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怎麼分辨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漁樵侃史

去年國慶胡哥去印度之前還在好奇怎麼區別印度人的種姓,結果到了之後才知道,其實很容易。

首先,你看膚色就好了。

不出意外的話,在印度,膚色越白,種姓就越高。從胡哥觀察來看,從機場出來到酒店,機場附近的印度人皮膚還算白,但到了酒店附近,看到那些清潔工服務生之後,他們的膚色就越來越黑。

因為高種姓的印度人都是古時候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皮膚白,身材高。所以,如果你發現一個印度人身材矮小又黑又瘦,那肯定是低種姓無疑了。

當然,看膚色並不是一個很準確的方法,萬一有個高種姓印度人喜歡曬日光浴把自己曬黑了呢?

所以,還要看職業。

像清潔工啊、服務生啊這種職業,基本上沒有高種姓的。

胡哥在入住酒店的時候就看到一個小黑人跪在兩個白皮膚印度人之間擦地板,那兩個印度人對此視而不見還談笑風生,簡直當跪在地上的那個人不存在。

另外,屠宰行業的人也是身份很低的。

大家都知道印度人不吃牛也不殺牛(穆斯林除外),但是,印度居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牛肉出口國,你說神奇不神奇!

而這些殺牛的人叫做達利人,也算是低種姓。前不久有新聞報道說印度“保牛一族”攔著一群殺牛的達利人,把他們當眾扒光了抽鞭子,都上新聞了警察都不管……

印度人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吃素的,除了牛奶,連雞蛋都不吃。所以很鄙視那些搞屠宰行業的人。但是有身份的人總不能和一般人一樣嚼菜葉啊,該殺的動物還是得殺……

所以,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賤民,為了老爺們的吃肉事業也只好委屈你了……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嘿老外

姓氏、膚色、職業、籍貫是區分印度種姓的四大顯性方式。

印度有四大在編種姓,地位由高到低排列,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他們之下還有一種“賤民”不在編,也就是“不可接觸者”,被稱為“達利特”。

要是有個老外賊特兮兮的問你:“你家庭是什麼成分?地主還是貧農?”這肯定不是一種禮貌表現。在印度,你要是冒冒失失的問眼前的印度人是什麼種姓,也會被認為是很失禮。

如何快速區分眼前的印度人以滿足你的好(ba)奇(gua)心呢?

一、姓氏:

就像外國人很難搞清“孔”、“姬”、“張”、“嬴”這些中國姓氏的出處和它們背後所代表的身份一樣,咱們作為老外根本也無法弄清印度人的成千上萬亞種姓的區別。

二、膚色:

高種姓膚色較淺,屬於雅利安人種,低種姓膚色較深,屬於原住民達羅彼荼或尼格羅或東南亞棕黑人種。

三、職業:

高官顯貴、知識界精英,大多屬於高種姓專利;販夫走卒、一般老百姓,屬於低種姓階層。

四、籍貫:

各種姓在歷史上都有約定俗成的居住地,在現代印度,高尚社區和貧民窟雖說並肩而立,也是老死不相往來。

除了以上顯性指標,還有幾個區分小竅門:

一、衣裝

穿的華貴雍容的,是高種姓;穿的低俗廉價的,是低種姓。

二、手繩

不同種姓的人,手腕上纏的手繩質地、佩戴位置都有講究,不可僭越,眼尖的話,也能有效區分。

三、飲食

飲食清淡、偏重素食的,是高種姓;飲食辛辣、喜好肉食的,是低種姓。

四、口音

這個與籍貫、住地都有密切關係,所以也是區分種姓的一種手段。

五、談吐

高種姓多受過高等教育,自信優雅、開朗大方;低種姓大多未受高等教育,左顧右盼,缺乏自信心。

鑑於種姓制度在現代印度已經是政治上的不正確,很多人會採取化名形式,在咱們外人面前,儘量隱瞞身份,所以,以上九條,當我沒說。

再來簡單說說種姓制度的起源。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半島,為了維護本民族的長期統治,膚色較淺的他們建立了種姓制度。他們編造了一個傳奇故事,說創世者梵天的腦袋變成了婆羅門,上肢和身軀變成了剎帝利,腿變成了吠舍,腳變成了首陀羅。

祭司集團屬於婆羅門,武士集團屬於剎帝利,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群體屬於吠舍,被征服的原住民就成了地位低微的首陀羅。

