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盔甲,為何兩軍對陣還會拼命放箭?

用戶133916062

世界上最厲害的兩種弓箭,是英國的長弓和滿族的清弓。

明朝為什麼打不過滿洲人是有原因的,清弓110米可以穿破皮甲,75米用重箭可以穿破鎖子甲,50米用重箭可以破板甲。而明朝當時的北方軍隊喜歡用的火器是三眼銃。大部分北方軍隊都是使用三眼銃。三眼銃的射程很短,二十左右才可以破雙層棉甲。

而明朝用鳥銃比較多是南方兵,也就是浙江兵,射程最遠的是魯密銃,射程150,破棉甲要在六十米之內。

清弓是中國歷史上射程和殺傷力最強的弓,比當時明朝輕火器殺傷力還強大,這也是滿人為什麼不發展火器。器,而一直以騎射自傲的原因。清朝唯一重視的輕火器是抬槍,長二米五到三米,一般需要兩個人操作,有限殺傷距離是兩百米。

再說古代的弩,普通的弩破甲距離只有二十米。腳弩稍微遠點,床弩距離很遠,但這個東西太重,不適合單兵作戰。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神臂弓。神臂弓其實也類似於弩,射程和殺傷力都可以,但還是比不上清弓。

弓箭一般有兩種射法,一種是拋射,一種是直射。而拋棄的話要達到最遠射擊距離,那麼就必須使用45度角拋射,至於能射多遠,那是根據弓箭的張力和個人力氣決定。而中國歷史上射的最遠的人,據說是當初鐵木真時期,有蒙古勇士射程達到六百米的記錄。

而散射有沒有殺傷力?有的,箭頭在高空受重力加速落下,仍然會讓人受傷,甚至帶走士兵的生命,這種射法穿透力一般不是很強,但如果是皮甲的話,仍然有可能被射穿。

而滿人對付明朝軍隊的做法一般是用重箭,然後近距離用直射法猛射明軍,大明野戰打不過滿人,很正常。



圖上的弓箭就是清弓,和其他弓箭不同的是,它兩端是反弓型的,和其他的弓是不同的。而且弦比較長一般在一米五到一米八之間,這麼長的弦給箭支提供了很大的飛行力量。培養一個合格的清弓手是很困難的,最少要三年甚至更長,而培養一個合格的火槍手只要三個月。


一號風手

弓箭的確射不穿盔甲,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時候士兵也穿不起盔甲。

很多人一看電影,那中國古代軍隊的氣勢,尤其是張藝謀拍攝的古裝大片,《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古代是有多瘋狂,能穿起黃金甲,再說黃金真的軟啊,並不是艱苦的金屬材料。

這裡,史論縱橫有必要說一下中國的冶煉業的發展。

在春秋末期之前,我國都屬於青銅時期,青銅是貴族人才能擁有的,直到戰國時期才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可以說正是鐵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用鐵做的兵器改變了戰爭屬性,戰國全是兼併戰,用鐵做的農具改變了生產模式,因此鐵一項很好的發明。

但是,戰國時期的鐵還是很少,到南北朝的時候出現灌鋼法,冶煉出的鋼硬度高,性能好,從北宋開始用煤鍊鐵開始,宋代的鐵產量相當於18世紀整個歐洲的冶鐵量。在南宋時期,金人發明了鐵浮屠,基本無人能敵,其實鐵浮屠就是重騎兵那種,人和馬都披重型盔甲,這隻部隊為金國打敗遼國滅了北宋立下赫赫戰功,但是,集整個金國之力,也就打造了一萬五千名柺子馬,五千名鐵浮屠。

後來被岳飛打敗之後,金國再沒能打造另一支鐵浮屠,其實就是沒有那麼多鐵了。

所以,在鐵匱乏的古代,一般士兵根本穿不起盔甲,只有打前排,在遊戲中俗稱那種“肉”的士兵,才能穿上盔甲,當然,大部分就是有點鐵片,估計,竹片會更多。

昨天看到一道題出為什麼古代的槍,只有槍頭是鐵的,而槍把是木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鐵的造價太高。

大部分的戰亂都是源自於農民起義,裝備比較差

為什麼農民起義拿起鋤頭就能造反,在明朝之前,尤其是秦末,漢末時期的農民起義昌盛,很可能就是官府的裝備其實和老百姓拿起鐵鋤頭差不多,到明清時期,農民起義的代價就高了,因為官兵有火器啊!

