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給明朝有什麼影響?

紅塵白狐5

土木堡之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明朝從此由盛轉弱,這是明朝國力的轉則點。就像“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影響是一樣的,可以說這是改變明朝命運的一次戰爭。

大明王朝傳至英宗朱祁鎮朝,已歷經近百年五帝,尤其經歷了祖父朱高枳和父親朱瞻基的“仁宣之治”,大明的國力可以說是達到了空前的強盛。此時的明英宗在位看到大好的一片江山估計也會生出萬丈的豪情吧。可是,每個時代他總會有那麼幾個不安分的人物存在,此時的不安分的傢伙就是他--明朝瓦剌太師也先。


也先畫像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也先傾入大明領地,此時的英宗皇帝正年輕氣盛,一想到當年太祖朱元璋一生奇戰無數,自己身為後裔應該也差不到哪去吧。於是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英宗竟然親征了,匆匆把兩歲的兒子立為皇太子。可是,他沒有想到,老朱家打仗的天賦已經在近八十年的太平盛世中已經消磨殆盡。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大明精銳死傷無數,文臣武將消耗殆盡。至於于謙為應對政治危機,擁擠英宗的弟弟為皇帝,後來又被英宗發動政變把皇位給奪了回去,這是後話。


明英宗畫像

俗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土木堡之變,首先挫了大明的國運;然後損失了大量的文臣武將;最後損失了明朝最精銳的部隊神機營。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王朝便向衰弱的深淵走去,無法自拔,縱然中間有一兩個皇帝(明孝宗),一兩個能臣(張居正)想改變大明的國運,無奈,只能徒勞!


土木堡之變畫作

所以“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由盛到弱的轉則點,也是大明王朝國運的轉則點。


震霜秋

發生於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土木堡之變後,明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因此數百年來,人們多認為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節點性歷史事件。那麼,土木堡事變之後,明王朝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首先,土木堡之變直接改變了明王朝的皇位繼承,併為日後的奪門之變埋下伏筆。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瓦刺俘虜,其弟朱祁鈺在於謙等人的擁立下成為皇帝,是為代宗。英宗不久即被放回,但是因為代宗已經做了皇帝,所以英宗就成為了太上皇,不過因為太宗的太子過早夭折,因而在7年後,即1457年發生了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成功,代宗朱祁鈺很快暴斃。

其次,土木堡之變改變了明王朝的朝野力量對比,對明王朝後來的政治走向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土木堡之變前,明王朝的朝野存在兩大集團,一個是文官集團,一個是武臣集團,雙方相互制衡。不過因為在土木堡之變中明王朝的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包括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等,寧國公陳瀛等,明初以來形成的武臣集團的勢力因之瓦解,文官集團的勢力因而得以在土木堡事變之後迅速上升。所以于謙在土木堡事變之後成為了掌握明朝軍政大權的文官。英宗復辟後,為了限制文官權力,因而採取了扶植宦官勢力來平衡文官集團的做法,所以,明王朝的宦官專權實際上是從明英宗開始的。

再者,明王朝的國防策略也因之而改變,防止北虜成為明王朝的最重要的國防規劃,所以一度放鬆了南方的國防,因而後來出現了倭寇襲擾的問題。

所以,重新審視土木堡之變對明王朝的影響對於理解明王朝中後期的政治走向有很大用處。


青年史學家

可以說,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在軍事上,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尤其最精銳的火器部隊神機營等全軍覆沒,後來雖然都得到重建,但是已經沒辦法和原來的精銳部隊相比了。就像現在的部隊,成建制的被消滅了,再重建番號,也不再是原來部隊的風氣了。



第二,治理國家的精英損失殆盡,對明朝的吏治影響深遠。為了彰顯皇帝的威儀,朝廷的文官集團的主要領導都跟著上前線了,這些都是治國良臣,結果全部損失殆盡。文官精英的損失,直接導致以後的人才選舉受到影響,由並不突出的朝臣選舉的人才質量自然也會大打折扣,這些直接影響了明朝以後的發展軌跡。


津城沐雨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影響,既不可高估,也不可低估。


先說不能高估的原因吧。不少學者認為,土木堡之變讓明帝國的軍事防禦體系遭到重創,明軍損失慘重,連北京都差點搭進去,那麼真的有這麼嚴重嗎?


