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货款成常态 整个产业链“风险共担”

虽然“账期长、回款难”在动力电池行业一直是难以回避的难题,不过时至今日这个难题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成为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必须解决的弊病。

草长莺飞,温暖的春天已徐徐到来,然而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日子并没有伴随着春日的临近以及新能源车销量的攀升而显得格外温暖。动力电池网通过查阅多家上市企业去年的财务报表发现,多数企业出现了“应收账款”增多的情况,回款难已经成为行业的一大难题。

虽然“账期长、回款难”在动力电池行业一直是难以回避的难题,不过时至今日这个难题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大批企业在生产采购、产能扩充、市场开拓、研发投入、技术升级等方面的行为都受到了极大影响。

拖欠货款成常态 整个产业链“风险共担”

回收账款高企已成行业弊病

同时,部分企业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可能性较小,继续生存都成难题,甚至导致很多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情况,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回款周期长加上应收账款高”已经成为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必须解决的弊病。

整个行业“风险共担”

事实上,“长账期”早已经成为设备企业与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之间合作“约定俗成”的套路。供应商为了获取订单抢占市场占有率,甘愿承受“长账期”,因为倘若供应商不想承受客户回款分期的条约,那么订单就可能会随之泡汤,影响产品销售。

据了解,目前锂电池设备企业和电池企业之间多采用“3331”的付款模式,付款时间通常在半年以上,但若是碰到客户验收周期长,甚至拖长验收的客户,设备供应商无法短时间内收款和尾款,资金压力会增大。

实际上,电池企业采取这样的付款方式也实属无奈之举,因为他们也是“苦主”。据电池企业负责人介绍,动力电池订单的付款方式一般是产品装车入库后,票到90天,6个月承兑,质保金是在5%-10%,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到期款都会延后支付。

同理,电池企业为了获取订单也不得不承受“账期压力”,加上“上挤下压”的资金以及降成本的压力,多数动力电池企业的日子也是不好过。但在债务链条上,由于目前上游材料厂商的话语权较强,多采取现款和现货,甚至极少付承兑,所以“资金流”的压力都排挤在中下游企业上面。

拖欠货款成常态 整个产业链“风险共担”

上游材料企业话语权较强

“账单期限拉得很长,这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压力是非常大的,不符合企业的正常发展路径。”一位动力电池企业高管坦言,不仅如此有时候电池企业还要义务帮整车企业销售新能源车,“反向定制”同样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 2018年补贴新政在2月13日出台,对非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申请财政补贴的运营里程要求从“3万公里”调整为“2万公里”。同时,车辆销售上牌后将按申请拨付一部分补贴资金,达到运营里程要求后全部拨付,补贴标准和技术要求按照车辆获得行驶证年度执行。

“车企作为用户的终端和补贴的受益者,着实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政府补贴到位时间太长,整车成本居高不下,只能依靠整个行业一环扣一环一起分摊账期压力。”车企负责人也是很无奈表示,新能源汽车业务可能要到5年后才能获得收益,车企的资金压力也很大,只能大家一起承担。

拖欠货款成常态 整个产业链“风险共担”

整个行业“风险共担”

账期延长其实是当前行业背景下的一种“风险共担”形式的体现。并非有意刁难供应商,更多的时候是无奈之举,也是为了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一起平摊资金压力。在“长账期”的传导以及上游材料价格不稳定的多重作用之下,动力电池企业确实承担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不少企业的“资金流”问题已经凸显。

据获悉,4月1日晚间坚瑞沃能(300116)发布公告“自曝”公司资金紧张状况。截至目前,坚瑞沃能整体债务为221.38亿元,其中逾期债务19.98亿元,主要为上游供应商欠款和银行借款,坚瑞沃能陷入了债务违约的漩涡。

实际上,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三月,因为回款问题闹得沸沸扬扬的企业有好几家。这些都在给行业敲醒了警钟。因此产业链上的供应商们也普遍转变思维,宁可丢失订单,也要选择回款能力和信誉度好的,亦或者选择导入资本增强自身实力的企业。

当然也有个别供应商自身资金实力强大,面对 “账期长”的风险,会把资金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之内,有节制地进行发展扩张。

据动力电池网观察发现,介于“资金流”的不稳定,供应商们正在转变思维,从早期的盲目抢占市场、接订单,忽略客户回馈能力和回款周期到现在的全面分析和甄选客户,会努力规避“死账”“坏账”的风险,但是“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被账期长拖累的企业其实也不少,只是暂时没有曝出来。

拖欠货款成常态 整个产业链“风险共担”

动力电池行业存洗牌风险

据了解,企业判断可选择合作的客户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回款信用、企业信用好的企业;二、资金雄厚,融资快的企业;三、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业内专家表示,对于整个行业内的企业而言,在 “风险共担”的现状下,企业对于资金链与供应链的管理将会成为今年关注的重中之重。

行业机构分析得出,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会进入激烈抢占市场的关键时期,但企业依然要避免过于激进地追求业绩,从而忽视现金流的风险,以及资金压力对可持续经营造成的压力和挑战。

规避风险 加强账目管理

动力电池网整理上市企业的年度报表时发现,从披露的2017年年度报告来看,企业多数增收不增利、应收账款高举、毛利下滑等问题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出现上述现状很大的因素是因为,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基本上在想着拼业绩,想尽一切办法抢占市场接订单,却忽略了客户的回款能力和回款周期。

实际上,巨额货款无法及时收回,给动力电池企业在生产采购、产能扩充、研发投入和设备升级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压力。坚瑞沃能总经理、沃特玛董事长李瑶曾对媒体公开表示,“行业普遍存在的现金流问题,这其实是行业通病,如果不能引起政府重视,会影响到行业的发展。”

无疑,“账期长”的现象如果继续演变下去就会导致整个行业迅速地出现大批企业出现危机,中小型企业发展生存岌岌可危,而大企业经济效益会进一步的压缩。当然,在“账期长”的压力之下,整个行业也会有分层、分化,淘汰赛加快的情况出现。

在此背景之下,业内人士认为,企业需要控制好扩张的节奏,把握好资金流向、降低回款风险、加强资金储备、加快融资等方面来着手以避免出现现金流断裂的危机。

拖欠货款成常态 整个产业链“风险共担”

把握好资金流向才能更好发展

针对此,业内专家也提出,企业要把握好资金流向、降低回款风险、保持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第一,企业需要控制好扩张的节奏,避免盲目扩张,优化客户结构和客户质量;第二,要做好投融资计划,以保证资金链持续性的发展,才能保证稳定的经营下去;第三,整合供应和产业链,形成战略和利益共同体;第四,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规避死账和坏账的情况出现。

归根结底,现阶段,谁能把控好企业的资金流,谁就能拥有未来的市场,因此企业之间的理性竞争有益于自身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补贴调整、上游原材料涨价和下游整车企业压价的多重压力之下,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数量规模大幅锐减。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总共在市场上有出货量的企业有116家,但从2017年前10批推广目录配套企业数量来看只有85家,31家企业“消失”。对此,有专家预测,2018年动力电池企业将从现今的不足100家进一步缩水到不足50家,相应的设备企业也将淘汰弱者。

毋庸置疑,动力电池企业锐减是这个背景下的趋势,并且整个行业将会经历相当长时间的阵痛与挫折,但也在演绎着精彩与光明。

文/动力电池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