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后离职,你还能干什么?

明知天下

自从华为爆出辞退34岁以上的员工开始,人们对“中年危机”这一词的讨论就没有停下来过。现在一算,90年的都27岁了,按照国家青年发展规划,超过35周岁,那就是中年了。所以,中年危机,真的不远了。在华为那种狼窝里能熬到34岁的人尚且如此,我们这些还没修炼成狼就已人到中年的人该怎么办?

一、累积人脉

35岁,意味着你最少已经工作十年,你可以不是公司高层,也可以不是部门经理,但起码应该有一些可以拿的出手的人脉。在这个社会,人脉决定着你今后的发展,即使在35岁你离职,只要人脉在手,就会有公司向你招手。

二、建立价值

一方面,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技能,积攒更多的实力;另一方面是“被利用的价值”,在盘点人脉关系前,冷静问问自己:你对别人有用吗?你无法被人利用,就说明你不具有价值。人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价值定位,我们确定了能力和目标后,就要学会向他人传递你自己的价值。

三、自主创业

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和价值后,就可以开始创业了。众所周知,许多大佬都是在35岁以后起家的,所以当我们35岁时也不用过于着急与焦虑,不要依附于他人更不要怨天尤人。可以试着创业,只要肯吃苦,都会有所收获。

总的来说

35岁虽然是“中年危机”,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未来,我们能做的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位置,努力为公司创造价值,把自己的工作尽可能的做到出彩;做好长期的职业规划,设立奋斗目标,避免迷茫;最后,不断的学习。

只要有梦想,什么时候都不晚。


——END——

如果你已经步入中年危机,你会怎么规划自己的未来?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在35岁之前主动离职,换了一份工资收入低,但不需要出差有很多时间陪家人的工作,上一份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平均每年在200多天左右。而新工作并没有干太长时间,只有2、3个月,就又一次离职,这回是做自由职业者。离职的原因非常简单,出去讲课一天的收入已经要比一个月的工资收入还多。每次讲课还要向新公司请假,很不方便,想了想就直接离职。

进入职场初期,做了几年程序员,然后开始做管理工作,从低层的项目经理,做到部门总监。后来换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做了六七年,一直在做管理工作。在这几份工作中积累了非常多的行业和管理经验,只要想找工作,非常容易,区别只是进入不同公司,应聘不同级别的岗位而已。

通过做自由职业者,短短几年就达成了原来的目标。有时间去陪家人,可以到处旅游、每年学些新的技能,每天坚持阅读、运动。收入来源也比较多元化,属于大钱赚不到,小钱不缺的状态。还收到过多次风投的询问,是否有意向创业,只要同意立刻就会有风投进来。

回想下个人的经验无非是做好几点:

2、通过坚持在网上写BLOG,在豆瓣、知乎等平台建立了个人品牌,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不管想做什么,很容易就能找到合作伙伴和愿意付费的人群。

3、积累了不少的人脉圈。不管是在现实工作中,还是在网络上都认识了不少朋友。当自己遇到困难时需要帮忙,可以轻易找到相关方面的专家来进行咨询和帮忙。让自己少犯了很多错误。

4、花了几年时间,建立了多条收入来源。哪怕某一个方向出现问题赚不到钱,也可以很容易用其它方式来赚钱。在面对困难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不会因为单一渠道或行业出问题,而没有收入的情况。


战隼

我一个朋友,

37岁了,在一个民办学校呆着,呆的很是憋屈,一个月三五千块钱。

想当年,也是村里头的“天子骄子”,985重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呢。

虽然,对现实很不满,可他似乎也无可奈何,因为出去后,也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能干什么。

另一个朋友,

今年42岁了,去年创业,我和他还一起合作过。

今年他给我说他不创业了,回去打工。

不过不是一般的打工,是上市公司的副总裁。

我理解他,创业一年又辛苦,收入还只有五六十万,回去当高管不用想那么多,一年可以挣一两百万。


之所以讲这两个真实的案例,就是为了说明,35岁以后离职,你还能干什么,其实是取决于35岁之前,你都积累了些什么,有什么样的能力,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和收益。


