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那麼窮,為什麼印度理工比麻省理工還難考?

麼vhfhnnjgvjn

因為不是印度學子,所以回答樓主的問題只是一個我認為合理的推測:

印度理工對於印度學子就好比清華北大對於我們一樣,是國內的最高學府,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學校。所以很多人哪怕復讀兩年三年都願意上這所學校。而考慮到印度的經濟情況,平民百姓想要出頭唯有努力學習進入好的學校,比如印度理工。而出國留學就要考慮到家庭的經濟條件,比如我的學校和馬來西亞的一所不錯的學校簽訂協議可以申請交換生,一學期的學費要一萬多rmb,不包括生活費,而留學美國只會更多。所以從經濟條件來說很大一部人就沒有去留學的資格。文化差異也讓很多人留在國內,不少人也具備出國留學的經濟條件,但考慮到生活方式語言交流朋友關係就放棄了留學。另外越難得到的越想得到,進入印度理工就意味著一種榮譽,值得為之奮鬥。但我猜測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會有所改善,因為無論印度理工多麼優秀,距離麻省理工還有不小的差距。如果這兩個國家挨著,相信不少人會選擇麻省理工。

印度理工的確可以稱之為世界上最難考的學校,但說實話我查了一些信息表明他並不是排名很靠前的學校,因為印度理工這個學校培養的人才更適合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前沿課題。一些網友人云亦云說印度理工秒殺清華北大,我表示很無奈。原因如下:

1、無論怎麼評價一所大學的好壞,一份排名榜單是少不了的,而且這種排名都是有評價標準的。從網上的榜單可以看到,無論哪個緯度清華北大都是遠遠高於印度理工的,清華北大常年全球50左右,印度理工前一百我沒找到名字。而這些榜單還都是歐美人搞得排名。而且美國的一份排名中還把清華提到了全球第一的寶座,我覺得是高看我們了,但也說明清華還是有些水平的。

2、至於大家常說的印度人佔領硅谷,大家應該有個理性的認識。2000年初時,國內經濟發展剛開始,李開復那一批大咖都在美國深造與就業,前幾年國內創業環境好了,人才都回來了。而印度就像我們2000年的時候,經濟剛開始發展,人才就在國外很正常,再過五到十年印度創業環境好了他們的人才就會留在國內了,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印度曾是英國殖民地,英語對於他們的大學生來說不陌生,而且政治體制和美國類似,出國比只要經濟達到標準就差不多了。

3、一個國家的教育科技國防軍事水平跟經濟都是密切聯繫的,全球大學排行榜前五十大部分都是歐美的,中間有東京大學,新加坡大學等排在其中。而印度gdp大概只有中國三分之一,他們的一些大學教育水平部分超過中國的大學很正常,但要說印度理工秒殺清華北大那教育部可以解散了。所以說一些網友真的是太隨便了,人云亦云也就罷了,還說的自己很在理彷彿就是實際情況。

4、當前階段我們的教育其實存在很大的問題,教育體制與教育方法無法滿足發展的要求。但這又是跟國情密切相關的,我們搞得是普及教育,涉及到資源分配問題,別的國家搞的是精英教育,學生更具有開拓性與創新型。前幾年我們大學擴招,人數上去了但質量下降了,這個情況未來需要大大改善。而且我們培養的大學生動手能力相對差,創新思維薄弱。所以在研究生階段國家在提高專碩比例,讓很多的人參與到實踐當中。

5、印度這兩年經濟發展迅速,他們的教育水平也必將快速提高,印度理工估計未來排名會進入前百。但超越清華北大稱霸亞洲只要教育部不亂改革二十年內不可能。


千思

一流的學生進印度理工學院,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

第一所印度理工學院的校址原本是英國的一所監獄,專門用來囚禁反對英國的印度政治異見分子。

之所以選址在此,就是希望學校時刻銘記“人才是印度富強之本。”

神一般存在的印度理工

印度裔在全球科技業中的成功已經毋庸置疑,單論谷歌新掌門皮查伊和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僅僅這兩家公司,印度裔高管就已經掌管了8000億美元的市值,印度正在成為一個“盛產”CEO的神奇國家。