其實不然,首先明京城軍隊戰鬥力本身不強,疏於訓練,所以被擊潰很正常,而宣府等地的守軍因數量有限也未參與這場戰爭,所以明軍損失大,不過主力尚存,這些主力從哪來呢?于謙為了保衛北京,不僅從沿海地區調來了大量的生力軍,還有山東和河南的衛戍部隊,這些部隊不僅數量龐大,還裝備精良,北京也就守住了。


另一方面,說不能低估的原因,土木堡的失敗反映了明軍國防體系的漏洞甚多,而且濫竽充數者充斥其中,嚴重影響了軍隊戰鬥力的發揮。而北京保衛戰後,明軍也未能趁勢恢復對蒙古高原的掌控,這也給了塞北少數民族反撲的機會,所以土木堡之變無疑也給明帝國的軍事防禦敲了警鐘。


參考文獻:指文烽火工作室《明帝國邊防史》


寒江閣一道人

土木堡之變帶來的最大的影響就是間接帶來了明朝中後期的宦官專政和文臣黨爭。

土木堡之變

明朝本來是皇權,勳貴武將,文官集團三者制衡。土木堡之後勳貴武將力量直接被消滅,就此文官勢力開始大肆擴張,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格局基本上就變成皇權和文官兩者對立了。皇帝為了平衡權利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加強自己的力量,直接培植太監和文官爭權。正德、天啟就是如此。二是挑動文官內鬥,掀起黨爭從中平衡。嘉靖萬曆都是玩這個的高手,事實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明清時期的封建專制主義達到了高潮。

土木堡之變

明朝政治架構失衡,那麼,從此以後帶兵的是誰?是文官,巡撫帶兵的傳統就此開始,職業武將做到頭也只能是地方總兵,官職仍在巡撫之下,這就是文官集團掌握權力的後果,除此之外,還有有宦官監軍,也就是皇帝的代言人,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之後就開始大力推行“以文制武”的政策,向地方大規模派遣文官作為巡撫帶兵,雖然最後于謙被害,但是這條政策卻被後世繼續貫徹下去,因此,明朝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例如胡宗憲、熊廷弼、袁應泰、王化貞、孫承宗和袁崇煥等都是文官出身。

于謙

土木堡之後貫穿整個明朝中後期的現象就是文官勢力過大,其甚至能架空皇權,壟斷朝政,基本上所有權力文官都要涉足。因此,說得更嚴重一些,明朝實際上亡於土木堡之變也不為過,勳貴武將這股政治勢力被消滅以後,文官獨大已經是明朝政治不可逆轉的發展方向。之後明朝的皇帝只能靠宦官干政和拉動文官內部衝突來集權。正德的利用劉瑾,嘉靖的首輔更替,萬曆的挑動黨爭,天啟的培植魏忠賢,這些被文官攻擊的昏君,卻是朝政平穩運行下,隱藏的政治手腕,看看崇禎的所謂眾正盈朝,卻是一事無成,朝綱崩壞,最後也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爾朱大魔王

土木堡之變斬斷了明朝70餘年的上升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至此以後,明朝戰略多以被動據守防線為主,少有藍玉、朱棣式的主動禦敵於國門之外。


土木堡之變前,明朝最有權力、掌控話語權的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跟隨朱棣靖難留下來的功臣勳貴集團,文官集團(于謙)和太監勢力(王振)雖然已經冒頭,但新舊勢力的更替還沒有正式達成。隨著國家承平日久多年不習戰事,勳貴子弟不可避免得會像雍正年間的八旗子弟一樣能力退化,在瓦剌太師也先的蒙古騎兵衝擊下,以英國公張玉為首的勳貴集團精英損失慘重,再也不能作為一股政治力量支撐起帝國的大廈,從此退出了明朝的主流政治舞臺。

也先看到了恢復成吉思汗霸業的曙光,蒙古騎兵星夜向北京挺進。前方明英宗被俘、全軍覆沒,明朝內部亂成一團,正當上下感嘆北宋的靖康之變要在本朝重演的關口,于謙挺身而出。通過一系列的調兵佈防,明朝的守兵成功抵禦擊敗了也先的騎兵,成為拯救大明帝國的中流砥柱。戰後,憑藉保衛北京的不世之功,以于謙為代表的文官集團自然而然得成功取代勳貴集團成為了帝國的中堅力量,以無比輝煌的形象榮登最高政治舞臺。文官集團的突起,逐漸發展到了擠壓皇權的勢頭,縱觀明朝上下唯有太監勢力不會與文官合流,且因體制束縛必須忠誠於皇帝。於是,明朝中期以後,歷代皇帝有意無意間多用太監勢力牽制文官集團,如明武宗時的劉瑾。到嘉靖年間,“皇帝——文官內閣——司禮監太監”三權制衡的政治權力格局正式形成。


但國家大體還是傾向於文官集團的控制,到萬曆十五年後的年頭,帝國的行政體系、社會風氣、經濟狀況、邊防武備已經混亂不堪。文官集團在體制上打壓武將勢力,刻意保持著武將的非知識化、軍備的非科技化、軍需供應的非效率化,軍隊戰鬥力一直難以提升。且在社會輿論上,文官們也是充分掌握著輿論話語權,這一點以“東林黨”最為突出。成型已久的文官集團作為既得利益群體,和皇親、縉紳、地主、商人一起瘋狂兼併土地、聚斂社會財富,藏富於官的現象在明末已經司空見慣。等到崇禎清除魏忠賢閹黨勢力,帝國內部再也沒有能制衡文官集團的政治力量,帝國大廈在失去的平衡下終於迎來了覆滅。


