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被逼着学钢琴的孩子,现在都怎样了?

_小米一粒_

他们从小开始学钢琴,现在都小有成就

1,孔祥东


当今国际乐坛最优秀、最活跃的中国钢琴家。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亲身感受过他那激情洋溢的演奏,被西方媒体盛赞为“一个世纪只能出一到两个,真正能激动人心的天才钢琴家”和“一代天之骄子”。

2,郎朗


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大师。1999年,17岁的郎朗顶替身体不适的钢琴家安德烈.瓦兹登台,一举成名。

3,李云

2000年,18岁的李云迪将空缺了14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纳入囊中,轰动乐坛。

4,刘诗昆



中国最著名钢琴家,办有刘诗昆钢琴中心,多次获得李斯特奖。

5,殷承宗


中国优秀的钢琴家,钢琴协奏曲《黄河》主要改编创作者、首演者,创作出钢琴伴唱《红灯记》而红遍全国。是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场次最多的华人钢琴家。

6,周广仁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钢琴家,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当今中国在国际乐坛中最具影响和权威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国20世纪最杰出女性之一。

7,朱昀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校,在奥地利国立音乐大学深造,旅居加拿大的著名钢琴家11岁时开始公开的登台表演。在美国获得了LeoHem总统奖学金并获得钢琴演奏硕士学位。

8,鲍蕙荞


中国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女钢琴家”的鲍蕙荞。

9,赵胤胤

毕业于纽约茱丽亚德音乐学院,取得硕士学位。澳洲籍人士,艺术工作者。世界殿堂级钢琴家,斯坦威全球代言钢琴家。在国际上,他是与郎朗、李云迪等人齐名的世界殿堂级青年钢琴家。

10,孙颖迪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硕士研究生,因为在第七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中夺得桂冠而一举成名。2005年孙颖迪在荷兰乌特勒支举行的国际最重要的钢琴比赛之一——第七届弗朗兹,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中力挫群雄,摘得第一名桂冠,成为第一位染指此项大奖的华人钢琴家。


芯设霁

那些小时候被逼练钢琴、背古诗的孩子,

后来怎么样了?


镜头一


春节当头,一位妈妈却在呵斥女儿,小丫头眼泪汪汪,妈妈却丝毫不领情,很生气地说:“好端端一首应景诗,硬是偷懒不想背,就想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就知道玩……好了别哭了,哭也没用。你中饭前必须背会王安石的《元日》!”

话音刚落,就把小丫头独自留在书房。

爸爸听着女儿背诵的声音,还带着几分哽咽,心疼地说:“她才五岁,犯得着逼得这么紧吗?太残忍了点啊。”

这位妈妈郑重其事地表示,如果不逼,恐怕更多的小孩子情愿去外面撒野,也不会躲在书房啃书。

没过多久,小丫头嘟着嘴走出来,带着泪痕背诵:“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女儿能流利地背诵,妈妈示意她可以准备吃饭了。

这位母亲说,

用心陪着孩子,哪怕是逼着孩子,也要把背诵古诗词这件事进行下去。

那么背古诗到底有什么用呢?

一位曾经被“逼”过的少年讲述了他的感受:

才四五岁的时候,他妈妈就逼他背诵唐诗宋词。妈妈也就初中文化水平,对很多古诗词也没有太深刻的理解。很多时候,幼小的他向他妈提问,得到的都是这样的回答:你尽管背得滚瓜烂熟就好,以后长大了,书读得多了,自然也就都会明白了。

一开始,他觉得背诵是件很枯燥的事,甚至偷偷埋怨过母亲,但背着背着,他慢慢迷上了诗词,觉得琅琅上口,很好玩。

长大后,他发现自己的身边满满都是诗意——

春天,看到盛开的桃花,知道了什么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夏天,看到满塘的荷叶,知道了什么叫“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看到飘落的黄叶,知道了什么叫“西风又老潇湘树,翩翩黄叶辞枝去。”

冬天,看到皑皑的白雪,知道了什么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他说,那些曾经背诵的古诗词,即便当年有些晦涩难懂,但就那么静静地埋进了记忆的土壤中。

某一天,于旅途中邂逅某处风景,某份心境,就恍然大悟,明白了穿越了千年的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份情。

这个少年还凭借满腔的诗词歌赋,俘获了妻子的芳心。很多经典的爱情诗句被他俩信手拈来,传情达意,为爱增色添彩。


镜头二


暑假里的一天,小区的院子里传来小伙伴嬉闹的声音,在屋里练琴的女孩儿再也无心弹下去。还没失落一会儿,就听到妈妈的“怒吼”:干嘛呢!怎么不弹了!