標準普爾曾經對美國標準普爾 500 強企業的做了一次權威調查發現,這些企業中的 CEO 美國人最多,其次就是印度人。

如果我們再往下分析這批“CEO”們,便會發現一個現象:

不同於一些族裔高管都是移民二代,這一波登上硅谷權力頂端的印度裔高管,都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他們在印度頂尖的高校完成本科教育,再蜂擁至美國,進入美國名牌大學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深造,然後加入美國的高科技企業,

再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這些來自印度高等院校的學霸精英,在世界上形成一個龐大的“CEO兵團”。

而他們所畢業的這所印度頂尖高校就是印度理工學院

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 IIT),是印度高等教育的神話。

在印度流行這麼一種說法:

一流的學生進印度理工學院,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以它不到3% 的錄取率來看,確實可以睥睨美國名校。

印度理工學院創建於1951年,在全國共設有 7 所校區,分別是 :德里(Delhi)理工學院、坎普爾 (Kanpur) 理工學院、卡哈拉格普爾 (Kharagpur) 理工學院、馬德拉斯(Madras)理工學院、孟買 (Mumbai)理工學院、瓜哈提 (Guwahati) 理工學院和盧克里 (Roorkee) 理工學院。

在 2000 年《亞洲週刊》評選亞洲最佳理工學院時,印度理工學院(IIT) 以 7 所分校中的 5 所佔據了前十強的“半壁江山”。

在印度流行這麼一種說法:

一流的學生進印度理工學院,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

美國“60分鐘”節目評論:把哈佛、麻省理工、普利斯頓大學加在一起,就是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的地位。

沒有尼赫魯,就沒有印度理工

如果沒有第一任印度總理尼赫魯的深謀遠慮,就不會有今天名揚國際的 IIT。

1947 年印度獨立後,尼赫魯預見到印度的現代化,科技將扮演重要角色,委派實業家薩卡爾(N.R.Sarkar)率領 22 人的委員會,研究成立一所以國際標準設置、按照 MIT( 麻省理工)為藍本的高科技學院,在印度東西南北各設分校,才得以形成今天的佈局。

而 IIT 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成為印度的國家驕傲。

55 年前第一所 IIT校園選址在卡拉普爾這個英國殖民者關印度政治犯的監獄,就是希望學校永遠要記得“人才是印度富強之本”。

上至總理的兒子,下至校長、教授的小孩,不論是誰,要進 IIT,考試成績一定要在前2%。

連其巴隆迪院長的女兒卡梅婭 ,考 IIT 的研究生也歷經了四次失敗。

“印度理工學院神話”是許多印度人從十來歲起就被灌輸的信念——考上了這所大學,他們的階層、背景、社會關係都不再重要,僅憑一張畢業證就能立足社會。

為了考進這所學校,孩子們起早貪黑,早上4點半就起床去上補習班,上完補習班之後上正課,正課結束之後,晚上還要補習。

《三傻大鬧寶萊塢》裡的”皇家理工學院“其原型就是印度理工學院

這一切都是因為國家把大部分的高教資源,都集中在這所銜著國家使命出生的學校身上。

它的基礎設施和條件,都比其他大學好。

以國際優秀大學的普遍水準衡量,印度理工學院的資源談不上豐富,分校 15 所、學生 3 萬多名。

可是,在印度,它是個讓羨慕嫉妒恨的“大戶人家”,每年印度政府給其它幾千所理工學院的補助,總和也不過區區438萬美元,只是 IIT 的 3%。

1956 年,印度國會通過《理工學院法案》,它使學院在很大程度上躲過了官僚體系的干涉,學生課程也由各個校區自行決定。

政府只是把它建了起來,然後就撒手不管了。而那些政府撒手的領域,基本上都做得很出色。

印度理工被賦予獨立招生權,自行組織入學考試。

入學考試舉行四十年來,沒有任何考題是重複的。

進入印度理工有多難

每一名想要進入印度理工學院的學生都要參加聯合入學考試(JEE),它是專為印度理工學院設置的考試,只考理科,分別是數學、物理和化學。

三科分別設置淘汰線,僅僅總分合格是不夠的,必須每科都同時高於各自的淘汰線。

筆試通過了,還要參加長達五天的面試,並在此期間按筆試的排名順序選擇自己的專業。

以前,印度有許多人會連續多年報考印度理工學院,在已經入學的學生裡,有60% 的人都考了兩到三次。

2007 年起,聯合入學考試出臺了新規定,每人最多隻能考兩次。

那些從印度理工畢業的學生,如果隨後取得事業成功,這種優越感可能會持續一生;

