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韩寒说过的“文坛算个屁,谁都别装逼”这句话?

韩贞禹

这个题必须要答一答了,没有其他,就因为韩寒曾经是我的偶像。


大概是中学时期,疯狂的迷恋韩寒,他的一系列书我全都有收藏,其中有几部,是专门罗列韩寒博客的文章的。

对于“文坛算个屁,谁都别装逼”这句话,自然是熟捻于心。

那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韩寒抨击社会的黑暗、教育的腐败,大概是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吧。


对于这句话,其实是韩寒年轻的时候写的,那时候也还没退学几年,那时候好像是白桦先批评韩寒,只是“明星作者”还不是“文学作者”,文坛对他还很陌生。

于是韩寒马上反驳,跟他对骂,说文坛算个屁,谁都别装逼,再说了,你一个人就能代表文坛?

在这场骂战中,韩寒抛出了“书卖的好不好,和文学不文学没关系”、“文坛并不是检验作家的标准”、“既然你都这么厉害了,怎么在XX的时候没有被打倒?”等观点。

一时间,怼得白桦哑口无言,只好关闭博客,成为新浪第一个关闭博客的名人。


之前说了,这个是韩寒年轻时候的观点,谁还没有个年轻气盛的时候呢,现在韩寒明显不这样说了。

再看看现在的韩寒,早已收起了锋芒,苦口婆心的告诫别人,千万别拿他随便想的一句话,奉为金典。

而他现在的文风,也从对社会怼教育,变成了温暖治愈系,只怼毒鸡汤。其中,就包括了前几天,韩寒批《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一文中,也只是劝诫各位,不要盲目听信毒鸡汤,当然,也不要陷入了他这碗鸡汤里。

实际上,人不管有没有鸡汤,生活还是得继续下去。


再看看他现在关于教育的论点,记得若干年前,韩寒曾经说过,他会不遗余力的抨击当代教育,但是这才过十来年左右,就变成了相反的观点。

甚至,曾经抨击那些虚伪的作家们,都喜欢使用排比对的他,如今,也用上了排比句。

这并不是代表着韩寒妥协了,相反,韩寒这是成长了,教育还是那个教育,人还是那个人,只是思想不一样了。


但是,韩寒依旧还是韩寒,他依然敢说我们不敢说的话,他依然能够精准的找出我们隐约感觉不对劲,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的关键点。

就像他在撒满鸡汤的微博里,仍然会对奔驰车锁定120公里时速提出质疑;仍然会对同龄人抛弃你的毒鸡汤进行抨击;仍然会对那些实力不济又想一战成名的“高手们”发起嘲讽。(原谅我也用了排比句)

但是他不再是只质疑、抨击、嘲讽别人,而是先顺带着把自己给批评一顿,然后再开始进行抨击。

这样一来,我们会发现,韩寒还是那个韩寒,我们还是那个我们,他的观点我们依然认同,大家都没变,但是也都变了。

最后放两张,韩寒前段时间放在微博上的图,高中时代的韩寒,就是那次作为高中生出赛,被小学生狂虐0:20的时候,长发飘飘的韩寒,哈哈,我绝对不是黑!



戏曲说

韩寒作为畅销书作者之一,因为销量太好。便遭到白烨(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质疑,说韩寒文学水平太差,不该有销量,也不算进入文坛的人,因为入门水平不够。

于是韩寒发文反击,现在看来这段反击文字很粗俗,很年轻,而且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很喜欢,因为我日常怼人也如此。

其实,每个写博客的人,都算进入了文坛。别搞的多高深似的,每个作者都是独特的,每部小说都是艺术的,文坛算个屁,矛盾文学奖算个屁,纯文学期刊算个屁,也就是一百人手淫,一百人看。人家这边早干的热火朝天了,姿势都换了不少了,您老还在那说,来,看我怎么手淫的,学这点,要和我的动作频率一样,你丫才算是进入了淫坛。

上面这段是韩寒当初反击的文章片段。

虽然说的话是年轻气盛,很轻狂。但是我喜欢,因为我日常怼人的风格也是如此,大概可以说能尿到一个壶里。

好像当初宋老虎对刘华强说:年轻人不要太气盛。

刘华强回答:不气盛还是年轻人吗?

