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神機營為什麼擋不住滿清的騎兵?

勿忘幸福的味道

如果明軍火器質量合格,士卒訓練到位的話,那麼只有中世紀水平的滿清軍隊(努爾哈赤時代)根本沒有一絲一毫的勝算。17世紀,世界已經進入了火器和步兵的時代,全世界的遊牧民族漁獵民族都被文明帝國打的節節敗退,無論是俄羅斯還是奧斯曼,都用強悍的步兵和火器將遊牧漁獵民族打的落花流水,像韃靼人和馬穆魯克這種頂級騎兵民族,在歐洲已經淪為了大國的附庸。歐洲和西亞的戰績證明,此時的火器,如果得到良好的應用,完全可以壓制騎兵,但只可惜,明朝因為腐敗和財政上的困難,一直無法保證火器的質量和士卒的訓練水平。

一、火器殘次品極多,質量低劣

對於明朝火器質量的低下,戚繼光、趙士禎等軍事家都用過大幅的論述,從他們悲痛的言語中,我們不難發現明朝末期的腐敗已經到了多麼嚴重的程度。戚繼光再《練兵實紀》中記載:

惟有火器,是我所長,但火器又有病痛。……或將鉛子先入,或忘記下鉛子,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鉛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臨時有裝不入口者,有隻在口上者,有口大子小臨放時流出者,有將藥線捻不得入,用指引唾而捻者,而將火線滅了者,此類皆放不出,已有二十杆矣。放出高下不準,潤溼不燃者,又有四十餘杆。得中者,不過二十餘杆。

按照戚繼光的記載,明軍火器質量十分低劣,經常出現彈丸塞不進槍管、引線無法點燃的情況,更有甚者,還有的鳥銃會出現炸膛,使得很多明軍士兵即使握有鳥銃也不敢發射,生怕沒打到敵人卻傷了自己。按照戚繼光的統計,明軍的火器合格率僅在25%左右。

正是因為殘次品如此之多,明軍的火器才在戰場上表現的差強人意,滿文老檔記載很多滿清重甲兵從容穿過明軍的槍林彈雨,撥開障礙,一個滿洲騎兵的頭盔接合處中了一枚鉛彈,腦袋卻完好無損,足見火器威力之弱。

關於明軍火器質量低劣的原因,趙士禎也寫的很明白:

海外鳥銃精工,諸夏不如,何也?,曰: 風俗習尚使然耳。各國猶有古人寓兵於農之意,兵民不分,公私一體。酋長程課頭目,專視兵器精利以為殿最——我中國盡屬公家,有司不知造,將吏不知用,士卒不知打放、收拾。公家之事,匠作定然不肯盡心;監造之官,自愛者專求節省,不省者剋落——大小糊塗,上下苟簡了事足矣,安望精工?嘗聞東西兩洋貿易,諸夷專買廣中之銃。百姓賣與夷人者極其精工;為官府製造者便是濫惡。以此觀之,我中國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趙士禎一針見血的指出,明朝並不是製造不出精良的火器,之所以都是殘次品全在於朝廷制度的迂腐。明朝的火器,有兩個來源,一是作為賦稅由民間上繳,二是由政府部門製造。由於政府對於火器的收購價格遠低於市場價,因此民間往往將最好的火器賣到海外,而將最差的賣給官府,政府既想得到優良的火器,卻又不肯出錢,哪有這樣的好事?除了民間上繳,另一個來源就是兵仗局等政府部門,但這些部門官僚作風嚴重,貪汙腐敗成風,官員工匠天天消極怠工,效率十分低下,這個與改開前的國企類似,效率又低質量還不好,可謂是國有企業的通病。

二、財政困難,火器換代慢,士卒欠餉嚴重,士氣低下

除了火器質量低劣,明朝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也十分低下。明朝末年,由於財政困難,士卒欠餉極為嚴重,熊廷弼在遼東任職時無不痛心的說,很多士卒不僅不能按時領到軍餉,甚至連過冬的棉衣也沒有,因此只能裸體穿甲,凍傷的情況十分普遍。

領不到軍餉,甚至連棉衣都穿不上,士卒憑什麼給你賣命?很多明朝軍隊之所以在投降滿清後遠強於之前,無非是滿洲人給了他們充裕的物資和軍餉,士兵有了動力,打仗能不賣塊嗎?這樣一支因欠餉士氣如此低下的軍隊,就算擁有火器,又怎麼可能獲勝?