而對那些沒有成就大業的畢業生而言,曾經考取印度理工的經歷,這經歷也夠吹噓一輩子的了。

更重要的是,和美國工程學院通常也提供藝術和人文課程不同;

印度理工學院專攻理工教育和工程學基礎。

並且印度理工學習非常難。

課程極具分析性,高度依賴數學。

即便如此,當國外大學為了在全球大學排行榜爭取到好名次,鞭策教師寫論文時,IIT 卻在評估教師績效,並不側重論文發表量。

因此,在以論文數量為評比重心的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大學排名,IIT 只勉強擠進前 500名 ;

但是,在以同業評分學術聲望為根據的倫敦《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行榜上,IIT 卻名列前 50 ;

其工科領域排名甚至是全球第三,僅次於 MIT(麻省理工學院)和柏克萊。

“我們不在乎排名,好就是好。”德里校區教授阿格拉瓦曾自豪地這麼說過。

印度人佔領硅谷

因為 IIT 學生有一流的專業實力和紮實的英語能力,每年 12 月,各跨國公司紛紛進駐 7 所校園徵才,通常在兩個星期之內,所有學生都會被“搶訂一空”。

在離開校園之前,IIT人一定會知道自己將到哪裡。

在這種“特權”環境中,IIT 學生特別有競爭力、自信心十足。

“只要能進 IIT,去哪裡都會成功。”

一位來自北印度、在 IIT 孟買計算機繫念大二的阿斯納尼,在得知自己考上 IIT 之後,父母親喜出望外,幾乎傾家蕩產,連續幾天請鄰居們吃飯。

因為他們知道唸完 IIT,只要工作幾個月,家裡的投資,就能全部回本。

這是因為硅谷是 IIT 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據柏克萊教授薩克森統計,硅谷兩千家新創公司中,有 40%由印度人創立,絕大部分都從IIT畢業。 不論是大學或企業,美國人瘋狂著迷這些“咖哩腦袋”。

例如,美國華盛頓特區的 George Mason 大學,每年主動奉送 60 個全額獎學金給 IIT畢業生,另外還補貼住宿費,付錢讓他們到美國企業去實習。

但這也突出反映了這所大學最大的苦惱 :

培養的人才不留在印度。

自 1953 年建校以來,大約有兩萬五千名印度理工校友定居在了美國。

印度令人窒息麻木的官僚政治,髒、亂、擁擠的城市環境,缺乏一流的工作機會,讓這所學校的畢業生覺得無所發展。

為什麼偏偏是印度人

硅谷一個傳統族裔權力結構是:

大量擔任技術研發任務的中國工程師,往上是一群印度中層,再往上則是美國本地白人高管。

然而這個結構由於印度人的湧入,正在改變。

據統計,2012年在美國硅谷的人口數量中,印度裔只佔到了6%,但是印度裔人才領導的公司卻佔到了33.2%,與此同時,中國高管則寥寥無幾。

為什麼中國碼農拼不過印度碼農,哈佛大學張伯庚(Julian Chang)教授的觀察是:

1、語言是印度人職業成功的基石

一個受過教育的印度人通常會說三種語言:

一為官方語印地語,二為英語,三為他出生地(印度某個邦)的當地語。

印度的語言非常複雜,大約有幾百種,反而使得英語這種前殖民地語言就成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在印度大約講英語的人口有三億五千萬,比美國人口多五千萬。

印度人在聽說方面基本暢通無阻,而中國留學生或許託福、GRE分數很高,但在聽說方面沒有一點優勢。

“比如說你語言要不是母語,你要是過去(留學),一個禮拜要讀一兩本書,寫兩三個稿子,就很吃力。”

