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为何对俄罗斯有很强的戒心?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目前最直接的原因是三国都有数量不小的俄罗斯族,三国都担心俄罗斯重操在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的“故伎”,策动三国国内的俄罗斯族发动“分离主义叛乱”。举个例子,在拉脱维亚,俄罗斯族的人口比例占到40%左右,在首都里加甚至有50%,爱沙尼亚的部分地区甚至超过95%。

波罗的海三国的俄罗斯族,一部分是苏联之前就迁居而来,一部分是苏联时期(1940年以后)过来的。俄罗斯族在三国受到较多隐形的限制,如所有大学都不设俄语学位,俄罗斯族必须用当地国语言才能找到体面的工作。

自独立以来,波罗的海人口大大减少,爱沙尼亚1991年有150万人,2017年下降到130万人,拉脱维亚1991年有260万人,2017年下降到190万人;立陶宛1991年370万人,2017年急速下滑到280万人。这种人口萎缩的状况更加剧了三国面对庞大俄罗斯时的紧张和焦虑。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历史记忆。与苏联的其他加盟共和国不同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波罗的海三国原本都是独立国家,是被苏联占领并强制“加入”的。苏联的占领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苏德战争爆发后,波罗的海三国立即成了纳粹的“带路党”,大量三国人加入武装党卫军,并自发地屠杀了三国范围内的所有犹太人。为了报复,在二战后,苏联政府将大批波罗的海三国人被“强制移民”到西伯利亚等地还有相当部分被处决。因此,三国独立后全面进行“去苏联化”,拆除列宁和苏联红军的塑像,全面去除俄化影响等。三国青年中甚至有不少仍怀念纳粹。


莱茵的黄金

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内幕!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粉碎了英法两国“祸水东引”诡计的同时,也正式开启了斯大林“东方战线”的建设之路。9月17日,苏联以波兰政府不复存在,需保护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由,出兵波兰。而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始对波罗的海三国行动了。

  

  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之时,爱沙尼亚政府是打算独善其身的,不过,一个意外却打破了他们的如意算盘。9月中旬波兰潜艇“雄鹰”号突然造访爱沙尼亚。这艘潜艇本来是打算去瑞典修理的,但因为潜艇指挥官科洛茨科夫斯基意外染疾,随艇医生怀疑他可能得了伤寒,于是便改道爱沙尼亚,为艇长治病。而此时,波兰与德国已经开战,在德国驻爱沙尼亚大使的压迫下,爱沙尼亚政府不得不扣留“雄鹰”号。9月17日,国际局势突变,苏联入侵波兰。这一变化令爱沙尼亚政府始料不及,但更意外的是,“雄鹰”号潜艇副艇长格鲁钦斯基少校竟然武力夺回了潜艇,并且逃离了爱沙尼亚。

  这一变化对苏联而言可谓是一个天赐良机,虽然在与德国的秘密协定中,德国已经承认了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但是苏联还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将自己的触角伸向波罗的海。利用“雄鹰”号出逃事件,苏联开始对爱沙尼亚政府施压。他们声称“雄鹰”号的出逃将严重威胁苏联的安全,苏联为了自卫,将不承认爱沙尼亚在其沿海区域的主权。为了缓和与苏联的关系,爱沙尼亚政府不得不派遣外交部长谢利捷尔前往莫斯科请求谅解。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趁机对爱沙尼亚人施压,他威胁道:“如果你们不愿意和我们签订互助条约的话,那么我们将不得不通过其他的途径,也许是更严峻、更复杂的途径来保障苏联军队的安全。”与此同时,伏罗希洛夫也开始命令列宁格勒军区做好突击爱沙尼亚的准备。在苏联强大的压力之下,爱沙尼亚政府不得不同苏联签订了《苏爱互助条约》。从此,苏联享有了在爱沙尼亚驻军的权力。

  

  此后,苏联又故技重施,对付拉脱维亚和立陶宛。10月1日,苏联政府主动向拉脱维亚政府提出“磋商”建议。斯大林很友善的提出,苏联不会触动拉脱维亚的宪法、外交、财政政策以及经济制度,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应对德国与英法作战所产生的特殊局面。面对斯大林的花言巧语,拉脱维亚还想讨价还价,希望苏联减少驻兵人数。斯大林便又厉声威胁道:“你们应当从最坏形势来考虑,你们不信任我们,而我们也不信任你们。你们以为我们想侵占你们。我们本来可以现在就直接这样做,但我们并没有这样做。”10月5日,苏联与拉脱维亚签订了与爱沙尼亚类似的条约。

