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安卓手機上,每個軟件都要讀取聯繫人信息?會洩露個人隱私嗎?

biubiu叉會兒腰

作為一個軟件開發人員,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當然會洩漏你的個人信息了。現在各種手機軟件都會讀取你的各類信息,而且當你點擊不同意時,你會發現你無法使用這款軟件,這讓我們感覺很坑。其實,說來說去主要還是涉及各種各樣的利益問題。結合我的個人經歷,我暫時有關讀取聯繫人信息的我大概分了兩種。

發展用戶型

說起這件事情,也比較好玩。作為一個單身了n年的我來說,當時著實把我驚訝了一番。就在今年情人節那天,我收到了一條短信,提示我有人把我在某款軟件上設置為了暗戀對象,如果你也暗戀ta,你們將要匹配成功。我當時心想這是要脫單的節奏呀!差點就去下載軟件了,但轉頭一想,好像那裡不對。我就去搜了一下這款軟件,網上解釋,此款軟件會讀取你的通訊錄好友的信息。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軟件獲取我的手機號碼的原因了,而且同時還獲取了我在他手機上的備註信息。此款軟件,每讀取一個用戶得信息,就會給此用戶發消息,而一些好奇用戶就會註冊,從而達到發展用戶的目的。


巨大壓力型

一個月前,我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說,我是某某貸款公司的。當時把我嚇了一跳,我沒有貸款過呀!難道有人拿我的信息被盜用拿去貸款了,一瞬間,luodai,zisha等各種有關負面貸款新聞浮在了我的腦海裡。我在沉思中,電話那頭說話了。你認識XX嗎。我說怎麼了。那邊回覆說,XX欠了我們公司多少錢,但是現在聯繫不上他了,希望你能聯繫他,告訴他歸還錢財,不然他的徵信記錄會受到影響。原來XX下載了一了貸款軟件,而軟件讀取了手機聯繫人信息。只要你不還款,他會給你的通訊錄的每個聯繫人的打電話。貸款公司一個一個的打,在巨大壓力下,你肯定會想盡一些辦法還款。

其實,有許多軟件不僅讀取通訊錄信息。還要讀取你的位置,網站瀏覽記錄等信息。都會對你的隱私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鑑於提問者只問了,有關讀取通訊錄的信息,所以其他方面不一一闡述。科技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想一丁點隱私都不受侵犯,幾乎不太可能。不過我們可以降低隱私受侵害度。我們平時應該多加註意,不亂下載軟件,不點擊來路不明的鏈接,各種讀取權限的功能儘量少些開啟。


小目標哥哥

根據北京晨報之前發表的《手機APP濫用隱私權限普遍 上網幾乎等同於“裸奔”》文章顯示,大部分開發企業表示,App要讀取通訊和軟件信息是為了能通過驗證碼避免用戶重複註冊,和起到推薦作用。

不過,如果用戶真的把所有權限都開放給各種App,將等同於將自己的所有隱私公開App開發企業,如果某些企業別有用心的話,可能會導致我們的個人隱私洩露。所以,雖然開放App權限有利於提升我們的使用體驗,但是卻會給我們帶來洩露隱私的安全隱患。

目前手機App獲取的隱私權限分為三類,核心隱私權限、重要隱私權限和普通隱私權限。

核心隱私權限:獲取位置信息、讀取短信記錄、通話記錄、讀取手機型號等;

重要隱私權限:發送短信、發送彩信、撥打電話、使用話筒錄音、打開攝像頭等;

普通隱私權限:打開數據網絡、打開Wi-Fi,打開藍牙、獲取設備信息等。

如果這些隱私細膩被不法分子獲取,我們手機中的各種信息將被別人得知,其中就包括聯繫人、短信信息、銀行卡賬號等,並被用於網絡詐騙。根據《2017年度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下半年,在調查的852個Android手機App中,有98.5%的App都要獲取用戶隱私權限,用戶想要避免被獲取用戶隱私根本沒辦法,但是至少還是有避免的措施的,比如在正規渠道下載App,對於一些無需開放給App的權限就禁止。



超能網

說好聽點,就是:完善應用功能,提高用戶體驗。比如現在大部分app都喜歡搞社交,“看看哪些好友也在使用XX”,這樣的功能你應該見過吧?