三、大部分將領素養差,不懂如何運用火器

火器要想發揮威力,除了要保證質量,也離不開將領的有效運用,而很遺憾,明朝沒有成熟的軍官培養制度,也沒有像樣的軍事操典,因此,除了戚繼光、袁崇煥等少數將領外,大部分明朝將領並不懂得如何運用火器。

大部分的明朝基層軍官,往往是沒文化的大老粗,不懂得如何運用軍事技術,打仗時往往只會帶著家丁胡亂衝鋒,毫無謀略可言,因為沒受過系統的軍事學教育,因此,他們往往不重視火器部隊的訓練,以為只要憑空放炮就好了。

但實際上,當時的火器遠未達到像今後馬克沁機槍的地步,火器部隊依然需要其他部隊的掩護,並要進行復雜的隊形訓練。

比如歐洲當時往往有長矛部隊掩護火槍手,火槍手在敵人騎兵逼近時要迅速有序的撤進長槍方陣內,戚繼光的車陣也是同理,這需要複雜長期的訓練。另外,炮手也需要經過一定的數學和射擊訓練,只有計算好位置,大炮才能精準的打擊敵人。而明軍的炮手疏於訓練,往往只是一通亂放,打的毫無章法。

很多人說是由於當時火炮射速慢才無法擋住騎兵,但實際完全不是這樣,先不說歐洲用這種火炮完全可以擋住騎兵,就是明軍自己,在歐洲傳教士的指點下也用同樣的紅夷炮將滿清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可見,只要炮兵經過系統訓練,遏制騎兵衝鋒完全沒問題。

但只可惜大部分明軍將領沒有這個覺悟也沒有這個能力,因此,明軍空有火器,卻不懂得如何有效使用,對著敵人只會一通亂放,這樣的神機營,怎麼可能贏得勝利?


埃爾文的理想鄉

題主的問題本身就有很大的缺陷

我們時常俗稱“蒙古鐵騎”、“滿清鐵騎”給了很多人非常錯誤的印象,那就是這倆遊牧民族或漁獵民族是靠著傳統的草原弓騎兵或輕裝衝擊騎兵的玩命衝鋒去打天下的。可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蒙古軍隊在中亞、西亞與東歐的攻堅主力靠的是阿拉伯工匠打造出的重型拋石機(也就是回回炮),以及強迫本地重裝步兵參戰攻城(俗稱薩哈兒隊);至於滿洲軍事貴族,既是明朝傳統羈縻統治的衛所出身,又是長於叢林與山地戰的漁獵民族,其騎兵的數目更小。總的看,滿洲軍事貴族在軍隊編成上更接近於明代早期,在軍事技術上與軍事戰術上同中原農耕民族都十分相似,八旗的主力部隊皆為身披重甲(綿甲居多)的披甲重步,使用傳統的劍盾與刀盾同明朝軍隊打肉搏戰。在薩爾滸大戰老奴在吉林峰殲滅杜松軍主力之戰、松錦大戰中的松山之戰中,皆有八旗披甲、百甲頂著明軍的火力勇猛地衝上來跟明軍肉搏的記載,可以作為滿洲軍事貴族戰術特徵的佐證。