  最后,就轮到立陶宛了。斯大林提出将维尔诺市及维尔诺省的部分地区归还给立陶宛,并以此为诱饵诱惑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为了催促立陶宛人签约,《真理报》也不断发出信息,声言要把这个城市划归西白俄罗斯。在苏联的威逼利诱之下,立陶宛也乖乖就范了。

  虽然波罗的海三国的主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开始时,苏联一直严格的遵照条约的内容,只在这三个国家驻军,却丝毫不干涉三国的内政问题。这也让波罗的海三国渐渐放松了警惕。不过,随着德国不断西进,斯大林开始担心德国可能会随时调转枪口了。于是,他改变了过去信守条约的政策,开始为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做准备。而斯大林对于这一切的要求是,“我们不要将他们苏维埃化,而是要他们自己加入苏联。”

  

  

  7月14日,波罗的海三国同时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并且主动申请加入苏联。就这样,斯大林的愿望也成真了。8月3日,苏联政府经过认真的研究,决定接受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的请求,让他们成为苏联的一员。

这是波罗的海当年被苏联吞并的大致过程,有了这样的惨痛经历,如今的波罗的海怎么能不对苏联最大的继承者俄罗斯有很强的的戒心呢?


孙博士侃历史


史林外传

既然称波罗地海三国,那这个地名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就是波罗地海。

由于俄罗斯是诞生于东欧平原腹地的国家,其不断地征伐使东欧平原东部地区为其所统治,但平原西部地区已经为早期斯拉夫人所占领,西北地区也为雅利安人和北部日耳曼人占据。因此,俄罗斯立国之处面临着非常恶劣的环境。除了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外,西南面的立陶宛公国、波西米亚人、波兰人都是强敌,西面的北方日耳曼人随时可能东进。而东南面呢?那里同样威胁重重,来自于中亚地区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经常通过乌拉尔山和黑海之间的通道碾压欧洲,历史上的上帝之鞭匈人和黄祸蒙古人都是走的这条路。所以我们才会看见俄罗斯和苏联不停地向东南西方向扩张,因为不扩张就没有战略纵深,不扩张就等于被动挨打。

但陆地上的扩张并不能为帝国带来实质的收益,因为那些地方多是苦寒之地,所以那些扩张更多是战略安全追求。而俄罗斯想要在世界舞台上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玩欧美人一样的游戏,那就是海洋竞争。所以彼得大帝给大白熊定下的战略就是寻找出海口,寻找良港,以组建能够有全球影响力的海上军事力量。这个努力在西方就是波罗地海三国了,所以他们经常被俄罗斯欺负,甚至被合并。不过,一旦俄罗斯力量衰落,他们又恢复独立。不过俄罗斯对出海口的追求世人皆知,所以三国对俄罗斯都是戒备有加,对引入西欧和美国力量介入十分热衷。

要说下为什么俄罗斯的出海口战略总是一波三折,甚至到现在还倒退了。西面波罗地海,即使俄罗斯掌控了,也难以有大作为,因为他们要面对德法英三国海军的围剿。南方的黑海舰队,与其说是海洋舰队,不如说是内湖舰队,毕竟土耳其的海峡并未拿下(一直想拿来着,但被英法怼回去了)。东方的太平洋舰队一直没有好港口,中国积弱时可以使用旅顺港,但不长久,海参崴不具备作为超大型军港的条件。北方倒有不冻港,可惜港口以外都冻住了,意义也不大。

俄罗斯人还是很执着的,即使苏联解体了,也保住了加里宁格勒地区(康德一不小心就成了俄罗斯人了)。但这个也只是一种象征力量存在,战时很难有用的。


成孝良

苏联解体后,整个前苏东集团,包括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独联体国家,都对俄罗斯有很强的戒心。波罗的海三国尤其严重,大致有如下原因:

第一,民族主义与被侵略历史结合,成为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之一。在民族主义出现之后,这些地区的历史记忆基本上被俄罗斯的侵略和压迫所填充。民族主义的要素无外乎“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悲情”两类。近代以来,俄罗斯作为中东欧强权,最突出的形象是征服者、压迫者、侵略者。这种客观的历史事实与民族主义的“悲情”叙事结合在一起,成为爱国主义和政治凝聚力的来源之一,进而被这些国家的政权作为“作料”用于获取民众支持。