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用戶根本就沒有搞社交或者使用類似功能的興趣。那麼,為什麼這些軟件還要讀取聯繫人信息呢?

1,爭取多拿一些權限,萬一以後有用呢。有些權限,這款app的這一版本可能用不到,但是萬一下一個版本老闆異想天開要搞個什麼新功能又要新權限了呢。所以還是一開始能多開就多開,這樣比較方便。

2,進行用戶畫像。這在大公司的app中比較常見,從定位、短信、通話、聯繫等各個方面收集用戶數據,瞭解用戶習慣,要不然所謂的“大數據”,數據從哪裡來?

2,為了廣告投放。一些小的app需要靠廣告平臺來掙錢,廣告平臺需要用戶的這些數據。

3,為了掙黑心錢。是的,有些黑心的不要臉的app就靠買賣你的個人信息掙錢呢。所以呢,下載app最好還是在正規平臺下載正規app,這樣子被賣的概率會小一些。

不過話說回來,目前移動互聯網的便利就是建立在各種信息至上的,想要便利又想要隱私一點都不洩露,那是不可能的。當然,這也不是說我們就該被別人窺探隱私,只有所有人都對這件事情比較在意,才會有轉機的可能。


只說科技

當然會。而且,很大一部分互聯網公司就是靠吃手機用戶的隱私來賺錢的。你們的隱私和聯繫人數據,已經成全了別人的暴利了。

說個故事,之前有個做手機推送的公司找到我們要合作,這個公司的模式很簡單,只要有一個APP採用了他們的推送技術,他們就可以通過這個APP掃描用戶手機數據,繼而實現用戶的精準畫像。

這種用戶數據精準到什麼樣?他們可以準確知道哪部分用戶可能要生娃,哪部分女性用戶最近在生理期,那些在國貿上班的用戶,都住在哪裡。地理位置信息、購物資料、聯繫人訊息等等,幾乎應有盡有。也正因此,他們才能實現所謂精準化推送。

所以,如果你打開某個瀏覽器,發現自動推薦的搜索結果裡有你最近正好需要的東西,比如,脫髮的你收到了生髮液的廣告等等,不要覺得驚喜,這說明你的隱私被別人拿去賺了錢。

這些年我們被洩露的隱私,都養活了不少估值數億的互聯網公司了,甚至,可能還養活了小區裡的拾荒大叔。有人專門收購你扔掉的快遞單、有人借幫你收快遞的名義出售你的地址,大家都在拿別人的隱私來賺錢。

未來我們每個人最值錢的東西是數據,所謂大數據時代,其實就是全面侵犯隱私的時代。

我們應該怎麼辦?上面有人說了,不要輕易給這些軟件開權限。

但其實這根本沒用,只要一個APP動用了你的數據,你的數據就進入了一個公開的數據黑市了。

我能想到的,只能是大家意識到這一點,在有人侵犯你的隱私時,不要放過他們。比如水滴直播這種公司,千萬不要放過,不然,你的電腦、手機和生活就都被別人監控了。


胡涵marvin

使用安卓手機的用戶都知道,當你安裝一款地圖軟件時,往往會彈出“是否允許該軟件訪問本機通訊錄、短信、通話記錄等”的彈窗,對於一個地圖軟件來說,如果需要使用“定位功能或訪問GPS”,這樣的權限申請完全可以理解。

但作為一個地圖定位類軟件來說,為什麼會訪問我們的通訊錄?這不是明擺著窺探用戶的個人隱私嗎?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其實,尤其是大部分國產安卓軟件,都會向系統申請一些與其功能不相干的權限,想方設法獲取用戶個人隱私信息,大部分軟件廠商(開發者)都會給出一個理由:我們是在收集用戶的使用習慣,做大數據調查分析,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和功能。