搞清楚了滿洲軍事貴族以重步兵為主的突擊戰術,我們接著說為什麼明軍的火器部隊抵擋不住滿洲軍事貴族的重型步兵。又跟大多數人想象的完全不同,明軍的火器部隊其實裝備水平與技戰術水平非常之低下,尚且停留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之前的水平上。當然這口鍋也不能全算在明軍的頭上,明朝的北軍部隊長期同韃靼與瓦剌的草原騎兵對抗,對於火器的機動性與便攜性的要求相當之高,而早期的火繩槍普遍長度較大,裝填麻煩,在同草原騎兵的對抗中討不到便宜。其實歐洲地區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只不過對於正規戰要求較高的歐洲軍隊很快發明出了由長矛手保護火槍手的戰術,而明軍就走到邪路上去了:北軍部隊裝備最多的火器是三眼銃,這種東西雖然吹的比較厲害,說是可以連放三響,放完以後拎起來就可以當錘子砸人,但是實際上它的最大作用是:聽個響。無論是射擊精度還是破甲能力都相當感人,明朝北軍之所以大量裝備三眼銃,一方面是它操作簡單,另一方面是:臨敵先放銃,能把蒙古人嚇退最好,嚇不退再拔出馬刀肉搏。也就是說,火銃起的充其量是一個襲擾的作用,靠它去殺敵那也是想瞎了心了。明軍拿著三眼銃去對抗滿洲軍事貴族的結果就是,讓後金的歷史記載裡多了一堆“明軍槍炮齊鳴,我軍毫髮無傷”的記載,而明末的明軍衛所制度完全敗壞,肉搏能力更加捉急,哪裡能抵擋得了如狼似虎的後金軍的狂暴衝鋒?至於到了後期滿洲軍事貴族同樣搞到了火器,甚至完成了火炮的野戰化,雙方差距就更大了。


軍武次位面

有網友問,明朝的神機營那麼厲害,那麼先進為什麼抵擋不住滿清的騎兵衝擊呢?神機營這個部隊,作為京軍到了明末,其實早已經不是在世界火器上最先進軍隊。

明軍最強火器部隊都在薩爾滸了,在渾河,保定總兵王宣,趙夢麟率領的火器軍就有來自神機營的精銳,結果明軍槍炮層層排列無隙,遇到八旗軍野地衝突,一個衝鋒就被完全打垮。

隨後,八旗軍開始攻擊馬林率領的明軍,更是最強火器軍,擁有明軍最強火器,並且立下三處軍營,每座大營挖掘三道壕溝,壕溝外排列三層槍炮。結果,明軍雖然密集射擊,還是被八旗軍衝開三座大營。

最後薩爾滸一戰,明軍精銳損失4.5萬,被繳獲火炮火銃等2萬多件。而明朝接受葡萄牙訓練的孔有德,耿精忠火器軍則集體投降了滿清。導致,滿清實際上在隨後的戰爭當中,在火器上取得了對明軍任何部隊的壓倒性優勢。

明朝略陳臺銃事宜並申愚見疏記載,明軍與清軍步兵火器戰,明軍也一樣是慘敗,在遼陽1000明軍火器手出戰,清軍只有700人。結果,清軍就巋然不動,明軍釋放火器,看清軍不動。

就勇猛的接近對手,到只有20步的時候,700名清軍突然一起射擊,1000明軍只有7人生還。清軍的戰術是當對方接近在極近距離,全體一起射擊,而不是輪流射擊。明軍無論野戰,火器,還有火器戰術全部落後,怎麼可能打得過清軍呢?


深度軍事

因為滿清八旗靠的不僅僅是騎兵,甚至說建州女真一開始也是靠重裝步兵打天下的!明末重臣徐光啟就曾說:“奴之步兵極精,分合有法;而談東事者但以為長於弓馬而已。”(《皇明經世文編》)

  清朝自建立以來,就喜歡推崇炫耀自己的騎射功夫。皇太極:“我國士卒,初有幾何,因嫻於騎射,攻城則取,天下人稱我兵‘立則不動搖,進則不回顧’,威名震懾,莫與爭鋒。”(《清太宗實錄》)雍正:“凡滿洲,以騎射為本……須馬上射箭放槍,諸令兵丁加以熟悉。”(《清史稿》)乾隆皇帝曾特意提及“騎射”是滿洲八旗的根本。於是,一直以來,在民間,特別是在網絡上形成了這樣一種觀點:裝備大量火槍火炮的明軍居然連使用弓箭的滿洲八旗都打不過!其實滿清統治者鼓吹騎射,一開始是為了故意掩蓋自己立國時同樣擁有大量火炮火槍的事實,結果時間久了忽悠的自己都信了。

  