第二,俄罗斯在历史上“野蛮形象”加深了仇俄心理。俄罗斯虽然是东欧强权,但是在西方人看来,其文明开化程度低于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今天即使在乌克兰内部,西部受波兰影响较多的地区,也认为在文明上比东部受俄罗斯影响较多的地区,更加文明。俄罗斯在中东欧属于“野蛮的入侵者”。如果说被“侵略”属于历史悲情,那么被落后于自己的“野蛮人”侵略则带有“屈辱”和“不甘”,“悲情”就尤其深重。特别是,在苏联统治和主宰的冷战时期,被东欧国家视作“失去的半个世纪“,被认为是其文明发展中的停滞和倒退时期,这就不仅是简单的侵略导致的物质损失了,它耽误的是宝贵的历史时机,它让一些原本和西方文明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一下子拉开了更大的差距。在这种视角之下,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对俄罗斯就不及你是仇恨,更是“怨恨”,投射到地缘政治问题上则是反感和戒备。

具体到波罗的海三国而言,一方面他们都有辉煌的历史,当然这种历史可能是在现在民族主义的驱使下有意塑造出来的,例如立陶宛总是回想当初的“立陶宛-波兰联邦”,那时他们是东欧强权。只是他们被野蛮的俄罗斯人击败和侵略了。罗的海三国在文明上与北欧更接近,俄罗斯是通过武力占领的这些地区,所以他们对俄罗斯有较强的疏离感。另一方面,在苏联时期,波罗的海三国都是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至于原因他们自己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农业生产水平高、市场文化较好,换言之他们更接近欧洲市场原则。这让他们有很强的优越感。但是,波罗的海三国战略地位重要,这也是二战前他们被苏联吞并的原因,时至今日俄罗斯仍然虎视眈眈。在他们加入北约后,这里更成为俄罗斯和北约对峙的前线,所以,他们有危机感也是必然的。


布莱克怀特

没什么奇怪,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小国寡民力量有限,所以有戒心不奇怪,但是三国地位比较尴尬,恰好处于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和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包围之中,实际上加入北约是引火烧身之举,如果爆发战争,此三国是首当其冲之地,兵锋起处,此三国是第一个受战火蹂躏之地,所以背靠北约并不是明知之举,芬兰模式永久中立是上上三选。

波罗的海三国形成的历史久远,在13世纪即有国家形式,是和俄罗斯的始发国家基辅罗斯兴起的时代差不多,但是小国寡民,从来都是强国附庸,不是瑞典王国旗下,就是波兰王国跟班,但是受俄罗斯帝国统治时间最长,但随着俄罗斯帝国在一战失败的情况下,三国都曾经短暂独立,在俄十月革命后,受苏俄影响也曾经出现苏维埃政权,但是在德国的影响又脱离苏俄独立,直至二战爆发,苏联红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进入三国,最终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联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

历史上,波罗的海三国由于受瑞典影响较深,所以教育程度较高,但经济还是相当落后,并不是什么工业国而是以农牧渔业为主的国家,但是二战以后,由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波罗的海三国在中央计划的作用下,和乌克兰一样投入较多,根据地理环境优势,建立了众多的重工,造船,机器仪表,化工企业和轻工业,教育也有较大投入,所以国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很高,在苏联时代,三个“加盟共和国”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收入也在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位列前三位,收入最高的爱沙尼亚是俄罗斯的144%,其他的也有俄罗斯的125%以上。正是苏联时代的大规模投入,才使三国从落后的农业地区发展成重要工业基地,这件事情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和西方都是没有提起的。而更多的宣传是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后得到迅速发展,才成为发达国家,实际上就和我们所说的“吃了5个包子终于饱了,第5个包子的成功,前4个的作用都没有了”,苏联(俄罗斯)是自己打桩盖房,但是盖好房子就分家了,好房子新房子落在别人家中。

从这些方面看,波罗的海三国,既然独立了,也不应该加入北约做马前卒,只要宣布永久中立,得到联合国和世界各国承认和尊重,国家独立也是有保障的,何必冒这样的风险?认为北约是靠山的想法是大错特错,是把自己放在别人刀尖上的原则性错误,今天的乌克兰领导人又在犯同样的错误,但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不同,是俄罗斯传统领地,你叛入西方,体量又大,俄罗斯不得不出手,所以国家就四分五裂,一片狼藉了。