女孩儿马上要考级了,上学的时候每天弹1-2个小时钢琴,放假变成了4-5个小时,还有成堆的作业要写,累觉不爱啊……

练琴的过程十分枯燥乏味,舞台上那些飞舞的手指,都是经历了上千遍的音阶练习,就像跳舞一样,基本功练不好,怎么会有飘逸动人的舞蹈。每个星期一次的钢琴课,是女孩儿最害怕的一节,老师会十分严厉地指出弹得不好的地方,甚至会当着家长的面用直尺打小朋友的手背。之后的日子练琴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妈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妈妈说,既然开始学了就要学好,这对她的性格、以后的品位都是很好的塑造。

现在学钢琴的孩子不在少数,小区里常常九、十点还回荡着钢琴声。家长们让孩子学钢琴的初衷都差不多:就是想让孩子跟别人不一样,并且培养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孩子们越不想弹,家长就越是严厉。

而小时候学过钢琴的那些孩子,长大了都有什么变化吗?他们依然十分讨厌钢琴吗?

并不是。

不仅是学音乐,小时候学的特长长大以后都不会后悔。长大以后越来越觉得智商跟不上,想学类似的东西的时候全靠小时候打点基础。

或许从小就无法理解父母为何要这么做,他们的管束甚至达到了专制的程度,但每次被别人羡慕和表扬的时候,你的特长好像又变得极其有意义一样。

对于现在而言,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倘若没有学过这些,一切都将平凡无奇,也因为学了这些,让你比同龄人成熟、独立。

其实所有被逼迫的痛苦,并不归咎于学什么特长或者学起来有多难,而在于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耐心和方法。

很多人都说,花那么多时间练习,都没有童年的快乐了。难道音乐里找不到快乐么?真正的不快乐不是学什么,是父母让你去学的方式,那才是所有痛苦的来源。

我们不要动不动被所谓的“快乐教育”所麻痹,觉得逼孩子掌握一项特长,就是扼杀孩子爱玩的天性。

例如,在陪伴和监督甚至逼迫孩子背诵古诗词的时候,考验的不仅仅是坚持,还有大人对生活的理解,对时间的管理,对孩子的信心。

与此同时,孩子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也需要身体力行,慢慢感悟:任何事情的成功皆不是一蹴而就的,唯有投入时间和精力,唯有坚持不懈,方能等来那一泓清泉。


中大圣越脑力研究院

姐姐的女儿今年12岁,今年春节后快要参加钢琴十级考试。印象中孩子学钢琴一直是家长”逼着“学的,我不止一次见过孩子为了逃避练琴和姐姐姐夫吵闹哭泣的场面,当时我也觉得孩子太小,强迫她练琴有点残忍。但是今年过年,外甥女和我的对话让我深深觉得

练钢琴这个事情与其说是锻炼孩子的毅力,不如说是考验家长的坚持

我和外甥女的对话从我打算今年开始让四岁多的女儿练钢琴开始,我让外甥女以”过来人“的身份讲讲对妹妹学琴的建议。外甥女首先告诉我——练琴很枯燥,如果不是她爸逼着她(我姐心疼孩子中途几度想放弃),她肯定练不到现在。但是她”长大懂事“之后,觉得自己会弹钢琴是一件”挺酷“的事情。我问大概什么时候她觉得自己”长大懂事“了,她说大概三年级,学校演出时她可以出一个钢琴表演的节目。外甥女说她觉得最不想练的时候是刚上小学那段时间,跟父母关系最紧张的也是那段时间。她急切地告诉我:小姨小姨,一定告诉妹妹,最不想弹的时候不要哭;她要是哭了你不要骂她,要多鼓励她,但是练习不能停。

问她考完十级还打算再练吗?她说不练了。马上又补充说:不是不弹钢琴,只是不想天天弹考级的练习曲,要弹”自己喜欢的曲子“。

和外甥女的闲聊持续了一个下午,她”小大人“一样的总结回顾让我看到貌似内向的外表下非常丰富的内心活动。从外甥女的体验看,有这么几条建议可以提给即将开始练琴的孩子:

1.孩子都很享受钢琴考级通过的成果,但是觉得练习的过程非常痛苦;

2.最想放弃的时候,希望父母态度好一点,多鼓励她;

3.适当安排一些演出,让孩子享受在众人面前展示才艺的荣耀,可以增加练琴的内在动力。


亲妈:留英双硕士,传媒经济学博士在读,高校媒体专业教师,致力于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更好的自己。