所以,在比較low的戰役中,士兵都是穿著單衣(南方士兵北伐不行,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到冬天的時候太冷),所以,弓箭能射死人。

弓箭作為一種重要兵器,也一直在發展

因此,弓在古代一直是輸出比較高的兵器,弓箭手,也一直是重要兵種。

史論縱橫對武器的具體發展,沒有過多的瞭解,但是清代出現的清弓,的確也是一種很厲害的存在,之所以清朝皇帝一再強調不能忘掉騎射本領,其中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對清朝弓的迷戀。

在清朝反抗明朝的統治過程中,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明朝官兵將武器更換為火器後,為了增加士兵的機動性,必然要將本身的盔甲減輕負重。

就是清朝的棉甲,就是厚衣服,再加上幾塊鐵,但是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種棉甲也扛不住鐵槍懟一下啊。

所謂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啊!

存在即合理!古人也不傻,如果沒有作用,古代人也不會製造。


史論縱橫

大家可以去看央視紀錄片《古兵器揭秘》第四集鐵騎鋒芒,裡面有這場6萬蒙古兵對戰以匈牙利為主的歐洲聯軍10萬多人的塞約河會戰描述,裡面介紹了雙方主要裝備。


蒙古騎兵60%是輕騎兵,40是重騎兵。輕騎兵大量殺傷敵人和打亂敵人陣型,使敵人陷入混亂,重騎兵再來收割。可能受這部紀錄片影響對10萬重甲兵的表述不夠嚴謹,應該為以重甲兵為作戰主力的10萬多聯軍。其實何止10萬 古代歐洲打仗,基本是一名騎士帶著幾十個僕從,領主帶著幾百個農民。真正算正規軍的10萬里面有1萬都難(參考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傾國之力打的阿金庫爾之戰中也才8000多名騎士)。

這都要比蒙古入侵晚上一二百年了。還有答主所說的《古兵器揭秘》隨便看看就得了,不能作為參考。就,比如蒙古入侵者這一期中歐洲軍隊竟然身穿板甲。十三世紀的歐洲貴族連鎖甲都是傳家之寶,板甲更是英法百年戰爭之後才主要使用的。理論上說蒙古重騎兵的札甲比歐洲所用的鎖子甲好得多。蒙古騎兵才是真正的游擊戰專家,用輕騎兵對付歐洲的重騎兵,歐洲重騎兵衝擊力大,但耐力不足,追不上蒙古騎兵,蒙古騎兵可在馬上開工,始終與歐洲重騎兵保持一定距離用弓箭射殺,當歐洲重騎兵人困馬乏,跑不動時,再圍而殲之!如果碰上輕騎兵,在馬上集團機動,邊開弓射擊,邊消耗歐洲輕騎兵馬力,如果碰上歐洲步兵集團,就用輕騎兵集團包圍,邊機動,邊向步兵射擊!等到步兵陣型不穩,然後騎兵再衝入陣中,分割包圍,各個殲滅!蒙古騎兵橫掃歐洲,得益於蒙古馬的耐力好,和東方複合弓可以在馬上射擊,及歐洲平原適合騎兵佈陣!


春日盛宴

所謂弓箭射不穿盔甲基本上是胡扯,除非你全身穿上幾十斤重厚厚的盔甲,普通弓箭才射不穿。但是你穿這麼重的盔甲,除非你是大力士,否則累都能累死你。


大漢弓箭手

像歐洲人的近10萬重甲兵,根本就擋不住幾萬蒙古人的弓箭,又沒有機動性,所以變得不堪一擊,幾乎全軍覆沒。歐洲變得惶惶不可終日,幸好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使得拔都等人不得不撤退回去爭奪汗位,歐洲才逃過一劫。

所以所謂弓箭射不穿盔甲的說法根本是不存在的,你有更強的盔甲我就有更強的弓箭,而盔甲的製作成本又遠大於弓箭,所以弓箭永遠是勝利方,盔甲只能用來減少傷亡,而不能杜絕。

至於兩軍對陣拼命放箭,是因為弓箭是遠程攻擊武器,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弓箭的作用。通過弓箭組織的箭雨一方面可以大量殺傷敵人,另外方面可以對敵人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只要箭雨足夠強,可以讓敵人自己就先崩潰了。所以你不先拼命放箭,在接觸戰之前多殺傷敵人,壓制敵人氣勢,等到短兵交接時對方就會有更大的優勢。

正因為古代東方擁有弓箭技術上的優勢,又有大量以弓箭手和以弓箭作為武器的輕騎兵,所以才可以一直壓制西邊的民族,東亞民族可以吊打中亞民族,來自中亞的民族又可以吊打中東和歐洲。比如漢朝時期,我們叫波斯為安息,對它的評價很不屑,就是國大兵弱,不尚武。這顯然是對其有一定了解才這樣說的。可能是經常受中亞民族欺負,因此中亞的民族都看不起它。而這個安息王國就是西方的帕提亞,卻可以和羅馬帝國打的旗鼓相當。