不过这是别国的事情,于我无关,只是根据史实粗略地介绍波罗的海三国独立的事情,和对俄罗斯保持戒心的原因,欢迎请大家看后点评批评,但还是不要乱喷一气。


老狼182339806

波罗的海三国,地域接近,国情相似,气候相近,,人种相差不大,语言文化也差不多,在国际事务中,经常被当作一个地理单元。三个国家从北到南分别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都位于波罗的海东北沿岸。人口大约600多万,面积17万多平方公里,人均GDP大约20000美元。

这一片地方,靠近北欧,自古作为民族迁徙通道受到各个民族的影响,其中瑞典、芬兰、波兰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影响最大,俄罗斯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苏联独立出来后,三国在边境上设置了隔离墙,与俄罗斯准备老死不相往来。



(波罗的海三国位置)

俄罗斯在苏联时期,曾对波罗的海三国毫无戒心,花了大代价去建设三国,使得三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里工业最为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最富有的地区。苏联解体前,该地人均GDP达到7000多美元,作为对比,苏联的中亚地区人均只有400多美元。为什么会有俄罗斯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感觉呢?

有很多原因,形成了现在的波罗的海三国对俄罗斯戒心深重。

第一,历史上俄罗斯对波罗的海三国并不友好。

波罗的海三国形成国家的时间与俄罗斯的国家雏形基辅罗斯的形成时间差不多,但随着俄罗斯的壮大,波罗的海三国逐渐受到来自俄罗斯的威胁。

立陶宛波兰联合王国在15世纪开始后逐渐形成这片地区的强大势力,领土最大时达到现在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王国衰落,在1775年遭到俄罗斯、普鲁士与奥地利的瓜分。波罗的海三国被俄罗斯占领,从此被置于俄罗斯统治下长达百余年。直到一战结束前,沙俄灭亡,在德国及国际势力的支援下,波罗的海三国勉强守住了独立地位。


(立陶宛波兰大公国士兵)

到了1934年,重新工业化后的苏联再次亮出了獠牙,以增加战略缓冲为目的开始强迫三国接受苏联驻军。后来与德国形成秘密协议的苏联,在1940年直接出兵侵占了三国,并且让三国主动提出了加入苏联的请求。期间,苏联的各种手段,尽显大国沙文本色,波罗的海三国对苏联的认同感很低。

第二,俄罗斯(苏联)的文化向心力不强。

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土地贫瘠,苦寒之地,在农业文明时代,俄罗斯直到862年才形成部落国家,文明发展很落后低级,与东亚的华夏、西欧的罗马、西亚的波斯相比,无论是文明的质量还是精美程度,都不足够形成文化圈。这些地方,直到19世纪末还能形成民族,说明俄罗斯文化的同化能力不强。

俄罗斯在欧洲属于再传文明,彼得一世从欧洲学来的军事及政治教程在俄罗斯实行改革,俄罗斯才开始进入近代化。但是在经济上,文化上,俄罗斯一直以保守、野蛮著称。在1861年之前,俄罗斯90%的人口还是农奴。

俄罗斯没有形成独立的文明体系,也没有独立的意识形态,物质文明建设局限于重工业及军事工业,对于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没有太大的向心力。三国人们信仰的基督教,成为西方文明天然的文化渗透切入点。

第三,俄罗斯(苏联)统治时期的不得人心。

俄罗斯统治殖民时期,强行推行俄罗斯文化同化,大量俄罗斯被迁徙到三国地区,而本土人则被迁徙到中亚地区,这是苏联时期惯常用的做法。

同时,波罗的海三国一直是苏联境内的最发达地区,经常被搜刮用以补贴其他落后地区,让三国人们感到在苏联的体制下,不可能再变得更好。如果能加入到西方体系,以西方的文明质量和经济体系,三国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

俄罗斯不愿意舍弃这片地区,在1990年,叶利钦曾派出50万大军弹压当地的分离主义势力,想再策划一起“布拉格之春”,结果200万当地人手拉手组成肉盾,阻拦苏军坦克。200万人,几乎等同于所有的当地人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加上后勤保障人员,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运动是全民参与的。在国际社会的镜头面前,苏军无功而返。立陶宛随后宣布独立。


(立陶宛独立前的人墙)

从苏联独立出来后,波罗的海三国寻求加入北约。一开始北约还忌惮俄罗斯,当时叶利钦说: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是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后来俄罗斯的国力遭到悬崖式下跌,北约瞅准俄罗斯自顾不暇的时机,接纳了波罗的海三国成为北约成员国。

