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手智慧:追随一人创业15年,如今财富自由,还有丰厚人生

舵舟:让我们的职场少一点迷茫

二把手智慧:追随一人创业15年,如今财富自由,还有丰厚人生

朱晓明

出生日期:1978年

出生地:江西九江

身份:六间房总裁

毕业院校:南京财经大学

星座:天蝎座

导语:

有一些公司,非常优秀,也非常低调。为什么说他优秀,首先团队团结稳定,几个兄弟,为了一个事业,十几年如一日抱在一起风雨无悔,像极了古惑仔电影里的男主人翁们;其次现金流持续增长,没成为风口上的那个,但是他对得起用户,员工,股东,也对的起自己;第三,他耐得住寂寞,像修行者一样,钱已经不是追求的最终结果了,他还在持续寻找能够诠释自己的那一部分。

六间房就是这样一家公司,目前六间房团队规模300人左右,2017年财报显示年营收12亿,年利润2.85亿。创始人刘岩是企业家里的哲学家,对比起创始人的一言九鼎、大开大合,搭档朱晓明,相对慢性子。每次跟产品出身的晓明总谈事,总感觉完了,他看到了本质并有了清晰判断,做还是不做,他不会跟你争辩,但他会用实际结果告诉你,他的判断是准确的。

市面上很多创始人,都缺类似于朱晓明这样的搭档,如果有了,相信会体会到如虎添翼的感觉。借用舵友罗玉关的评价:追随式创业,二把手创业的大智慧。

全文11860字:

舵舟:舵舟是一家挖掘成功人士成长方法论的平台,很想知道你们的故事。

朱晓明:我1999年毕业,最早在一家咨询公司做到一年,然后去了中科红旗做了两年,他们做的红旗Linux操作系统,就跟Windows是一样的。原来政府从安全角度考虑,要作出国产操作系统,但公司主要依赖于政府资金扶持,真正自我生存能力非常弱,很难真的跟Windows分一杯羹,2015年左右宣布倒闭了。

2003年,我到了点击科技。点击科技是王志东创办的,当时刘总(六间房创始人刘岩)任VP,他招我进来做产品、BD,我们从2003年开始共事,到现在合作15年了。2006年我们一起从点击科技离开,创办了六间房。2003-2006的共事,让我们对彼此性格有了充分的了解和磨合,幸运的是,我们在性格上有些互补的地方,他相对比较激进,喜欢大开大合,相反,我的性格说好听点,是比较稳重,说不好听,可能是偏保守。

两个人能搭档,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彼此认可,如果不认可,是非常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以及公司工作的开展。要做到认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心胸必须开阔,如果你过于一意孤行,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其实没人能跟这样性格的人去长期共事的。因为我们在点击科技有两三年的配合,当我们一块儿出来创业,动作会比较默契,刘总努力往前冲,我可能就会在后面稍微拉一拉,这是我俩搭档的优势。

从2006年创立六间房,到现在2018年,中间有很多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很多时候是九死一生,有我们努力的成分,也有一些运气的成分,今天终于看起来成长为这么一个规模的公司。当然,我相信刘总,包括我们自己都不认为我们做得很好,还谈不上我们多么骄傲,多么成功。

但至少,这一路走下来,六间房占据了我,也占据了刘总大部分的人生经历。尽管2015年六间房被宋城收购,但更多的是股权收购,宋城也不会派人过来做业务,还是我们这帮人继续运营着公司。从情感上来讲,到今天我们不完全认为六间房已经卖给别人了。它就像自己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就像普通父母养大一个孩子到十几岁,孩子未必那么优秀,长得也未必那么好看,孩子的前程看起来,也未必那么光明,但是没办法,它是你自己辛辛苦苦养起来的孩子。

1

中层能不能出头,有时并不取决于自己

舵舟:你在点击科技是怎么类型的同事?

朱晓明:如果让刘总来评价的话,他仍然会觉得我在点击科技是一个非常冷静的人。其实用好的词来形容就是冷静,如果我自己反思,不好的词就是偏保守,有可能让你错失很多机会。那时,我也就20多岁,其实也没什么机会让你错过不错过的,也轮不到你太多说话的机会,只是说你能够尽职尽责,完成每一份工作就OK了。我只是一个总监角色,想法太多并不是好事。

那会儿刚刚毕业,完全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一切都在学习的过程中。甚至我觉得2006年创办六间房,到2009年这个阶段,我仍然非常不成熟,你看我现在说话声音不大,好像比较稳重,但其实我在2009年,31岁之前,说话声音可能也不大,但人非常急躁,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看着别人做事情不好,或者别人做事不符合你的方式方法,会非常容易动怒,一个人成熟不成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舵舟:那两年做中层,对你来说丰满吗?