首陀羅男性與其他任何種姓通婚產下的嬰兒,就是賤民“達利特”,三千多年下來,他們也產生了一個極其龐大的群體,連同地位低微的首陀羅一道,佔據了現代印度80%以上的人口,成為金字塔架構的最底端。


歷來現實

我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出差印度。

要區分印度人的種性高低,很簡單,一眼就能區分。膚色越白,種性越高,膚色越黑,種性越低。

第一種性是婆羅門,第二種性是剎帝利,這兩類都是高等級,第三種性是吠舍,這是普通人。前三類都是雅利安人的後代,膚色都比較白,有些和歐洲人都沒什麼差別。第四種性是首陀羅,也就是原住民。其實還有一種隱藏的第五種性,是賤民,也最可憐。

我們在工作中,接觸的都是前三類,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很多留學歐美,英語流利,家中都有幾個僱工。比如我曾經問過一個客戶的司機,他月薪多少,他的回答是6000盧比,相當於我們的600人民幣,還要兼職做家裡的打雜的工作,當然,這個客戶不在新德里。

用照片來說明印度的種性和各自的工作可能最直接了。


印度的高種性的禮服,平常也能看到。


返回時坐印度航空公司的飛機,空姐和空少,各個皮膚白皙,五官深刻。




一場恰逢其會的印度舞會,人人盛裝。


這是孟買火車站,上班族坐火車來上班,因為孟買的房子太貴了。


孟買街上隨拍。




這是我們在去工廠路上拍到的小鎮。




街頭的無家可歸者,請注意膚色。

我想,這些照片最能說明一切。種性不同,生活也截然不同。


用戶4659262877

印度的種姓制度隨著印度教深深植入印度社會之中,雖然1947年印度建國後,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它在人們的潛意識以及社會的方方面面中仍舊強勢存在,起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從膚色來看,當初入侵印度地區的雅利安人為白種人,所以佔據統治地位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以及吠舍階層,基本上膚色都比較淺,身材都比較高大。而印度原住民基本都是首陀羅和賤民階層,他們的膚色接近黑色,身材瘦小。

在印度,低種姓的人和高種姓的人不能平起平坐,只能坐地上。一個婆羅門吃飯,也不會吃吠舍做的飯菜或者從他手裡拿水喝,這是不潔淨的。在農村地區,印度人按種姓群居,高種姓的人甚至不會和低種姓的人用一條河裡的水。

在教育方面,那些國際學校等高端教育場所,入學的學生都是高種姓的孩子,出入都是專車接送,低種姓的家長即使出再多的錢,學校也不收,你只能去上政府開設的免費學校,上下學也一般走路,那教育質量的差距可想而知,基本上一對比就能看出種姓。

在公司裡上班,職位再高的職員A,即使他的同事B職位比自己低,只要這個同事B種姓比他高,同事B就有權力指揮A做任何事情,職員A也會心甘情願地執行,沒有任何怨言。在印度的航班上,如果一個印度空姐是高種姓的,恐怕大多數印度乘客都不敢讓她服務,根深蒂固的自卑讓他們不敢。

種姓制度在印度幾乎無法根除,畢竟印度人幾乎全民信仰印度教,而種姓制度是這個宗教的基礎之一,在印度教的薰陶下,印度人相信轉世論,今生的苦難是一種修行,修行的好一些,來世可以投胎進入高種姓人家。所以,印度人就這麼心甘情願地過一輩子。


雲中史記

阿斗解讀《奇葩印度之 我比你高級》

去過印度的筒子都知道,如果你和印度人談種姓,大部分人會回答你種姓制已經消亡。

不過真正印度學者認為,種姓制度還是印度社會核心,印度人身份證上,不會標明種姓階層,可是生活中,印度人自有技能分辨種姓。。

說到種姓,印度四大種性,從高到低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至於,排不上序列的賤民,統稱達利特。

追根溯源,種姓最初是根據人膚色和職業區分,膚色較白的是雅利安人地位最高;膚色黝黑的是下等人或達羅毗荼人,就是低種姓。

祭司、僧侶是婆羅門,國王武士之類是剎帝利,商人、手工業者是吠舍,農民以及廣大勞動者是首陀羅,從事清潔等工作是達利特

這樣的情況有上千年。隨著現代社會發展變革,分工愈發細緻,人遷徙也更頻繁,不同種姓間通婚也在增多,結果就是產生了數量龐大的亞種姓,比如放牧,釀酒、榨油等等,都有種姓。

