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元的耳機和一千元的耳機在手機上聽著有什麼區別?

打飛機的小怪獸

作為一個音樂愛好了我用過百元級的耳機 AKG450,索尼的NC31,ZX310

千元級別的有EXK,MDR-1000X,SE535.當然和那些大神比起來還是不夠看,SE846已經關注了很久不敢下手啊太尼瑪貴了,二手市場還要三千多。

咱也是普通愛好者也說不出什麼高頻,中頻,低音有多少少區別,參數上有多麼多麼牛逼。我只說點自己的主觀感受。

NC31是索尼MP3的配套入耳式耳機。對於第一次接觸百元級別的耳機給我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低音足中音渾厚高音殘廢是他的特點,拿來聽動次達次很帶勁。另外配套索尼MP3開啟降噪功能,瞬間降低外界的嘈雜聲讓你沉浸於音樂當中。


第二個耳機是AKG450,說實話這個耳機我買的有點後悔。第一低音太肥厚,把中頻和高頻都遮蓋力,佩戴也不算舒服帶來1小時後耳朵夾的生疼。有次試聽AKG430倒是聽感倒是很舒服


後來索尼推出了ZX1當時網上很炒了一把35週年紀念版,沒把持住4300進了個。這時候手裡的耳機就不太適合這個新玩意了,於是本著索尼耳機配索尼播放器有加成的意念入了當時還是索尼民用市場最好的入耳式EXK。

這是一個譭譽參半的耳機,喜歡的人很喜歡,討厭的人也很討厭。高頻是他的特色,當時號稱動圈裡的動鐵,高音清亮拿來聽絃樂簡直是絕配。但你要是拿來聽一些本身詞音很重的歌曲那簡直可以刺激到你懷疑人生。梁阿姨你值得擁有!

由於EXK的侷限性我又入手了SE535.

SE535,三單元動鐵,號稱人聲神器。SE535的中頻結像是比較突出人聲質感和密度都比較厚實但高頻略暗導致整體聲音的通透度和解析都略顯不足。佩戴方面我認為舒爾的入耳式在所有的耳機當中舒適感屬於前列的。畢竟舒爾是以聽診器發家在這方面人家是專業的。

MDR1000X是我現今買的最後的一個耳機,功能強大降噪效果非常好。在降噪耳機這個領域一直是bose獨領風騷,Q系列降噪耳機以降噪出色佩戴舒服而著稱。索尼推出的1000X打破了BOSE的壟斷。他以和BOSE相同的出色的降噪功能和更加出色的音質贏得發燒友的歡迎。特別是右耳觸摸的黑科技引得大家嘖嘖稱奇。

100塊錢一分錢,1000塊錢2分貨,10000塊錢3分貨。耳機不同價格在材料工藝和配音上都會有所體現,但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請大家理性選擇。

一入耳機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啊!


措手不及的中年

寫一個給小白看的區別!

我把耳機和電視機做對比吧

1-30的耳機,基本聽個響聲,就好比黑白電視機,你能把一步電影看完,別的就沒什麼了

30-100的耳機,進入彩電時代了,該有的都有了,但是畫面沒什麼細節,能把情節看完就行。

100-300的耳機,進入DVD畫質的時代了,清晰度比以前的電視要高,放VCD(磁帶機)畫面就沒DVD(MP3/常規手機)畫面好,但是很多人看不出畫質的區別。(這裡就初步體現出前端設備對畫質的影響開始體現了)

300-1000的耳機進入720p畫質時代了,也就是高清時代了,畫質明顯提升,細節明顯增多,畫面開始有風格了,冷暖對比等...這時候DVD滿足畫質已經無法滿足了,這時候hifi音樂手機和入門級前端才能體現出區別(低音,聲場,樂器的位置已經可以聽出來了)

1000-2000畫面進入超清時代,需要藍光播放器開播放了,更多細節出現了,演員臉上的痘痘,頭髮絲等,所以這裡就體現了前端的重要性,這時候拿一個VCD開看,畫面將是災難性的(閉上眼睛,能感覺到身邊的音樂,樂器演唱者等,低音有力量,高新甜美)

2000-3000畫面4k了,屏幕更大了,代入感更強了,播放器也要進一步提升了,進入這個效果,播放的環境,音響,座椅的舒適性都是整體享受的一部分,為了更好的效果,我們還要拉上窗簾(也就是說,我們要給耳機換線,換耳機的頭,提高舒適性,耳放,音源等等)

3000-5000 4k畫質下帶3D眼鏡,看有風格的電影,這時候畫質上巨大的提升已經沒有了,更多的還是在高中低頻上的調教,也就是看大片的時候可能很爽,但是看愛情片的時候,可能還不如差一檔的耳機好呢。耳機風格有明顯區別,不同耳機適合不同的音樂,這裡只能說自己的喜好,沒有太大品質差異區分。(已經有很好的舒適性,很好的音質了)

5000-10000 IMAX效果加身邊有個林志玲,身靈奇境的效果,清晰度高,畫面又大,音響又棒,座椅舒服,身邊妹子漂亮,但是風格區別也很大,看喜好!(風格就是身邊妹紙,可能是林志玲,可能是柳巖,也可能是如花,總有人喜歡的)

10000以上 高端定製耳機,要麼限量款耳機,要麼專業級別,反正是要大神金耳朵來聽,絕大部分普通人已經聽不出耳機品質上的差異,可能細節上會更多,可能...可能...

小白掃盲貼,大神勿噴!!