  在這裡,筆者就以崇禎四年發生在大淩河城外的一次野戰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崇禎四年(1631年),為了謀求恢復遼東,朝廷決定在遼西修築大淩河城,朝廷希望將關寧防線繼續向東推進。清軍方面為了阻止明軍修築成功,決定出兵攻打尚未完工的大淩河城,並謀圖將負責修城的祖大壽所部精銳一網打盡。

  

  ▲故宮藏紅夷大炮

  崇禎四年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率軍西行,並召附庸蒙古各部一同出兵,特別還攜帶了最新鑄造的8門紅夷大炮,另有80門大將軍炮、80門小將軍炮由佟養性指揮。清軍於八月初六到達大淩河城郊。明朝得到前線彙報,“昨聞東兵六萬,謀分三股來侵。”清軍到達大淩河城後並未強攻,而是利用優勢兵力在明軍火炮射程之外掘壕溝圍城,“掘壕築牆以圍之。彼兵若出,我則與戰;外援若至,我則迎擊”。皇太極確定了清軍作戰方案為經典的“圍城打援”。城內的祖大壽僅有一萬四千名馬步兵,在嘗試了幾次突圍未果之後,只能固守待援。

  

  明軍為了援救祖大壽,前後共發四撥援軍。其中,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援軍與皇太極的主力決戰是明清戰爭中非常典型的一場戰鬥。這場戰鬥被明方史料稱為長山之戰。

  九月二十四日,明軍第四次援救大淩河,明軍以監軍張春,山海總兵宋偉,團練總兵吳襄率馬步軍從錦州出發。其中總兵宋偉有從山海關城帶來車炮營5000為主力,總兵吳襄則攜帶了錦州兩降夷營約3000蒙古夷丁騎兵和自己的家丁500為主力,明軍另有從前屯、中前所等地調來的馬步兵。兩位總兵所攜明軍總兵力不足兩萬。

  

  二十五日,明軍渡小淩河。先行渡河的明軍挖壕溝環列車盾,佈置火炮列陣。為了抵禦騎兵衝擊,明軍所挖壕溝廣十尺、深十尺。如此堅固的防守令八旗軍不敢攻擊渡河的明軍。

  二十六日,明軍大部渡過小淩河。皇太極率軍對峙。見明軍陣營嚴整,防守堅固,皇太極心怯並不敢於攻擊。但是皇太極料定明軍必會主動進擊,因此決定“欲俟彼軍起行,乘隙擊之”。換句話說,擺好陣勢的明軍,清軍並不敢主動攻擊,而是希望引誘明軍前進,乘機攻擊。

  

  二十七日,明軍耐不住性子,魯莽前進到距離大淩河城十五里的長山。宋偉和吳襄兩營分頭列陣互為犄角,但明軍尚未有充足時間建立好完整陣勢。皇太極見機會出現,立即舉兵攻擊。

  當時,清軍經常使用的盾車行動緩慢,尚未到達戰場。皇太極擔心戰機消失,所以沒等盾車趕到場,親率八旗兩翼約2萬騎兵直衝明軍大營。宋偉指揮明軍沉著應戰,“明兵竟巋然不動,從容應戰,齊發槍炮,擊震天地。”明軍火力起到明顯效果,清軍左翼兵被火力打擊,竟然未能攻擊到宋偉營前。

  

  ▲《滿洲實錄》清晰的描繪了清軍盾車形象

  可惜,八旗右翼在佟養性漢軍火炮特別是紅夷重炮的支援下,與攻擊宋偉所部失敗的八旗左翼騎兵,合攻吳襄營地。於是吳襄不敵,率關寧軍主力兩降夷營逃走。皇太極率軍追擊一陣,又折回組織兵力重新攻擊宋偉車營。

  因為以騎兵為主的吳襄意外迅速潰敗,導致車營步軍為主的宋偉和監軍張春變成了孤軍奮戰。缺乏騎兵保護側翼,清軍可以從容包圍明軍車營。並且皇太極命令佟養性指揮漢軍,從宋偉營東側使用火炮轟擊。宋偉手中沒有騎兵,無法攻擊清軍火炮陣地,不得不縱火使用火攻,希望能夠阻止八旗接近自己陣營。然而明軍運氣不佳,“時有黑雲起,且風向我軍,明兵趁風縱火,火燃甚識,將逼我陣。天忽雨,反風向西,火滅,明軍反被火燎。”

