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日本消失的国运

广场协议

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所以签订此协议。

《广场协议》:日本消失的国运

日本内部对该协议的评价:

“1960年的‘安保骚动’和1985年的‘广场协议’,是二战后日本发展的两个巨大转折点。1960年1月签署的《新美日安保协议》,进一步确立了美国对日本的军事保护,延续了战败以来日本在国际政治与军事中的地位,此举虽然激起国内抗议,但也令日本此后可以安心发展经济;‘广场协议’所涉内容,看似完全不如《新美日安保协议》那般宏大,仅是对G5(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各国汇率调整做了指导。但是这一涉及汇率调整的安排,对日本国运的影响,却不下于针对军事和政治的安排。”,在《宫泽喜一回忆录》中宫泽喜一如此评价,他先后任过日本政府藏相、首相的,不幸的是这两个岗位上都赶上了日本经济的泥沼困境,收拾烂摊子焦头烂额。

一、 “广场协议”出现的背景

1980年前后,美国经济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即: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3.6%、政府预算赤字的出现。面对双赤字,美国里根政府的政策选择是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并以此维护国际收支失衡。然而,高利率进一步加剧了美元强势促使美元不断升值,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美国制造业更加举步维艰,逐渐导致外贸赤字危机。在这种经济危机的压力下,美国寄希望以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对外竞争力,以降低贸易赤字。

《广场协议》:日本消失的国运

1982年和1983年,美国出口额连续出现负增长,1984年贸易逆差已高达1090亿美元,其中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约占50%。为此,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等相关利益集团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追溯这些政府层面对日本的要求,其基础来自一家美国企业: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该公司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众多的美国企业一样,面对日本公司的攻城略地,1980年~1983年,在国际市场上,卡特彼勒的工程机械销售额从33亿美元萎缩到了17亿美元!丢失的市场,几乎都被日本的小松制作所和日立株式会社拿到。时任董事长李·摩根是典型的美国人,他认为卡特彼勒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是最好的,竞争不过日本产品的原因是价格,而日本产品价格便宜的根源是日元被严重低估。

《广场协议》:日本消失的国运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

1983年9月,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时任董事长李·摩根请斯坦福大学教授和著名律师完成了“摩根报告书”,即《美元日元的矛盾——现存问题和解决办法》,他对日本企业的切身之痛在日元的低估值,而这份报告却洋洋洒洒给日本政府提出了十一项要求,不但涉及金融管理体制、汇率,甚至还有“日本政府把更多的结余资金用于住宅市场”这样并不直接相关的要求。之后,李·摩根拿着他的报告,在美国国会游说议员,通过他们转为美国政府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美国的产业界与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在背后敦促着里根政府,借助外交力量,迫使日本改革金融外汇体制。逼近日本打开金融体制,一方面可以实现金融巨头们海外扩张,另一方面,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必然会带来日元的升值,从而缓解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压力。

二、 “广场协议’签订实施

《广场协议》:日本消失的国运

美国财政部长贝克(左一)在广场会议后举行的发布会上,其身后为日本藏相竹下登

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在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最后达成“广场协议”,内容归纳起来有三点:五国联合干预市场,使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秩序的贬值;对经常项目的收支不平衡进行政策干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回忆:最令人吃惊的是竹下登主动提出允许日元升值10%以上,最后甚至还大度地说“升值20%,没问题”。

《广场协议》:日本消失的国运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日元从1985年9月,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到1美元兑120日元,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元最高达到了1美元兑换80日元左右,是“广场协议”前日元汇率的三倍。

三、”广场协议“的影响

绝大多数日本人,因为汇率的变化,他们手里的日元可以换来更多的美元,财富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翻倍增长。日元升值直接带来的收益,使金融投机成为最简单有效的获利模式,金融、地产的热度提升到了顶点,经营者和投资家都豪情万丈,而日本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火热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刺激了股市和楼市的高涨,形成了巨大的泡沫,

《广场协议》:日本消失的国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人是世界最大的“土豪”,美国人媒体惊呼,“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到了1989年,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娱乐业巨头、美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三菱公司已经以14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

《广场协议》:日本消失的国运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38915.87点,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点,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4000点左右,大量帐面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化为乌有。由于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当时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纷纷暴露,对日本金融造成了严重打击。

《广场协议》:日本消失的国运

日本经济在1991年“硬着陆”,经济增长速度急转直下,当年只有2.9%。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中,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不足1.5%,几乎陷于停滞。而此后,日本经济再没有恢复“广场协议”前奇迹般的增长速度,持续低迷,不过,日本也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子上坐了二十多年,直到2010年,才被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奇迹的中国取代。

四、后话

“广场协议”拉开了日本经济衰退的序幕,其波澜起伏的后续影响,值得中国借鉴,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之后,在1995年,日本三菱公司因为经营不善将洛克菲勒中心以3亿美元现金加8亿美元债务,赔本卖回原主。此外,由于汇率问题,1989年时,1美元能换160日元,1995年,1美元只能换80日元。即便美国人还是用14亿美元买回洛克菲勒中心,他们光靠汇率就赚了一半。

日本国内有人评价说:九十年代的经济泡沫破裂,日本的损失和二战时期一样惨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