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關注|成尚榮:顧明遠教育思想的精髓與表達風格

大家关注|成尚荣: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表达风格

本文約6000字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大家关注|成尚荣: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表达风格

顧明遠先生是我國的當代教育家,是我們敬仰、愛戴的先生,是老而彌堅、青春永葆的著名學者。顧先生的教育理論積澱深厚,思想深刻,與時俱進,不斷髮展、昇華,又極具鮮明的風格。研究顧明遠教育思想,在當下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我個人而言,研究的過程就是我學習的過程、吸收的過程、繼承的過程。

通過研究、學習,我以為顧先生的教育思想有著豐富的理論意蘊,映照著教育改革實踐。理論意蘊與現實映照的雙重建構,以及所形成的雙重特徵,彰顯著顧先生的學術魅力與實踐引領的智慧。

大家关注|成尚荣: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表达风格

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小組成員

顧明遠教育思想的表達風格與透射出的人格

完整意義上的教育思想,應該包括話語方式和表達風格。表達風格往往是教育思想內核與精髓的折射,而且透射出表達者的人格。因此,研究教育思想的表達風格,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顧先生的表達風格是豐富、鮮明的。我將他的表達風格概括為四點。

其一,豐厚的簡要。閱讀顧先生的文章不費勁、不吃力,似乎簡單、好讀、好懂,卻越嚼越有味道。其實,簡潔的背後是豐厚,蘊藏著豐盈的內涵,是顧先生把豐盈的內涵簡明化、簡潔化了。

其二,深刻的樸素。顧先生從不玩花樣,不玩概念,明明白白,實實在在,有時樸素如“白話”。透過樸素,我們看到的是他在安靜、從容地思考和表達,卻使深刻的意思讓人覺得清清楚楚,絕無霧裡看花、水中撈月之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等,不正是如此嗎?

其三,白描中的深描。白描、深描是人類學研究的方法。顧先生的研究方法及表達風格,就體現了這一點。他直面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現象,從不迴避,而是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揭示問題的本質,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比如,《素質教育的十大原則》提出的每一條都有根有據,有理論的深刻剖析,進行了“深描”。“白描”讓我們對問題與現象有了直觀感受,“深描”則讓我們對問題和現象有了深切的認識。

其四,表達風格的多樣化。顧先生關於純粹的學術問題的討論及表達,十分嚴謹、深邃。比如,《馬克思論個人的全面發展——紀念發表150週年》,他從《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個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考察論述起,到馬克思關於個人的全面發展現實意義的闡釋,就不是可以用“豐厚的簡要”“深刻的樸素”所能概括的。學界流行一句話:風格多樣,所以長壽。顧先生是長壽的。

表達風格總是與理論的格調自然聯繫在一起。顧先生的表達,透視了他理論的高格調、視野的大格局。他把理論深深紮在廣闊的田野上,紮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扎進教師的心裡

。顧先生對問題的論述是在大視野下展開的,對現狀的剖析是在大格局中進行的,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在澎湃的思想上盤旋/在那裡,我找到了語言/靈魂這傢伙/從人的身體裡不斷湧出。”

所以,這絕不僅僅是語言表達問題,也絕不僅僅是文風問題,而是理論的高格調和思想活躍、深刻的問題。這樣的高格調,是在提醒我們:看待問題,對待問題,研究理論、學術問題,應回到教育的本質上去,回到原點上去,回到規律上去。

如同教學中有“黑洞”一樣,教育理論研究、學術討論中也有“黑洞”,要讓“黑洞”敞亮起來、澄明起來,這樣才能走出“黑洞”,走向規律。顧先生的表達風格,其實是幫助我們揭開遮蔽在問題、現象前的幕布,揭示事物的真相,引導我們祛魅,把握教育的本質與規律。

大家关注|成尚荣: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表达风格

顧先生的表達風格,不僅透視了他理論的高格調,而且透射出他的人格。風格是關於人的,是人投射的背影,是特殊的人格。顧先生的表達風格正是他人格的生動體現。

在我的接觸中,在學習中,我感受到顧先生人格的崇高,試著概括了三點:

一是求真。顧先生髮表對問題、現象的看法,總是讓調查研究走在前頭,讓真切的思考走在前頭、走向深處,實事求是,而不是憑經驗、靠想象。其實,他對許多問題是熟悉的,但相信“熟知非真知”的判斷,而要獲取真知,必須有求真的品格。

二是平易。顧先生是溫潤的長者,有儒雅之風,行君子之道。他平等對待每一個人,虛心傾聽不同的聲音,愛護、提攜後輩,真誠耐心幫助、指導中小學校長和教師。馮友蘭曾說,不必理直氣壯,而應理直氣緩。顧先生正是如此。