比如,第一个朋友,本科毕业之后其实去的是证券公司,可是他非常不擅长人际交往和应酬,然后一激动就辞职了,辞职之后跑去一个中学教书,教了几年又跑去考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出来又稀里糊涂换了好几次工作,最后应聘进了现在的单位。


没有规划,没有积累,没有延续,根本没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35岁之后路就越走越窄。


另一个朋友呢,其实起点不是那么高,就是一个普通的本科院校,但是非常努力,而且朝着一个方向不断积累,企业运营、人力资源、外资咨询高级总监、内资咨询合伙人、企业高级总监、副总裁,这样的路线走下来。

虽然他也有过好多次跳槽,但他的跳槽是有延续性的,并最终在知识、技能、能力和经验以及外部头衔方面打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其实跳不跳槽不是关键,关键是如何正确的跳槽!


职业发展中最怕的两种情况是:1.一直停留在重复性、低技能岗位,十年八年毫无长进;2.各个方向和领域浅尝辄止,看似什么都懂,可是什么都不精。


所以问题的关键其实就两点:

  1. 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情况与特质的发展方向与道路;

  2. 不断地积累与提升,妥善利用跳槽和转折,形成延续或者合力。


别想着一辈子呆在某个公司,更别想着一辈子稳定在一个岗位,那样的稳定,不过是稳定的穷着,外面一有风吹草动,自己就提心吊胆,一出去则是毫无竞争力。


个人建议:

  1. 找准一个方向或领域,持续钻研,精通它,任何东西都可以,比如演讲、写作、PPT、或者你专业相关的;

  2. 努力寻找各种机会提升和积累,包括正确的合理的跳槽;

  3. 利用工作之余在网络上进行写作和输出,更好地传播和推广;

  4. 提升自己的可迁移技能,包括写作、沟通、领导能力等;

  5. 扩大交际圈,提升人脉,这样可以带来更多信息和机会。


你能坚持做到这些,35岁之后根本不用担心工作,机会只会越来越多!


冯起升

37岁从一家500强外企辞职,为了百万年薪去了一家民企。之前朝九晚五,生活稳定,在民企疯狂加班,996算是很好的节奏了,时不时来个12点1点的突击。很多人不明白,加班其实不是问题,经历过高中三年的人都能扛。让你崩溃的是SB领导,在你熬了几个晚上后被骂得狗血喷头,你就知道,坚持这工作就这剩下人民币的理由了。这也没什么可抱怨,你要在头条上做广告:百万年薪,代价是每周工作80个小时外加挨骂不还口,保证应者云集。就像给你很多钱让你天天跑个马拉松外加喷一脸狗屎,试试就知道了,大多数人坚持不了多久。最后坚持了一年多离开了。

39岁的高龄找工作找了半年,有很多工作确实是只要年轻的,不是说我放下身段就可以的。有一个年薪20万的工作挺适合,谈到最后人家没敢要我,觉得我做不长。但我并没有很焦虑,之前实在是太累了,我觉得自己有资格休息一段时间,也免得身体崩溃了就啥都没了。然后就接连拿到两个offer,有一个很有诚意,给我加了30%的年薪。我就去了这个著名的加班企业,意外的发现这个企业只是加班的名声在外,比起上一家民企好太多了。尤其是领导们都是技术出身,注重实效,骂人也没那么多花样,大部分时间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我看来已经是很好的环境了。

关于35岁之后问题,作为一个40+的老男人,我的体会是上帝的归上帝,运气不好,遇到撑不下去的情况就认怂;凯撒的归凯撒,如果996都怨气冲天,那真怪不了别人了,身边有太多勤奋又聪明的小年轻,工资是我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规模稍小的民企都不会用我们这些老家伙。

我也奇怪,我的父母在一家国企工作到退休,晚上一家人一起看电视,不像我背井离乡,天天晚上加班。这样的工作我怎么就再也回不去了呢?认命吧,我起码得到了再拼10年,50岁退休的机会。让我儿子成为富二代,起码希望我儿子再遇到我碰到的SB时,不用像我一样委曲求全撑到看到人性的全部黑暗,能够直接说,F U(竖中指)!


