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给明朝有什么影响?

红尘白狐5

土木堡之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明朝从此由盛转弱,这是明朝国力的转则点。就像“安史之乱”对于唐朝的影响是一样的,可以说这是改变明朝命运的一次战争。

大明王朝传至英宗朱祁镇朝,已历经近百年五帝,尤其经历了祖父朱高枳和父亲朱瞻基的“仁宣之治”,大明的国力可以说是达到了空前的强盛。此时的明英宗在位看到大好的一片江山估计也会生出万丈的豪情吧。可是,每个时代他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安分的人物存在,此时的不安分的家伙就是他--明朝瓦剌太师也先。


也先画像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也先倾入大明领地,此时的英宗皇帝正年轻气盛,一想到当年太祖朱元璋一生奇战无数,自己身为后裔应该也差不到哪去吧。于是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英宗竟然亲征了,匆匆把两岁的儿子立为皇太子。可是,他没有想到,老朱家打仗的天赋已经在近八十年的太平盛世中已经消磨殆尽。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大明精锐死伤无数,文臣武将消耗殆尽。至于于谦为应对政治危机,拥挤英宗的弟弟为皇帝,后来又被英宗发动政变把皇位给夺了回去,这是后话。


明英宗画像

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土木堡之变,首先挫了大明的国运;然后损失了大量的文臣武将;最后损失了明朝最精锐的部队神机营。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便向衰弱的深渊走去,无法自拔,纵然中间有一两个皇帝(明孝宗),一两个能臣(张居正)想改变大明的国运,无奈,只能徒劳!


土木堡之变画作

所以“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由盛到弱的转则点,也是大明王朝国运的转则点。


震霜秋

发生于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因此数百年来,人们多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节点性历史事件。那么,土木堡事变之后,明王朝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首先,土木堡之变直接改变了明王朝的皇位继承,并为日后的夺门之变埋下伏笔。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瓦刺俘虏,其弟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立下成为皇帝,是为代宗。英宗不久即被放回,但是因为代宗已经做了皇帝,所以英宗就成为了太上皇,不过因为太宗的太子过早夭折,因而在7年后,即1457年发生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成功,代宗朱祁钰很快暴毙。

其次,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明王朝的朝野力量对比,对明王朝后来的政治走向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土木堡之变前,明王朝的朝野存在两大集团,一个是文官集团,一个是武臣集团,双方相互制衡。不过因为在土木堡之变中明王朝的武将集团几乎全军覆没,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宁国公陈瀛等,明初以来形成的武臣集团的势力因之瓦解,文官集团的势力因而得以在土木堡事变之后迅速上升。所以于谦在土木堡事变之后成为了掌握明朝军政大权的文官。英宗复辟后,为了限制文官权力,因而采取了扶植宦官势力来平衡文官集团的做法,所以,明王朝的宦官专权实际上是从明英宗开始的。

再者,明王朝的国防策略也因之而改变,防止北虏成为明王朝的最重要的国防规划,所以一度放松了南方的国防,因而后来出现了倭寇袭扰的问题。

所以,重新审视土木堡之变对明王朝的影响对于理解明王朝中后期的政治走向有很大用处。


青年史学家

可以说,土木堡之变给明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在军事上,明朝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尤其最精锐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等全军覆没,后来虽然都得到重建,但是已经没办法和原来的精锐部队相比了。就像现在的部队,成建制的被消灭了,再重建番号,也不再是原来部队的风气了。



第二,治理国家的精英损失殆尽,对明朝的吏治影响深远。为了彰显皇帝的威仪,朝廷的文官集团的主要领导都跟着上前线了,这些都是治国良臣,结果全部损失殆尽。文官精英的损失,直接导致以后的人才选举受到影响,由并不突出的朝臣选举的人才质量自然也会大打折扣,这些直接影响了明朝以后的发展轨迹。


津城沐雨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影响,既不可高估,也不可低估。


先说不能高估的原因吧。不少学者认为,土木堡之变让明帝国的军事防御体系遭到重创,明军损失惨重,连北京都差点搭进去,那么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其实不然,首先明京城军队战斗力本身不强,疏于训练,所以被击溃很正常,而宣府等地的守军因数量有限也未参与这场战争,所以明军损失大,不过主力尚存,这些主力从哪来呢?于谦为了保卫北京,不仅从沿海地区调来了大量的生力军,还有山东和河南的卫戍部队,这些部队不仅数量庞大,还装备精良,北京也就守住了。