亲妈学堂

这个我来回答。

我老婆家,两代人都弹钢琴。我老婆,五岁开始被逼学琴,父母一直很坚持,所以一路从附小,附中到音乐学院,直到钢琴系毕业,现在当了钢琴老师。(纯手码字,求大家多集赞)。

我老丈人是个乐痴,自学成才,各种乐器都能玩几手,在我们当地的业余圈子里也算小有名气。不过特殊的年代被耽误了,没有受过高等的音乐教育。因此把这个音乐梦想强加在了我老婆身上。

我老婆小时候,很可怜,玩的时间很少,每天必须练琴几个小时,一年到头,只有过年那几天不用练,连大年三十早上还要练琴,否则饭都不准吃。家里的标准是,你文化课不好没关系,但钢琴一定要弹好。

为了她学琴,家里也是下了血本,九十年代初的工薪家庭,省吃俭用,先是去省城找老师,后来去上音找老师,再后来考入武音附小,父亲在老家赚钱,母亲陪读,一陪七八年,陪到附中毕业(感情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上音,武音,中央等学校周边都聚集了这么一群陪读家长,可怜天下父母心)。

后来考入音乐学院钢琴系,上大学,认识了我,前面的事情是听老婆讲述,下面的事情我就是亲身参与了。

老婆大学过得很平淡,天天就是教室琴房宿舍,三点一线,就这样又过了四年,毕业找工作,凭借扎实的基础,顺利进入一家师范学校当钢琴老师,结婚生子,到现在又快十年了。

以前回首童年往事,老婆说着说着就会哭,按她的说法,童年是灰色的,太枯燥了,别的小朋友都能出去玩,可她必须练琴。以致后来,就算出去玩,也是傻傻站在边上看别人玩,自己根本不会。而且弹不好,或者稍有抗拒,轻则拧耳朵,重则皮带炒肉。不只是我老婆,她的同学们童年也基本是这样过来的。

在这里,我顺便要为学音乐的鸣不平,社会上的刻板印象是,学音乐的女生都很清高,或者很疯不检点。其实,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多都非常非常单纯,从小被封闭在这个小圈子里,除了学琴,和外界接触的很少。我接触过的我老婆和她的同学们,都是心地善良,白纸一张的好姑娘。我上大学时就是一个穷小子,但是她不嫌弃,而且你对她好,她会加倍对你好。

扯远了,我老婆现在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得益于从小父母的坚持。但是童年的阴影也很大。她从来都不是因为爱好而学琴,到现在也不喜欢,而是出于习惯。按她的话说,一开始恨,抗拒,但在棍棒的胁迫之下,十几年也就养成习惯了,成了习惯也就谈不上喜不喜欢,按照惯性就一路走下去了,因为除了弹琴,也不会其他的。但是如果能够重新选择童年,她肯定不会选择钢琴这条路。

以至于,后来让我的女儿学琴时,老婆一开始很抗拒,因为不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直到后来全家达成共识: 先打好基础以防万一,但不逼迫女儿学琴,走不走专业这条路让她长大后自己选择,而且每天只学四十分钟,保证有充足的玩的时间,只有这样,老婆才同意让女儿继续学琴。

还有,现在学钢琴,投入和产出比已经大不如以前了,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最近几年,学钢琴的人暴增,就业面窄,工作不好找。我老婆上大学时,学琴的人还不多,钢琴系一届只有十几个学生,都是小班上课,一个老师带两个学生,教育质量有保障。就业竞争不大,工作也好找。

现在的钢琴系,一届学生上百人,大家去网上看看各大音乐学院钢琴系历届毕业生的名册,就会看到,最近十年,钢琴系的学生数量几乎是火箭式的增长。可是,钢琴这种表演专业,最重要的就是,上小课,老师有充足的时间指导,言传身教。而同样的师资,面对翻了几倍的学生数量,教育质量是否会降低?我很怀疑。


而且,现在学钢琴找工作很难,公立的学校和乐团更难找,原因很简单,一个萝卜一个坑,供大于求,越晚就越难就业。

我老婆那一届,本科毕业就找工作的,基本都是公立单位带编制。选择读研究生的,只晚两年毕业,就业形势就不好了,有些人也只好去没编制的私立单位将就了。而出国留学的那批人,回来的更晚,有些人干脆找不到好工作了,为什么?前段时间,新成立的浙江音乐学院招钢琴老师,据说应聘的人里不乏茱莉亚,辛辛那提,巴黎师范,维也纳等留学回来的,用人单位把门槛都拉高了,怎么和别人竞争?