bsc2030

35岁以上的你,离职后能做什么,完全取决于20-35岁这十五年你积累了什么。

职场上,对不同年龄段,期望是完全不同的。对于35岁的职场人的期望,就是能够独挡一面,成为骨干力量,有足够的经验、能力和威信去带领小团队完成一项项任务;比如成为投资圈的SVP、项目总监、技术总监、销售总监;又比如成为资深人士,比如资深销售经理、资深开发工程师、大项目经理、资深路桥工程师等等;要么深有名望,大家都知道你是XX方面的专家,哪怕是网红也好;要么广有人脉消息灵通,成为消息和人群聚集的节点。

如果「专」、「博」、「能力」、「名望」、「关系」这几条都沾不上边,那到了35岁,可不就是不敢辞职么?我有位老同事X哥,六年前是高级经理,结果连着做砸了几个事,背了两次黑锅,被降职使用,此消彼长后,今天成了当年小弟的下属,40岁的老资格,每天被人呼来唤去,真的非常憋屈。但是他真的不敢辞职——因为他还没有成长到用人单位对40岁职场人的期望水平。

用人单位对40岁的人是什么期望?非常熟悉一个部门的运作和管理,无论是作为一把手还是二把手,都能驾轻就熟,顺利开展工作;脑子反应快,经验丰富,能撕逼能吵架能处理问题;非常熟悉一项业务,属于行业内的知名人士;对某个领域有非常深刻的认知水平;说白了各位看看单位里面35-40岁的那种业务骨干或者部门副总啥样,打个八折就是用人单位的期望水平。

如果你的水平还达不到市场期望水平的八折,那用人单位雇你干啥?让比你年轻五六岁的经理管一个35以上岁的老员工,彼此难受不说,35岁的老员工有家有口,薪水期望高,家庭负担重,公司的关键时刻,还有家事拖累顶不上去——用人单位又不是善堂,要你何用?

我今年35岁,如果我平时干的活还跟25岁的年轻人差不多,无法体现我的优势,那我的竞争力何在?我的不可替代性何在?

李刚本科毕业,22岁

  • 第一份工作是北京慧X软件有限公司,初级软件工程师,10个月;

  • 第二份工作是摩X软件有限公司,从初级软件工程师做到Team Leader、开发经理、架构师、设计组组长,6年;

  • 第三份工作是北京博XXX软件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架构师,2年;

  • 第四份工作是北京柯XX软件有限公司,系统架构师,2年,月薪28K

这个简历其实非常漂亮,第一份工作估计是去了家不靠谱的小公司,所以没待久;第二份工作在一家很好的软件公司做了6年,从新人一直成长到设计组组长,经验非常丰富,足够独挡一面;第三份工作通过跳槽实现了职位的升级,从设计组组长跳到架构师;两年后再次跳槽,彻底做实了架构师的身份,多么完美。

我从清华硕士毕业,25岁

  • 第一份工作是IBM的销售经理,3年半,月薪6K;

  • 第二份工作是某大型国企的甲方工程师,1年半,月薪12K;

  • 第三份工作是某央企的项目经理,3年半,月薪18K;

  • 第四份工作是某央企的售前咨询总监,1年,月薪25K;

到今天为止,我参加工作9年半了,一直在做交通、政府、制造业的信息化项目的咨询、销售、实施,等于我在信息化项目领域,已经有了将近10年的经验;而且从项目的需求、咨询、投资、做局、招投标、合同、法规、项目实施、项目交付、项目管理上都有了基本的知识积累,加上考了AIX工程师证书、PMP证书、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证书、一级建造师证书,评了高级工程师、高级项目经理,也积累了一些技能。所以我如果离职跳槽,也是笃笃定定。

混到35岁,如果我现在离职,我能拿到的Offer有

  • 去某个基金公司负责一支信息口的基金;

  • 去某个投资公司做投资经理;

  • 去某个中小型IT公司做分管销售或实施的副总;

  • 去某个大中型IT公司做售前总监或者项目总监;

  • 去某个培训机构去做演讲、职场、销售方面的培训;