朱晓明:还好,跟自己老板的沟通是非常好的,我跟刘总沟通很好,不是因为我靠拍马屁。讲方法论的话有两点:首先,让老板看到你的业绩和能力,没有这个基础条件,单纯搞人际关系,拍马屁,帮老板干事,我工作快二十年了,至少在我这关很难过去;其次,确实在性格上有一些化学反应,有的人,你天生就讨厌他,有的人,你天生就觉得他有亲和力,很难完全说清楚原因,这种可遇不可求。

做中层那几年,自认为个人能力在快速提升,但坦率地讲,那时对公司贡献,其实非常有限,我不认为在那个时间点,那个环境下,我对公司做了多大的贡献。当然,

中层对公司的贡献有限,很多时候,还真不一定取决于中层这个人本身,而是取决于,第一,公司的方向,战略到底怎么定的。第二,在你这个职位上,公司赋予了你多大职权和资源,如果说你很难获得配合,其实中层很难作出成绩。比如说我当时在点击科技,职位稍微偏务虚,如果你是销售,很好评价,技术也都好评价,但你做BD合作的,就变得不好评价了,我说我跟intel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首先,是我的一面之词,第二,到底拿什么尺度去评估这个关系?

尽管如此,当时我没意识到自己对公司贡献有限,就觉得自己挺努力的,只是现在做为企业管理者,才会很严密的去评估每一个人,对公司有没有贡献,贡献是多是少。但如果你没在这个高度,就会容易从自己角度出发:你看我多辛苦,每天早出晚归的,周末加班,经常出差。然后就会觉得,哎呀,我好像对公司贡献很大,其实可能不是这样的。

舵舟:如果让你再次从中层做起,你这次会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中层?

朱晓明: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是有差异的,当你处在能力和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的阶段,我觉得当务之急是提高自己,提高自己也是在帮助公司。中层不都是年轻人,有很多三四十岁的,碰到了职场天花板,一直呆在一个位置上不去,是非常正常的。这个时候他真的需要反思一下,为什么你到今天还停留在这个位置上?客观的评估一下你的专业能力和业绩到底怎么样。

中层确实是一个夹心层,比较尴尬。有的时候,他能不能做出成绩,不完全取决于本人,当公司的方向不清晰,会让中层无所适从,当公司的方向是错的,你做的事是徒劳无功。这是我自己对中层很强烈的感悟,很多时候,管理层也需要找原因,到底你让人家干的活靠不靠谱,很多时候,管理层让底下人干的活儿,本身就不靠谱。

比如像互联网公司,会有大量试错的产品,看起来是一个机会,那我们就尝试一下吧?尝试后发现,哎呦,好像不对,砍掉。再看那个,好像又是一个机会,我们再去试一下吧,又不对,又砍掉。如果一个中层,他带着他底下的几个人,长期做这种试错工作,是很苦逼的。因为大部分的试错,只有极少数才是幸运的,几轮下来青春耗尽,这个人就离废的时间也不太远了。管理层也会觉得,到底是你能力不行,还是这个方向不对?他自己也会自我怀疑,老干这种有头没尾的事,我是不是不行啊?

你必须要让人做出有成就感的东西来,一方面是对管理层的交代,另外一方面是对他本人的交代,老让他去干有始无终的事,是对人的不负责。

舵舟:特别像绞肉机?

朱晓明:对,真的有这样的挺苦逼的人。

2

少年情谊,杨贵妃对白龙说的那句话

二把手智慧:追随一人创业15年,如今财富自由,还有丰厚人生

舵舟:很好奇你跟刘总是如何建立信任的,讲一讲你们产生信任关系的一件小事吧。

朱晓明: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咨询公司,咨询人喜欢一板一眼,其实挺教条的,比如去跟PC厂商聊预装,我会先做一个方案,恨不得做一个swot的分析,说清楚我们的优势、劣势是什么,比较幼稚的一个行为。但刘总很欣赏,他觉得你在做事情之前,能够先去考虑清楚,而不是很盲目。

这个认可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之前从咨询公司出来后,在中科红旗也曾尝试这么干,但是大家并不在意,也没什么反馈,但在刘总这里,他给了我非常积极的反馈。我回过头来想,今天我的下属同样给我做这样一个方案,我是不是也能像当年刘总那样认可呢?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工作以后,也会反思,这种形式上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有这个必要?但我非常幸运,在那样一个状态下,我做的东西,得到了很积极的反馈。

这里也有机缘巧合,刘总是做投行出身的,投行人很讲究这些东西,做一个项目之前,也是一堆的分析报告,来推导项目到底靠不靠谱。我相信刘总到了点击科技很长时间里,都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东西了,但我觉得他的潜意识里,是喜欢按照这种方式来做事的,正好我给了他这么一个东西。

很小的事,但并不是都一帆风顺,我们之间也需要磨合。

舵舟:讲一个你们磨合的小案例?

