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从古墓里挖出来玉蝉,玉蝉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

小美桩

古人对待死亡有着“视死如视生”的看法。死后的世界虽然是未知的,但是生人们带着对死者无尽的祝福与希冀尽可能为其打造与生前世界一样的死后世界。陪葬品最是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遗存。陪葬品的多寡与墓主人的身份有着直接的联系。自古以来皇亲贵戚的陪葬品数量庞大、制作精良,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手工业发展的直接表现。

史前的玉蝉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现了玉蝉,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等都有于玉蝉的踪影。像石家河文化的玉蝉就有三种形式:一:雕刻精细,与真蝉无异;二:雕刻较粗略,但头、眼、翅等部位尚可分辨出;三:雕刻简单,仅有形态特征。虽然雕刻的程度不一,但是石家河的玉蝉的眼睛都被着重刻画,推断古人对蝉的眼睛有着特别的崇拜。

其他时期的玉蝉

商周时期的玉器主要发现于中原墓葬,比如殷墟的大多数墓葬都发现了玉蝉。商周时期的玉蝉大多雕刻精细,能够准确地刻画出眼、鼻、嘴、身、尾、翅等细小的部位,形象灵动。

秦汉时期的玉蝉发现的更为普遍。汉代特别流行一种俗称“汉八刀”的雕刻技法。此法雕出的玉蝉身形简洁,虽只寥寥数刀,却刻出了蝉的精髓。


玉蝉的功用

早期玉蝉上一般会有穿孔,这种玉蝉应该是缝在衣服上作为衣饰,所以在墓主人生前玉蝉为实用器,死后则其陪葬品。秦汉时期,玉蝉作为玉琀放在墓主人口中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古人认为石之美者为玉,蝉居高处且饮露,以玉比德,以蝉喻高士,所以用玉蝉作为陪葬品象征墓主人高洁的品行。两汉时人们认为蝉褪壳而获新生,能够死而复生。所以古人便雕刻玉蝉,希望死者也能够如蝉一般死而复生。(欢迎使用“豆包酷讯”阅读资讯)



北京民俗

文物小奇谈:古墓中的玉蝉,寓意死者得永生,在汉代最流行

看到大家回答不少,但讲的有点远,动辄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其实仅讲最为典型的汉代玉蝉即可。

为什么是蝉而不是别的地方动物?

因为,蝉的生长需要经过蜕变,有羽化登仙的含义;再者,蝉一生仅凭饮用清洁的露水为食,代表着道家的至纯至真,清净纯粹,将玉蝉含在口中,死者就能顺利“尸解”,羽化登仙,真相就这么简单。

汉代中期,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又赶上当时崇鬼好巫特流行,于是迷信食用玉石、死后口中含有玉器便能千年不朽,灵魂早登仙界,因此汉代古墓中出土的玉器最多,这在当时是社会随葬的风尚,东汉之后,国力不足,慢慢就改为陶俑等陪葬,玉器大量减少。

考古记载中,汉代玉蝉几乎遍布全国,河北满城中山汉墓、山西咸阳马泉镇汉墓、青海大通县孙家寨汉墓、湖北随州东汉墓、广西合浦西汉墓、山东马庄汉墓都有玉蝉出土。

汉代玉蝉多为新疆和田玉,质地坚硬,晶莹剔透,便于保存,且刀工简练有力,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亦文亦物,行程数万,撰文百万字,一分钟简单干脆,解读古建筑的精彩


亦文亦物

玉蝉在古代的时候,一开始就是一个装饰用品,到了西周的时候,一些贵族喜欢在自己死后嘴里含一个玉蝉。历史上古人过世,家人一定要在其口中放东西,一般人家都是铜钱,富贵人家则不一定了。

蝉形状的玉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了,商代到战国时期的墓葬中经常出土的,只不过这些年代玉蝉全部都是作为装饰品。含在口中的玉蝉,最早发现时一个西周早期的古墓。其实玉蝉在古代还是很常见的,只不过玉器是只有王公贵族可以用。

在古人看来蝉是清高声远,洁身自好的象征,因此古人喜欢生以为佩,死以为琀。西周之后人们认为如果在死者口中防止一块玉的话,可以保证尸身不腐,因此人们都喜欢在逝者的口中放置一个小件的玉器。

尤其是汉代人们非常喜欢给死者嘴里放玉器,他们最喜欢的则是玉蝉,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古人早就有这个观念,蝉的羽化可以理解为人的重生,这是古代人民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他们希望死者可以像蝉一样,有朝一日破土而出,获得重生。

尤其是古代的帝王嘴里含玉蝉是很常见的,普通人尚且想着重生,更何况掌控天下的帝王呢。比如乾隆皇帝死后就在嘴里含着玉蝉,这就是他的一种美好向往,除此之外还要提一点,古人死后是要封七窍的,玉蝉可不一定会含着嘴里。

