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精英说:中国人喜欢土葬,是没文化的表现!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不管你是富商大贾,还是贫穷百姓,最终都要变成一抔黄土。

古人在对待死亡上极为慎重,丧礼也是古礼中相当重要的礼仪。有人可能会说,古人搞得太繁琐,既费钱,又费力。

其实,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不长,所以特别看重死亡,丧礼之所以繁杂,说到底是为了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有迷信成分,但更多属于风俗。

从方式上来说,佛教传入后火葬也很流行,但整体上还是以土葬为主流。近代以后,受西方文化影响,社会舆论开始推崇火葬,并因此引发了一些争论。

民国精英说:中国人喜欢土葬,是没文化的表现!

早在1874年,《申报》就报道了西方火葬,对西方所谓的火化,舆论认为与印度等地因为本地文化风俗原因采取的火化并无任何不同。

随着西方社会方式在上海的逐步扩张,火葬乃一种进步之趋势的观念渗入时人脑海,报刊不断报道西方各国的火葬进展:

“欧人火葬之法,近年行之者日见其多。全欧共有火葬室八十一所。一千九百零九年火葬之数共有万三千五百万人,与全世界国会议员之数相等。然各国之中,以德国为最进步。”

民国精英说:中国人喜欢土葬,是没文化的表现!

1922年,伍廷芳死,其子按照遗嘱,师西法火葬之,在社会上引发不小的争论。

当时,很多推崇西学的人士,将传统土葬描述为迷信,把火葬与否看做文明与野蛮分野的标尺。如谓:

吾国迷信风水主顾,往往浮厝不葬。经年累月,破棺材骸露。此不独有碍卫生,且先人死无归宿,亦背慎终追远之义。举行火葬,则迷信自破,而保留余烬,亦不背祭扫之原旨也。

时人观感中带着强烈的精英主义倾向,往往将传统王葬贬低为迷信,认为不能彻底改革的原因,在于民众知识程度过低

民国精英说:中国人喜欢土葬,是没文化的表现!

中国教育的不普及,受教育者人数的过少,这是不可讳言的事实,因为教育程度的低下,所以—般人不但缺乏新的知识,并且他们的头脑里,还是被过去的迷信观念所支配,他们相信所谓神与鬼,确信天地间有所谓的地狱与天堂,丧葬中处处包含着迷信的色彩,所们就这样相沿得维护着。

其实,古人表达的是“慎终追远”,并不完全属于迷信。

还有很多人从现代卫生理念出发,认为土葬容易引发一些疾病传播。如谓:

所葬棺木,深不到数尺,一受风吹雨打,不久就棺木暴露!腐烂!还有不葬的,和常年暴露的;那里再去谈卫生呢?他如葬地较高,山地,高岗,雨水下流,居民取作饮料,用料,那更危险!此外,如传染病死后,也是这样暴露,浅埋:这危险那就更不言而知了。希望政府明定丧葬形式,积板促成公墓和火葬,在实际上得一点利益,在国际上争一点荣光。

民国精英说:中国人喜欢土葬,是没文化的表现!

《申报》也刊文称:

中国人土葬的习惯,占用土地,棺木所费不菲,富家耗费资金甚多。而穷家,则随意停尸,甚至抛尸野外。对于这种行为,不但不卫生,而且属于迷信的一种。

火葬不但有利卫生,亦能一扫迷信,同时还能有利民生。这种通过国家的推动改变社会风俗,不但注意火葬的卫生意义,也考虑节省止地的实利的火葬叙事,是时人宣传火葬的“典型模板”。

虽然民国时期火葬的推行遭遇种种阻力,但仍然悄悄流行起来,而很多名人的观点和做法也起到示范效应。

民国精英说:中国人喜欢土葬,是没文化的表现!

最后,来看一则当时报纸上介绍火葬的一段话,看作者如何解除中国人关于如何取骨灰的疑惑:

人们之所以恐惧新事物,一是习惯了旧事物,不愿改变,一是对新事物不了解,真正了解之后,也就不会再有恐惧。最难的,是迈出去了解这一步。

运营/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