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物遇上抖音,就有了戲精

當文物遇上抖音,就有了戲精

有時候會人滿為患。

上千歲的文物們,

正襟危坐接受大家的圍觀和讚歎。

我們和他們相隔幾千年,

最終又以這種方式相互問候。

當暮色四合,

人潮褪去,

他們還和我們看到的一樣嗎?

如果給你一把手電筒

你敢夜遊博物館嗎?

有人敢!

當文物遇上抖音,就有了戲精

手電筒的光掃過牆上的字畫,

又照在人面青銅鼎,

一切正常,並沒有詭異的事情發生。

他深呼一口氣,

繼續往前走,

……

在他走以後,

剛剛經過的房間房間亮了。

然後,文物們開…開口說話了!

當文物遇上抖音,就有了戲精

“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

當文物遇上抖音,就有了戲精

“你們看我這千年拍灰舞能火嗎?”

當文物遇上抖音,就有了戲精

“我們才是千人千面的老戲精”


上面所描述的場景還有畫面,出自昨晚7點左右在朋友圈開始被不少人分享的一個H5——《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

H5是為了迎接5月18日,也就是今天的國際博物日預熱造勢。

它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這七大博物館與抖音聯合發起。

在體驗的過程中,估計會讓不少人會想起電影《博物館奇妙夜》。

當文物遇上抖音,就有了戲精

*圖來自電影《博物館奇妙夜》

也可能會想到,今年年初,CCTV播放的一部關於文物的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

當文物遇上抖音,就有了戲精

*圖來自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

不管你聯想到的是什麼,這一定也是今年上半年看到現在,值得去展開討論的一個H5。

因為它從感官上,提供了一個能讓人入戲的刺激點——

那就是讓我們原本印象裡,那些一本正經、有點嚴肅、甚至可望不可即的國寶文物,“悄悄地活起來”。

而且,還是以一種“抖音感”的方式。

這種“反差萌”的視覺體驗,很難讓人拒絕。

根據H5製作方 MadMonkey 方面透露的信息,到今天下午3點,H5的訪問量已經超過400萬。


其實,在2017年的時候,抖音方面也用相同的邏輯,創作過一條“讓世界名畫抖起來”的H5。

當文物遇上抖音,就有了戲精

當文物遇上抖音,就有了戲精

當時那個H5,更多側重於在視覺層面的互動。

這次的《文物戲精大會》,則加入了一些小劇情和抖音梗。

比如它設置了一個博物館管理員的身份,帶人進入到博物館的空間來開啟敘事。

比如文物們的“表演”,只有使用過抖音的人,才可能在看到“噹噹噹”“表演真正的技術”“98K電眼”這些詞彙後,能夠心領神會。

當文物遇上抖音,就有了戲精

“98K電眼,瞭解一下”

從這個點去看的話,抖音這款App,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屬於自己平臺的視聽傳播語境。

也就是說,品牌想要在抖音上做傳播,只有把視聽物料做得有“抖音感”,才可能會帶來自己想要的傳播效果。

另外,這兩年,越來越多原本在我們印象裡的傳統文化和歷史人物也開始走出“畫框”,以一種現代人能夠快速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

比如故宮淘寶的“賣萌”;

當文物遇上抖音,就有了戲精

比如2016年,騰訊創新大賽NEXT IDEA的《穿越故宮來看你》H5裡,明成祖朱棣唱起了rap;

當文物遇上抖音,就有了戲精

這些“開口說話”“起身跳舞”的國寶文物和歷史人物,因為根植於我們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土壤。

所以當它們“鮮活”起來的時候,那種“熟悉的陌生感”,會讓人更加覺得趣味化。

當然,前提都是,這些創意本身,它既尊重歷史和人物本來的面貌,也符合在互聯網環境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的接受方式。

記得《如果國寶會說話》裡有這樣一段文案:

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

感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

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合。

6000年,

彷彿剎那間,

村落成了國,

符號成了詩,

呼喚成了歌。

6000年下來,中國傳統文化裡的經典,值得傳承的有很多。

但似乎只有在這兩年,那些更容易讓人接受的“傳承方式”開始湧現了出來。

比如,創辦《國家寶藏》這樣的文博探索節目是一種,拍攝《如果國寶會說話》這樣的紀錄片是一種,故宮淘寶賣萌的方式是一種……

還有在《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的H5裡,現在也看到了新的一種。

且不管這些傳承方式的具體效果如何,但一定是隻有調動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興趣和參與,才能讓經典,真正地傳承下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