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倒春寒”天氣:大風降溫、下大雪,很多人被凍死

清代“倒春寒”天氣:大風降溫、下大雪,很多人被凍死

如果有人問:從春天到冬天要經歷多長時間?

很多人的答案會是,要經歷夏天和秋天兩個季節。

然而,現實卻告訴我們,有時候它只需要一個夜晚。

沒錯,幾天前很多人都因為炎熱的天氣,而穿上了夏裝。

然而,僅僅過了一個晚上,和冬天一樣的嚴寒天氣,就伴隨著一股強勁的北風,來到了大家的身邊,並持續停留數天。

這兩天,北京地區還下起了雪——尤其是昨天晚上,竟然下起了罕見的中雪!

清代“倒春寒”天氣:大風降溫、下大雪,很多人被凍死

其實,“倒春寒”天氣不僅我們現代有,古代也有,而且還不輸於現代。

甚至於,還多次出現盛夏季節下大雪的極寒天氣。

在《清史稿·志十五·災異一》中,就詳細記載了清代多次出現的春季和夏季的極寒天氣。

1)康熙三年三月,時值陽春時節的直隸晉州,天氣忽然變得極其寒冷,有些人來不及防範而被凍死(康熙三年三月,晉州驟寒,人有凍死者);

與此同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山東萊陽,也出現了奇特的寒冷天氣——下起了罕見的冰雨,很多已經發芽的樹木和花草,都被凍死(萊陽雨奇寒,花木多凍死)。

2)康熙十一年三月,春意盎然的山西文水縣,突然下起了大雪,天氣驟然變得格外寒冷。

清代“倒春寒”天氣:大風降溫、下大雪,很多人被凍死

持續數日的嚴寒天氣,讓猝不及防的文水人,不少人因為缺少禦寒的煤炭,而被凍死在家中(十一年三月,文水大雪嚴寒,人多凍死)。

3)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位於山東南部的定陶縣,在一陣猛烈的北風颳過之後,也下起了一場在當地極其罕見的冰雨,同樣有人因為天氣的驟變,而被凍死(二十四年四月,定陶烈風寒雨,人有凍死者)。

4)康熙五十七年,這一年北京的天氣更是驚掉了人們的下巴——大風降溫也就罷了、下雪也就罷了,關鍵是在七月份酷暑時節的通州,竟然持續下了很多天的大雪。

最終,大雪的厚度超過了一丈(五十七年七月,通州大雪盈丈)。

清代“倒春寒”天氣:大風降溫、下大雪,很多人被凍死

一丈有多高?

換算成我們今天的高度,大約是三米三。

超過了一丈,就是比三米三還要高。

不僅僅是通州地區,就連整個京城地區,都一下子從酷暑回到了嚴冬,很多人都猶如做夢一般。

當然,也有不少人被凍死凍傷。

5)乾隆五十七年六月,時值盛夏時節的湖北房縣,伴隨著一場猛烈的北風之後,天氣頓時回到了寒冷的冬天(五十七年六月,房縣大寒如冬)

無獨有偶,兩年後的浙江湖州,也是在盛夏的七月份,出現了同樣的嚴寒天氣(五十九年七月,湖州寒如冬)

6)咸豐八年七月,青海大通縣同樣是在盛夏時節,連續下了幾天的大雪。

清代“倒春寒”天氣:大風降溫、下大雪,很多人被凍死

最終,大雪深度達到了二尺。

不僅很多樹木的樹枝被大雪壓斷,就連已經快要成熟的穀物也都被生生凍死,顆粒無收(咸豐八年七月,大通大雪厚二尺,壓折樹枝,穀皆凍,秕不收)。

次年的六月份,上海的青浦地區,依舊是在盛夏季節,很多人半夜被凍醒,打開窗戶才發現外面竟然下起了鵝毛大雪,天氣驟然變得非常寒冷(九年六月,青浦夜雪大寒)

7)同治元年六月,湖北崇陽的盛夏時節,天氣忽然變得極其寒冷(同治元年六月,崇陽大寒)。

8)光緒二年五月,時值初夏的浙江遂昌縣,天氣也忽然變得出奇的寒冷。

人們不僅都穿起了冬天的棉衣,而且因為天氣實在是太冷了,就連棉衣也都穿了兩層(光緒二年五月,遂昌奇寒,人皆重棉)

參考史料:《清史稿·志十五·災異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