朱晓明:也不一定是什么小案例,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会比较频繁的对他的想法说不,而且有时会不分场合,很随意。很多人在那儿开会,他上来说一个想法,我可能会马上告诉他这个东西不行。所以那时他有开玩笑说,什么事在你这儿就砍一刀,我在公司的绰号叫“朱一刀”。

当一个人,老碰到有个人跟你说不行不行,其实是很影响氛围的。后来我发现,这不是一个很健康的合作方式,即使我们彼此信任,且磨合了很长时间,但是也得注意工作方法。从那儿以后,我有意识的去管理自己的,管理我们之间的配合关系,你不能过于滥用别人对你的信任。

舵舟:这有导致什么不好的结果吗?

朱晓明:还好,倒没有说什么翻脸啊,大吵大闹啊,但无论如何,换位思考一下,都会不太舒服。包括我自己,现在也会碰到一些反对声音,我没刘总做得好,有时候碰到挑战我会马上给予反击,很不能接受别人去挑战你的权威,一直到今天,这个问题其实都挺挑战我的。

舵舟:但刘总能做到不太往心里去?

朱晓明:至少今天看来,我们没有因为这种场景产生太多摩擦。但不管中层、高层,还是要合理的管理好自己的职场关系,不要滥用别人对你的信任,要充分的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

3

最珍贵的,危机下的founder心态

二把手智慧:追随一人创业15年,如今财富自由,还有丰厚人生

舵舟:作为一个有想法、求稳的职场人,十二年前,你对刘总有判断吗?为什么愿意跟他干创业这么危险的事情?

朱晓明2006年,因为YouTube出来了,互联网好像又热了,大家又有了创业的冲动。那会儿大部分人创业,都会选择视频方向,就像今天很多人都做区块链一样。当时我们想做一个技术平台,用户自己拍摄,自己去传,自己分享,没有想得那么远,就想把这个产品做好就行了。创始团队四个人,刘总,我负责做产品,我们现在的CTO,以及负责融资的杨小龙,我们谈了50万美元的融资就开干了,钱不算多,随时处于断粮的危险境地,需要一轮一轮的去融。

那时,我整个人是比较蒙的状态,我从没评估过这个事靠不靠谱,就是觉得先干着,第一,人比较单纯,第二,多少也受周围氛围的影响,当时创业浪潮,人都比较狂热。对于刘总,我觉得也有判断,对他更多的是信任。我记得非常清楚,第一次我们去见天使投资人冯波,冯波属于传奇的人物,他把我们那波视频都投了,他的布局是,只要这个行业最后能够做的起来,不管谁能做起来,我的投入就一定有回报,我就能分一杯羹。这里有一些渊源,冯波以前是刘总的老板,他们有很强的信任关系。

在安定门的一个四合院里,我们给他演示PPT,介绍我们的规划,对标YouTube,我们打算怎么做,大概讲了两三页,冯波就打断了,说刘岩你不要再讲了,你们什么方案,什么投入产出,商业计划,全是忽悠我,今天谁能看清楚这个行业,搞得清商业模式?都是忽悠我,但是没有关系,我基于对你这个人的信任,我就先投一笔钱进去。

我印象中,冯波至少投了我们三轮,最后他获得很好的回报,我们非常感谢他,他也承担了很大风险。一度在2008年,我们这个项目在他们内部的评估,六间房被评判为一个已经死掉的项目,百分百赔钱,颗粒无收,即使是这样,冯波用他自己的钱往里投。

舵舟:如此信任,除了刘总跟他的关系,也是你们团队发挥了作用么?

朱晓明:实事求是讲,主要还是基于对刘总的信任,我不觉得我们几个人在里面能起多大作用,还是刘总本人在扛,我们只是辅助,2006-2008年是我们非常艰难的时候。

关于那个困境,刘总在媒体上讲过,首先,视频网站都变成了内容平台,而不是分享平台,我们的初衷在那个时间点是一个伪命题;第二,2008年金融危机,公司开始大面积的裁员,最后就剩二三十人,我们的社保都停了,只领70%的工资。因为过去铺了大量的带宽和服务器,这些供应商就开始上门讨债了,基本离关门就一线之隔。

舵舟:当公司面对这么大危机时,你是躲在后面,还是一起迎接的呢?