2、印度學生能言善辯 而中國學生沉默謹慎

雖然印度人口音帶有濃重咖喱味,但他們從不憚於發聲;

而中國學生說英文沒問題,但是要走到高層,用英文辯論,闡述觀點的時候就會顯出弱勢。

“在美國,很多美國的企業、跨國企業都有很多印度人在當CEO或者是CTO、CFO。甚至哈佛大學商學院很多教授都是印度血統的,所以也可以說他們在語言方面沒有障礙。另外他們強調錶達和辯論能力。他們從小就培訓,就可以在現場說得很好,想得很快,然後說服力很強。”

在印度,他們受到英國傳統的或者是英國習慣影響更多。

所以你要在口頭上的辯論,而據我所知,國內的教育系統並不是太支持這種。

我不是說中國的學生沒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是習慣,是指他們的習慣、培訓教育,一直不強調這方面的東西。

可是英國和美國的傳統就是辯論、說服對方。

印度人在一起,經常為了討論而討論,不惜時間和精力。

在學校裡,老師會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而當他們把這些習慣帶入跨國企業的工作中時無疑又增加了一個優勢砝碼,中國人的沉默謹慎,唯恐“禍從口出”的習慣,也意味著容易導致錯失良機。

除此,印度人在“抱團”方面也明顯強於中國人。

據很多在硅谷工作的中國童鞋反映,印度領導在招聘、提拔時會非常明顯、刻意地偏袒印度人。他們有時甚至會在考試中“放水”,或者專門打壓排擠其他國家的人。

因此,常常是先來了一個印度經理,接著很快就會出現一批印度手下,然後被提攜的人也如此炮製,這樣藤藤蔓蔓,形成各種團隊。

的印度人就聚集在一起,籌辦印度企業家協會,致力於培養下一代硅谷印度裔創業者,牽線搭橋,給錢給資源。

目前這個協會擁有超過13,000多名會員,已經成為印度企業家和投資者之間最重要的交流平臺。

雖然在美的華人組織不少,但是組織聯繫鬆散,而且老移民和新移民之間也存在一定的代溝。

在社交方面,印度人也佔有優勢。

許多中國工程師在吐槽完印度同事“愛拍馬屁”後,許多也都會哀怨地再自嘆一句:“中國工程師就算想拍句馬屁也都說不太溜。”

在美國的企業裡很多是outside office,你要是不去看球,不跟大家一起去吃飯、看球、玩兒,那就很難加入領導圈。

而中國人對融入這種社交圈、朋友圈缺乏興趣。

這也許是印度裔為什麼能取得重大成績的原因吧。


aisweets

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是由印度政府所建設和組成的七間自治工程與技術學院。印度理工學院在學術界具有世界聲譽,被稱為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是印度最頂尖的工程教育與研究機構。印度理工學院培養的IT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美國硅谷更是這些IT人才的聚集地。印度理工學院為印度軟件業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印度理工學院創建於1951年,在全國共設有7所校區,分別是:德里(Delhi)理工學院、坎普爾(Kanpur)理工學院、卡哈拉格普爾(Kharagpur)理工學院、馬德拉斯(Madras)理工學院、孟買(Mumbai)理工學院、瓜哈提(Guwahati)理工學院和盧克里(Roorkee)理工學院。在2000年《亞洲週刊》評選亞洲最佳理工學院時,印度理工學院(IIT)以7所分校中的5所佔據了前十強的“半壁江山”。

印度二流的學生才出國念美國名校

在印度流行這麼一種說法:一流的學生進印度理工學院,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

印度理工學院是印度最好的大學,印度人考這所學校比美國人考麻省理工學院要難很多,2010年報考印度理工的學生超過了45萬,招收名額只有不到一萬名,錄取率為2%。相比之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10年秋季的錄取率是10%,美國哈佛大學的錄取率是7%。有媒體曾比喻稱,把哈佛、麻省理工、普利斯頓大學加在一起,就是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的地位。

以至於美國的媒體甚至說,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是“印度史上最熱門的出口產品”

