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的困与变,在这个西亚小国身上也能嗅出端倪

从远古文明的兴衰中一路走来的中东各国,承载了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矛盾类型,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愿景的人们在这里来来往往——写下故事又将其撕毁,创造辉煌又见证它覆灭——乃至整个西亚地区都只能在征服者的辉煌背后,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

中东的困与变,在这个西亚小国身上也能嗅出端倪

PHOTOGRAPH BY RENA EFFENDI

  • 在巨大的石油储备推动下,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正在将自己重塑成一个集建筑和地区时尚为一体的模范型城市。

阿塞拜疆,意为“火的国家”。它地处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历经波斯、马其顿、古罗马、阿拉伯、土耳其、蒙古、俄罗斯等诸多势力的征服,充分体现着东欧和西亚历史的交错,以及人类文明兴衰的更替。

中东的困与变,在这个西亚小国身上也能嗅出端倪

Photograph from internet

中东的困与变,在这个西亚小国身上也能嗅出端倪

PHOTOGRAPH BY RENA EFFENDI

  • 以阿塞拜疆第三任总统命名的盖达尔阿里耶夫中心。其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以独特的建造风格而获奖。这里是阿塞拜疆的历史博物馆,里面藏有艺术展品、洋娃娃、古董,以及汽车。

巴库,作为阿塞拜疆的首都,更是一直处于各个文明争夺的十字路口,陷于诸多帝国构建的阴谋之中。几个世纪以来,巴库在你争我夺的强权控制之下一直积贫积弱,难有控制自己命运的机会。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中,阿塞拜疆族在蒙古人统治的公元十一到十三世纪基本形成。

中东的困与变,在这个西亚小国身上也能嗅出端倪

PHOTOGRAPH BY RENA EFFENDI

  • 富裕的巴库石油交易所处的豪华欧式建筑,与喷泉广场附近的行人大道相辉映。

近代,因为石油的大量发现,这座城市和它的国家正在经历一次突破。但由专制政府、石油经济,以及伊斯兰习俗与现代西方世俗主义相磨合的挑战,又让这片土地在复兴之时充满了动荡。

中东的困与变,在这个西亚小国身上也能嗅出端倪

PHOTOGRAPH BY RENA EFFENDI

  • 木偶剧演员在巴库木偶剧院演出。摄影师Rena Effendi说:“这个设计精巧的小型剧场非常使人欣喜。而这些牵线木偶都是由巴库的艺术家们手工绘制的。”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其真实身份已被压制。我们说俄语,我们的名字是伊斯兰或波斯语,我们又尝试成为土耳其人……我们有弗兰肯斯坦文化,但我们始终还没有弄清楚真正的阿塞拜疆人是什么样子的。”

——阿塞拜疆电影制片人Teymur Hajiyev

中东的困与变,在这个西亚小国身上也能嗅出端倪

PHOTOGRAPH BY RENA EFFENDI

  • 从老城区的希尔万沙宫殿,可以看到阳光照射在巴库的总统府和“火焰塔”上。

从十九世纪北部并入俄罗斯帝国开始,巴库以及整个阿塞拜疆的命运就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东的困与变,在这个西亚小国身上也能嗅出端倪

PHOTOGRAPH BY RENA EFFENDI

  • 苏联时代的石油钻井平台仍然在Balakhani 村运营,这里曾是19世纪后期巴库工业热潮开始的地方。

随着十九世纪初苏维埃政权在苏联的确立,1920年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936年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在苏联时期,阿塞拜疆依靠自身资源成为除俄罗斯外,仅有的不需要中央财政补贴的共和国。1991年,2月6日其改名为阿塞拜疆共和国,10月18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12月25日苏联解体。

中东的困与变,在这个西亚小国身上也能嗅出端倪

PHOTOGRAPH BY RENA EFFENDI

  • Naftalan石油医疗中心距巴库以西约3.5小时的车程。这里为患有关节炎、皮疹等疾病的患者提供石油浴。当地人都认为Naftalan 的石油具有抗生素和抗炎的特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阿塞拜疆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并积极实施多元化战略,大力扶持非石油领域的产业,实施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和电信业建设拉动经济的政策。阿塞拜疆抵御各种经济风险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中东的困与变,在这个西亚小国身上也能嗅出端倪

PHOTOGRAPH BY RENA EFFENDI

  • 在巴库以南的Shikhov沙滩上,一家人正在对着废弃的苏联石油钻井设备享受他们的休闲时光。

如今,远去的历史留给西亚、中东地区国家的是太多复杂难解的问题。随着经济的稳健发展,阿塞拜疆人能找到自己身份认同的答案吗?这个答案又是否有助于解决中东地区持续了近千年的动乱和战火……

中东的困与变,在这个西亚小国身上也能嗅出端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