如今,僅靠膚色職業判斷種姓,不靠譜。舉個例子,印度總理莫迪在印度人中膚色比較白,還是國家元首,可是他不是高種姓,是古吉拉特邦的“甘琦”亞種性,看來屌絲逆襲啊。著名歌手漢斯·拉吉·漢斯,一頭微顯金色的長髮,如同歐洲人,然而他卻是一名達利特。(就是挑糞工🤗)

名人如此,平民更不好分,那麼如何分?看幾個方面。

第一飲食方面,高種姓素食者多,而低種姓人群肉多些。高貴的婆羅門也不會大吃大喝,飲食傾向清淡和新鮮,喜歡吃時令蔬果和糧食,相反的是,一些達利特家庭,餐食中菜量少口味重。

另外,在印度酗酒人中,低種姓人多,這大概與他們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以及承受較多社會壓力有關。 (窮人喝酒,富人喝茶哪國都一樣)

二服裝方面,現代社會,很難從衣著辨別婆羅門和達利特。不過在落後地區,達利特穿戴上會受一些歧視。達利特在古代被要求出門隨身帶袋子,裝排洩物,怕他們排洩物汙染大地。(隨身帶糞袋😶😶可憐的達利特)

還有就是,達利特白天出門要帶鈴鐺,目的是告訴別人我來啦,高貴的人不要碰我。不要看我,看到也是一種汙染。所以大部分達利特往往都用衣服包裹自己,少露臉和身體。

就算是現代印度,在一些落後鄉村,你看到有人走路或騎車的時候鞋子不穿在腳上而是提手裡,那一定是達利特。印度教規定,達利特經過高種姓人居住區時,必須赤足,不得穿鞋。(尼瑪,歧視)

第三神態方面,高種姓一般比較自信,相遇會坦然直視眼睛;而達利特會比較自卑羞澀,眼神閃爍四顧或者盯地面。

第四言談舉止方面,高種姓的人大多有良好教育背景,說一口流利的英文;而達利特受教育機會不多,多數不講英語,只用當地語言溝通。

“大家都知道,種姓制度是基於印度教教義創立,只存在於印度教徒中,佔印度人口八成,不過現在就算不是印度教徒,也被深切影響。

種姓制度千百年來已滲透印度社會的各個角落。印度錫克教徒、穆斯林,天主教徒,儘管他們都提倡人人平等,但種姓差異歧視還是存在,印度人說“伊斯蘭教沒有種姓之分,但印度穆斯林有”。

所以,看印度人的姓氏後,再加其他因素如職業、相貌、口音等,就可以判斷其種姓。不過以上也不是絕對的。看錯啦別罵我。

每一個種姓就是一個異族征服者,印度民族也算將他們的千年被征服歷史長留血脈中啊。


阿斗不傻

剛才把有關這個問題的回答看了一遍,發現很多人都認為印度人的膚色越白種姓就越高,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太嚴謹,因為印度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歷史上很多白種人民族都曾入侵過這裡,而第一次入侵印度的是雅利安人,他們為了防止本民族與印度土著通婚,因此制定了種姓制度。

印度的聖雄甘地和尼赫魯都是出身印度的最高階級婆羅門,但是他們的膚色也都不白,所以說不能以膚色來判斷一個印度人的種姓,而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膚色較白的印度明星,他們很多既不是婆羅門也不是剎帝利,而是排除在種姓制度之外的穆斯林,他們的祖先從11世紀開始大規模入侵印度,因為當時的穆斯林征服者大部分都是阿富汗、波斯、和突厥人,因此他們的後代們仍然保留著白色人種的長相。

其實我覺得從一個印度人的職業更能看出他的種姓,印度雖然說現在已經禁止種姓制度,但是種姓制度的影響依然深入到印度每個角落,印度人所從事的職業有嚴格的種姓限制,首先說一下印度的最高種姓婆羅門,婆羅門在印度人數非常少,但是地位高貴,他們很少從事世俗行業,一般都是宗教領袖和學者,所以這些人我們很少可以見到。

我們經常見到的種姓大多是印度的第二種姓剎帝利和第三種姓吠舍,剎帝利在印度幾乎壟斷了醫生、律師、和工程師等高薪職業,如果你在印度見到一名醫生,那麼他百分之九十會是剎帝利。