最后,我想说的是,艺考不是保险箱和万能钥匙。学琴很苦,走专业之路更苦,如果不想走专业的路,不要逼孩子学琴。

家长总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盲目跟风,周末和暑假也要给孩子安排一大堆兴趣班,上午学画画,中午学舞蹈,下午学钢琴,从来不想想,孩子喜不喜欢,有多大用处。其实,我觉得,特长学一两个,能学精就不易了,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快乐的童年,比学一堆半途而废的舞蹈钢琴围棋什么的更重要。


一直以来,很想把这些写出来,一直找不到机会。感谢楼主提供这么一个机会,让我一吐为快。希望对各位学琴的少年以及想让孩子学琴的家长,能有所帮助。

最后,附上我老婆大学时开毕业音乐会的美照,她的美,在我心中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freedman529

曾经辉煌的钢琴王子沦为扒手昨天被判管制两年,吕某城在法庭上隔着被告席的栏杆抱着母亲悔恨交加。

钢琴王子“三只手”人造就?

  80后, 沈阳人,4岁学琴,10岁出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全国钢琴大奖赛前三名。这是郎朗的经历, 也是吕某城的,区别只是一个第一、一个第二。

  面对父母高压心生叛逆,17岁赴德深造, 脾气变得暴躁;广州读研, 毕业后做家庭钢琴教师,两次盗窃,昨日被广州越秀区法院判处两年管制、罚款3000元。吕某城后来的人生轨迹,仿佛换了一个世界。

  他的亲人、师友都大为震惊: 一双在琴键上舞蹈的手,怎么蜕变成了“三只手”?

  吕某城说,自己的童年太苦了,每天都是被逼着练琴;出国一下子没人管,又还没到心智成熟的年龄,便开始本能地放纵自己。

  主审法官请来的心理评估师说,因为从小被逼学琴有了逆反心理,吕某城慢慢地患上了躁狂症, 如今年近30 岁的他,心理上竟然是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子,贪玩、敏感而又脆弱。

  然而,吕某城的妈妈并不这么认为,即使已经时至今日……

  心理年龄仅10岁 贪玩敏感又脆弱

  昨天的庭审中, 吕某城并未请辩护律师,对于指控皆不否认。法院认为,被告人吕某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手段窃取公民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而考虑他能如实供述自己罪名,依法从轻处罚。最终判处管制两年(不予关押,可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劳动,但限制其一定自由),并处罚金3000 元人民币。

  第一次庭审时,吕某城妈妈情绪消极,不愿意来广州参加庭审。怎么样才能挽回这个失足才子?黄莹联系心理评估师,为吕某城做心理辅导。从心理评估师处她得知,因为吕某城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吵架,带给他很大的心理压力。父母从小逼迫他学琴,更让他有了逆反心理。后来出国留学,无人监管,让他慢慢地患上了躁狂症,有时很难控制自己的举动。

  经过测试,他的心理竟然是一个10 岁左右的小孩子,贪玩、敏感而又脆弱!

  黄莹将这些情况一一与吕某城的妈妈反馈,这位含辛茹苦的母亲并不认为自己的教育有问题,但她的心软了。她来到广州,积极向法官保证:愿意监管好儿子,请求法官从轻处理。

  “很多人都在关心你, 尤其是你的母亲! ”昨天,判决之后,审判长黄莹建议吕某城给母亲一个拥抱。吕某城隔着护栏将母亲紧紧抱住,哽咽着说:“半年的羁押我反思了很多,以后要调整人生观,积极向上地生活,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逆反

  在弹钢琴的时候,这双手是琴键上跳舞的精灵。而在生活中,阿城依然十分调皮,他曾故意用手拍玻璃来反驳老师的观点,也曾因为一句口角与人大打出手。

  为了让儿子成才、成名,父母煞费苦心, 不惜金钱安排他去德国留学。因为殷女士的医保手续要办理一阵子,17 岁时阿城就一个人去了卫玛李斯特音乐学院深造。

  令夫妻俩意想不到的是,一直在他们的严格管教下的儿子,到了国外突然失去约束,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喜欢交友,但关系都不长久;喜欢去酒吧舞厅,时常夜不归宿;家里每月给他5000 元钱, 可他两万都不够花,借人家的钱也从来不还。

  在殷女士看来,这和丈夫的家族遗传有关, “他们家好几个人患有类似的病”。她说,丈夫也有脾气急躁的毛病,因此夫妻俩吵架不少。

  “其实我儿子是挺优秀的。”殷女士说, 阿城先后交过三个女朋友,两个是研究生,一个是歌手。2008 年他从星海音乐学院毕业,因为女朋友在上海,非要去上海工作,因此和父亲大吵一架。就在第二天,父亲就查出患了肺癌,不久就过世了。而丈夫离世前,对这个难以管教的儿子已经倍感失望。