朱晓明:我那个时候也不能讲躲在后面,债主上门肯定得有人去应付,但我没去做应付债主的工作。采购的人,还有刘总本人去应付债主,我们其他人更多的还是得去思考,如何度过难关,能不能干点新的业务出来。

舵舟:你没想过要跑吗?

朱晓明:真没想过要跑。

舵舟:你觉得你没有退路?

朱晓明:我回忆一下我当时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正常的职场人,他确实应该去考虑离开,也确实有很多人走。但是我们几个founder,是founder心态,不太存在逃跑,都没考虑过,除非真的公司撑不下去了,要关门了那没办法。就像你刚才问我一开始创业,有没有评估过创业风险,有没有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完全没考虑过。

舵舟:你的founder的心态是怎么来的?是刘总赋予的,还是天然就有的?

朱晓明:当时我们本身就是founder心态,如果最后公司关门了,又没有好的创业机会,那就只能去打工,总得去养家糊口。但只要公司没关门,你就坚持一天。当时特别的感谢我们的同事林福星,他带领着销售团队,就靠他们每个月100万的广告收入苦苦撑着公司,不至于关门,我们还有机会去做一些新业务。后来林福星离开了,不是因为他的问题,很多时候人员的变动,真的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公司方向的问题,当公司主要以靠直播打赏模式求生存和发展的时候,我们就慢慢抛弃广告业务,必定会影响这条业务线上的人。

4

真正的强者才会温柔,成为有领地的那一个

舵舟:你是负责产品的,产品方向变了,你是不是在里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朱晓明:是的,不夸张的讲,在公司转型做直播的这个节点上,我应该是最重要的人,当时网站还需要做维持工作,让用户能打开能浏览,保证销售能够做广告收入。我带了四五个人,在一个小会议室待了半年做新业务,说实在的,谁也没有把握,拍着胸脯说一定能成,也就是试试看吧。甚至在公司内部,很多人对这个新业务,有很大疑虑。当我抛出这个想法,去找技术的时候,我印象很清楚,他一边听我说,一边笑。

舵舟:冷笑?

朱晓明:至少不是那种欣赏的笑吧,我觉得冷笑成分居多,他觉得这个东西不可能,天方夜谭。我坚持说必须要按这个方向做,先试试。

舵舟:你为什么那么有信心?

朱晓明:没信心,真的,只是没其他路可以试了,我觉得这条路可以试一下,刘总给了我极大的支持。那时参考了9158跟呱呱,他们创造了打赏的模式,我也想用打赏的模式,但是用不同的玩法,不同社区结构,社区氛围,是不是有可能走出一条路来。当时我们还找了其他同事,做了一下前期调研,调研结果是不可行。他觉得我去看了,没什么人在那打赏,金额很小,这怎么可能呢?我在这儿打赏,花钱,有什么好处?他不相信有人会愿意为这个事付费。

即使是这样,我们还在那儿坚持试一试,四五个人在会议室封闭了半年,先期做开发,出来以后面向市场,找一些主播正式做运营。我印象很深,我跟开发讲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一天挣一万块,这样我们每月就可以挣30万,一年就有360万。当时公司一个月收入是100万,一年1200万,这360万相当于业务增长了百分之三四十,它就是有价值的,那会儿大家也是将信将疑,就这样上线了。

现在我们平台的礼物,最贵的是1万块钱,当时我们没经验,做的礼物最贵的是10块钱,因为想有谁会一把扔10块钱,怎么可能呢?出了以后,大家一看这个形势,好像还可以再出贵一点的,又出了100块钱一架的飞机,发现真的有人一下就扔100块钱。那时的飞机都不是动画效果,就一张图片,往前一展示就完了。这对于我们非常震撼,看到了一个也许可以生存的机会,然后一步步充实运营,往前走。当然中间不会那么顺利,比如我们大概做了半年多,一个月收入在200-250万左右,陷入到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瓶颈期,当时我们也稍微有一点动摇,是不是这个模式,到了这个收入规模,就到天花板了?

当时也没特别好的大招,能做的就是把分内工作做好,突然某一天发现,这个瓶颈期突破了,它又往上走一个台阶,后来就变成一个规律性波动,到一个月1000万营收时,是一个瓶颈,过了几个月,发现又突破了。我记得前后得有几个瓶颈期,很幸运,我们都跨过去了。能跨过去,我觉得运气的成分居多,我们并没有突发奇想一个大招去突破,还是按部就班的推进,比如说到月流水1千万的时候,已经没生存压力了,我们需要有耐心,你不能期望增长曲线永远是高昂的,这是一个自然规律。我为什么说运气是很大的成分呢?因为那时确实有互联网人口红利,放在今天就很难了。

舵舟:你做为主导者,当时在瓶颈期会有什么表现吗?