三是嫉惡。顧先生髮表講話或文章,都是直截了當,直抵要害,是非分明,愛憎分明,以平易的方式抨擊與批判,毫不含糊。顧先生人格中最為閃光的是他的家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靜觀深思,恪守真理,對教育、學生、教師的滿腔熱情。

研究並學習顧明遠教育思想,首先要學習顧先生的求真人格,學習他的高尚品格、精神和氣度。同時,學習他的理論高格調,學習他的大視野和大格局,學習他的學術規範。所以,研究、學習顧明遠教育思想,完全可以從他的表達風格切入。

以學生為主體:顧明遠教育思想的精髓和理論意蘊

顧先生的教育思想十分豐富,他常常把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戰略研究與戰術研究統一起來,研究觸角比較多,研究成果豐碩、多元。其中,以學生為教育的主體,是他教育思想的精髓。當下,以學生為主體幾近共識,在形成這一共識中,顧先生是做出巨大貢獻的。

1981年,顧先生在《江蘇教育》發表《學生既是教育活動的客體,又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一文,在全國率先提出“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的問題,在教育理論界引起一場關於學生主體地位問題的爭論。時過10年,即1991年,顧先生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瞿葆奎先生之約,在該刊發表了《再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辯證關係》的文章,對這場爭論過程中涉及的重要理論做了更加系統、深入的論述。

此後,隨著改革的深入以及一些重要基本理論問題的逐步展開,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一觀點逐步被大多數人接受,並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改變了對教學過程的傳統認識,開始建立新的師生關係和教學秩序。這一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的討論、展開到形成共識,顧先生顯然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我以為,這應在中國教育史上,在課程論、教學論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

“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我們將其簡要地概括為“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思想應是顧明遠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站立在中小學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地位。顧先生這一思想的孕育、形成、提出,是有宏大的研究背景和深沉的理論思考的。

以學生為主體是基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關於教育本質的討論,有多種觀點,顧先生做了概括:有“生產力說”與“上層建築說”之辯、“雙重屬性說”與“多重屬性說”之辯、“社會化說”與“個性化說”之辯等。他認為,這些“之辯”,“幾乎都沒脫離工具論的藩籬”。20世紀80年代,“教育價值觀發生了巨大轉變,但仍然強調教育的社會功能,而忽視人的發展的功能”。黨的十六大以後,“以人為本”的思想逐漸為教育界所共識。以人為本,在學校教育中就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也是以人為本的實現方式。

以學生為主體是基於素質教育的思考

顧先生一直堅持素質教育,他是素質教育的首倡者之一。顧先生說:“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他還十分明確地指出,“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尤其是人才觀,顧先生說:“人才是多樣的”,“人人都能成才,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我們只有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才會努力盡心地教育他”;“人是有差異的,因此人的發展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因材施教,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顧明遠教育思想中,真正的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只有以學生為主體,才能真正實施素質教育。而且,以學生為主體,不只是一個“類”的概念,而是“每一個”的概念。只有落實到每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才是真正、徹底的,才能完整實現。

以學生為本是基於對兒童觀(學生觀)的深刻思考

顧先生非常重視兒童觀(學生觀)的研究。正確的兒童觀,是顧明遠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兒童觀的集中體現,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顧先生的人才觀與兒童觀是內在一致的。理論與實踐都證實了這一點:有什麼樣的兒童觀,就可能有什麼樣的課程觀、教學觀,而以學生為主體是正確的兒童觀的具體體現。顧先生形象而深刻地描述了兒童發展的特點:“兒童的發展不是線性的,是有曲折的。”

他多次提出,“我反對在學生中評選‘三好學生’”,“這種在成人社會中評選先進的辦法不能搬到兒童教育中,因為不符合兒童成長規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評選“三好學生”會造成“三好學生”的心理傷害,而“自尊心是一個人的基本品質”。以學生為主體,正是對兒童應有權利的尊重,對兒童學習能力的信任,對兒童自尊心的保護。不難發現,以學生為主體是兒童觀的折射和映照,也是兒童觀在教育教學中的落實。

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質與旨歸是個人的發展

顧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時就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以後去蘇聯留學,又系統地讀了《資本論》,回母校教授教育學,也總是要提到《資本論》,他對《資本論》是熟悉的。但他說,“似乎沒有學透學懂”,今天再一次閱讀,他又有一些體悟。於是,他寫下了《馬克思論個人的全面發展——紀念發表150週年》。

首先,他認為,“過去中文譯為‘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不對的,應是‘個人或個體的全面發展’”。然後,他引用《共產黨宣言》裡的話來佐證:“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其次,顧先生回顧了大工業機器生產與人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些基本觀點,其中包括大工業機器生產需要個人的全面發展,也包括為個人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讀了顧先生的文章後,我體會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本質與旨歸就是個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個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深層次上保證以學生為主體。這是對以往教育價值觀的超越,也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深度開挖。