執斧傳播開天名

古代的弓箭手,就是現代的狙擊手,古代弓箭射不穿盔用,那是穿盔甲的人不在弓箭的最佳射程內。古代的好盔甲價格昂貴,普通士兵都穿不上,成了戰鬥在第一線的犧牲品,下面我們就說說身著重甲的將軍吧。

從黃帝時期,張揮發明瞭弓箭,在遠距離殺傷敵人時起到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作用

如不是利用弓箭的殺傷力,黃帝怎能戰勝稱為遠古第一戰神的蚩尤。在古代軍中有句名顏,大將軍不怕長槍就怕寸鐵,指的就是箭頭。

看看歷史上有多少本領高強,身經百戰的大將最後死於弓箭之下。

三國時的北海第一將太史慈,是江東智勇雙全武功高超的大將,在合肥碰到魏將張遼,“張遼”用計誘殺了太史慈,雖然太史慈當時身中數箭被救回,可最後還是因箭傷難治離世。

曹操手下的徐晃可謂是一員虎將,在新城被守將孟達用箭射殺。

三國時期使用弓箭最歷害的人,當屬劉備手下老將黃忠,他的箭術出眾,死在他手下的大將不計其數,誰也沒想到,一代用箭高手,隨劉備討代吳國時,卻被吳國不出名的馬忠射死。

光是三國時期,死在箭下的名將還有象龐統,孫堅,張遼,張頜等等,如果說箭穿透不了盔甲,哪這些將軍都是難以近身的名將,他們的死因作何解釋。


張峰149764346

歐洲人說弓箭的發明殺死了英雄,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可怕的武器,很多名將死於弓箭。比如徐晃,張遼,張郃,五子良將被弓箭射死三個。

另外孫策,黃忠,養由基,王伯當等等也死於弓箭。

這些人都是大將,上戰場必然穿盔甲,依然死於弓箭,可見弓箭的殺傷力和可怕程度。


有人做過實驗,無論是歐洲的鎖子甲,還是我們的鐵甲,在弓箭面前都無法防禦,我們的弓箭射出速度可達44米每秒,這樣的速度盔甲根本無法完全防禦的住。

即便是歐洲的弓箭也有39米每秒的速度,依然能射穿盔甲。

而且弓箭在古代是稀缺之物,如若無用,怎能如此浪費。打仗是人力,物力,財力的比拼,無用誰這麼玩。


文化一起聊

我不知道古代的“石”大約是什麼計量。試過32磅的現代弓,30米左右射穿一口不鏽鋼的鍋。按照一步一米五算,二十步總是有的。兩毫米多厚的不鏽鋼啊,據估計沒有誰對我盔甲能比這個強度大了。至於拋射,我曾經不小心把箭從院子裡捨出去,在很遠的地方把一個活動板房給扎個窟窿。


elicxxx

莫名其妙的問題,能擋弓箭(非破甲箭頭)的板甲到了中世紀也只能是歐洲貴族領主才有的家傳寶貝,羅馬時期除了高級將領會冠盔,就最多是皮甲布甲,斯巴達300裡已經很說得清楚,這是當時歐洲最精銳的部隊……真正能抗箭的是多層複合盾,是鐵皮襯棉覆皮釘在厚木板上,然而這個盾要上百斤造價也不菲,所以要專門的大力士盾手來拿,無法照顧到全軍,只能是高級將領親衛,而且這樣的結構根本無法做成鎧甲,因為沒人穿得動……


風214401476

首先古代大部分士兵並沒有很好的盔甲防護,多是皮甲甚至無甲,鎖甲和扎甲都是很精良的裝備了。而且題主絕對小看了弓箭的威力,即便是板甲也不能很好地防禦弓箭,只有盾牌比較有用,但盾牌的防護角度有限,過大的盾牌會限制近身戰的靈活性,所以在面對密集的箭雨時,除非有精良的訓練組成盾牆,否則依然會受到極大殺傷。


哈尼王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首先可以做一個假設,如果在戰場上看到密密麻麻的弓箭雖然不能對你造成傷害,但是你心裡是不是打怵,對了,這就是第一點的原因:威懾敵軍;因為弓箭手一個陣營一個陣營的,同時射箭的話那是密密麻麻、鋪天蓋地的,看上去非常可怕的。同時,敵方為了防住弓箭,就要穿重甲,一方面重甲造價不菲,消耗財力,另一方面對士兵的體力消耗也是極大的,再有就是如果被弓箭擦傷了,傷口感染致死,可以間接消耗敵方兵力。

第二個原因:射殺馬匹。在古代戰場上馬匹是不可缺少的,士兵可以穿重甲,那馬呢?也穿重甲的話,那費用可就不是一般的高了,再說了馬的體力消耗多快,也能消耗馬匹的數量和質量。

第三個原因:和弩搭配。弓箭負責遠處敵人,而弓弩適合射殺靠近的敵人,這樣搭配戰鬥力直線上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