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研究进展及其意义是什么?

包蕊杰

虽然石峁遗址很早就被学界所知晓,但它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应该是2012年底的事情了。陆续有媒体报道,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神木发现了一座距今4000多年,面积约425万平方米的史前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记得当时采访项目负责人孙周勇,他谈及石峁的价值时,很意味深长的说:“好戏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好戏真的就接踵而来了。

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遗址外城东门附近发现了城墙马面和角楼,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此类城防设施实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而这些也与东城门的瓮城一道,构筑起了石峁坚固的城防体系。

2013年,石峁遗址出土了一件长达56厘米,重约3公斤的玉牙璋的新闻被媒体广泛报道。其实早在石峁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之前,大量的石峁玉器便已经流出,被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内的海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在当地曾长期流传着“玉器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传说,而考古工作者确实也从石墙的缝隙中发现了玉器,从而证实了传说非虚。

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石峁遗址居民住址和墓葬的考古成果,为明晰石峁遗址的功能区划提供了可靠的考古学材料。

2015年,经过这些年的实验室实验、分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石峁壁画的研究结果——这批壁画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绘制技法上均与汉代及其以后的壁画较为相似,可能暗示着中国早期壁画的基本制作工艺及绘制技法早在4000多年前或者更早的时期便已经基本确立。

2015年,石峁遗址发现鳄鱼骨板的消息被披露,孙周勇说这块骨板是包括陕晋中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在内的河套地区的首次发现,所以他推断这条鳄鱼未必生长于此,极有可能来自遥远的南方。这也说明史前各部族的上层之间,很可能进行着距离远超出今人想象的‘奢侈品’交易。

2016年,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对石峁遗址核心区——皇城台进行发掘,一座依托山势修建,由广场、瓮城、多段石墙构成的,外形类似于秘鲁马丘比丘遗址的朝复杂建筑逐渐浮出水面。同时,《营造法式》记载的筑城所需的“纴木”,也在皇城台遗址“破土而出”。


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石峁出土石范和铜刀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早期铸造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铸铜等早期冶金术是由北方的欧亚大草原传入中原地区的观点提供了佐证。

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皇城台东护墙北段的“弃置堆积”中,清理出了百余片卜骨,超过万枚的骨针,以及多件体态硕大的鹰形陶器。

2018年,石峁遗址内出土的一件类似于今天发卡样式的骨器,被正式确认为口弦琴,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以上便是石峁遗址截止目前的研究进展,应该还有很多发现,还没来得及公布成果。

至于题主问石峁遗址的意义,个人觉得,石峁横空出世的最大意义,在于颠覆了长久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观念。在所谓的蛮荒之地,在距今4000多年前,黄土高原上诞生了这样一座宏大的城市,说明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家争鸣,星光灿烂的。

至于题主提到的地中海文明,嗯,这个时期埃及人差不多已经开始修金字塔了,所以怎么比?


王朝的废墟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自发现开始没有多少年,但是一次次的震惊了考古界。被考古学家们称为“石破天惊.石峁古城”!



石峁古城,最新的勘探表明年代在上限4300年至3800年之间,跨越了黄帝晚期与夏初(4100年),他的发现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概念,使人们把寻找夏朝都城的目光投向了黄土高原。

古城的范围高达425万平方米,这是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市,可以容纳五至10万人。最近几年又在它的周围陆续发现了众多的卫星城一起拱卫着这座史前都城。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城墙样式是从汉朝开始定型的,即“马面”“翁城”等,竟然在4000多年前的石峁古城中发现,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观。



这里发现了“青铜齿环”“青铜刀”“青铜凿子”等青铜器,说明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而且有一只使用青铜武器的大军!


中国文化中传统的玉器在这里有大量的发现,而且有相当部分是在城墙石头缝里发现的,可想而知这里的统治者奢侈程度。这里并不产玉,但是他的玉器数量之多令人惊讶,而且他的玉器来自于不是一个地方。其中有新疆地区的和田玉、中国西南地区的青玉,甚至还有浙江良渚遗址的玉料。

在这里又发现了“鳄鱼骨”“驼鸟蛋壳”等等来自于南方的物种,直接表明了这里就是当年华夏文明的中心,受到了全国各地的崇拜。

而在前几天又发现了20个骨质口弦琴,更加表现了这里的统治阶层在享受文化与文明的奢侈!

有专家分析,完全开发完至少需要30至一百年时间,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