朱晓明: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焦虑,因为焦虑也没有用。它也不是销售导向型的,说你多招点销售,多外面跑跑业务就突破了,它是to C的,完全靠海量用户聚集在一块儿,自愿去付费。我们能做的,第一在推广渠道,运营上,是不是有些调整?第二,你的产品上持续优化,让用户愿意来玩;第三,他来玩了能够留的下来。

那时的互联网产品还不像今天,今天的创业都是靠资本支持,最后你不是输在产品上,而是输在资本能力上。在那个年代,资本重要,但没那么重要,大家还是相信产品的能力。

舵舟:到什么时候进入到稳定期了?

朱晓明:应该是在2014、2015年,但实际上整个行业没有绝对意义的稳定期,2009年,我们开始做,一直到2014年,这五年直播的形态没有太大变化,收入在增长,YY、9158、呱呱和我们这几家在里面做,大家认为它是一个演艺平台。

2015年以后,直播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直播开始普及,映客、花椒这些平台开始进来,所以今天能看到直播平台,跟以前PC时代的,就完全不一样了。

舵舟:映客,花椒起来对你们有影响吗?

朱晓明:有影响,尽管我们的业务还是在持续增长中,但我们面临的对手,行业生态不一样了。我们确实错失了一些机会,其实我们是业内最早做手机直播的,但当时我们判断移动直播不会成为需求的主流,第一,设备限制,当时智能手机还不是那么强大;第二,网络的限制,那时4G网络还不发达,不能随时随地都有高质量的带宽,只有在家才可以;第三,更重要的是我们判断上的失误,我们认为移动直播,不符合从2009到2014年这段期间直播的应用场景。

当时大家都觉得,直播就是在家里,拿一个麦克风,拿一个摄像头,在那里打开伴奏,去唱,去跳,得表演。而不像今天的移动直播,随时随地都能发起一个直播,移动端的沉浸感也没有PC端强,当时我们认为移动端屏幕小,不方便看,也不方便交互,说句话都很费劲。赠送礼物的效果远远没有PC端那么炫,等等的一切,我们基于经验判断,认为移动端直播不会成为主流,所以即使我们最早做了,但我们没有把重心放在这上面来。当2015年,映客异军突起,才发现我们错过了时机,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去追,不论是心态上,还是内部的分工上,都需要有调整。

比如说过去我们开发重点都在PC端,今天我们要把一部分的人员、资本投入到移动端开发,包括H5,安卓,IOS,对于我们内部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即使到今天,我们还在适应过程中,任何一个功能的开发,涉及到好几端,从精力,还是资源分配上,都是很大的挑战。像映客,他们就没PC端,只要专注移动端就好了。

行业总是在持续变化,其实到明年、后年,这个行业又会发生大的调整、变化。我们刚才说的稳定,仅仅是指营业收入。

舵舟:你现在的营业收入一个月是多少?

朱晓明:这都是公开财务数据,2017年我们全年的营业额超过12亿,去年利润是在2.85亿左右。

舵舟:是不是这个直播市场很难一家独大?

朱晓明:看起来是这样的,直播有点像游戏,很难说哪一款游戏,能把所有的游戏打败,每个人有不同的口味,虽然说都是直播,但人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说通俗一点,你可能喜欢这个妹子,我可能喜欢那个妹子,他们分属不同平台。至少我看不到直播市场会出现一家独大,现在还有大量的直播平台,同时直播路数也就几十路左右,它也能活着,因为他有他的妹子在,他有他的用户群在那儿。

舵舟:刚刚说2009年之前,你是一个不太成熟,有点急躁的年轻人,到2009年之后就稳重成熟多了,这跟你主导公司主业的时间节点是一样的。是不是心态的变化与实力是正相关的?当你是一个实力派的时候,其实你就不用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了。

朱晓明:我觉得这个分析得特别精准,我自己可能都没这么反思。2009年以前,我没太多去负责挣钱的事,2009年以后,公司主要挣钱的事都是我在整,这个时候,你的心态是会不一样的。2009年以前,我也在做主业,但那个时候,我们业务模型是TO B,我只是做产品,赚钱还需要销售团队去外面跑。当你做to C业务,需要的就是你的产品和运营能力。当你担负责任的时候,就渐渐成熟起来了。

舵舟:大家老说热血青年,青春多好,当你成为一个成熟的实力拥有者的时候,有什么得失吗?