而吠舍則主要經商,街頭的小販,旅店的老闆,出租車司機,很多都是由這一種姓組成的。


太陽底下無新事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北方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創立的,大約已經存在了3000年,這是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大致分為四種,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在此之外還有一種賤民,是等級最低的存在,都不被納入種姓制度之內。

第一等級婆羅門,為印度教的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在宗教制國家裡,教派人員往往都是最高等級的存在。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俗世的統治者,即國王和貴族們,他們擁有軍隊和行政官吏,負責征伐打仗和徵收賦稅,統治他們之下的 其它種姓。

第三等級吠舍,普通的雅利安人,一般是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商業等生產事業的平民,掌握著民間的經濟財富,有些類似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國人”。

第四個等級首陀羅,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低種姓”印度人了,他們屬於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土著,屬於非雅利安人種,大多是僕人和僱工、工匠等,負責侍奉以上三個種姓,是四大種姓中人口最多的。

除此之外,印度還有著大量的“賤民”,他們被種姓制度排除在外,是所謂不潔淨的存在,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在我們外人看來,可以把他們當做第五個種姓。

印度人從小就適應了這種種姓制度,他們會很容易分辨一個人屬於哪個種姓階層。但如果我們外國人去了印度,怎麼分辨他們誰是高種姓,誰是低種姓呢?

在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中,就很好的展示了北方雅利安人種是如何征服南方印度土著的,雙方無論是國王還是戰士,膚色明顯是一個白一個黑。還有,在印度電影中看到的美女,皮膚之白,一點也不輸於歐美女性,她們基本都是高種姓。


漁樵侃史

看膚色,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神奇的種姓制度的起因和影響,大家都知道印度種姓分四種,最高的是僧侶貴族為婆羅門,第二級為軍人將軍之類的剎帝利,第三級為吠舍,第四級為首陀螺,最底下的為賤民,不同種姓之間不能通婚,那麼這麼奇葩的制度為什麼沒人在打破呢,因為歷史和宗教原因就固化了,起初雅利安人從印度北部入侵印度雅利安人是印度的統治階層為了維護統治就訂立了這種種姓制度,和蒙古人的四種人很像,都是為了維護統治,少數人管多數人,這少數人肯定是在金字塔的頂端,次一級的就是那些戰功卓著的軍人,再往下就是那些順民,最後是社會底層的人,不被重視,地位最低。雅利安人我們是知道的,希特勒當年鼓吹雅利安人你看德國人挺白的吧,所以在印度最白的祖上絕對不低,隨著地位的降低與印度的土著通婚的概率就越來越大到了最後就是是越黑的種姓越低,就印度現在而言,印度地區有錢的人膚色也都不是那麼黑,主要就是高種姓的人有很多的積累,低種姓的人思維就被固化在了那幾種職業上這也就導致了印度的兩極分化嚴重的情況。



史地菌

印度最有特色的就是種姓制度了,如果看電影,很多印度人濃眉大眼皮膚白皙或淡棕色十分漂亮,但實際上印度人大部分都是黑不溜秋挺難看的。

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為統治創建的特有制度,他們本身就是白人,自然規定越白的等級越高了。所以想區分印度人種姓高低,最直觀的就是看皮膚顏色了。白皮膚的基本都是高種姓,黑不溜秋的低種姓。

不過現在印度也在發展,儘管種姓制度根深蒂固,還是有很多低種姓的人取得很大成就。就連印度總理莫迪都是低種姓出身。所以現在膚色可以判斷種姓,但是不一定判斷地位高低。我見過不少皮膚黝黑的印度人是老闆,而有些皮膚白皙的人卻是職員。

比如這位老哥,第一次見我還以為是以色列人呢,比一般的白人都白,不過他卻是實打實的印度人,他就是公司員工而非老闆。

當然大部分印度高層皮膚都是介於棕白之間,不會太黑。看看這些,照片進行美白了,但是他們本身確實不黑。



一覽眾河小

種姓制度最開始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為了保證人數較少的雅利安人的執政權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後來隨著馬木留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再到後來英國東印度公司殖民印度,這些外來侵略者發現種姓制度是一種非常好的控制印度人的制度,因此將其調整、固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

從種姓制度制度的來源就能發現是外來侵略者帶到印度去的,因此有別於印度本地土生土長的膚色暗黑、身材矮小的人種,身材高大、皮膚白皙的人一般都是高種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