  吕某城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以前一直有父母陪在身边,17 岁出国留学突然没人管束了,生活方式就变了。经常熬夜、酗酒,而且也不会理财,不会和人相处。他说,其实不只他这样,郎朗也一样,只是他爸爸一直陪着他,天天监督他练琴,还帮他按摩。

  关于“躁狂症”,吕某城说,“我是学钢琴的,需要激情。很多钢琴师也有些狂躁情绪,但他们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音乐上,我却没能控 制好。”

  学琴

  在母亲殷女士眼中,吕某城从小就是个淘气的孩子, 理由是:在楼道走时,他会无故敲人家的门。

  “手爱动,就让他学钢琴吧。”

  殷女士认为, 阿城应该有这个天赋,因为他的父亲会很多乐器。于是,在这个4 岁的孩子对钢琴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父母为他买回了一架钢琴,并动用一切资源为他拜访名师。

  这个孩子似乎的确有天赋,有些很难的名曲,一般人要学十年才能弹好, 可阿城不久就弹得很好了。他10 岁就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后来又被保送附中;他多次获得国内外钢琴赛大奖,在一次全国比赛中,郎朗拿了第一,他拿了第二。

  周围的人都感觉很惊讶,夫妻俩也决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一名钢琴家。于是,从阿城4 岁开始,殷女士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督导阿城学琴上。除了练琴和学习,阿城不需要管任何事情。

  “我父母很早就离婚了, 我寄养在姨妈家,烧饭、带孩子,也没有童年啊! ”她反问:现在很多孩子都没有童年, 为什么人家都健康活泼成长?

  她说,自己自始至终为儿子的成长含辛茹苦、掏心掏肺,阿城仍然走上歧路,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精神上的问题。

  但是, 吕某城却不这么认为:

  “我的童年过得太苦了, 每天6-8个小时练琴, 练完还要上文化课。

  父母平时只是一味催着练琴,没有教我去处事做人。出国后一下子没了监督,我觉得自己可以主宰自己了,便开始本能地放纵自己。”

  吕某城说, 他从小都没看过动画片,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到国外才发现, 国外的孩子学乐器是因为自己喜欢, 中国的孩子则多数是家长逼的。所以在叛逆期,父母没精力管你时,就容易放弃;所以国际比赛中少年组都是中国孩子夺冠, 但成年组中大部分是国外选手夺冠。

  盗窃

  大学毕业后, 吕某城去上海工作,其父在此阶段患肺癌去世。在上海期间,阿城放弃了练琴,精力放在经营一间酒吧上,每天喝酒。之后他回到广州做家庭钢琴教师, 因期间的两次盗窃行为, 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2009 年3 月14 日,吕某城和朋友去酒吧聚会, 在路上看见一辆车窗打开的车,车主正在睡觉,他便趁机将副驾驶位上的包拿走了(包内有人民币1700 元)。他被抓获后,越秀区检察院鉴于他系初犯、偶犯,犯罪情节轻微,认罪态度好,未对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 且他患有复发性躁狂症,决定不起诉。

  三年后他再次走上了盗窃路。

  今年2 月12 日凌晨4 时,吕某城与朋友一起在广州沿江中路一家酒家吃夜宵、喝酒,期间趁人不备,盗取了朋友的朋友邓某的一个LV 手袋(内有人民币10500 元、iPhone4 手机1 部),随后离开酒家,打车去按摩,并用手袋中的5000 元办了一张会员卡,不久他被警方抓获。

  儿子的颓废令殷女士非常失望,听到消息后,殷女士甚至决定不管。

  ———那天去喝酒,其实我没有想去拿别人东西,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所以拿后也没把手机关掉。我把事情想得很简单,觉得失主找到我了,我就把手机还他,没什么大不了。我也曾在出租车上捡过手机, 马上就找到失主还了人家,我不差这点钱。

  我喝酒还有个原因, 因为我有睡眠障碍,喝酒后容易睡觉,多的时候一次喝两三斤洋酒。


奇百趣

导语:其实,不止是被逼着学钢琴的人,被逼着学画画,被逼着学书法,那些从小被父母严格教育,逼迫下学习一门技能,长大之后肯定会对父母心存感激。

孩子,比起给你快乐童年,我更想给你不油腻的中年

冯唐在微博上的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火起来之后,相关的《怎样做一个优雅不油腻的中年女人》、《逃离油腻中年,请这样做》、油腻中年女人的标签你占了几条》等一系列文章也被带火了。