朱晓明:很现实的角度,经过多年的奋斗,从经济收益上获得了回报,实现了财务自由,从个人成长上,它让你拥有了一段非常好的成长经历,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不同的年龄段说不同的话,20岁的热血青年有激情,有抱负,也舍得拼命,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挺好。当你到了40岁,打拼了这么多年,需要有回报了,我不能在40岁还是一无所有,除了利益还有个人成长,你处理各种关系,要更加成熟,而不能那么毛毛躁躁的。一个年轻人的成长,能够跟一家公司结合在一起,真的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很多人未必有这个环境。“失”在我看来,就是如果不那么辛苦,也许身体会更好一些。但你不能怨别人,所有人说我因为工作身体搞差了,都是借口,归根到底,还是你没有管理好自己。

认真想一想,我失去什么?真的没有,得还是远远大于失的。

舵舟:出发前,有预期到今天的收获吗?

朱晓明:最早一定是没有的,到了2012年左右,隐隐约约能看到前面还是挺光明的,有可能的话,你能获得不错的个人利益回报,越往后走,这个目标变得越来越清晰。其实我们也不是说一定要有多大的个人利益回报,我也没那么大野心,要资产如何,扬名立万,我还是一个挺容易自我满足的人。

5

我们的管理挑战:从人治到制度,从创业公司到正规化管理

二把手智慧:追随一人创业15年,如今财富自由,还有丰厚人生

舵舟:你刚刚说六间房创业已经12年,中间坎坎坷坷特别多,管理上遇到过什么问题么?

朱晓明

:其实挺惭愧的,从2009年开始,我们的管理都挺原始的,其实就是人治。首先,自己是创业者的心态;第二。一直也认为自己是创业型公司,不怎么强调KPI,什么人员定岗,岗位职责,业绩目标。这些东西我们也都懂,但没有严格执行,因为不适合,一个创业型公司,你把人定那么严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进度。

舵舟:试过吗?

朱晓明:试过,没有用,后来放弃了,不要这么难为自己了。还是相信人的力量。说得难听是人治,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但它有很多弊端,你很难系统性的培养人才,你重视的人,他就能够成长起来,在公司很有前途,你忽视的人,他可能很难有成长空间。很难对所有人都公平的。我们现在想要一个有潜力的小孩独当一面,都是我们手把手去教他,而不是靠一个系统。

舵舟:你渴求那个系统吗?

朱晓明:我不渴求,或者是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大公司心态,像BAT只能去靠系统去选拔人,评估人、管理人。我们是小家小业,我愿意底下的每一个人,我都认识,知道每个人的性格,长板、短板在哪儿,然后我能够根据大家的特点,因人去安排事,然后每个人的表现,我能看在眼里。

舵舟:现在团队多少人?

朱晓明:我这边整个公司在北京这边,大概有小300人,开年会大概40桌。

舵舟:这些人你都能看在眼里?

朱晓明:其实看不到,很多人都能看个脸熟,叫不出名字来。我觉得不用避讳,其实管理是我们的短板,过去我们充分的享受到了这种松散型管理的好处,让重点培养的人特别有干劲,特别有工作动力,看着他们一步一个脚印,非常扎实往上冒。但是随着人员扩张,确实已经跟不上了,我们需要上一些正规化的手段了,我现在稍微有点偷懒,抓大放小。

舵舟:靠人治我们走了12年,业绩也非常的好,在人治上有什么方法论吗?

朱晓明:首先,你需要去挑人,我们特别看重的是他的态度,他是否投入?如果只是当做一个工作来做,我相信也能做好,但很难做得深入和完美,最多只是尽职尽责的把工作做完。我们公司有几个骨干,因为他的投入,成为了我们想要吸纳的人才,最终成为了好搭档,好兄弟。

我面试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你真的喜欢你干的这份工作吗?很多人其实从骨子里是不喜欢的,比如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他要把产品做好,他得不停的用,不停的想,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去做测试,如果他不喜欢,没有热情,我真的很难相信他能把产品打磨好。当然这种要求不是对于每个岗位都这样,每个岗位都天天没日没夜,这不太靠谱了,但无论如何,一个人要在团队里成长,出头,这种专注投入的精神,是我们管理层最看中的。

第二,基于你的投入,你的专业能力能否匹配上?跟不上不要紧,我们给你时间、资源,你去成长,往往这样的人,成长的速度会超出你的想像。我们有非常典型的同事,原来只想你去干这一件事情,很快他就能干第二件,第三件事情,最后他对公司的贡献大大超出你的预期。

第三,很重要的一点,付出和回报,激励的机制,你让人家够踏踏实实在这儿付出,必须要去解决好他的后顾之忧,我们尽可能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给他最好的激励。让他的个人职业发展和公司一致的同时,在个人利益上,不至于受到亏待。这样的人,他一定能够踏踏实实跟着你的干。

但是很遗憾,这样的人我们更多的是靠人挑,就会有遗漏,公司没有去设立职业发展的阶梯,很多人看不到他在公司里的发展方向,他就会选择离开,这样的人也不少。

我现在自己能看到有15个人,也依赖于他们去看到下面的人,有的人,他天生的是一个专家型的,不擅长管理,你可能也需要合理去控制对他的期望值,你不要给予他太大的责任。有的人,他首先业务能力很强,也希望在管理上做拓展,你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

舵舟:经验使你们误判了PC到移动打机会,公司已习惯人治了,你真的觉得能走出来吗?

