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夷”到大清:滿族的奮鬥歷程!

來稿/素白

東起山海關,西至河西走廊的長城,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不斷地修繕。隨著時間的推移,長城在中國士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國家的一條重要邊疆防線,更是一條劃分文明與野蠻的分界線。

在邊境地帶,清朝時期的熱河地區向來是中原統治者重點防範的地區。此地水草豐美,距離山西河北一帶非常近,契丹和蒙古先後在這一片區域興起,建立自己的政權,向中原統治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與熱河地區不同,邊境地帶的另一塊區域是現在的東北地區,滿族就是從這裡起步的。

從“邊夷”到大清:滿族的奮鬥歷程!

這片區域以遼東半島為中心,一直延伸到朝鮮邊境。雖然此處的土地肥沃,但是當時的條件下仍然是人類難以生存的荒野地區。滿族人是森林之子,過著漁獵生活,同時以部分當地土特產與中原的商人交換鹽、鐵以及布匹等。

幾個世紀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部落經濟模式。以叫做貝勒的首領和稱作伊爾根的平民建立起一些半農半獵的莊園。在16世紀末,滿族人掌握了開礦以及冶鐵的技術。滿洲的部落既具有很高的組織性,又有比較大的流動性,這些部落可分為27個宗族,以姓氏為區別分佈在不同的區域,每個滿洲人都不會背叛自己的姓氏。同一個部落的人也可以按照男方的姓氏,分為更小的“莫昆”,該組織的戰鬥力以及興衰取決於“莫昆達”(類似於族長)的領導力。而“牛錄”通常由幾個宗族組成一個規模更大的狩獵或作戰團體,而該組織的戰鬥力也是取決於首領“貝勒”的領導。

從“邊夷”到大清:滿族的奮鬥歷程!

由於滿洲人在東北邊境地區的活動和壯大,引起了明朝政府的注意。在加之之前女真人建立金,滅亡北宋的教訓,為此明朝開始在遼西地區設置衛所,屯駐軍隊。然而隨著衛所繫統的衰落,到16世紀,很多衛所已經裁撤,統治者一方面通過分封邊境上的部族,為朝廷鎮守邊疆,漢軍將領掌握的軍隊帶有很大的私人性質(比如李成梁和毛文龍)他們權重一方,擁有人事任命權。

明朝政府為了防止某一部落的強大,對抗大明採用一種“分而治之”的策略。如果有某個首領開始強大,明政府就會扶植同他敵對的部落。因此,明朝的官員常常通過激發部族間的嫉妒和敵對,從而保持滿族各個部落的分裂狀態。

從“邊夷”到大清:滿族的奮鬥歷程!

1552至1582年間,李成梁總理遼東事務,一個名叫哈達的部落被明朝冊封。1582年,該首領的世帶來了權利的真空,引起葉赫以及輝發等部落的騷動。紛爭一觸即發,尼堪外蘭在此時成為了明朝新冊封的“可汗”,尼堪外蘭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秘密謀害了幾個競爭對手。這其中就有一對建州部落的父子,姓氏是愛新覺羅。

該父子的突然死亡,使得愛新覺羅的首領之位由前任首領的孫子,當時只有二十四歲的努爾哈赤來繼承。努爾哈赤一方面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同時為父報仇,他採取了四百年前成吉思汗相同的策略,挑起部族仇殺,藉以凝聚自己部落的力量。1586年,努爾哈赤四處征戰,不斷壯大,最終殺死尼堪外蘭,讓遼東陷入動盪的局面。

努爾哈赤的僭越行為不但沒有引起李成梁的討伐,反而對他青睞有加,努爾哈赤的偽裝也成功地騙過了李成梁的懷疑,成功獲得明朝冊封的建州世襲都指揮使的頭銜。

從“邊夷”到大清:滿族的奮鬥歷程!

努爾哈赤藉機加大了戰爭的規模,尤其是在打敗葉赫部落之後,實力空前壯大。之前鬆散的“牛錄”模式無法適應新的形勢。1601年,努爾哈赤效仿蒙古的“固山”的作戰模式,以牛錄為單位組建四旗,以不同的顏色來區分。1615年,四旗又細分為八旗,從此滿洲八旗便固定了下來。旗下每個牛錄都在首領(牛錄額真)的帶領下,成為一個獨立的軍事戶口單位,成員包括士兵和負責勞作與後勤的家屬。各旗首領從努爾哈赤的子侄中選拔出來的和碩貝勒統領。

1616年,努爾哈赤卸下自己的偽裝,利用自己的女真血統建立後金,正式與大明王朝一爭高低。早在1609年,努爾哈赤便不再向北京進貢,1618年,八旗軍攻下遼東的重鎮撫順,三年後,利用明朝督撫不和拿下遼陽,徹底掌握了松花江以東的所有地區。正當努爾哈赤的事業處於如日中天的時候,因為寧遠戰役的失敗,幾個月後竟然一命嗚呼了。

從“邊夷”到大清:滿族的奮鬥歷程!

繼承努爾哈赤事業的是他的兒子皇太極(儘管在這其中牽涉到許許多多的恩怨與糾紛,但不是此處討論的重點。),皇太極完美的繼承了他父親的軍事才華,同時他也是一位老謀深算的外交家,政治家。他效仿中原的皇帝制度,用君主的意志來代替勳貴的集體會議,並且取締了和碩貝勒輪流執政的原始制度,開始任用漢人進行人事管理。

滿族的軍事擴張因為袁崇煥的“紅衣大炮防線”而陷入了停滯,皇太極也借坡下驢,與袁崇煥展開談判藉機整理內政,抽出兵力擴展朝鮮與蒙古的勢力。同時他越來越重視“以漢制漢”的重要性,明朝的紅衣大炮讓皇太極吃盡了苦頭,使得皇太極下定決心吸納漢人到八旗軍中,從此以當初在撫順投降的副將李永芳為代表,越來越多的漢人接受滿洲的習俗,建立新軍,對抗舊主。

從“邊夷”到大清:滿族的奮鬥歷程!

1631年,皇太極在漢人炮兵的配合之下,取得了大淩河戰役的勝利,明朝的最後的優勢也消失殆盡了。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切斷與“後金”的聯繫。並且率兵再次同明軍進行戰役,前軍不斷越過長城,甚至打到北京城下。就在皇太極正式嚮明朝發起最後一擊之際,1643年他的身體情況急轉直下,不久病逝。只能在上天向他的父親傾訴他的偉業。

由於皇太極建立了君主世襲制度,在他駕崩之後由他的兒子,當時只有五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登基,由他的兩位叔叔多爾袞以及濟爾哈朗擔任攝政王。此時的明王朝氣數已盡,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皇帝自殺這是滿洲人等待已久的天賜良機。1644年5月27日,滿洲的八旗軍在李自成與吳三桂兩軍廝殺之時,在一場沙塵暴的掩護之下越過山海關,李自成的軍隊敗退。1644年6月1日,多爾袞進入北京。

從“邊夷”到大清:滿族的奮鬥歷程!

滿清入主中原,立刻採取一定的措施,爭取民眾的支持。對於崇禎的高規格葬禮安撫了明朝遺室,繼續以原官留任朝廷的做法打消了官員們的顧慮,並且多爾袞格外注重八旗軍的紀律,使得百姓們認為這些異族之人是懂得禮數的。人們都以為多爾袞和福臨只是北京臨時的主人,卻沒有想到他們的統治竟然長達二百八十六年之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