有些人之所以中年变得油腻起来,除了身体走样外表邋遢之外,最重要的是内心变得空虚起来,因为没有可以支撑生活变得美好的兴趣,没有可以调节生活不枯燥的爱好,所以生活越来越无味,日子越来越焦虑。

而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最好的时机,就是从幼儿时期。幼儿期是一个人智力、语言、习惯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学习能力培养的良好时期,作为家长要学会发掘孩子的天赋,引导孩子把兴趣爱好变成终身技能。

说到培养孩子兴趣,家长一般都会选择给孩子报兴趣班。而说到“兴趣班”,有些家长会认为让孩子上兴趣班是扼杀孩子天性,剥夺孩子快乐童年,他们认为童年就应该学会玩,各种各样的疯玩,而学习是次要的。

真的是这样吗?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让他在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时候一味疯玩,真的是为他好吗?

电影《摔跤吧,爸爸》里面,作为退役摔跤手的父亲,心里一直想夺得金牌,为国争光。在他搁置心中梦想的时候,偶然发现两个女儿有摔跤的天赋,为此,他强迫、逼迫两个女儿练习摔跤。

开始两个女儿极其不理解,加上全村人都在嘲笑她们,于是开始各种形式的反抗,直到她们偷偷去参加朋友的婚礼,看到传统印度女性没有婚姻自主权的无奈人生,才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两个女孩的童年,不要说快乐,连女孩基本爱美天性也被扼杀。她们不能像其他女孩一样穿好看的衣服,吃好吃的食物,留好看的头发,并且在村里人的偏见和嘲讽中接受高强度的魔鬼训练。

可是,就是这种不快乐甚至很苦很累的童年却让两个女孩从世俗的社会里、平庸的凡辈里脱颖而出,最后大女儿夺得金牌为国争光,摆脱了传统印度女性十四五岁结婚嫁人的悲惨命运,也让自己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不快乐的童年可以造就与众不同的青年,不油腻的中年。如此给孩子培养一个爱好学习一门技能又有什么不好?就算以后不能凭此技能安身立命,也可以让枯燥重复的生活多一点趣味,多一点情调。

有兴趣爱好的人,某个时刻它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可以让你在困苦的现实面前,找到放松悠闲的方式,也可以让你在工作中大放光彩,得到不一样的机遇。

有一个程序员的朋友,在北京某大型互联网公司上班,从小山村出来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公司混得相当不错,但是每年年底公司开年会的时候,他都会觉得特别自卑,因为他只会学习,只会码代码,什么技能都不会。

他曾经跟我诉苦说,公司年会上,有人弹钢琴、有人跳芭蕾舞,还有人说相声。我们部门平常一个吊儿郎当的小伙子弹吉他唱了一首《花房姑娘》,一下子火遍了全公司,连大领导都记住了他。像我努力一辈子估计也不会入大领导的眼,要是时光倒回,我希望回到小时候学一门技能穿越回来炫技至死。

我在上家公司的时候,每一个月公司都要大家分组办一期文化板报,并且要求大家手工制作手工绘图。每每这个时候,我都特别羡慕公司的小姑娘阿拉蕾,她小的时候学过几年绘画,虽然后来没有学习相关专业,也没有从事相关工作,但她的绘画功底一直没落下,下班闲暇时间她总会画上几笔,以此娱乐。

所以每次制作文化板报,每个小组都喜欢请阿拉蕾帮忙,别人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完成的,到了阿拉蕾手里总是轻轻松松勾勒几笔就完成了。为此工作并不很出色的阿拉蕾很受领导重视,每次加薪都会有她。

所以,你看,即便兴趣未能转化为职业,在单位日常工作中就可以崭露头角,在公司年会中就可以技惊四座,不但虚荣心可以大大的被满足,还会得到一定的物质报酬。

所以,幼年时期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多么重要。就像知乎上有个答主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父母留给孩子再多的遗产,再多的公司股份、再多的房产金钱、再多的古董字画,都可能会瞬间而逝。

只有两样东西是他丢不掉的:一个是基因(长相美丑,身高体格,聪明愚笨,疾病遗传……)另一个,是拿时间和金钱,辛苦堆砌出来的技能(比如弹琴)。

有的家长会说,孩子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他学画画,三天就不想学了,让她弹钢琴,一个月就喊累想放弃。

