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东营市>广饶县 大王镇

大王镇位于广饶县东南部,地处广饶、寿光、青州、临淄4县区交汇处。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境域东西长15.9公里、南北宽10.2公里,面积122平方公里,辖97个行政村,人口9万人。潍博路横穿东西,东青高速公路纵贯南北。

大王镇1938年属广饶二区。1945年,由广二区改称刘集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广二区、刘集区、大王乡、大王公社、大王镇。 2001年2月大王镇与西营乡合并,组成新的大王镇。

大王镇以驻地大王桥村而名,战国时期即有村落。境内今存齐国大将吕丘亮和秦汉谋士李佐车的墓冢,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也曾屯垦于此。这里地处古沧(州)潍(县)官道,明洪武初年,李、顾、

颜、唐诸姓徙居于此。因该地东阳河上有汉代所建单孔石桥一座,其高大为阳河众桥之冠,故名“大王桥”。村依桥名为“大王桥村”。相传楚汉战争之际,汉将韩信听李佐车之计,灭赵、收燕、伐齐。汉军占据齐地后,临水屯兵,见此水九曲蜿蜒,河床高抬,号为“阳河”。为便兵民通行,李佐车由南而北,修桥三座。南边一桥,以刘邦汉王之号,尊为“大王桥”;其余两桥,以韩信、李佐车二人之姓,谓之“韩桥”、“李桥”。后人沿河而居,以桥为村名,沿用至今。大王桥、韩桥、李桥三村,历代繁衍为大村落,绵延10多里。“大王”一名,也衍为镇名。

钜定故城遗址位于今大王镇北。因濒临古钜淀(古代“淀”“定”通用)湖而得名。钜定城为春秋齐国城邑。东汉应劭注《汉书.武帝纪》曰:“齐国县也”。钜定湖原称青丘泺。相传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后,将青丘泺更名钜定湖,又在其湖西立钜定邑。明清时期,将钜定湖更名清水泊。汉武帝征和四年(前95年)三月,“上耕于钜定”,以鼓励耕战。

大王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从古到今,这里走出过许多仁人志士。旧时民间顺口溜:“北有李家桥,南有大王桥,李家桥的狮子数不清,大王桥的将军真威风”。含义是李家桥出文官,大王桥出武将。

大王镇历史上诞生哺育了一大批文人名士。如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李中行,清代名士李焕章、宋其端等。

李焕章,著作家。明末秀才,明亡后,不复仕进,专攻诗文。著有《龙湾集》《无学堂集》《老树村集》等。今存《织斋文集》《织斋遗诗》。康熙七年(1668年),受聘与顾炎武、孙尔岐、薛逢祚等编修《山东通志》,还曾编修《青州府志》《乐安县志》《临淄县志》《益都县志》等。

宋其端 (1848~1915),字伯庄,一字墨庄。广饶县西营乡(今大王镇)杨庄村人。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曾任博平县(今山东茌平)训导。善书法。自唐宋各家至汉魏六朝诸石刻,均临摹殆遍。他的字体奇异古怪,刚劲有力,集众书法家之长,自成一派。时人称其“不啻与郑板桥氏相上下”。所书《船亭记》《重修山东新清河碑记》,字体工整,拓片流传甚广。书法艺术鉴赏家将其书法列入诸大家之林。

在近现代革命史上,大王籍的著名将领不乏其人。例如,孙中山先生的侍卫长邓天乙、国民党著名军界“三李”中的李延年、李玉堂。据统计,大王镇有黄埔、保定军校生46人,其中授将衔的13人。解放军的将军名单中,大王镇籍的也有多名,如上将张太恒、少将丁莱夫等。