最后要提一点,古人可不是谁都有资格用玉的,能用玉的地位都不低,并且古代盗墓贼,在墓中见到玉器都不敢拿,原因很简单,怕惹麻烦。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你好,玉蝉在中国玉文化中有一席之地,主要在于它在中国丧葬文化中特殊地位。蝉从商代就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青铜器上不断出现的蝉纹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得到先秦时期的人们对于这种能破土而出,餐风饮露的神虫的敬畏。


玉蝉在唐代之前的功能最主要是作为口晗存在的,目前我们出土的玉蝉多为口晗,所谓口晗,也就是所谓九窍塞之一,再加上在汉代盛行的玉握,成为贵族丧葬的标准用器之一。但是玉蝉的使用历史比九窍塞和玉握历史更悠久,九窍塞和玉握在汉代才开始盛行。

玉蝉之所以会被人们放在死者口中,那是人们相信玉蝉会带着死者的灵魂死而复生,破土而出。当然玉蝉不仅仅是用于口晗使用,陪葬品中也有用于佩戴的工艺较为精美的玉蝉,两者的区别在于口晗工艺简单,以汉代汉八刀为典型代表;而用于佩戴的玉蝉,制作精美而且有穿绳的孔以方便佩戴。



玉蝉作为口晗从先秦时期开始,到汉代达到顶峰,到南北朝时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用于佩戴的玉蝉在唐代以后得到保留,到了清代又大量出现,并且赋予了一鸣惊人的含义,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喜欢用蝉作为题材进行玉雕创作。


风云说收藏

玉蝉分为三种,冠蝉、含蝉、佩蝉。冠蝉是用于帽饰上,表示人品高洁;含蝉则是人死后用来含在嘴里压舌所用;佩蝉,就是身体佩戴所用,有腰缠万贯和一鸣惊人之意。



蝉,在古代寓意重生,在古人心目中地位崇高,所以从古墓中挖出来的玉蝉一般都是这个寓意,希望用玉蝉压舌,让人的精神不死,起死回生。



玉蝉的雕刻以汉八刀最为有名,线条简练,却让玉蝉栩栩如生,这也是汉代玉蝉真品的来历。


晏海青

玉蝉在汉墓中比较多见,古人对转世很看重,蝉有脱胎换骨的含义,所以,古人对自己的来世也有种种期盼。汉八刀技法也多见于蝉上。

蝉根据用途也有几种,一种是坑货,属于祭祀用的随葬品,蝉的头部没有穿孔,不能进行佩戴。由于祭祀,很少人去盘玩,所以它的包浆不是很明显,我们看到的多是有沁色的玉蝉,玉质一般不是很好,而且大部分是地方玉。

而另一种则是有穿孔多见于汉后,上面有穿孔,主要用于佩戴,尤其是宋代,清代的玉器,用途已经由祭祀转为民俗,上面有明显的包浆,玉质一般很好,很少随葬,所以沁色很少。

这里不排除有些生坑,经过世代的把玩,变成熟坑,而包浆也变得很厚。这里只是说的一般情况。


xlmlovell

古人认为,蝉以清洁的露水为食,洁身自好。古人化玉为蝉,佩带,以喻为官清廉,品格高洁,仅此而已。

说蝉羽化,喻升仙,喻重生……。所以古人喜蝉。此说不确。苍蝇、蚊子、毛毛虫、屎克郎……均能羽化,古人为何不取而为喻?可见,只有蝉饮露、高洁,才可引以为喻。

我记得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汉,流行有《薤露歌》,《薤露歌》是用来悼亡的,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对相,其内容是不同的。其中就有一首《薤露歌》,就是以露的高洁隐喻人的高洁的。原文记不得了,大意是这样的:“人生好比早上的露,晶莹又洁白,宁可随着阳光去,绝不掉在粪土里”。蝉饮露,露洁净,古人佩蝉,喻清廉高洁,道理就在这里。


王宝山10

对这个问题有一知半解希望能帮到你。

玉蝉是古代的陪葬品,一般是作为口含来陪葬的。

为什么古代人不选择别的动物和昆虫呢?

这就要从蝉说起了。

蝉的一生,先是蛹从土里诞生的,然后破蛹,爬出地面,上树破壳变蝉,羽化出翅膀可以飞翔。

纵观蝉的一生,就能看出来为什么选择蝉了,寄托了古人对逝去的家人可以入土为安,早日轮回飞升的美好愿望。

到现在出土了很多玉蝉,也有很多收藏家去收藏它,玉蝉又赋予了文化价值。

现在的人佩戴的意义就是一鸣惊人。


鹿白妈妈

谢谢。

对不起,我对考古没有研究。玉蝉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我现在只研究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干嘛的,我知道。

不好意思,这次没能帮到你。

希望下次,再给您排忧解难。


忘不掉的是过去一

玉蝉在汉代最为流行属于冥器随葬品置于死者口部也叫玉唅,握在手里的叫玉握一般都是猪的形象,这跟汉代的厚葬制度有很大关系,其中最有名的是河北保定满城汉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