綜上所述,以學生為主體,其理論基石是牢固的,理論意蘊是久遠、豐富、深刻的。黨的十九大提出要“發展素質教育”,我們應當進一步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用以學生為主體的理論來照亮課程改革、教學改革,進一步確立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

以學生為主體理論的實踐映照

誠如上文所述,以學生為主體的理論可以照亮實踐,而我們的實踐應當自覺地映照這一理論。

首先,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理論照亮下,深化我們的教育理念,把握以下幾個要義。

第一,以學生為主體,是教育對學生的核心關切。顧先生在《馬克思論個人的全面發展——紀念發表150週年》一文中,明確指出,“馬克思關於個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為終身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終身教育開始是一種理念、一種思潮,逐漸發展成一種制度、一種教育系統。到21世紀初,終身教育的概念逐漸被終身學習的概念所代替。終身學習更強調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更體現了學習化社會的特徵”。這一觀點恰恰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所提到的核心關切是一致的:“可持續發展:核心關切”,“我們應將全人類視為一棵樹,而我們自己就是一片樹葉。離開這棵樹,離開他人,我們無法生存”。因此,我們要“努力探索促進人類進步和保障人類福祉的各種途徑”,即讓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終身發現者。

第二,教育要樹立核心價值觀。

教育總是與價值緊密聯繫在一起,教育價值與價值教育是其中的兩個重要命題。以學生為主體,其實是一種教育價值觀,是一種價值教育。這一價值觀是關於人的價值觀,因為人是人的最高價值。這一關於人的價值觀,說到底是對人的尊嚴的尊重與維護,是對生命價值的尊重與維護。而且,以學生為主體應是教育的核心價值,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價值,教育的其他價值才能產生與發展。

第三,確立教育的共同利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稱,視教育作為公共利益的命題,正承受著新的壓力,“公共”概念在新的全球學習環境裡已不再清晰了,“公共利益理論的侷限性”已開始呈現,“另一方面,對於‘共同利益’的定義是……實現所有人的基本權利的必要因素”。不難理解,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學生基本權利的實現,不管是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學生都應站立在主體地位,成為教育的核心。以上三個層面的理念,具有時代性,這樣會給以學生為主體賦予時代色彩和未來色彩。

其次,以學生為主體理論搭建實踐框架。

顧先生有四句話的概念,作為教育信條:“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這既是教育信條,又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實踐框架:從愛出發,愛是教育的本質與核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個教育過程中,要以活動為載體,學生參與到教育中;最終達成教書育人的目標,而教書育人在細微之處,往往是關鍵之處,是落實點,是突破點,是新的生長點。

這一框架有核心理念,有思路,也有策略和方法,其原點就是學生,這是一個以學生髮展為主體的框架。它看似平白如話,看似簡單,卻如此深刻,如此準確,如此完整。所以,以學生為主體,顧先生不只是提出理念,而是指向實踐、指導實踐,抑或準確地說,以學生為主體是理論觀照與實踐映照的統一和互動。

再次,堅持素質教育,堅決反對應試教育。以學生為主體,是對應試教育的抵抗與消解。改革實踐常常受應試教育的嚴重干擾,讓學生受到極大傷害,處於被動地位,被學習、被評價、被髮展,無學習權利可言,無人格尊嚴可言,無時空支配的自由可言,問題意識被淡化,想象力被遏制,好奇心被抑制,一切以知識、分數、升學率為唯一追求、唯一標準。

以學生為主體,既是基於素質教育的思考,又是對素質教育的堅守,抵抗乃至消解應試教育,既需要體制機制的改革,又應有具體的行動。以學生為主體正是一種良好方法,儘管它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能讓教育有突破性進展,有實質性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顧先生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主張,是素質教育的宣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原則、策略和方法,是改革實踐對以學生為主體理論的又一映照。

最後,以學生為主體,學習、踐行顧明遠教育思想,要做到三個“像”像顧先生那樣做教師,做中國好教師;像顧先生那樣思考,做一個閱讀者、思考者;像顧先生那樣做研究,做一個優秀的兒童研究者、優秀的課改探索者。還要做到三個“真正”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創造性學習的核心推動教學改革;真正以四句話為教育信條,從實際出發,形成自己的育人思路,落實在行動中;真正用以學生為主體的理論、思想牽引、推動自己的專業成長,為自己搭建一個更高的平臺。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北京師範大學

承辦: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郵發代號:82-113

國內總髮行: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CN 11-4801/Z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2051

▌合作數據庫

大家关注|成尚荣: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表达风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