  • 当自由撰稿人;

  • 成立自己的新媒体公司;

虽然此时此刻,这些Offer都比不上我现在的工作,但是「

有后路」本身,就能给我充足的安全感和兴奋感。

说白了,如果想35岁的时候不会因为工作而发愁,那么25岁时候就应该注意观察公司里35岁的出色员工,研究他们的履历、为人、处事、能力,把自己手头的工作理顺,那些能增加经验的班,加一下也无妨;平时注意学习、考证,获得更高级别的技能和资质,这样才能有恃无恐

说在最后

对于华为解雇的这些34岁的员工,只要不是背着每月两三万的月供,他们找份同类或者相似的工作,还不是轻而易举?

但对于某些小微企业,比如XX市XX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做某个政府委办局的IT设备采购维保生意,客户关系和渠道全都掌握在老板手里,如果某位毫无竞争力的中年员工被解职的话,那他才真是找不到下家呢。

这个年代正在激烈变化,如果没有快速学习迅速转型的能力,平时又不注重技能积累和认知升级的话,35-40岁可能就是人生巅峰,以后就只能走下坡路了。


任易




二当家8662967

35岁以后离职,还能干什么?

35岁,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年龄,特别是在职场上。一般35岁是上有老,下有小,有的还有房贷和车贷,责任非常重。

一般这时候都不敢辞职,因为除非你能力特别强,完全可以胜任一般公司的中上层领导职位,否则,很难再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的确,对有多数公司来说,年纪是大了点。从头开始干起,你不一定愿意,和实习生或者90后,00后做同样的工作,拿同样的钱?给你更高的待遇,你又不一定能胜任。

如果你想继续找工作,35岁辞职,也许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当然,假如你没有生活负担,有足够的积蓄,就另当别论,但一般上班族而言,能达到财务自由的毕竟是少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想好了门路。或投资,或做生意,或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当然,辞职也是可以的,不大胆尝试,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可能也会伴随着较大的风险。

35岁,说老不老,说小也不小了。过了而立之年,应该是事业有成的年龄了,而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已经厌倦了重复的工作,可怜的薪水,但又不敢轻易辞职,实在是辞不起。

之前深圳发生某通讯公司员工跳楼一事。那还算混的不错的,有房有车,还是公司中层,压力同样巨大。

所以,对35岁的中年人来说,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辞职,除非已经是找到了靠谱的门路。


天天说钱

35岁,应该是如日中天啊,怎么就变成中年危机了?35岁,应该是一个自信的年龄,技术成熟,经验丰富,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

我一个朋友,四十岁左右,因为跟老板意见相左而又不想委曲求全,最后被迫辞职。因为有多年的企管和人资工作经历,后来与朋友合伙开了一个咨询公司,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刚开始虽然困难点,三个月以后就有了收益,现在做的风生水起。



35岁,不过而立之年,正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年龄。这个岁数一般在职场打拼多年,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而这些人脉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无论是继续打工还是自己创业,人脉都会关键时刻助你一臂之力。



至于题中对企业破产的担心和未来前途的迷茫,窃以为有点杞人忧天了,现在不是二三十年前,从一而终已经太out了。现在是民企的天下,工作节奏快,人员流动也快,企业可以选择我们,我们也可以选择企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东方不亮西方亮嘛。

其实,将来的人生怎么走,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只要心是阳光积极的,到那里看到的都是前途和机会。社会虽然是残酷的,但也是公平的,只要你不放弃自己,社会也绝不会放弃你。



既然离职了,你需要放下自己的面子。李嘉诚说过,当你放下面子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成熟了。很多人之所以活的累,就是因为在面子问题上纠缠不清,又想自食其力挣钱,又怕熟人看到瞧不起自己。其实这都是虚荣心在作祟,想吃豆腐就不要怕烫嘴,面子在生存面前真的是一文不值!