筆者認為,這句話也可以換個方式說,每個軟件都會在後臺收集用戶個人信息,通過我們不知道的手段監控甚至出售我們的信息,要知道,個人信息在這個時代是多麼值錢,互聯網上頻頻出現個人隱私信息被出售給不法分子的新聞,而這些信息的很大一部分,正是通過筆者以上所說的方式獲取的。

我們不能說所有的軟件廠商(開發者)都會做出這種事,但手機中幾十上百個應用,誰知道你的隱私信息會被哪一個軟件洩露。

對於軟件廠商(開發者)來說,收集到的用戶個人信息,總有“用得到”的一天,而至於怎麼用,想想都覺得可怕。

因此,筆者建議,在新安裝應用後,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在系統內關閉與其功能不相干的權限,例如地圖、瀏覽器類訪問通訊錄,視頻播放軟件訪問位置信息,遊戲類軟件訪問通話記錄等。



最後,找靚機為你精心準備了各大手機品牌的手機使用技巧、評測合集。

如果你擔心手機突然卡頓、發熱、耗電快、網速變慢,或者對 “到底什麼手機更好?” 這件事特別糾結,就來看看吧!

關注找靚機科技,然後回覆【蘋果】【華為】【小米】【OPPO】【vivo】【一加】【三星】【魅族】等關鍵詞,即可獲取合集!


找靚機

謝邀!喜歡,就關注下~

為什麼一些不相干的APP也要申請這種權限?

對於公司,用戶是它發展的基礎,擁有的用戶越多,其發展效益是越好。在互聯網時代,更是如此,所以現在提出了粉絲經濟,其實跟用戶經濟是一樣的。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興起,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數據,如果獲得數據越多,對於用戶、粉絲的描繪也是越發清晰,也就能夠精準的營銷。所以很多不相干的APP總是申請用戶各類信息權限,甭管有沒有用,先收集了起來,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拿來使用。吉普猜想蒐集通訊錄權限是為了知道用戶有哪些朋友、朋友圈是如何的,總之一句話是為了更為詳細知道用戶的畫像。

雖然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政策,在《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服務管理規定》中明確規定,未經用戶明確同意,不得對地理位置、通訊錄等信息進行蒐集。然而,為了公司的利益,很多公司其實並未完全遵守,一些小公司更是無視。

然而甭管公司有多麼強大的網絡防護功能,我們被蒐集起來的數據都有可能存在被洩露的可能,有同學會問,那麼擁有頂級網絡防護公司,也是這樣的嗎?吉普認為也是有可能的,只是它們洩露的可能性小一點而已,前段時間Facebook用戶洩露事件,更是鬧得全球滿城風雨。Facebook公司不夠大?不夠強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我們洩露的用戶數據能幹什麼呢?如果平日裡,無故接到陌生電話,這就是我們信息洩露的一種體現,這還是比較輕微的表現。有嚴重者,莫名其妙地被實現了銀行卡盜刷。

如果您有什麼想說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


科技吉普

如果你使用不好權限管理,這些真可能洩露你的個人隱私。看其他朋友都回答的超級好,所以這裡還是提醒下權限設置吧。

我的手機上面有66個應用訪問了聯繫人,我設置的是總是詢問,已判斷到時確實該應用需要訪問我的聯繫人時開放一下。

順便談一點APP能否監聽人談話的話題,能不能呢?理論上是可以的,只要用戶授予了APP相關權限,技術上是可以做到監聽談話的,至於做不做就看APP方想不想了。

至於是不是沒有能力,我想對於該開發團隊力量來說非常有能力的。然而這個過程需要APP有調用錄音的動作,對於安卓這類程序反編譯起來太容易了,會程序逆向分析的人很容易發現該動作,對於這麼大的公司來說打擊是非常大的,或許他不會這麼做。