虽然行文很粗俗,表达口语化,确有些道理。

白烨的观点主要是因为韩寒的文学素养不够,行文不够文学化,也就因此断定他不算文坛中的一员。

其实这件事虽然韩寒反击的很粗俗。

但是客观来说,这件事的错误还在白烨身上。

如果他是一个稍微有些思想深度的人,他就能想明白一件事情:专业和销量是不挂钩的。

他没有想通,所以说此人的水平也不会太高,骂韩寒大概也就是为了名声罢了。

韩寒的这句反击: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

大概可以理解成这样的意思:演技算个屁,谁也别装逼。

我相信这句话是很多有流量的小鲜肉演员敢说的一句话。

脸往那一摆就是钱,人都不用亲自演,找个替身演完最后p脸就行了,谁也不要拿演技装逼,演技不等于片酬,不等于身价。

有演技的人图的是成就,而不是钱。

两点立场和追求都不一样,白烨想不明白,说明他脑子有问题。

虽然流量经济,粉丝经济发生在近几年,但是在早年间就已经有类似的事情,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影视行业。

这件事说白了,还是白烨没想明白,酸葡萄心理。

如果你写作是为了得奖,那么注定你成不了畅销书作家。

哪怕是张爱玲的小说都不一定能得奖,但是她的作品耳熟能详。

如果你想写有深度的东西,那你就要忍得住寂寞,把你的深度给有深度的人。

如果你写的东西自以为有深度,而且大多数人都能看得懂,那么这不叫深度,这就是通俗。

我以前说过 “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人文坛;这是有感于他们中的“明星作者”很少在文学杂志亮相,文坛对他们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与其文;而他们也似乎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并未有走出市场、走向文坛的意向。
白烨批评韩寒的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确实如韩寒所说,废话连篇。

如果这就是纯文学的写作方式,那么一个脱裤子的动作可以写成三千字长篇,从人物心理到外部影响,从公共道德到伦理纲常,一一描写,三句不离脱裤子,五百字裤子也没下拉一寸。

所以,白烨批韩寒,只能说是秀才遇见兵,活该被反击。

虽然我不喜欢韩寒,而且也从来不看他的作品,唯一看过的一部电影也没觉得哪好看。

但是我很喜欢他回怼的性格。

因为我也喜欢回怼。

回去并不因为气量小,而是因为想让别人看清楚,我们心中所想和这帮2货的差距。

是个人都知道这样回怼会影响个人名声,而且树敌颇多。但是我敢回怼,因为我做人不愿意做的虚伪,虚伪和真实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

表面和和气气阿谀奉承很多人都会,但是这样做我很难受,所以对的附和,错的反对,不懂的保持中立。

我通常都讲素质是留给有素质的人的,韩寒虽然行文粗俗,但是并不是对每个人的,这是关键。

回文反击并不是因为不允许别人有异样言论,也不是因为自己的言论受到威胁,而是这种水平的文评人写出的评论非常低级,如果不反击,好像随便来个阿猫阿狗都能踩你几下,对你叫上两声似的。

有一些人是接受批评的,但是不接受这种低级的诬告。

反正我是这类人。

韩寒这句话,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看起来是藐视文坛。

但事实上是藐视这帮自以为是的人。

因为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给自己画圈,说自己是这个圈子里的人,那个坛子里的人。他们不需要证明自己,证明自己身份的事,自有一帮好事者推为之。