印度理工學院恐怖的招考體系

每一名想要進入印度理工學院的學生都要參加聯合入學考試(JEE),它是專為印度理工學院設置的考試,只考理科,分別是數學、物理和化學。三科分別設置淘汰線,僅僅總分合格是不夠的,必須每科都同時高於各自的淘汰線。筆試通過了,還要參加長達五天的面試,並在此期間按筆試的排名順序選擇自己的專業。 招考的過程極為嚴格,就連印孚瑟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墨希都說自己無法把兒子弄進印度理工,印孚瑟斯是印度第一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墨希被稱為“印度比爾·蓋茨”,他說:“印度理工沒有腐敗,這裡完全憑本事吃飯。”他的兒子沒考上印度理工,不得不遺憾地去唸了美國加州理工。

以前,印度有許多人會連續多年報考印度理工學院,在已經入學的學生裡,有60%的人都考了兩到三次。2007年起,聯合入學考試出臺了新規定,每人最多隻能考兩次。每一個考上印度理工學院的年輕人都是賽跑中的贏家,他們由此堅信“無論何時、何地、任何事,你都可以做得到”。那些從印度理工畢業的學生,如果隨後取得事業成功,這種優越感可能會持續一生;而對那些沒有成就大業的畢業生而言,曾經考取印度理工的經歷,可以稱得上是他們的人生巔峰了。

“只要能夠進IIT,去哪裡都會成功。”一位來自北印度、在IIT孟買計算機繫念大二的阿斯納尼說,在得知他考上IIT之後,父母親喜出望外,幾乎是傾家蕩產,連續幾天請全村鄰居吃飯。因為他們知道,唸完IIT,只要工作幾個月,家裡的一切投資,就能全部回收。

一畢業就被全球跨國名企搶購一空

當國外大學為了在全球大學排行榜爭取到好名次,竭力鞭策教師寫論文時,IIT卻在強調評估教師績效,並不側重論文發表量。因此,在以論文數量為評比重心的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大學排名,IIT只勉強擠進前500名。但是,在以同業評分學術聲望為根據的倫敦《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行榜上,IIT卻名列第226-250名。工科領域在亞洲排名第54名。

學校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老師會教給學生很多方法,但是他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解答問題。考試題目不多,但是要求獨立思考。也許一個題目學生並不能解答出來,但是隻要思考過程條理清晰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評價。在這裡數學和化學是國家重點培養的,老師會給你很多複雜的問題,讓你自己想辦法來解決,當然要求也是特別高,有的甚至要求學生答案精準到小數點後第四位。然而IIT的學生卻很少抱怨功課太重,他們已經練就一身“解決最刁鑽問題的能力”。

正是因為IIT學生有一流的專業實力,每年的12月,各跨國公司會紛紛進駐7所分校徵招人才。

通常在兩個星期之內,所有學生都會被“搶購一空”。


Rockets

印度人都是這貨?你out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印度以IT外包而聞名,而大多數人對於印度IT男的印象,或許更多的是下面這貨↓↓↓

印度人正在佔領美國

現實中的美國,特別是在硅谷,印度人已經大量佔領了各大知名公司的中高層管理崗位,標準普爾曾經對美國標準普爾500強企業的做了一次權威調查發現,這些企業中的CEO美國人最多,其次就是印度人,甚至連標準普爾自己都曾選了一位印度後裔當總裁,看看下面這些科技界的大佬們,他們都是印度人!

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拉吉夫·蘇里(Rajeev Suri)、尼科什·阿羅拉(Nikesh Arora)、桑傑·梅赫羅特拉(Sanjay Mehrotra)、桑傑·賈(Sanjay Jha)和山塔努·納拉延(Shantanu Narayen)等等,他們雖然不是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物,但是他們卻都是全球頂尖科技企業的高管,這幫印度人擔任著微軟公司首席執行官、谷歌新任首席執行官、諾基亞首席執行官、軟銀集團副董事長兼軟銀網路與媒體事業公司首席執行官、SanDisk公司首席執行官、Global foundries公司首席執行官和Adobe系統公司首席執行官。