  

  在清軍左右兩翼合圍宋偉營時,清軍戰車(盾車)抵達戰場。皇太極“命列行營兵車於前,護軍、蒙古兵及廝卒列於後。於是,營兵推戰車近敵”、“攜戰車盾,以盾前進發炮”。清軍在盾車遮蔽下,抵近明軍陣營,並用車載火炮壓制明軍火力,蒙古和八旗兵則在車盾保護下從容在後射箭。於是明軍“不敵我射戰”最終撐不住潰敗。

  長山戰後,清軍統計共繳獲明軍3門紅夷、7門大將軍炮、三等將軍炮600位,無名炮1萬位。此戰援救失敗後,遼東明軍兵力不足,無力對大淩河城實施救援,祖大壽最終不得不率部投降,清軍獲得了大淩河之戰的全面勝利。

  

  從長山一戰可以看出,明清軍雙方均使用了大量火器作戰,清軍甚至調動了紅夷重炮用於打擊明軍。相對於意外潰敗的吳襄騎兵,宋偉的車營還是打得可圈可點,在清軍祭出很有針對性的盾車戰術前並不落於下風。但在吳襄潰敗之後,宋偉車營已經註定落敗。清軍則展示了良好的戰術素養,左翼四旗攻擊未果的情況下能夠順勢配合右翼合攻吳襄,致使吳襄措手不及迅速潰敗。

  

  ▲大將軍火炮

  此戰中,漢軍火炮對清軍八旗騎兵的支援作用巨大。清軍使用的紅夷火炮為天聰四年到五年利用從遵永等地掠來的工匠所制。炮重約1800至3000公斤,彈重約8~16斤,相當於當時西方標準的12~24磅炮。大淩河之戰,清軍則攜帶了這樣的8門紅夷重炮和80門大將軍炮(一種明制短身管滑膛炮,重千斤,接近8磅炮),其炮兵火力已屬世界一流水準。即使是被西方推崇備至的古斯塔夫二世,在呂岑戰役中率軍18000人與華倫斯坦作戰,也僅配備了26門野戰炮(12磅)和40門為了野戰機動而改進的輕量化團屬炮(6磅)。與之相比,清軍火力並不差。

  

  ▲古斯塔夫二世瑞典軍形象

  因此,清軍擊敗明軍火槍火炮的關鍵,其實根本不是所謂“騎射”,而不是不亞於同時期歐洲軍隊的強大火炮部隊!而這,也是歷代滿清統治者所刻意想掩蓋的歷史真相。

  1.《滿文老檔》

  2.《八旗值月檔》

  3.《崇禎長編》

  4.《清太宗文皇帝實錄》

  5.《清史稿》

  6.《明史》

  7.《滿洲實錄》

  8.黃一農《紅夷大炮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

  9.《明清史料乙編第一本》

  10.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


冷兵器研究所

明朝“神機營”是世界熱兵器史上最早使用火藥推力武器的職業部隊。作為明代京城禁衛軍中三大營之一,“神機營”的戰鬥力固然不俗,但受制於當時的科技和戰術水平,“神機營”還絕沒有到天下無敵力挽狂瀾的地位,其作戰能力是被許多影視劇作品給誇大誤導了。



“神機營”的自建立以來的任務就是“內衛京師,外備征戰”。但是以當時的技術,明代“神機營”的火器配備其實跟國力強弱關聯很大,比如說在明中期以前,基本上大明朝保持有一支裝備精良火器合計5000名左右官兵的神機營,擁有大量火銃和土炮。但是到了明代後期國力衰弱的時候,神機營不僅常常配不到火器,甚至大多數配備的都是不過關的劣質火器,整體而言實力下降嚴重。在那個時代,受制於科學技術水平,不管是火銃,還是火炮,其實都有著非常明顯的缺陷和應用失誤。戚繼光在浙江抗倭時期所發明的虎蹲炮以及對明代火銃的改造和應用戰術,已經是明代火槍隊的巔峰戰力水平。後來萬曆朝鮮之役,戚繼光奉旨北上,就在奏摺裡直言北兵不行,要求帶南兵(戚家軍)北上,讓南兵來訓練北兵使用火器。當然,最後並沒有把北兵訓練成功,戚家軍渾河血戰全軍覆沒。所以從這裡,我們其實可以想象,明末時期的神機營,其實戰力根本不行。