東東229151800

拋開虛標價格的耳機不說,其實百元價位的耳機和千元價格的耳機在聽覺上的感受確實是非常大的。這個需要從兩個方向來說。一個是聽覺感受,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高中底頻的頻響範圍、左右聲道對聲音的定位等,第二個方面則是佩戴感受既人體舒適度,使用方便度等。高等級的耳機在設計、生產、用料、調校上無疑所花功夫更多,在感受聽覺和人體感受上也相應更好。但這個代價就是高昂的費用。而且受限於耳機使用環境的特殊性它註定不會是耐用品,而耳機綜合性能每上一級價格成幾何倍數上翻。單一的從音質上說千元以上的耳機音質絕對不如同價位的音箱(暫拋開功放因素)但是千元以上的耳機滿足的是身心兩方面的滿足(你懂的)而音箱滿足的只是聽覺的感受。所以高階耳機多少帶一點ZB的成分。我有一個小兄弟用的就是b耳機被我無意中發現聽的居然是網絡小說你說尷尬不?再說了不同的音樂類型(如古典、輕音樂、交響樂、流行音樂等)對音響的側重點都不一樣,這很難再一個小小的耳機上做到面面具到,所以如何選擇就要看你的主要聽音範圍和你的財力如何了。


想家139867768

這個問題就好比問:“桑塔納汽車一樣會跑和法拉利有什麼區別呢?”又或者說“普通小提琴一樣能演奏音樂,為什麼帕爾曼等大師用幾百萬一把的小提琴,難道普通小提琴他們就不能演奏了嗎?有什麼區別呢?”不錯,跑車也是四個輪子,名貴小提琴琴和普通小提琴在結構外形上沒有不同,基本功能上也毫無差異,但是高價者追求的是極致表現!高級耳機和普通耳機的差別,並不在於功能上的差別,重要的是在音樂重放的品質上!器材的目的是以重放錄音現場為最高目標,希望能模擬出一個如幻似真的空間,在這裡,演奏者及演唱者的表情、各種樂器的形狀位置都可以清晰分辨,使你面對耳機,就像面對音樂家一樣,作心靈的交流,感動不已。


耳機狗陌上燒客

100和1000的不知道,也許就是隨機送的耳機和1000元的耳機的差異?

我的感知是源於一個500的和5000的。對於聽歌的愉悅來說,沒啥太大影響了,500的可以了。光講聽感的話,5000的甚至不如五百的。但是,聽得過程中能體會到一些細節上的變化,比如,重音不那麼重,但是聽起來感覺多了很多東西。空間大一點,好多東西清楚一點。由此,如果心下有嚮往,有好奇的話,一些燒友文就能看的進去了。從此,就不好收拾了。天天吃泡麵也要弄個耳放,然後不斷升級,不斷嘗試其他品牌設備。很多時候不是聽歌旋律或是體會歌詞,而是找以前沒找到沒聽出來的東西😁。

當下我對發燒的理解是,好設備追求的是聲音的還原,最大限度的讓設備不是聽歌體驗上的障礙,單實際是,做不到。所以,追求無止境。現場是唯一沒有失真的地方。

那麼,量力而行,聽起來好聽就OK。

那麼,有錢愛玩,也無可厚非。

那麼,多交流體會,一起玩才有意思。


小黑115284211

對這個問題我多少有點發言權,曾經有幸使用過千元的耳機。那是一款beats耳機,是頭戴式耳機,當時朋友介紹說要千萬以上,我覺得不可思議,買個耳機幹嘛要買那麼貴的。百元的手機已經夠使用的,太奢侈了吧。真當用的時候發現,真是貴有貴的好處,那才是一種享受。


那麼來說說我的感受,首先先說說耳機的外觀,摸起來很瓷實,沒有百元耳機的廉價感,用料很足,字體印刷清晰不模糊。海綿很軟,摸起來很舒服,讓人有種愛不釋手的感覺。

在說說使用感受,戴上耳機之後,耳朵感覺

很舒服,沒有感覺有硬的感覺,長時間佩戴耳機耳朵也沒有感覺不適,也沒有刺耳的感覺。

對於隔音來說,完全聽不到外面的聲音,就算有人在耳邊大聲說話也完全聽不到。只要是高質量音源,不存在聲音失真,走音現象。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相對百元耳機完全體驗不到的感覺,這種感覺只能說非常棒,畢竟是一分價錢一分貨,貴有貴的體驗。對於普通用戶來說百元耳機已經足夠應付生活中使用問題,現在來說高質量音源也很多,使用起來也沒問題。對於音樂追求完美的人來說,有一個自己滿意的耳機,是非常值得高興。如果大家只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還是百元耳機性價比更高。

我大概記得應該是這款耳機


丙辛容

巧了 我這正好有個幾百和一千七的耳機 很明確的告訴你差別非常大 細節就不說了 木耳除外 人家賣的是你的幾倍不是沒有道理的



請moksha

非要說區別的話,我想有三點:

1:外觀

幾千元耳機可能外觀更炫酷,更有質感。幾百元的耳機可能就會給人廉價感,顯得沒那麼有感覺。

2:聲音

聲音是一種很主觀的東西。有的人聽得出區別,有的人就聽不出區別。所以,還是要看個人的主觀感受吧。看每個人的喜好而不同。

3:佩戴

幾千元的耳機可能佩戴更舒適,材質更好,長時間使用也不會不適。幾百元的耳機可能沒那麼舒適。

而且耳機沒有全能型的,再貴的都一樣。買耳機前先確定自己聽音的喜好,再瞭解各耳機的特性,有的耳機善於表現婉轉空靈的女聲,有的又善於表現醇厚的男聲,有的則善於表現搖滾類型的……


還有,要看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耳機很燒錢。適合自己就好。


斌格謙


雲林禪師

有可能是一樣的,有可能還不如呢。價錢能簡單跟音質掛鉤,就太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