至於其他APP會不會就更難說了,現在語音識別這麼簡單,調用幾個api分分鐘就搞定,語音傳輸麻煩,文字傳輸簡單啊,打個包發出去你也不知道發送了什麼。

至於做什麼用?自然是用於大數據分析,個性分析了,精準定位你的價值了,比如下面這位就知道你的消費觀,知道你的興趣愛好,知道你的胸大小~

點擊頭像關注我,帶給您更多有趣有意義的信息~


武哥說事


赤珠曼陀羅

首先,大家一定要明白,世界有兩個安卓,一個是世界通用的“ANDROID”,一個是中國版本的“安卓”。雖然都是安卓,但是兩者有很大區別。

國外版的安卓,一般只能在谷歌Google Play商店下載軟件。上傳谷歌商店的軟件,谷歌會專門審核,控制軟件不讓其濫用權限。而國內版的安卓,幾乎每個手機廠商都會修改原生安卓系統,比如小米的miui,華為的emui,魅族的flyme等等都是基於谷歌安卓系統改的。

這當然是在國內市場,國外市場安卓生態會好的多。

所以,為什麼要讀取聯繫人信息,

第一,沒有人或者企業管控,可以說幾乎為所欲為,為啥不讀取手機聯繫人權限呢。

第二,讀取聯繫人權限,其實不止聯繫人權限,其他權限,比如位置,通話等等權限也一併讀取。對於公司有各種好處。濫用這些權限,對公司什麼好處,那要看公司節操了。有些公司,只是公司內部分析數據之類。有些,通過聯繫人獲取其他用戶數據,至於怎麼用,比如給他們發廣告,黑市售賣這些數據等等可能性都有。


阿豪觀世界

  聊天APP必須要開放位置信息,APP默認讀取用戶通訊錄,就連孩子做個培訓、寫個作業的APP,也要讀取位置。在給用戶提供便利的同時,APP也在大肆索取一些“並不必要”的用戶信息。安裝APP的時候,很多人都忽略了那亂七八糟的安裝信息。但有些時候,安裝信息中的重要提示,就是區別於APP是否侵犯個人隱私的重要因素。

  

  APP:位置、聯繫人等權限受關注

  當我們安裝APP時,都會被象徵性地同意一則用戶協議後,才能安裝成功,但是這個協議中有多少“坑”,恐怕很多人就無暇顧及了。

  而是否申請某種權限,似乎並無可循規則。

  一是同類APP,共同“越界”。

  二是同一APP,不同系統中需要不同權限。

  三是同類APP,不同權限。

  

  廠商:不管有用沒用,拿到權限再說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表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明確規定,收集、使用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

  但現在很多APP至少都違背了“必要”原則,獲取了很多不必要的權限以蒐集用戶個人信息。

  實際上,監管部門對此也有所關注。2016年5月,安徽省工商局曾對市面上20款左右的手機進行質量抽檢。其中,6款來自金立、Vivo、斐訊等品牌的手機在使用過程中,預置的應用軟件存在未經消費者允許通過wifi網絡、GPS和基站等定位技術收集消費者位置信息行為,侵犯了消費者個人隱私。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在《2016年中國Android手機隱私安全報告》顯示,非遊戲類APP獲取隱私權限普遍增多同時,越界行為增長明顯。

  例如,高達13%的非遊戲類APP越界獲取“位置信息”權限,9.1%的非遊戲類APP越界獲取“訪問聯繫人”權限;高達26%的APP越界獲取“位置信息”權限。

  濫用權限的背後,涉及當前互聯網企業的商業邏輯。

  

  監管:法規雖有,案例少見

  第三方數據機構TalkingData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APP數量超過1700萬個。數量如此龐大的APP,如果越界索取了用戶權限,將大大增加用戶信息洩露的風險。

  對於APP索取用戶權限的現象,有關部門早已有明文禁止。

  2016年8月起生效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中就明確規定,未向用戶明示並經用戶同意,不得開啟收集地理位置、讀取通訊錄、使用攝像頭、啟用錄音等功能,不得開啟與服務無關的功能,不得捆綁安裝無關應用程序。

  一方面是企業利益驅使,另一方面則是鮮有處罰案例。

  同時,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相關部門還要加大監管和執法力度。

  趙佔領認為,雖然管理諸多APP不太現實,但是監管部門還是可以從應用商店入手,通過管理平臺間接管理APP,加強應用商店的審核標準,以不斷改善APP過度索取用戶信息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