邓天乙(1886~1930),原名邓峻德,乐安县(今广饶县大王镇邓家村)宋其端的字人。光绪末年肄业于潍县广文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孙中山侍从副官长。中将军衔。辛亥革命时期,奔走于济南、青州、潍县、寿光、诸城等地,发展革命力量。民国元年(1911邓天乙年)2月,率领革命武装攻入诸城,占领县署,任民军副司令。坚持数日后突围脱险。同年4月,回乐安(广饶)县,组织力量,将县令董大年驱逐出县境。建立了中国同盟会乐安分会,促新任县知事王文推行新政。是年9月被选为众议院候补议员、省议会议员。民国2年(1913年)参加反袁“二次革命”,在大连组建中华革命党山东支部。民国3年(1914年)7月,被任命为中华革命军胶东招讨使。民国4年(1915年),赴上海参加肇和军舰起义后,即回山东,组织护国军,武装讨伐袁世凯。民国5年(1916年)5月,攻下周村,军逼济南。被推为前敌司令。1917年国会重开后被补为众议院议员。后南下护法,任江北招讨副使。1921年运动海圻舰舰长温树德反正,拥护国民政府。1923年,反对曹锟贿选总统。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后,曾组织齐鲁联军北上。孙中山逝世后,因对当局政策不满,受到排挤。1930年9月23日,被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以担任晋军别动队之嫌枪杀于济南。

李玉堂(1898~1951),字瑶阶,广饶县大王镇王西村人,抗日名将。1915年考入山东省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曾投奔阎锡山部队。1924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任见习军官,不久升任连长。淡水城战斗后晋升为少校营长。后历任陆军第3师8团团长、1师2团团长、第3师第8旅旅长、第3师师长。抗战期间率师参加了上海“八.一三抗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历任陆军第8军军长、李玉堂第10军军长、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1946年,调任山东兖州第10绥靖区司令官。1950年,任国民党海南防卫副总司令、第1路军司令官兼32军军长,驻军海南岛。时曾密谋率部起义。1951年2月5日在台北遇害。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延年(1904~1974),字吉甫。乐安县(今广饶县大王镇大王桥村)人,著名军事将领。1921年考入济南省立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任教导团排长。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叛军后,升任第1军第2师第4团营长。北伐期间,任第1军第2师5团团长,1929年升任旅长,驻军汉口。1931年奉调徐州任第九师师长兼徐州警备司令。后参加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历任东路军第4纵队司令官兼9师师长、第3绥靖区司令兼9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升任第2军军长、第11军团长兼第2军军长、3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2军军长、第34集团军司令官、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山东挺进军总司令、山东地区受降长官等职。曾率部参加凇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昆仑关战役、宜昌江防守备战等。国共内战期间历任徐州绥靖公署任副主任兼第9绥靖区司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京沪杭警备司令、泉州、福州两绥靖区司令,驻守平潭岛。败退台湾后,1974年11月17日病逝。

丁莱夫(1912~1983),原名丁之夏,广饶县大王镇人。1933年就读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任学校抗日救国会主席。1937年4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民运干事,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政府第一科科长,阜平县政府秘书长,唐县工人抗日救国会主任,中共唐县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唐县县委书记,北岳区党委秘书长,第4分区地委民运部部长,第4分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第2分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野战军1纵1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9兵团196师政治委员,第20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第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志愿军第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第66军政治委员,第63军政治委员,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局长,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兵团党委副书记、代理书记,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通信兵部顾问。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抗美援朝作战中,荣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2枚)及一级、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大王镇还是山东农村最早的中共支部诞生地。1925年春,中共刘集支部诞生在大王镇刘集村村民刘奎相家,现存北屋4间,东耳房1间半,门楼1间,独立院落。刘集党支部诞生地1996年公布为东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先进单位。1925年冬,在济南工作的中共党员刘子久、刘雨辉(女)、延伯真回到家乡,把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送交刘集党支部。这部译本,系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陈望道翻译,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会于1920年8月秘密出版。1932年刘集党支部转移时,将此书交老党员刘世厚保存。1975年,84岁的刘世厚将珍藏多年的《共产党宣言》献给国家。这部《共产党宣言》是目前全国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中文译本,为国家一级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