家长不要忘了,孩子天性如此,爱玩爱闹又不安分,想让他安安生生坐那弹几个小时的钢琴,画几个小时的画。比登天还难。所以就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温情陪伴。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里说:“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都是天生的,跟他们的发色、眼睛的颜色以及性情一样,父母没有选择的余地。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是细细研究孩子的禀赋,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摸清他们的脾气、兴趣和爱好,顺其自然地养育他们。

曾看到一个新闻《南京高三学生被德国名校录取 会六国外语》,新闻中说,高三学生张天蔚的成功离不开他的父亲,而父亲表示,孩子学音乐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感兴趣,他从来没有逼过孩子。为了孩子的音乐梦想,他也付出了不少,比如张天蔚高中时组建自己的小型室内乐队,父亲就为小乐队免费提供场地、谱架、午餐,还担任起小乐队的专职司机。

因而那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去上钢琴班,就赶紧给自己的孩子报一个,听人说学舞蹈好,就赶紧给孩子报一个舞蹈班,这样忽视孩子兴趣与天赋的教育方式是不合理的。家长们要学会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用鼓励,引导和陪伴的形式逼着孩子突破难关,把兴趣爱好变为技能。

亲爱的孩子,不要埋怨父母逼迫你学习,不要埋怨父母让你上兴趣班,当你把爱好变为技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利用这种技能谋生谋爱的时候,一定会感谢当年父母的逼迫学习之恩。

所以,为了孩子不油腻的中年,家长们狠狠心,就算让孩子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也要让孩子多学习一门技能。


我们的聊斋

朗朗的天才是被父亲“逼”出来的。所以说,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顺从孩子的兴趣。如果父母认准孩子的发展方向,即使孩子“不喜欢”,你也要逼着孩子喜欢。道理如下:

朗朗,著名钢琴家。

如果说他不喜欢钢琴,恐怕没人相信。

但是,的确有那么一段时间他对钢琴甚至产生了厌恶、逆返心理。

所幸的是,他爸爸在关键时刻的强硬教育,硬是逼朗朗将“不喜欢”的事做成了“喜欢”的事,最终走进了艺术殿堂!

他的这段经历对于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来说,都很有启发:

朗朗三岁学琴,每天至少有6个小时都要和钢琴在一起。

如果说没有一点的枯燥、厌烦,打死也不信。

当他对音乐的信念产生动摇时,他的暴君父亲硬是将他拉回了钢琴前。

曾经有这么一个生活细节令朗朗难忘:在朗朗因“不再喜欢”而想放弃钢琴时,父子俩产生了激烈的争吵,失去理智的父亲甚至把小朗朗推向窗台来“要挟”他!

正是近乎偏执狂的父亲将朗朗的“不喜欢”逆转到了“喜欢”的轨道上。

用朗朗自己后来的话也反省说:有的时候人在面对种种压力的时候,经常会选择回避或者放弃,我觉得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也就少了一个天才钢琴家。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是遵循孩子的兴趣。

他们认为,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尽量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

殊不知,年幼的孩子正处于思维不成熟期,行为多变。现在的喜欢,可能在下一秒就是不喜欢。

如果仅仅是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可能一件事也无法坚持到底。

俗话说:坚持到底,才是胜利。

教育孩子做“不喜欢”的事就是锻炼孩子“坚持”习惯的过程。

因为,在今后的道路上,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面对更多的往往是自己“不喜欢”的事。

比如,学着不喜欢的专业、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等等,都是人生中大概率的事情。

其实,从“劳动”与“享受”的角度说,任何劳动、学习都是一种体力或精力付出,人们天生对“付出”都有一种“不喜欢”的心理;而“享受”就是休息休闲、玩乐,人们天生对“玩乐、休息”都是“喜欢”的心理。

不信您试试,如果对一个孩子说“学习”,十有八九会有痛苦之色;如果你对一个孩子说“玩去吧”,立马喜形于色。

从1岁到80岁,都符合这一规律!

所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从小锻炼孩子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不仅可以像朗朗一样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更可以锻炼出孩子坚持的毅力与抗压能力


欢欢讲故事

我就是那个小时候被逼着学琴的孩子。

据我妈说,4岁的某天,我拿着自己的玩具小木头琴在叮叮当当敲着,正好爸妈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那位叔叔听我敲出了完整的《小星星》旋律,之后又敲了一首《齐齐号巡洋舰》主题曲(暴露年龄了哈),当即夸我:这孩子好有音乐天赋。

不久,爸妈省吃俭用,买了一台卡西欧电子琴,把我送到老师那里学习,半年后又转学钢琴,并砸锅卖铁买回一台珠江钢琴,就这样,我成为了一名小琴童。


老妈有点小资情调,她说自己小时候是想学唱歌学弹琴的,但没机会,学校里那台旧旧的脚踏风琴,只有老师能弹,长到20多岁都没见过钢琴长什么样。老妈还说,你真是幸福啊,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balabala……总之意思就是,

老娘当年没有学琴是个遗憾,所以你就要好好学啊!