明末政治無能和官僚腐敗也制約了“神機營”的發展和存在,通過史料記載,我們瞭解一個很無奈的事情:瀋陽之戰後,後金俘虜了相當數量的明朝火器工匠和炮手。由於明末軍營貪汙腐敗,常常拖欠工匠工資和軍餉,所以這些火器工匠造出來的火器都是劣質的,到了後金這裡,由於努爾哈赤的重視,給於這些人員相當的待遇和地位,他們所給滿清造的火器反而質量遠比明軍的好上不少,結果滿清火器質量和操作能力迅速超越了明軍。



當然了,這裡面還存在戰術和士氣的原因,明軍“神機營”不可能和滿清騎兵直接交戰對抗,這有個戰術協同的決定因素。清軍騎兵後面也同樣由火槍隊做後盾,而且騎兵人數作為主戰部隊,倒是不能直接和神機營做對比的。所以,“神機營”擋不住滿清的騎兵而被暴打, 到了明末幾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清瘦客

如題:明代的神機營為什麼擋不住滿清的騎兵?我想以下幾點可以說明問題:


第一點:“神機營”是三大營之一,只是戍衛京師的部隊。雖然前期都是精銳,但是明末時這支部隊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第二點:滅明的不是滿洲八旗軍,是李自成的農民軍。滿洲滅的是南明。(概念的東西)

第三點:滿洲軍在攻城中,確實打不過擁有大量火器的明軍。滿洲能夠進入中原,還是吳三桂的功勞。

第四點:滿洲八旗軍其實也是有火器部隊的,這些部隊都是明軍的投降部隊,比如非常有名的,後來的”三藩“之一的尚可喜,就是帶著當時明軍最精銳的火器和軍隊投降清軍的。所以說,滿洲軍的火器上的劣勢,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大。況且當時的火器對騎兵,優勢也沒有多少。

第五點:南明會被滅國,很多原因。但是要注意的是,南明時已經沒有了火器上的優勢了:大量的工匠都留在了北京和山東,南方的工匠又不精於製造火器。南明的軍隊中火器裝備量非常之低,可以說是冷兵器軍隊。

所以,那句話說的很對,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無論何時內奸總是比敵人更可怕!


心揚一九八八

明朝的火氣在明初期是很先進的,但是到了明中後期已經開始追趕世界先進國家的腳步了。

但是中國善於學習,向很多外國來的學者學習先進的火器製作技術。然後仿製了很多火器。



1591年,日本大舉入侵朝鮮,名將李如松用佛朗基大炮以少勝多,連戰連捷,尤其在平壤戰役時,一萬明軍面對18000名據守堅城的日軍,愣是憑藉火炮的絕對優勢,讓日軍撤出了平壤。

1626年2月,努爾哈赤率領13萬精兵進攻寧遠城,當時袁崇煥手下只有率領2萬官兵。可謂必死之局。

但是他手裡有11門紅夷大炮,憑藉這些利器袁崇煥守生生扭轉劣勢,打的十餘萬後金八旗子弟不能前進一步,取得了著名的“寧遠大捷”的勝利。



紅夷大炮有多厲害呢?