俄罗斯因为自身的麻烦一大堆,对北约的这个举动,没有做过多的抗议,想以此示好欧洲,表明俄罗斯放弃了以前的争霸国策、领土政策,希望融入欧洲和西方体系,争取政治同盟和外部援助。可是,十多年下来,俄罗斯的谦卑收获的只有西方国家肆意的抹黑、嘲弄,西方世界甚至攻城略地到了格鲁吉亚。

俄罗斯此后才一改初衷,变得针锋相对。

至于波罗的海三国,他们地处低地平原,本身没有高山险隘,易攻难守。即使他们宣布中立,作为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任何战事发起,他们都会首当其冲。

所以,波罗的海三国并非没有政治智慧,而是处在敏感的位置,他们现在的看似无事,也不过是在给其他国家暂时看着房子而已。他们引入外部强国虽说也是引火烧身,但毫无作为依然也将惨淡收场。

小国林立的欧洲,这样的命运也见怪不怪了吧。


而知而行

因为波罗地海三国曾经长期遭受俄罗斯的侵略。(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波罗的海三国是位于波罗的海西南的三个小国家。这三个国家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世纪左右,并在都在公元13世纪时形成国家。

后来立陶宛与南面的波兰结盟,组建了波兰立陶宛联邦,信奉天主教。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则接受了瑞典的统治,信奉新教。

在十八世纪大北方战争之后,西面信仰东正教的沙皇俄国一举崛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就相继被沙俄征服,这三国被圣彼得堡控制了200多年,直到一战后才取得独立。

一战后,三国趁沙俄爆发革命之际,恢复了独立。

但就在苏联没有放弃对着三国领土的觊觎,在稳定住国内的局势后,仍旧悄悄打起了这三国的注意。

这三国对苏联也是处处小心提防。

之后二战的爆发,打破了苏联与波罗的海三国间微妙地平衡。

根据1939年纳粹德国和苏联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波罗的海三国被回归到苏联的势力范围。

在德军闪击波兰后,这三国就被苏联出兵占领。

后来德国入侵苏联,波罗的海三国被德军短暂地占领,但是随着苏军的反扑,三国又重新被苏军占领,并被苏联强行兼并。

再度被吞并的波罗的海三国又等了45年才盼来了重新独立的曙光。

八十年代末,在和平演变思潮的侵蚀下,经济濒临崩溃的苏联政局动荡。立陶宛在1990年3月11日第一个宣布从苏联独立。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在一年后正式脱离苏联独立。(1991年,争取独立,高举拉脱维亚国旗的民众)

如今的波罗的海三国已经跻身世界发达国家,拥有极高的生活水平。曾经被俄罗斯统治的惨痛经历,也让他们成为如今最反俄的国家之一。


(北约部队在爱沙尼亚举行军演。独立后的波罗的海三国为了防止再度被俄罗斯吞并,纷纷加入北约。)


千佛山车神


因为他们长期被俄罗斯-苏联蹂躏吞并,朝野之中都对罗刹极为仇视。而罗刹又向来是黩武扩张成性,对四邻均不怀好意,人缘极差。波罗的海三国的力量与罗刹相比,悬殊巨大。自苏联解体后,罗刹朝野中均在着恢复苏联和旧俄罗斯帝国的势力和呼声。作为罗刹殖民扩张、民族压迫岐视的受害者,波罗的海三国自然而然的对罗刹抱有强烈的戒心。(图片来自网络)


孤独的人209381559

波罗的海三国对俄罗斯的戒心,可以追溯历史,下面我们来说说一二。


首先,历史上的侵略。自1721年,彼得大帝为了得到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先后占领了立陶宛,爱沙尼亚,拉托尼亚。一战结束后,三国分别独立,并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承认,然二战开始后,苏联为了自身安全考虑,建立了东方防线,几十万苏军,一夜间又重新占领了这三国。到冷战快结束时,此三国又率先独立。进而入欧去俄化,目前已是欧盟及北约成员国。


再次,文化同化。当二战后到冷战结束前,苏联除了土地占领外,也大量进行移民到此三国,以便同化三国民族。而文化上,三国属于北欧文化,与瑞典芬兰更为接近,而非斯拉夫民族。


再次,自加入苏联后,此三国经济与工业基础较好,所以在苏联的大框架下,一直处于利益输出的一方,这个也是引起波罗的海三国的不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