最后有一句忠告,如果打算自己创业,千万不要盲目投资。在做出一项投资决定之前,最好是要听听成功者的意见,还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细致地调研,投资不宜过大,不要把全部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总之,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管理那点事

30岁的时候从一家世界500强外企销售岗位离职,放弃了每年80多万的收入。当时就是在想,如果我在这家外企熬到35岁,升职又无望的话该怎么办?所以我果断选择了跳槽,去了一家民企,分了些原始股份,期待公司能够上市。

在IT行业外企厂商,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过的,华为这样的巨无霸公司实在太过强大。所以能够预见,外企IT厂商以后在中国会更加艰难。但华为这样的大公司,是非常现实的,一个老员工,如果不能再创造足够的价值,肯定会面临清退。

与其讨论35岁以后普通要去干什么,不如讨论35岁以前要做好什么样的职业选择。

在华为这样的大公司工作过,如果是做研发或者技术类的,有技术实力,我建议是尽早跳到有潜力的创业公司,并拿到原始股份。IT行业已经过了辉煌的时刻,靠打工已经不可能财务自由了,普通人,只有拿到未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份,通过证券市场来实现财务自由。

我认识几个从大企业出来的,做产品经理和产品研发的,从大公司出来后,加入小型创业公司,每个人都拿到了将近100万股,熬了6年,今年该公司创业板上市了,股价达到了50元一股,按这个价格折算,都已经5000万身家了。

如果能达到这个身家,基本上不存在中年危机了。

在中国,未来还会有很多公司走上资本市场,如果你从事的行业有这样的公司,建议要关注,积累足够的实力,如果看好,而且能拿到原始股,尽快跳过去。刚开始会比较难熬,熬过去了就自由了。


销售与财富

大部分80后,这个年纪正好面临“中年危机“,面对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面小孩儿嗷嗷待哺,夫妻双方同时面临车贷、房贷,压力是特别大的。如果对于自己状况、能力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与盘点,这个危机是很难跨越的。因此,面临危机,需要提前做好梳理与准备。

传统职业体系:行业X企业X职业

个人时代体系:圈子X能力X特色

旧的职业价值做标系在松动:

  1. 组合寿命变短,员工心理转变。

  2. 行业变化也很快,没有边界。
  3. 人们更关注新的职业坐标。

全新的职业价值坐标就会出现,叫做圈子、能力与特色。

所以今天在职场上面,最牛的人不再是大众偶像的大咖,而是各个垂直领域圈子里能力超强且有影响力的大神。

而最有危机感的人,应该是那些纯靠年头和资历混到企业中高层,但是又并没有进入资源层、脱离职场的人。

那么结合古典老师的观点给出以下策略:

在这个全新的价值体系中间,个人的增值策略肯定也会发生改变。

第一个,持续放大自己的影响力;
第二个,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个,持续宣扬自己讨人喜欢的特色。

未来的职场人,一个人可能就有了300人的圈子,一门自己独特的手艺,有个性,就能让自己活得很好。

以前我们把能力存在组织里面;后来我们把能力存在钱里面;到今天我们可能有机会把自己的能力存在圈子和影响力里面。

——这将会是一个全新的个人崛起的时代。

那么在这个时代,该怎么样拓展自己的竞争力呢?

第一个就是要走出去发展圈子,尤其是同行和同好的圈子。

从现在开始,每个月至少有3次跟自己弱关系圈的人见面。

第二是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当我们进入一个圈子,不妨问自己3个问题:

有什么事,我在这个圈子里面比较有能力优势的?

有什么事,我在这个圈子里面对大家最有价值的?

有什么事,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儿?

如果你能找到这三者的交集,就持续地做这个事情,你很快就会在圈子里面形成一个独特的能力标签和优势。

第三就是放大你的特色。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年代,最大的风险就是你是一个毫无特色的好人。

所以当面目模糊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多,人们就只记得有特色的人,而且会跟其中认同的人开始互动。

持续地在圈子里面放大自己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强化你的特色,你的职业身价就会越来越高。

所以在这之前,大部分人可能还是需要在企业里面呆很长一段时间。你一方面要保护好自己原来那个坐标系的行业、企业和职业;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在风来的时候,你站在2楼带着翅膀,纵身一跃就飞起来了。

我是职场达人“李家小猫”,欢迎关注,一起探讨职场那些儿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