其实我妈唱歌五音不全,不过每次我练琴她都在旁边欣赏,久而久之,她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我哪没弹好,要说我妈现在有点乐感还真是我培养出来的。


最开始弹琴确实是有点兴趣的,就玩儿呗,后来我发现练基本功好辛苦啊,别的小伙伴放假可以各种玩,我不行啊,我得练琴,然后就抵触了。

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不好好练,偷懒,而我妈也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我——打!

真是痛苦的回忆。

不过可能我真是有点所谓的天赋吧,在老妈的逼迫下,也是坚持下来了,各种比赛获奖,过了钢琴十级,我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她还准备帮我设计走音乐学院的路子……但高二分班的时候,我执拗的读了理科,应该潜意识有反抗吧,钢琴真的就成了一项兴趣爱好,而已。


读书的时候因为会弹钢琴,算是艺术特长吧,每年学校晚会都要出节目,钢琴独奏、四手联弹、钢琴小提琴协奏、大合唱伴奏……各种花式玩,也挺有趣,紧张的学习之余是一种很好的调剂。

工作之后,有几年在外地,钢琴不可能搬来搬去,弹得少了。回家工作之后,有几年忙着找同学聚会、谈恋爱什么的,晚上回家不是上网就是刷剧,钢琴基本在家落灰。后来结婚、生娃、生二娃,总之好像有各种事情霸占我的业余时间,没空弹琴啊,可能自己从内心对这个爱好并不是特别特别着迷吧?

你看现在还是很忙,但我有时间写作啊,每天花的时间也不少啊,所以兴趣最重要。


老妈退休后参加了老年大学合唱团,三年前,她说想学琴,不顾全家人反对,用自己小金库的钱新买了一台钢琴回来。

我说干嘛买新的琴啊,这钱留着去旅游多好啊,反正我现在弹琴弹得少,不如把琴搬你那去吧。老妈说,不要,那是你陪嫁的,是你的琴,我要的是属于我自己的琴。

其实,我挺佩服老妈的,一直这么强势,不过以前老压迫我和老爸,现在她知道向内看了。

老妈买琴之后,也没正儿八经和老师学,就拿着曲谱随便弹,自称逍遥派。每次周末回家,都听她老人家叮叮咚咚敲琴,有时候是简单的哆唻咪发嗦,有时候是一首小曲。偶尔也会抓我陪着练习老年大学合唱团曲目,逼我给她“开小灶”,指出她的不足……

不过我还挺喜欢现在这样的,毕竟老妈终究还是实现了她自己的梦想!


二宝妈咪爱分享

我就是6岁起被逼着学钢琴的那个娃。

各种抗争各种不乐意各种挨揍,过了8级以后高中了,没时间练也就停了,我妈终于和我斗争失败了。我的文化课不错,走正常高考路,喜欢读书。钢琴一直以来也没想过走专业路线。

但是我现在很感激妈妈对我的逼迫。虽然貌似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也没有像样的结果,但是在精神上还是受益匪浅的。

学钢琴赋予了我在音乐上的品味,有时候自己也会作曲填词自得其乐,看到美景良辰脑海里自动响起旋律。

诗歌是吟诵的,而音乐是给耳朵写的诗。我自得其乐够用。

但是我女儿5岁了,我不会让她学钢琴。可以学其他乐器。钢琴太笨重,如果上大学远走无法随身携带,也不能随时表演。我希望她学的乐器除了自得其乐外,即使不走专业路,也能在闲暇时露一手成为建立自信的基石。另外有时候还能赚点零花钱,比如有时看到的婚宴上拉小提琴的女孩,我还挺羡慕她能靠这个学习之余挣点零花钱。我的钢琴没有什么经济效益。

从投资收益的角度看,十多年时间,母女斗争加大量金钱的投资换来自得其乐的小趣味也许是不对等的。这是浪费。

所以想逼迫孩子学钢琴的父母,还是认真想想学什么能效益最大化吧,精神经济双丰收是最好了。就算不挣钱,起码孩子能得到巨大的精神愉悦也不错,可是之于我,这点音乐的愉悦并没有巨大到对得起那些逝去的时间。


小kiro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26, "file_sign": "5bef96e577097a5651ed1146d19ebf9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