朱晓明:我觉得是有决心的,如果你真的去下这个决心,这个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就看我们能不能最终去下这个决心,真的做规范化管理,精细化运作,然后我去设定我的KPI,每个人都定员定岗定职责,这并不复杂。再不济,到外面请一个咨询公司来做也行,最终取决于你的信心,决心。

舵舟:公司已经12年了,那么大了,既得利益者够多了,可能推进的时候,要比创业公司难很多。

朱晓明:先走走看吧,它会有来自既得利益者,不同岗位上员工的阻力,但我觉得最大阻力还是来自于我们自己。因为这对于我们管理层也是很大的考验。某种程度来讲,如果你打算定KPI,也是在给自己定KPI,这些年你都是粗放型经营,现在给自己设立一些条条框框,戴一个紧箍咒,你是不是适应得了?还是你自己的心魔吧。

6

在职场,谁是你的,你是谁的君亲师?

舵舟:你觉得您跟刘总的关系现在有变化吗?从一开始到现在?

朱晓明:我自己的感受,比如说十年前,他更多是把我当成一个小弟来看,但这些年下来,他现在更多的,会把我当做一个合作伙伴来看,我相信他会有这样心态上的变化。

我们现在住一个小区,家庭互动非常亲密,在私人关系上,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但是对公层面,他对我的看法会发生一些变化。过去他在我心中兄长的成分较多,或多或少我对他有一些依赖,现在慢慢的,我自己的独立心态越来越强,你不能永远去依赖别人,你要站出来扛事。

舵舟:你的这种独立的心态,他对你有忌惮吗?

朱晓明:没有,他为什么会忌惮呢。我觉得他应该会感到欣慰吧。

舵舟:听上去以前是如兄长般的依赖,现在是势均力敌的感觉。

朱晓明:不会,至少在六间房,我们不会有这种势均力敌的感受。他应该很高兴,终于有人能站出来替他分担了,他不必一个人去扛所有的事。现在公司日常业务层面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我在盯着,我觉得对他来讲是一个解脱,他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想公司的战略的事情,而不会觉得,有人在挑战他的权威。

舵舟:你们当时买房是一起买的吗?

朱晓明:他先买,买完以后极力怂恿我跟他一块儿买。所以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私下感情非常好的。其实同事之间共事,对公和对私的感情要齐头并进,如果你跟一个人对公关系再好,但没任何的私人关系,其实,这事也不好办。

这是我这么年来的一个感触,这不仅仅是针对我跟刘总之间,而是所有的职场关系,你如果永远跟别人一幅公事公办,大义凛然的样子,那你跟合作伙伴关系也不会融洽,反正你对我公事公办,那我对你也就公事公办呗,在中国的这种氛围里,良好的私人关系能够起到一个润滑作用,不会让合作那么生涩。

舵舟:还有其他总结么,关于职场关系?

朱晓明:其实我对职场关系的理解也不太深,因为相对来讲,我们一直在一个相对比较单纯的职场环境里面,我的经验也相对薄弱。

舵舟:因为您是跟公司一起成长起来的,后面来的人不一定。

朱晓明:是的,后面来的人,多少会顾忌这个事,所以日常,我也会帮助他们梳理一些,职场关系,无非对上对下,平级管理。关于如何做好团队管理,有一句总结叫“君亲师”。第一点,是皇帝的君,指你在他们那儿得有权威,你说的话,人家得听,完全没权威,工作就没法做了。第二点,是亲人的亲,光有权威不够,得有亲切感,像亲人一样,就像我刚刚说的私人关系,当然,你可能跟你的下属不一定是那种私人关系,你更多是需要给他们工作上的照顾,这是你做为leader需要去承担的。

第三点,是师父的师,你还得能成为他们的老师,不管在生活层面,还是在工作层面,你能教他们一些东西,他才能够真正对你信服。你光只是说因为职位上的不同,就去要求他们服你,是不够的,你很难让别人从骨子里去信服。当然我也不是做到百分之百的好,但尽量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对于平级来讲,尊重很重要,第一,你不要居功自傲,很多公司的销售,经常说一句大不违的话:“是我们在养着公司!”这是非常糟糕的一句话,会让其他部门的同事反感,好像别人就在那儿待着,只有你在干活。互相的尊重,一方面是尊重别人的专业性,第二要尊重别人的性格,大家性格各有差异,有人是急性子,有人是慢性子,不能说急性子就怎么样,慢性子就怎么样,最终还是要结果来说话。

对于上级,根儿上来讲的话,还是凭业务能力和业绩说话,如果你们的性格非常搭,比较投缘,能起一些化学反应,当然这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但我觉得不能苛求,你需要追求的就是你的能力和业绩。

7

暮然回首,我是公司的天花板吗?

