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協議》:日本消失的國運

廣場協議

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所以簽訂此協議。

《廣場協議》:日本消失的國運

日本內部對該協議的評價:

“1960年的‘安保騷動’和1985年的‘廣場協議’,是二戰後日本發展的兩個巨大轉折點。1960年1月簽署的《新美日安保協議》,進一步確立了美國對日本的軍事保護,延續了戰敗以來日本在國際政治與軍事中的地位,此舉雖然激起國內抗議,但也令日本此後可以安心發展經濟;‘廣場協議’所涉內容,看似完全不如《新美日安保協議》那般宏大,僅是對G5(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各國匯率調整做了指導。但是這一涉及匯率調整的安排,對日本國運的影響,卻不下於針對軍事和政治的安排。”,在《宮澤喜一回憶錄》中宮澤喜一如此評價,他先後任過日本政府藏相、首相的,不幸的是這兩個崗位上都趕上了日本經濟的泥沼困境,收拾爛攤子焦頭爛額。

一、 “廣場協議”出現的背景

1980年前後,美國經濟面臨著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的雙重困擾即:對外貿易赤字逐年擴大,到1984年高達1600億美元,佔當年GDP的3.6%、政府預算赤字的出現。面對雙赤字,美國里根政府的政策選擇是提高國內基本利率引進國際資本來發展經濟,並以此維護國際收支失衡。然而,高利率進一步加劇了美元強勢促使美元不斷升值,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美國製造業更加舉步維艱,逐漸導致外貿赤字危機。在這種經濟危機的壓力下,美國寄希望以美元貶值來加強美國產品對外競爭力,以降低貿易赤字。

《廣場協議》:日本消失的國運

1982年和1983年,美國出口額連續出現負增長,1984年貿易逆差已高達1090億美元,其中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約佔50%。為此,美國許多製造業大企業、國會議員等相關利益集團強烈要求政府幹預外匯市場,促使日元升值,以挽救日益蕭條的美國製造業。追溯這些政府層面對日本的要求,其基礎來自一家美國企業:美國卡特彼勒公司,該公司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和眾多的美國企業一樣,面對日本公司的攻城略地,1980年~1983年,在國際市場上,卡特彼勒的工程機械銷售額從33億美元萎縮到了17億美元!丟失的市場,幾乎都被日本的小松製作所和日立株式會社拿到。時任董事長李·摩根是典型的美國人,他認為卡特彼勒產品的性能和質量是最好的,競爭不過日本產品的原因是價格,而日本產品價格便宜的根源是日元被嚴重低估。

《廣場協議》:日本消失的國運

美國卡特彼勒公司

1983年9月,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時任董事長李·摩根請斯坦福大學教授和著名律師完成了“摩根報告書”,即《美元日元的矛盾——現存問題和解決辦法》,他對日本企業的切身之痛在日元的低估值,而這份報告卻洋洋灑灑給日本政府提出了十一項要求,不但涉及金融管理體制、匯率,甚至還有“日本政府把更多的結餘資金用於住宅市場”這樣並不直接相關的要求。之後,李·摩根拿著他的報告,在美國國會遊說議員,通過他們轉為美國政府對日本政府施加壓力。美國的產業界與華爾街的金融大鱷們在背後敦促著里根政府,藉助外交力量,迫使日本改革金融外匯體制。逼近日本打開金融體制,一方面可以實現金融巨頭們海外擴張,另一方面,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國際化必然會帶來日元的升值,從而緩解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壓力。

二、 “廣場協議’簽訂實施

《廣場協議》:日本消失的國運

美國財政部長貝克(左一)在廣場會議後舉行的發佈會上,其身後為日本藏相竹下登

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傑哈特·斯托登伯、法國財長皮埃爾·貝格伯、英國財長尼格爾·勞森在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最後達成“廣場協議”,內容歸納起來有三點:五國聯合干預市場,使美元對其它主要貨幣有秩序的貶值;對經常項目的收支不平衡進行政策干預;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時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回憶:最令人吃驚的是竹下登主動提出允許日元升值10%以上,最後甚至還大度地說“升值20%,沒問題”。

《廣場協議》:日本消失的國運

“廣場協議”簽訂後,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各國開始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日元從1985年9月,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快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到1美元兌120日元,進入上世紀90年代,日元最高達到了1美元兌換80日元左右,是“廣場協議”前日元匯率的三倍。

三、”廣場協議“的影響

絕大多數日本人,因為匯率的變化,他們手裡的日元可以換來更多的美元,財富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翻倍增長。日元升值直接帶來的收益,使金融投機成為最簡單有效的獲利模式,金融、地產的熱度提升到了頂點,經營者和投資家都豪情萬丈,而日本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連續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降低到2.5%,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火熱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進一步刺激了股市和樓市的高漲,形成了巨大的泡沫,

《廣場協議》:日本消失的國運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日本人是世界最大的“土豪”,美國人媒體驚呼,“美國正在變成日本的第四十一個縣”。到了1989年,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購買了美國娛樂業巨頭、美國文化象徵之一的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三菱公司已經以14億美元購買了更重要的美國國家象徵---洛克菲勒中心。

《廣場協議》:日本消失的國運

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38915.87點,此後開始下跌,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點,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4000點左右,大量帳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由於土地價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擔保的貸款也出現了極大風險。當時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紛紛暴露,對日本金融造成了嚴重打擊。

《廣場協議》:日本消失的國運

日本經濟在1991年“硬著陸”,經濟增長速度急轉直下,當年只有2.9%。上世紀90年代的十年中,日本經濟的年均增長率不足1.5%,幾乎陷於停滯。而此後,日本經濟再沒有恢復“廣場協議”前奇蹟般的增長速度,持續低迷,不過,日本也仍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子上坐了二十多年,直到2010年,才被創造了新的經濟發展奇蹟的中國取代。

四、後話

“廣場協議”拉開了日本經濟衰退的序幕,其波瀾起伏的後續影響,值得中國借鑑,金融體制改革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之後,在1995年,日本三菱公司因為經營不善將洛克菲勒中心以3億美元現金加8億美元債務,賠本賣回原主。此外,由於匯率問題,1989年時,1美元能換160日元,1995年,1美元只能換80日元。即便美國人還是用14億美元買回洛克菲勒中心,他們光靠匯率就賺了一半。

日本國內有人評價說:九十年代的經濟泡沫破裂,日本的損失和二戰時期一樣慘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