我虽然不喜欢韩寒,但是我喜欢这个方式。

从来很多倚老卖老者拿出几十年书龄的口气跟我这谈天论道,水平却连门都不入,几十年写成这种水平的沾沾自喜,自以为窥得众妙之门,能论真书。

对于这种人,向来回怼。

别无他,素质不是留给这种人的。

一个明事理,懂天道,爱学习的人,从来不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

从来都是学的越多,感觉自己越渺小,会的越少。

张嘴闭嘴我懂我会之人,通常屁都不会,世事大千,这类人多了去,有人能忍,我忍不了。

虽爱怼人,却不乱怼,有批评当然接受,关键是得有道理。


梁宇航

不请自来,因为韩寒是我年少的偶像。

这句话是当年韩寒与文学评论家白烨论战时说的,起初原因是韩寒写出《毒》以后,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作家之一,这时候白烨跳了出来,指责韩寒的作品毒害青少年,文学水平与销量不符。年轻气盛的韩寒就发文怒怼回去了。


白烨当时的中心意思就是,虽然你韩寒的书卖的好,但是没有文学价值,也没有积极的社会影响,我们作家圈并不接纳你这个年轻人。

于是韩寒就说出了题中这句话。还有一句是,什么坛,最后都是祭坛,什么圈,最后都是花圈。

可以看出当年我的偶像一是年少轻狂,只要有人质疑是一定要怼回去的,第二是驾驭文字的能力确实一流,只是现在来看这些文字游戏显得不那么大气。


韩寒的意思是,老子管你文坛承不承认我,老子就是销量好,老子的书有一大堆读者抢着看,就是牛逼。

这事儿放在现在的韩寒身上,估计他也就一笑而过了。但是咱们回想一下当年的情况,从《三重门》开始就一路饱受质疑的韩寒,被央视《对话》栏目请去现场居然是当了个反面教材,几乎都在被主流媒体和舆论讨伐,而同时铁的事实又证明自己写的书能卖的比这些所谓文学家都好,作为以叛逆著称的这个20岁的少年,怎么可能不还击?

并且,韩寒是用自己的文笔,有理有据地进行还击,我们听到的是对面啪啪的打脸声。

而这样的韩寒,我们怎么能不喜欢?


吹牛不上税

如何理解韩寒说过的“文坛算个屁,谁都别装逼”这句话?

这段文字的风格很韩寒,我第一次知道韩寒是当时三重门这本书走红的时候,当时还在学校读书,这本书的口味比较适合我,例如文中的一手打油诗让我印象深刻,卧梅又闻花,卧知绘中天。鱼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绿。笑了半天!

后来韩寒除了写书还在博客上发表一些社评收获了很多支持者,如今不仅仅玩赛车还当导演,是80后的一个榜样,有说人韩寒是当代鲁迅,因为他敢说,题主所问的这句话出自当初他同文学评论家白烨的骂战!其实我还是很挺韩寒的!虽然话说得粗鲁!


此事前因后果:

第一阶段:2006年2月24日评论家白烨发表评论文章《80后的现状与未来》

有兴趣的可以去读读此文,他主要结合文坛出现的80后谈个人的思考,总体上是说80后才刚刚开始崭露头角写的东西没啥文学性,有点对80后作家不屑,里面就谈到了韩寒,当时韩寒的书很畅销,他对韩寒的评价是这样的,

韩寒的作品,在《三重门》之后,越来越和文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他的作品主要是表达自己的一些叛逆性观念,比如对现行教育和现在的学校的体制性问题的系列批判等。

并说“80后”“走上了市场,但没有走上文坛”,认为他们属于票友写作!也就是说在他眼里80后这批畅销书作者只能称得上文字爱好者称不上作家。


第二阶段:2006年3月2日,韩寒发表了《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进行回应

这篇回应里面充满了对白烨的不屑,文章挺长的,有兴趣的可以去读读,脏话不少!我稍微加工得委婉一点,核心观点如下:

第一:每个优秀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岂能用年代划分作者?这不是卖猪仔!不是你认为哪批人写的东西算文学就算文学的。

第二:文学和电影都是谁都能做的,没有任何门槛,这些评论家太愚蠢,对畅销书置之不理,觉得卖得好的就不是纯文学,似乎读者都是傻逼,就丫一个清醒!其实就是装!