竹山的清溪澗

1.對明初的武將勳貴集團打擊很大。明朝本來是皇權,勳貴武將,文官三者制衡。土木堡之後就文官勢力開始大擴張,明後期的政治格局基本上變成皇權和文官兩者對立了,沒武將的事了。也相當於打斷了明朝的脊樑骨,畢竟中國儒生膝蓋軟的多。

2.明朝的精銳軍事力量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出征的5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50萬青壯一夕覆滅,對任何一個農業文明國家來說都是傷筋動骨的。皇帝直轄的中央軍隊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被殲,從軍力分析的角度講,明三大營算當時全世界最精銳的軍隊,擁有大規模的火器,最優秀的冷熱配合,還有最精銳的蒙古僱用騎兵。之後明朝對蒙古一直是防守姿態。



侃侃而談論古今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幾乎影響了明朝中後期的朝政格局和對外的軍事力量對比。

首先是朝廷的格局,明朝的勳貴階層在明朝初期是和皇權,文官相互制衡的,在土木堡之變的時候,在朝堂上有話語權的勳貴子弟都被一網打盡了,像英國公張輔死於土木堡之變,成國公朱勇為土木堡之變擔責而被削爵。而留守的文官集團迅速的佔據朝堂上武官的職位。以至於到了明朝中後期出現了“文視武為彘狗,武視文為寇仇”。

再次是武官集團的滅亡讓文官崛起嚴重威脅到了皇權,明朝皇帝不得不扶持宦官來對抗文官集團。這也造成了明朝後期的宦官專政的局面。

再次,明英宗帶領出徵的五十萬軍隊全軍覆沒,這是明朝的精銳部隊。一招滅亡明朝只能陷入防守的一方,再也不能遏制蒙古和女真族的崛起。使明朝外部環境惡化。


懷冰先生

“土木堡之變”直接將明朝的軍事力量徹底摧毀,改變了明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略地位和戰略思想。同時也開啟了一段兄弟爭權的歷史悲劇,並且讓一代名臣于謙,含冤而死。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明英宗朱祁鎮第一次在位期間。當時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王振本身是一個比較無能的人,但是卻夢想建立卓越的武功。正巧北方的瓦剌在太師也先的領導下,日益強大,不斷的襲擾明朝邊境。王振藉此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結果在出征途中,天降大雨,糧草供應不上,無奈只得班師回朝。但是王振不甘心這麼興師動眾出征,結果無功而返。就讓大軍改道,途徑自己的老家蔚州,以求衣錦還鄉,耀武揚威。這極大的影響了大軍的行進速度。最終,在土木堡,明軍被瓦剌的騎兵追上。此次戰鬥幾乎呈現一面倒的局面。明朝大軍被大肆屠殺。包括明英宗朱祁鎮在內的很多文武官員,都成了瓦剌的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

此一戰,明朝的主力軍隊死傷殆盡,元氣大傷。抓獲了明朝天子的也先很是得意,押著朱祁鎮殺到北京城下。此時的北京城處於一片混亂之中,于謙力排眾議,堅決固守,建議廢掉明英宗朱祁鎮,改立其弟弟朱祁鈺,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並在北京城下,大破瓦剌軍,完就了明朝的滅國之危。也先見朱祁鎮失去利用價值,就放回了他,撤兵而去。但是朱祁鈺不甘心放棄到手的權利,結果將他朱祁鎮軟禁起來,一軟禁,就是七年。

後來,在石亨等人的謀劃下,發動“奪門之變”,請朱祁鎮復位,朱祁鎮又再次當上皇帝。這個時候,朱祁鎮想起當年正是于謙建議廢掉自己,立朱祁鈺為皇,于謙也含恨被殺。

所以“土木堡之變”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實力。從此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時候,變成戰略防禦。而一代名臣于謙,也含恨而死。


小石頭LEO

首先,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前期洪武,永樂,仁宣之治給明朝帶來的富貴清平福利損失殆盡。明王朝內憂外患越來越嚴重,漸漸積重難返,最後無可奈何花落去,告別了歷史舞臺。

先說內憂,土木堡之變的重要當事人明英宗與宦官王振,英宗對王振的寵幸使之權傾朝野,開啟了明王朝宦官勢力第一次崛起,也為後來劉瑾和魏忠賢荼毒天下奠定重要的基礎,明朝之前限制宦官的努力付之東流,政治日趨黑暗,民不聊生,統治基礎日漸削弱,乃至有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起事,成為明王朝的掘墓人。

再說外患,明王朝前期洪武與永樂兩位大帝的北伐雖未消滅漠北勢力,但基本穩定了邊疆。土木堡之變也標誌著漠北勢力的甦醒,瓦剌,韃靼輪流坐莊,不斷襲擾明朝邊境,使明王朝疲於奔命。最後崛起於東北的建州女真更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代替明朝成為下一個統治全國的王朝。

總之,土木堡之變雖未滅亡明朝,但已經為以後王朝的傾頹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