另一方面,说不能低估的原因,土木堡的失败反映了明军国防体系的漏洞甚多,而且滥竽充数者充斥其中,严重影响了军队战斗力的发挥。而北京保卫战后,明军也未能趁势恢复对蒙古高原的掌控,这也给了塞北少数民族反扑的机会,所以土木堡之变无疑也给明帝国的军事防御敲了警钟。


参考文献:指文烽火工作室《明帝国边防史》


寒江阁一道人

土木堡之变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间接带来了明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政和文臣党争。

土木堡之变

明朝本来是皇权,勋贵武将,文官集团三者制衡。土木堡之后勋贵武将力量直接被消灭,就此文官势力开始大肆扩张,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基本上就变成皇权和文官两者对立了。皇帝为了平衡权利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加强自己的力量,直接培植太监和文官争权。正德、天启就是如此。二是挑动文官内斗,掀起党争从中平衡。嘉靖万历都是玩这个的高手,事实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主义达到了高潮。

土木堡之变

明朝政治架构失衡,那么,从此以后带兵的是谁?是文官,巡抚带兵的传统就此开始,职业武将做到头也只能是地方总兵,官职仍在巡抚之下,这就是文官集团掌握权力的后果,除此之外,还有有宦官监军,也就是皇帝的代言人,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之后就开始大力推行“以文制武”的政策,向地方大规模派遣文官作为巡抚带兵,虽然最后于谦被害,但是这条政策却被后世继续贯彻下去,因此,明朝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例如胡宗宪、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孙承宗和袁崇焕等都是文官出身。

于谦

土木堡之后贯穿整个明朝中后期的现象就是文官势力过大,其甚至能架空皇权,垄断朝政,基本上所有权力文官都要涉足。因此,说得更严重一些,明朝实际上亡于土木堡之变也不为过,勋贵武将这股政治势力被消灭以后,文官独大已经是明朝政治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之后明朝的皇帝只能靠宦官干政和拉动文官内部冲突来集权。正德的利用刘瑾,嘉靖的首辅更替,万历的挑动党争,天启的培植魏忠贤,这些被文官攻击的昏君,却是朝政平稳运行下,隐藏的政治手腕,看看崇祯的所谓众正盈朝,却是一事无成,朝纲崩坏,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尔朱大魔王

土木堡之变斩断了明朝70余年的上升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至此以后,明朝战略多以被动据守防线为主,少有蓝玉、朱棣式的主动御敌于国门之外。


土木堡之变前,明朝最有权力、掌控话语权的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跟随朱棣靖难留下来的功臣勋贵集团,文官集团(于谦)和太监势力(王振)虽然已经冒头,但新旧势力的更替还没有正式达成。随着国家承平日久多年不习战事,勋贵子弟不可避免得会像雍正年间的八旗子弟一样能力退化,在瓦剌太师也先的蒙古骑兵冲击下,以英国公张玉为首的勋贵集团精英损失惨重,再也不能作为一股政治力量支撑起帝国的大厦,从此退出了明朝的主流政治舞台。

也先看到了恢复成吉思汗霸业的曙光,蒙古骑兵星夜向北京挺进。前方明英宗被俘、全军覆没,明朝内部乱成一团,正当上下感叹北宋的靖康之变要在本朝重演的关口,于谦挺身而出。通过一系列的调兵布防,明朝的守兵成功抵御击败了也先的骑兵,成为拯救大明帝国的中流砥柱。战后,凭借保卫北京的不世之功,以于谦为代表的文官集团自然而然得成功取代勋贵集团成为了帝国的中坚力量,以无比辉煌的形象荣登最高政治舞台。文官集团的突起,逐渐发展到了挤压皇权的势头,纵观明朝上下唯有太监势力不会与文官合流,且因体制束缚必须忠诚于皇帝。于是,明朝中期以后,历代皇帝有意无意间多用太监势力牵制文官集团,如明武宗时的刘瑾。到嘉靖年间,“皇帝——文官内阁——司礼监太监”三权制衡的政治权力格局正式形成。


但国家大体还是倾向于文官集团的控制,到万历十五年后的年头,帝国的行政体系、社会风气、经济状况、边防武备已经混乱不堪。文官集团在体制上打压武将势力,刻意保持着武将的非知识化、军备的非科技化、军需供应的非效率化,军队战斗力一直难以提升。且在社会舆论上,文官们也是充分掌握着舆论话语权,这一点以“东林党”最为突出。成型已久的文官集团作为既得利益群体,和皇亲、缙绅、地主、商人一起疯狂兼并土地、聚敛社会财富,藏富于官的现象在明末已经司空见惯。等到崇祯清除魏忠贤阉党势力,帝国内部再也没有能制衡文官集团的政治力量,帝国大厦在失去的平衡下终于迎来了覆灭。