第三:文坛没有多高级,文坛算个屁,都是一群人在自嗨!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

第四: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一个人的,顶多带一武功差点的美女,只有小娄娄才扎堆。

第五:文学的最危险境界就是,着实虚伪,但自己还觉得自己特真诚。



心安理得君

虽然现在韩寒已经成功,并且变成了当年他最看不起的“那种人”,但是当年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很多朋友不了解,之所以说出这句话是有原因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不是单纯的“放狠话”,更不是一时“气血方刚”,或是“叛逆放肆”……


想当年韩寒以“辍学者”,“理科红灯”,“一夜爆红”,“畅销暴富”,等等身份横空出世进入文坛的时候,很多很多传统文人和评论家对这个小小年纪大获成功的年轻人充满了质疑,甚至是嫉恨。

同时,在当时的年轻人心目中,韩寒成了最崇拜的偶像。因为他打破了“不上学”,“成绩差”,“不读大学”,就没有出路的“教育模式”。可以说,韩寒给那些成绩不佳,但有特定才华,有梦想和目标的人一个成功的“示范”。



那个时候,“文坛”里面的很多人,几乎把韩寒喷了个体无完肤。记得当年一个电视节目上,很多“文坛专家”,对韩寒进行了“权威”性的分析。那些分析几乎都是批评韩寒的,抨击韩寒的,一句话,就是“喷”他,甚至是“谩骂”。

可以说,那时候“文坛”除了打压韩寒之外,就是片面单纯,带有强烈个人情绪化的抨击。用后来的话就是“炮轰”。

当然了,韩寒也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乎,在这种情况下,韩寒发出了一句话“文坛算个屁,谁都别装逼。”

这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非常正常的一种“反击”。

不管怎么说,韩寒当年带给青少年的影响还是很积极的,因为有了他,一些学子才会更加坚定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更何况,现在韩寒已经“成功”了,当年说出那句话,也是很正常的,毕竟,他有那个资格。


二蛋天王

“年少轻狂”一直是韩寒最引人注目的标签,但是作为一个80后的作家,今日的韩寒也早已不再是那个青涩少年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韩寒说的这句“文坛算个屁,谁都别装逼”应该还是多年前回应评论家白烨的话。那时的韩寒伴随着高中生,退学,叛逆,80后,天才作家等等焦点话题像流星一样闪现于文坛,引来各种争议也在情理之中,韩寒直接大胆甚至粗鄙的回应也正是那个时候性格极度张扬的体现。

我觉得现在还去讨论那些往事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事实上,韩寒正是凭借那些极富争议的标签迎合了那个时代诸多年轻人的口味。不管是天才也好,还是幸运也罢,反正韩寒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如果是在当下的社会,韩寒要想出头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韩寒公开表示对当年退学的盲目冲动感到后悔了,还是觉得应该参加高考。应该是,韩寒的情商是不低的,他清醒地意识到当年的叛逆举动已经无法应付当前的时代了,这也是他渐趋成熟的表现。

想想当年白烨不过是说了些“书卖得好不好,和文学不文学没多大关系”之类的话,对韩寒的文学水平提出了质疑和否定,便激起了韩寒泼妇骂街似的回应。换做是现在,韩寒就算是回应,大概也不会再用那样的语言风格了。

李敖说韩寒是“另外一种顺民”,我觉得颇有些道理。韩寒是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可以将其看成一个幸运,勤奋,才华出众,赢得名利双收的商人。从作家到导演,赛车手,韩寒每走出一步都精准地摸到了适应时代的脉搏。现在的韩寒,已经不再是那个咄咄逼人,睚眦必报的少年。在与李敖父子的争论中,韩寒似乎没有了当年的锐气,表现相对平和而有风度。李敖在杨澜的节目中评价韩寒的文学又抛出了他的“臭鸡蛋”理论,竟然让杨澜几度为韩寒鸣不平,甚至为其据理力争。足以说明,现在的韩寒不再局限于年轻人当中的超高人气,已经赢得了不少精英阶层的认可。

别再用当年年少轻狂的“韩寒语录”来误导当下的年轻人了,毕竟,韩寒自己也慢慢成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