看看當時人的記載:紅夷大炮一發十里,當之無不立碎, 我雖有利刃,勿可與敵,雖有銳兵,勿可與戰。

有了這11門炮的助力,袁崇煥的兵士完全可以以一當百,努爾哈赤就很憋屈了,13萬人敗給了2萬人這事兒讓他想不通,憂憤成疾一病不起,8個月之後就一命嗚呼了。



不過寧遠大捷也讓後金意識到一個問題,落後就要捱打,於是皇太極開始全力發展火器,學習歐洲的先進技術,全力發展火器。

而大明由於內憂外患導致連年征戰,財力不濟,武器的發展和迭代幾乎停滯。

終於明末形式發生了逆轉,後金有幾百門火炮時,大明則只有吳三桂手裡的十幾門而已。

後來孔有德、耿仲明軍叛變,有了這支受過西方軍事訓練火器完備的軍隊的加盟,後金在火器上已經完全碾壓大明。

神機營,在明初期和中期都可以碾壓任何敵人,但是到了後期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薛白袍

明朝朱棣建立的首支槍炮部隊“神機營”,為何抵擋不住滿清鐵騎

1410年,明朝皇帝朱棣,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支使用火藥的槍炮部隊——“神機營”。

這支部隊是朝廷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其職責任務是“內衛京師,外備征戰”。

這個建制,也早了歐洲第一支西班牙火槍兵100年。

(一)

中國的四大發明中,火藥的威力無限。

“神機營”的誕生,成了北京紫荊城禁衛軍中的三大營之一,也成了熱兵器史上使用火藥的職業部隊。

然而就是這樣一支強大的部隊,沒有抵擋住滿清的30萬鐵騎入關。

為什麼抵擋不住,在問答的平臺,“源易緣”看到了各位歷史達人的精彩分析解答。

比如有:1、明末政治腐敗、國力衰弱、軍心渙散。制約限制了“神機營”的發展和存在。

2、明朝內部的鬥爭內耗。吳三桂、尚可喜等人反叛倒戈,對清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明將的反叛,還帶走了當時明軍最精銳的火器,使得滿清八旗軍,也有了火器。

4、清朝也很重視火器,前有鐵騎,後有火器。

(二)

“源易緣”掌握的歷史知識有限,就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談談。

回顧下歷史,朝代之間的更替很有趣。

比如,宋朝時古人將其定性為五行“木”。木能克土,所以就取代了中土大唐。

木受“金”克,宋朝建國後,便屢遭“遼金”等國的侵犯騷擾。

最終又被“元朝”取代。

元朝屬金。

“元”是《易經》“乾卦”卦辭中“元、亨、利、貞”的首字。為“創世、開始”之意。

成吉思汗建立的元朝,官服軍服便都是白色,這是金的本色。

火又可以克金。

日月為“明”,五行為火。

朱元璋中的“朱”為紅,屬火;明朝的軍服官服也多是紅色,屬火。

明朝於是取代了元朝。

所以明朝的“神機營”,擁有大量的火銃和土炮。於是有了大明盛世。

“女真族”興起後,建國號“後金”,又改國號為“清”。

清在五行上屬水,水的五行本色是黑色。

水又克火,清朝取代明朝。

相傳,清朝最開始選的是這個“青”字。

青五行是木,不能克明朝,反而生助明朝,於是“青”字又改成了“清”。

(三)

其實,任何一個事物都有一個從“新生”、到“旺盛”、再到“衰敗”、“消亡”的興衰過程。

一興一衰,一生一克,這符合天地陰陽自然之道。

明朝的“神機營”建制後,在巔峰狀態時,也曾威名遠揚,為鞏固和護衛明朝,起到了巨大作用。

那時,清兵鐵騎也是入不了關的,更是打不過“神機營”的。

“神機營”如過當時再有步兵和騎兵的配合,也是有實力殲滅滿清騎兵的。

奈何,時機重要,此一時彼一時。

“神機營”到了明代後期國力衰弱的時候,或常配不到火器,或配備的都是不過關的劣質火器,戰鬥力早不如以前了。

而那時的清朝鐵騎呢?

正如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處於錚錚向榮的時期。

在巔峰狀態下清朝國力強壯,士氣很旺,兵馬驍勇善戰。

可是到了清朝末期,赫赫有名的“八旗”,不是也不堪一擊了!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已成強弩之末的明朝,都已經毫無生機,隨時可能滅亡之危。

何況是一支名存實亡的“神機營”呢?


