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塘水渾濁的原因及處理方案

在河蟹的實際養殖生產過程中,時常會發生水體渾濁現象。為此,很有必要作系統地分析和探究,以便於積極而科學地應對。

 1.直接的物理因素

蟹池水體懸浮物質過多的原因頗為複雜,其中由直接物理因素作用產生的主要有:

①強暴雨衝涮地表沿岸(池梗)帶入大流量泥漿產生的嚴重混濁(主要為黏土顆粒)。

②較大風浪衝刷下風岸、尤其是淺水條件下風力導致水的運動引起水層混合作用。

蟹塘水渾濁的原因及處理方案

③在具備上層水超過4℃、且氣候晝夜溫差較大而同時水位較淺的條件下,白天水體受熱處於“正分層”,夜裡上層水向外輻射強烈而降溫較快、密度增大,整個水層發生從水面到水底的垂直混合流轉,帶起了部分沉積物。

這恰恰通常在處於春季中後期(4-6月)、多為淺水的蟹池中,極易經常性出現,因日復一日、週而復始的長期作用形成了疊加效應,導致混濁出現的時間相對較長、混濁度相對較高。

夏季高溫悶熱天遇暴雨強風之後也會發生水體垂直混合流轉而出現混濁現象。蟹池水位春季普遍較淺,實際平均水深大多為0.7-0.8米,這是長期以來出自於期盼“增強光照、提高水溫,加快促進河蟹、水草進入生長期”而形成的一種共性繆識或誤區,也可以說是“通病”。

蟹塘水渾濁的原因及處理方案

在此淺水條件下,實際多少存有“揠苗助長”之嫌,既不利於河蟹蛻殼生長(加重了時常所發生“倒春寒”的負面作用程度,水溫變化加快,且溫差變幅較為懸殊,影響河蟹當年第一次蛻殼的成活率)、又有悖於水草合理生長期的形成(增強了春季水體光強,使水溫較快地上升,水草出現瘋長)。

同時也極易導致水體垂直混合流轉,並較長時期地反覆作用產生嚴重混濁。因此,春季水位不宜過淺,保持0.9-1.0米的平均水深是十分必要的。

蟹塘水渾濁的原因及處理方案

2.間接的生物因素 :

一般多發生於上半年,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①過度繁殖產生的大量泥鰍或河蟹因餌料嚴重不足引起強烈覓食活動,使水變得混濁,並且水體混濁度在一定程度上與水草種群覆蓋率成負相關。一般連續陰雨天暫停投飼後就極易出現。

只要清淤(保留10釐米左右)、消毒、曬塘到位,泥鰍就不會因此成害,這類塘口清塘時採用茶柏全池潑灑,清除效果尤佳。另外應注意合理的投飼量以保障河蟹攝食所需。

②橈足類的大量繁殖,較易發生在進行過為期不長的乾池塘口,即所謂間隙性水體。蟹池常見的多為蚌殼蟲等,通常發生在5-6月,蚌殼蟲大量出現在水池底,挖掘泥土使水體變成泥湯水,對水草的危害極最大,且多為毀滅性的。

蚌殼蟲是黃顙魚、花鰱等天然餌料之一,放種時可考慮套養如黃顙魚30-50尾/畝(體長約8釐米)、花白鰱20尾左右/畝(規格0.5-0.75千克/尾),以及花骨魚20-30尾/畝(體長約15釐米),青蝦10-15千克/畝(體長約2-3釐米)等,既能增加養殖效益,又有利於食物鏈結構合理,較好的發揮生態調節作用,其中也包括對蚌殼蟲的控制。

蟹塘水渾濁的原因及處理方案

必要時可通過放入小規格的鯽魚對蚌殼蟲加以吃食清除,不建議使用殺蟲劑殺蟲,因為殺蟲導致河蟹長期應激導致水渾,而且枝角類是殺不光的,這批死了下批又長,掌握規律,蟲子雖多,但看草有沒有髒!除非蟲子導致了泥漿渾,萬不得己情況請不要使用殺蟲藥殺蟲。

  ③有些蟹池水色有時會呈灰白色,表現水體中前期繁殖形成的大量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懸浮有機質較多。通過淤泥層、基肥的合理控制,套養花白鰱等措施,確保水草良好生長,並注意慎用浮游動植物頗為敏感的藥物,通常就能得到較好的避免。

  ④水草生物性脫鈣作用產生鈣化物沉澱。水草長勢情況,施加追肥2-3次,如每隔15天左右一次,同時注意對水草根部的養護,15天左右施用“粒粒草根壯”5-8畝/袋。“超級硅藻王”的用法是選擇晴天的9:00前兌水全池均勻潑灑,“粒粒草根壯”的用法是直接堆肥至水草四周。

蟹塘水渾濁的原因及處理方案

下雨後水渾解決方案:第一天,全池用有機酸解毒,激活酶源、穩定藻相,第二天用EM菌活化後潑灑,以菌養藻,穩定藻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