唾手可得。

1995年,聯想等製造商正飽受海外品牌衝擊之苦,託普卻成為IT界一股旋風,與風頭正勁的華為相提並論。這個成績讓宋如華生出一種“託普必勝”的感覺。

僅半年時間,託普公司的全國業務盡數萎縮,數百萬元應收款無法收回,10多個省級辦事處分崩離析,經營骨幹紛紛出走,技術人員離職過半。

就這樣,毫無政府背景與資源可言的託普被灰溜溜地趕出了一個由他們率先啟蒙的市場。

他用4年時間“掙”得百億資產,如今卻身敗名裂還被判了刑

就在所有人以為託普快不行了的時候,宋如華卻突然發現了一條更大的財路。

1996年秋,宋如華參加了科技部組織的一次印度考察,參觀有“南亞硅谷”之稱的班加羅爾。他發現班加羅爾的軟件園非常繁榮,便考慮在國內複製該模式。

回國之後,他又到瀋陽參觀了劉積仁創辦的東軟,那是一家致力於軟件產業化的企業,還於當年成功上市,是國內第一家上市的軟件企業。

宋如華覺得自己可以比劉積仁做得更大,他一回四川便提出要打造西部軟件園。

做軟件園首先得需要土地,於是宋如華在成都郊區附近買了100畝菜地。由於當時政府渴望快速推進信息產業,建軟件園這事突然就有了象徵性意義,於是政府開始大力扶持託普。

場地有了,現在就剩下大量的資金投入,於是宋如華瞄準了一家虧損嚴重的上市國企川長征。

但收購川長征大約需要1億元,而託普當時根本沒有這麼多錢。為了做成此事,宋如華開始耍手段。

他一邊在媒體上大炒概念,稱將把川長征做成“中國信息產業第一股”,一邊發佈消息稱正考慮把“西部軟件園”以5000萬元的價格,賣給廣西一家上市公司。

1998年4月,四川政府接受了他的收購方案,方案規定,託普以約1.1億元的價格收購川長征48%的國家股,其中近7800萬元通過換股方式支付,餘款則由政府借款支付。

短短三四年時間,他用空手套白狼的功夫在全國圈了27個軟件園,資產超過100億,共計1.2萬畝土地,2000年前後,託普笑傲整個IT界,成了業內最大的“地主”。

他用4年時間“掙”得百億資產,如今卻身敗名裂還被判了刑

在這次圈地過程中,宋如華也沒有花多少自己的錢,一方面各地政府轉讓土地的價格非常低,有的甚至是白送的,另一方面宋如華一拿到土地就去銀行申請貸款,銀行如果不貸款,他就不開發。

此外,他還利用政府急於求成的心態,向政府索要各種大型軟件項目。2002年8月,一篇名為《託普泡沫》的長篇報道登上新聞頭條。

文章稱,託普的軟件園“空空蕩蕩”,“培訓中心被承包成了旅館”,招聘來的“軟件工程師”們不是打電腦遊戲就是上網聊天,上市公司旗下的長征網絡年營收只有3227萬元,淨利潤卻高達2069萬元。

如此空洞的經營之所以能維持,在於宋如華趕上了一個瘋狂年代。從1999年5月開始,在政策利好的推動下,中國股民掀起一股炒股風潮,市場進入大牛市。

川長征在改名“託普軟件”後股價一路飆漲,最高漲至每股48元,此外,它還於2000年5月以“軟件國際化及倍增計劃”的概念,一舉募資9.5億元。

這一系列的質疑,把託普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

他用4年時間“掙”得百億資產,如今卻身敗名裂還被判了刑

宋如華不怕媒體,但他害怕銀行和政府,眼見託普的老底被扒了出來,銀行慌了,開始全面抽貸,有的銀行甚至將託普告上法庭,各地政府也以“開發不力”為由收回土地——宋如華引以為傲的27個軟件園瞬間土崩瓦解。

到了2004年3月,託普上下早已人心渙散,宋如華卻在這時稱病辭職,並把自己所持有託普軟件共計1800萬股的股權,分別以1元的價格賣給兩個下屬,留下了12個地方政府和12家銀行的鉅額債權債務,帶著妻女潛逃到了美國。

此時,託普集團則全面崩盤,在10省12市留下了鉅額債務,僅給四川一省造成的損失就高達20億元。

2005年5月,中國證監會宣佈對宋如華實施“永久性市場禁入”。

2011年,奇蹟般的事發生了——宋如華竟然出人意料地主動回國!當然,剛入境他就被逮捕了。

2013年,法庭以挪用資金罪,判了宋如華9年。

但在受審期間,宋如華沒有表現出絲毫懺悔的意思,他反而不斷辯稱許多事情與他無關,更沒有捲走一分錢,他堅稱自己沒有做錯。

但這種結局,能怪誰呢!

他用4年時間“掙”得百億資產,如今卻身敗名裂還被判了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