源易緣

因為八旗鐵甲是李成梁訓練的。大明朝誰最能打,一直都有不同的說法。前期的徐達、常遇春等淮西舊部,捕魚兒海大捷的藍玉;中國唯一以軍功封爵的文人明陽先生;“俞龍戚虎”;“國朝二百年軍功第一人”李成梁。其中李成梁是相當有爭議的一個人,可以說是大清朝的真正締造者。後金汗國老漢王努爾哈赤是大明朝世襲的建州女真衛龍虎大將軍(滿族人是女真人後裔是明朝確認並且寫入史書的),根據慣例,老漢王作為質子從小就在明朝長大,而撫養質子努爾哈赤的就是“國朝二百年軍功第一人”的李成梁。李成梁是軍官世家,軍功無雙對,戰績震大明。大明朝誰最能打一直沒有定論,心高氣傲的李成梁不但要做軍功第一人,還要做大明朝第一名將。所以當時鎮守東北的李成梁潛心研究明朝各個兵種的訓練方法和軍陣破法,並且把研究心得交給了自己的兒子。結果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李如柏等人根本沒有學會,倒是他們的伴讀書童努爾哈赤全部學會了。李成梁在臨死前發現努爾哈赤學會他的畢生所學,覺得沒有人可以制住努爾哈赤,以後必成大患,所以決定帶走努爾哈赤。老漢王得到消息以後連夜逃走,李成梁派人追殺,才有了烏鴉棲樹、黑犬救主等傳說。李成梁的擔心是正確的,李成梁前腳剛走,屍骨未寒,老漢王七大恨起兵伐明。因為老漢王知道大明朝所有兵種的練法和破法,所以戰無不勝。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自古以來,騎兵射箭的距離都是越遠越好,只有大清朝例外。所有八旗鐵甲騎兵在訓練和同明朝作戰時都是距離五十步射箭,使用梅針破甲箭連發三發,到十五步遠即刻返回到五十步繼續,武舉的箭靶也是十五步到五十步,根本沒有百步穿楊的說法。李成梁經過研究發現,只有梅針破甲箭才能在五十步距離擊穿明軍重甲並造成有效殺傷,大於五十步或者其他箭頭根本沒辦法破甲;明軍用於抵禦騎兵的三眼火銃擊穿棉鐵複合甲的有效距離不大於十五步,所以只要身穿棉鐵複合甲距離十五步遠,明軍根本無法有效殺傷八旗鐵甲騎兵。八旗鐵甲騎兵就是用這種方法在兩黃旗旗主皇太極的帶領下於薩爾滸一戰消滅戚家軍和白桿兵。同樣,清朝也是有史以來漢化最快和最深的少數民族。從五胡亂華開始,任何少數民族漢化都伴隨著血雨腥風。滿族從老漢王開始就說漢語、寫漢字、用漢法。雖然剃髮易服卻無法更改漢化程度加深,和風細雨,沒有衝突和殺戮。


關月光

因為:明朝財政崩了,莫說神機營,就是徐光啟編練的歐洲式新軍都救不了。


明末,打滿清需要錢,打農民軍需要錢,那麼錢從哪裡來?從稅收來,稅收從哪裡來?一個是從百姓身上獲取,一個是從工商業上面獲取。不巧東林黨就是代表大商人的利益,所以,明末崇禎年開始,收的商業稅越來越少,收的農民的稅越來越多。


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鎮壓農民軍和滿清需要稅收,越收稅農民軍越造反。加上官僚腐敗,中間剋扣成風,越收稅稅收越不夠用。

局面是:

1,缺乏軍餉,士兵毫無鬥志。

明朝財政崩潰,士兵長期缺乏軍餉,開小差成為常態,毫無鬥志的軍人根本沒辦法打仗。

2,貪汙腐敗,剋扣成楓。

貪汙腐敗嚴重,編制出現大量虛報謊報情況,由此吃空餉。實際軍隊根本沒有那麼多。

3,武器裝備落後。

由於缺乏資金,士兵身上的盔甲不合格,槍炮不合格,彈藥不合格。劣質武器根本無法打仗。


軍隊成了這副模樣,別說神機營,就是編練的差不多的歐洲式新軍都造反了,還打什麼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