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他写“黄色小说”,却是中国最浪漫的文学骑士,没有之一

人物丨他写“黄色小说”,却是中国最浪漫的文学骑士,没有之一

人物丨他写“黄色小说”,却是中国最浪漫的文学骑士,没有之一

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

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

少年小波

要说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标志性文化事件,可能你借我两双手我都数不过来。

但如果你问其中有哪些是让人感到最遗憾的,王小波在1997年的突然离世能算是一件。

他走后的一个月,不仅有一百多家媒体发布了悼念文章,还有人专门在网上制作了王小波专页,而他的作品也是一时间“洛阳纸贵”,影响程度不亚于今天微博热搜榜上的那点事儿。

不仅如此,在逝世之后的十几年里,王小波也不断地被经典化,逐渐抽象为一种文化符号。一代代青年奉他为“精神导师”,甚至甘当他的“门下走狗”。

要知道,豆瓣上最大的王小波纪念小组,名字就叫“王小波门下走狗”。

人物丨他写“黄色小说”,却是中国最浪漫的文学骑士,没有之一

那么,王小波的魅力究竟何在?

先让我们从他的死亡,回到他的诞生:1952年,王小波生于北京一个体制内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

人物丨他写“黄色小说”,却是中国最浪漫的文学骑士,没有之一

穿背带裤的王小波

那时,新中国刚建立不久,一场看似美好的浪潮即将降临,但父亲王方名却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相反意义的名字:小波。

只因为王方名彼时正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含冤受屈,而“小波”这个名字,则寄托了父母对未来的希望,或者说小确幸——能将所遭遇的大风大浪化为小波折。

但小波并追求“小”,相反,他迎接新兴世界的“波浪”,从小便展现出出众的好奇心。

“体制知识分子的集中地”成方街,铁狮子胡同一号,人民大学的林园楼——奇特复杂的建筑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少年小波得以尽情嬉闹,感受时代的蓬勃氛围,这也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触发点。

人物丨他写“黄色小说”,却是中国最浪漫的文学骑士,没有之一

大学时期的王小波

与此同时,少年小波也充满叛逆精神,对中国教育体制下所谓“品学兼优”好学生的标准行为规范不屑一顾:捉弄老师,上课发呆,喜欢打闹和冒险……他绝对是我们现在人人讨伐的“熊孩子”。

年少的纯真幸福,似乎也和家庭遭遇的改变脱离不了干系。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反右”运动的兴起,社会氛围越来越紧张。但由于父亲王方名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并由此改善了生存条件,他们一家才得以在血腥风雨的“文革”中避开残酷迫害。

在某种意义上,王小波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

人物丨他写“黄色小说”,却是中国最浪漫的文学骑士,没有之一

见证革命的狂潮

运气能带来安逸,也能给一个正疯狂吸收外界知识的少年面对极端环境时带来一时的缓冲,对他日后的创作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比如,同样是反思文革,有过较为正常成长经历的王小波的创作,完全不同于主流伤痕文学的沉重与伤感,而是偏向幽默反讽,既有趣味又充满浪漫情怀。

不过在另一方面,当他看到作为逻辑学学者的父亲不得不秉持“政治化”的学术立场、接受宏大叙事规训的“游戏规则”,这一点又让成年后的王小波不断反思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人物丨他写“黄色小说”,却是中国最浪漫的文学骑士,没有之一

但在那个时代,哪有长久的安逸呢?

不久后,王小波下乡了。

他和很多人一样,跟随着时代浪潮沉浮,先后当做知青、民办教师和工人,但他在众人皆醉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和理性,一边观察和思考,一边进行自己的秘密创作。

而那段荒诞魔幻的历史,在日后也成为他的重要创作素材,即使在新的时代来临后,也时刻保持着对集体的疏远和批判。

人物丨他写“黄色小说”,却是中国最浪漫的文学骑士,没有之一

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彼时,中国也正兴起了“出国热”。在妻子李银河赴美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后不久,王小波也去了美国求学。

留学经历大大拓宽了他的视野,不仅对西方现代文明体制有了深刻的理解,促使他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中国的红色文化,也在学识和创作上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在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后他又继续学习计算机。

然而,由于个性狷介,他回国后在北京高校的求职并不理想,不久便辞职写作,成了体制外的自由撰稿人,一直保持着特立独行的创作姿态。

人物丨他写“黄色小说”,却是中国最浪漫的文学骑士,没有之一

1988年到1997年是王小波创作的高峰时期,他手握两支笔,一支写杂文,一支写小说。

关于前者,他以犀利的笔触直指社会生活,提出了自由主义、反体制、反伦理中心主义、同性恋、知识分子立场等各种问题,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一直到现在,很多人熟知的,也是那个写杂文的王小波。

但路读君必须强调,王小波的小说创作同样不容小视,其文学成就更是超越了流传度更广的杂文。

人物丨他写“黄色小说”,却是中国最浪漫的文学骑士,没有之一

他幽默,但却是那种黑色的幽默,表面在写爱情,实际上却是在展示个体和集权之间的矛盾。

有人把他的小说视为“黄色小说”,因为里面有无处不在的青春压抑,特别是关于性的狂想。但如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样,他只是在借性来表达自由主义诉求,以“反乌托邦”的态度来追溯集体记忆。

说远点,我们甚至可以从这些“黄色小说”中看出王小波深受罗素自由主义立场和经验理性思想、福柯权力理论、奥威尔反乌托邦叙事的影响。

黄金时代的性启蒙

可能跟王小波的个人经验有关,他的小说中往往有这样的人物组合:美丽性感的女孩总是能与相貌不扬但颇具个性的男子擦出爱情的火花。

比如,《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X海鹰与王二,《我的阴阳两界》中的小孙护士和小神经等。

其中,最为典型和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黄金时代》里的陈清扬与王二。

人物丨他写“黄色小说”,却是中国最浪漫的文学骑士,没有之一

《黄金时代》以作者插队云南的经历为素材,展示了北京青年如何在浪漫的边疆地区,以性爱故事颠覆革命的宏大叙事,具有强烈的启蒙性质。

在书中,美丽单纯的陈清扬与满口“混话”的王二,无视文革时代对个体的压迫,反而在性爱中释放情欲,完成身体对权力的超越,从而捍卫了个体的自由和尊严,享受人生的“黄金时代”。

在书中,有段话至今仍被反复引用: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青春的生猛和易逝,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和对时代大锤的隐喻,都浓缩在这段话、这部小说里。

尽管已成经典,但《黄金时代》一直存有不少非议,在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它过于色情,缺少“正能量”。

但王小波对此却不以为然——也许,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

有些人“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 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也有些人,能从中看到智慧,看到悲,看到美。

人物丨他写“黄色小说”,却是中国最浪漫的文学骑士,没有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