竹山的清溪涧

1.对明初的武将勋贵集团打击很大。明朝本来是皇权,勋贵武将,文官三者制衡。土木堡之后就文官势力开始大扩张,明后期的政治格局基本上变成皇权和文官两者对立了,没武将的事了。也相当于打断了明朝的脊梁骨,毕竟中国儒生膝盖软的多。

2.明朝的精锐军事力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出征的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50万青壮一夕覆灭,对任何一个农业文明国家来说都是伤筋动骨的。皇帝直辖的中央军队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被歼,从军力分析的角度讲,明三大营算当时全世界最精锐的军队,拥有大规模的火器,最优秀的冷热配合,还有最精锐的蒙古雇用骑兵。之后明朝对蒙古一直是防守姿态。



侃侃而谈论古今

土木堡之变给明朝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几乎影响了明朝中后期的朝政格局和对外的军事力量对比。

首先是朝廷的格局,明朝的勋贵阶层在明朝初期是和皇权,文官相互制衡的,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在朝堂上有话语权的勋贵子弟都被一网打尽了,像英国公张辅死于土木堡之变,成国公朱勇为土木堡之变担责而被削爵。而留守的文官集团迅速的占据朝堂上武官的职位。以至于到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文视武为彘狗,武视文为寇仇”。

再次是武官集团的灭亡让文官崛起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明朝皇帝不得不扶持宦官来对抗文官集团。这也造成了明朝后期的宦官专政的局面。

再次,明英宗带领出征的五十万军队全军覆没,这是明朝的精锐部队。一招灭亡明朝只能陷入防守的一方,再也不能遏制蒙古和女真族的崛起。使明朝外部环境恶化。


怀冰先生

“土木堡之变”直接将明朝的军事力量彻底摧毁,改变了明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思想。同时也开启了一段兄弟争权的历史悲剧,并且让一代名臣于谦,含冤而死。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在位期间。当时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王振本身是一个比较无能的人,但是却梦想建立卓越的武功。正巧北方的瓦剌在太师也先的领导下,日益强大,不断的袭扰明朝边境。王振借此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在出征途中,天降大雨,粮草供应不上,无奈只得班师回朝。但是王振不甘心这么兴师动众出征,结果无功而返。就让大军改道,途径自己的老家蔚州,以求衣锦还乡,耀武扬威。这极大的影响了大军的行进速度。最终,在土木堡,明军被瓦剌的骑兵追上。此次战斗几乎呈现一面倒的局面。明朝大军被大肆屠杀。包括明英宗朱祁镇在内的很多文武官员,都成了瓦剌的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此一战,明朝的主力军队死伤殆尽,元气大伤。抓获了明朝天子的也先很是得意,押着朱祁镇杀到北京城下。此时的北京城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于谦力排众议,坚决固守,建议废掉明英宗朱祁镇,改立其弟弟朱祁钰,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在北京城下,大破瓦剌军,完就了明朝的灭国之危。也先见朱祁镇失去利用价值,就放回了他,撤兵而去。但是朱祁钰不甘心放弃到手的权利,结果将他朱祁镇软禁起来,一软禁,就是七年。

后来,在石亨等人的谋划下,发动“夺门之变”,请朱祁镇复位,朱祁镇又再次当上皇帝。这个时候,朱祁镇想起当年正是于谦建议废掉自己,立朱祁钰为皇,于谦也含恨被杀。

所以“土木堡之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从此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变成战略防御。而一代名臣于谦,也含恨而死。


小石头LEO

首先,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前期洪武,永乐,仁宣之治给明朝带来的富贵清平福利损失殆尽。明王朝内忧外患越来越严重,渐渐积重难返,最后无可奈何花落去,告别了历史舞台。

先说内忧,土木堡之变的重要当事人明英宗与宦官王振,英宗对王振的宠幸使之权倾朝野,开启了明王朝宦官势力第一次崛起,也为后来刘瑾和魏忠贤荼毒天下奠定重要的基础,明朝之前限制宦官的努力付之东流,政治日趋黑暗,民不聊生,统治基础日渐削弱,乃至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事,成为明王朝的掘墓人。

再说外患,明王朝前期洪武与永乐两位大帝的北伐虽未消灭漠北势力,但基本稳定了边疆。土木堡之变也标志着漠北势力的苏醒,瓦剌,鞑靼轮流坐庄,不断袭扰明朝边境,使明王朝疲于奔命。最后崛起于东北的建州女真更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代替明朝成为下一个统治全国的王朝。

总之,土木堡之变虽未灭亡明朝,但已经为以后王朝的倾颓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