舵舟: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朱晓明:说实在的,很少去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到我这个年纪,需要对自己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每一个人都需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在不同的阶段,认识的层次不一样,你在20多岁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能够改变世界。到40岁你还这么想的话,基本上就是脑子有病了。

我非常清醒的看到了自己的定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公司如果有一个毛泽东,有一个周恩来的话,可能我更适合周恩来这个角色。

舵舟:你离毛泽东差在哪儿?

朱晓明:我觉得很多方面,格局、气质都有,当这个年纪认清自己以后,我也不太可能有太大的变化了,OK,我做不到像毛泽东这样的人。

我不是不喜欢,而是先天性的局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当然决定命运的还有运气,也可以说安于自己的宿命,也挺好。你为什么一定要去做自己很难做到,或者即使你能做到,你也觉得很别扭,很不舒服的角色呢?比如说我也干过一段时间销售,但从骨子里我真的不喜欢,我咬着牙干,硬着头皮也能干,但结果让自己非常不舒服,我就没必要一根筋走到底,就转一下嘛。

舵舟:几年前,我们曾经聊过一个话题,叫“公司的天命”:你就是个十亿公司的命,却要去做很多挣扎,找很多能人加入,结果不一定好,你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朱晓明:我还这么认为。其实每个公司有自己的宿命,这个宿命取决于founder的格局和性格。很多人才,他在外面,你会觉得他说得很好,你会相信他,信任他。最终等他进来落地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不光在我们这儿会发生,在其他的地方也会发生。

舵舟:我再斗胆问一个问题,你觉得你是你们公司的天花板吗?

朱晓明:这是很好的一个问题,我们也有讨论过,我自己也有反思过,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就是这个公司的天花板。甚至我曾经跟其他几个管理层的同事闲聊时开玩笑,如果我们几个老帮菜始终在这个位置上,不挪开的话,第一,底下的人没有上升的空间,第二,这个公司可能也就这样了。但是今天还不是我们离开的好时机,至少在这几年内,我们对公司的作用,大于对公司负面天花板的作用。

舵舟:未来有什么打算吗?因为你们现在也有套现了吧?

朱晓明:没有,其实我们几乎还没怎么套现,对赌四年,今年是第四年。前三年比较幸运的完成了业绩,第四年是最后一年,也是压力最大的一年,所以今年没其他想法,肯定是全力以赴,把业绩完成,业绩完成完了以后,不表示我们这些人就可以拜拜了。

我们还没到要退休,要去享受生活的阶段,我们要去考虑接下来三到五年,公司的方向是什么,业务线是什么。当然,我们不是那么有计划性的人。甚至公司都未必是那么有计划性的公司,前几天,我们去整财报,里面就有一个三到五年公司战略方向是什么?这个东西问得我们都有点蒙。三到五年规划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有点扯了,三年真的是一个极限,甚至一年能看清已经很不错了,比如2015年,哪儿会想到移动直播的兴起。

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到能够支撑未来两年高速发展的业务线,现在的传统业务,是不够的。(完)

得力营二期招募 通道开启

我们正在迎来联合创业时代,不再是以前的孤胆英雄式创业,对于我们普通人,找准一家有潜力的公司,跟随公司成长,以联合创始人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套现,实现价值的机会。

但事情总不会那么顺利,一家赛道正确的公司,到了—200+的规模就会面临组织挑战,传统沟通方式将逐渐弱化,如果新的沟通方式不能建立,这个陷阱,很容易就是这家公司的宿命。而骨干层培养不够,也将导致基层流失过大,管理成本上升。

一个业务标兵,被提拔到管理层以后,仅靠专业壁垒,其实是不能战胜当前困境的。很容易成为一个忙碌的,不会管理人的“受气包”。跨不过去这个陷阱,很容易就是这个职场人的宿命。

舵舟得力营把一个职场骨干的成长,聚焦到“自我定位,业绩管理,关系管理”黄金三角体系,塑造更简单,更稳定,更目标导向的骨干角色,既降低骨干个人的自我损耗,也降低公司的管理成本。

二把手智慧:追随一人创业15年,如今财富自由,还有丰厚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