而這些牛逼的印度人中,

Google新任CEO桑達爾·皮查伊(上圖),麥肯錫前董事總經理拉雅·古普塔,沃達豐空中通訊公司首席執行官阿倫·薩林,花旗集團高級副董事長維克特·梅內塞斯,風險資本家兼ExcelanInc的創始人坎瓦爾·雷克,UALCorp子公司聯合航空公司的前總裁羅諾·杜塔,USAirways的前首席執行官拉凱什·甘瓦爾等大佬均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這所神話般的高校,然後這些成功的校友給印度理工學院帶來了極高的世界知名度和影響力。


咖喱臘肉

恰恰是因為印度很窮,中下層只有通過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加上印度在政策上對高等教育的過度傾斜,造就了印度理工的輝煌。

印度在教育上花費的資金佔政府總開支的比例高過中國,但不重視基礎教育,而是將大量經費投入高等教育。印度每年約有30萬優秀的中學畢業生報考印度最好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IIT)和印度管理學院(IIM),這兩所學校的錄取率不到3%,而哈佛的錄取率在10%以上。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曾評論說,把哈佛、麻省理工、普利斯頓大學加在一起,就是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的地位。很多印度學生如果同時接到IIT和哈佛的錄取通知書,他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印度的理工的畢業生很多在硅谷大放光彩。

但是,印度理工成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其他大學的暗淡無光和基礎教育的一塌糊塗。印度理工每年從國家那裡獲得的補貼是1.5億美元,而其他幾千所理工學院獲得的補助總會只有450萬美元左右,不到印度理工的3%。印度一個教育研究機構2015年1月發佈的調查顯示,在其訪問的57萬名接受了六年基本教育的學生當中,半數無法閱讀簡單句子或解答簡單的數學題。目前,印度的文盲率在30%以上,而中國的文盲率只有4%。可以說,印度理工的成功是以製造更多文盲為代價的。

而且,印度理工在硅谷的成功,和印度已沒有多少關係了。因此,和中國的北大、清華一樣,印度理工很大程度上是在花印度納稅人的錢為美國培養人才。對於還處在工業化初期的印度來說,它最需要的是優質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量的普通工程師,而不是極少數最頂尖、主要待在國外的人才。


世界靈敏度

在印度流行這麼一種說法:一流的學生進印度理工學院,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印度理工學院是印度最好的大學,印度人考這所學校比美國人考麻省理工學院要難很多,2010年報考印度理工的學生超過了45萬,錄取率為2%。

相比之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10年秋季的錄取率是10%,美國哈佛大學的錄取率是7%。有媒體曾比喻稱,把哈佛、麻省理工、普利斯頓大學加在一起,就是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的地位。以至於美國的媒體甚至說,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是“印度史上最熱門的出口產品”。

網友二:

第一,學校是不是難考,跟窮沒什麼直接關係。但事實上,可能有點潛在聯繫。試問,如果,中國人都能上得起,上的了麻省理工,哈佛,牛津,哥倫比亞,那清華,北大還會像現在一樣難考嗎?對印度人來說,可能更是如此吧,正是因為貧窮,所以就只能上印度理工了。

第二,學校難考的原因,不外乎想去讀書的人多,但錄取的人少。印度人口基數比中國還大,貧困人口也多,通過讀名校改變命運想必也是很多寒門子弟唯一的出路,縱觀世界範圍,一般都是越落後的地區,理工類專業,院校越熱門。富家子弟一般很少會選擇理工類院校。所以,窮跟理工大熱門,又多了一個關聯

網友三:

多的不說,印度理工大學還不錯,但你要說它比清華還好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印度整體不發達,學校參差不齊,好的就那麼幾所。多數人還是需要學習才能出人頭地,所以就削尖了腦袋往裡鑽。

做個類比以及一個極端的假設,河南省一億人,假如就只有河南大學或者鄭州大學兩所比較好的學校,省外都不讓你報。或者說山東省一億人,就山東大學最好,你也不能出省報考。就算這個學校再怎麼一般分數也是驚人的高,高的可怕。但你說它比清華好嗎?當然不是。但是比清華難考嗎?在這種極端的假設情況下是的。

網友四:

印度理工難考說明印度的高等教育的優質資源太稀缺,就跟中國人考清華北大一樣,但經濟對教育的貢獻作用是相當大的,經濟形勢如果好,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比也會持續加大,反過來,教育發展好了,對經濟也有一定的反哺作用。美國的發達也在於它的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相當豐厚,它可不止一所麻省理工,而且優秀移民的流入又會更加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網友五:

這明顯是誇張了,印度優秀學生基本上都是在印度理工完成本科學習,然後去美國留學,完成研究生學習,然後留在美國工作。說白了,印度理工就是美國高校的生源地,為美國培養本科人才,印度理工多數畢業生都去美國讀研了。印度理工對印度人來說確實難考,因為印度人口多,而名校相對又少。所以都去擠印度理工這座廟。

中國就不同,好的學校還是有一些。復旦、交大、人大、浙大、等等還有其他一些名校的某些專業比清華北大還牛逼,還有香港大學不比清華北大弱,中國學生選擇的餘地比較多,許多人還不去清華北大,去學其他學校的優勢專業。所以競爭比印度小的多

網友六:

中國的高考比考麻省理工難多了,全國每年約有1000萬人高考,算清華北大一共招生1萬人,錄取率才是0.1%,連銀行的存款利息都比這高,要是清華和美國加州理工一樣,一共在校學生數才2000多的話,那清華絕對可以排世界前十。

結語:


歷史趣聞百萬於

先看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佈的2017亞洲大學排名:

 本次排名由去年的200所擴展到300所。新加坡國立大學成功衛冕。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別獲得第二和第三。

  整體來看,日本是登榜大學數量最多的國家,共有69所大學入榜。但其排名位置則逐漸讓位與中國大陸和香港以及印度的學校。本次排名,中國有54所學校登榜。除清華北大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第15,復旦大學位列16,上海交通大學位列18,浙大學位列19。

印度排名最高的是印度科學院,位居第27,排名第二高的才輪到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第42位,中山大學、武漢大學落後幾位。

以這個排名作為基礎來橫向比較,印度最好的大學,其質量也就是和中國的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相當。那麼,印度理工為什麼這麼難考?

這是印度高校和美國高校、中國高校很大的差別。印度的高等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金字塔頂尖的幾所學校攫取了最好的師資、更充裕的資金,導致絕大部分考生擠破頭了想進這幾所學校。

美國每年的高中畢業生大概是300多萬,80%的學生都可以上大學。而且,美國頂尖高校的差異,其實並不大。而在印度,每年的高中畢業生差不多一千多萬,最好的學校就是那十來所學校。所以,競爭如此激烈,每年都有落榜的學生因此自殺。


胡劍龍

世界最難考的大學是哪座哈佛嗎耶魯嗎普林斯頓嗎都不是,而是一座位於印度、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沒聽說過的大學。

據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在開學時看到一位來自印度的新生,好奇的問:“你怎麼會這裡,你為什麼不去印度理工學院呢”“我就是因為考不上印度理工學院,才來MIT的。”這是在IIT校友中廣為流傳的一個段子。IIT的錄取率不到2%,比哈佛大學錄取率還低的多。在印度流行著這麼一種說法:一流的學生進印度理工學院,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

印度理工學院IIT一直被認為是締造了印度乃至世界信息科技的神話,在學術界享有世界聲譽。新谷歌CEO皮扎伊曾是IIT的高材生,在Kharagpur分校學習冶金學和材料學,強大的學術背景助推其就任新谷歌總裁一職。這所被稱為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的頂尖學院培養的IT人才遍及全球。但沒人會想到,第一所印度理工學院的校址原是英國的一所監獄,專門用來囚禁反對英國的印度政治異見分子。之所以選址在此,就是希望學校時刻銘記“人才是印度富強之本。”而IIT教授也曾向媒體表示:“我們的畢業生是印度最寶貴的財富。”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改編自印度暢銷書作家《五點人:在印度理工學院不要做的事情》,影片中虛構的“皇家理工學院”有著很濃烈的IIT的影子。在印度乃至全世界,IIT就好比一個神的存在。許多印度人從小被灌輸的觀念便是,考上了這所學院,從此背景、社會關係以及階層都是浮雲,人生從此也就走向了巔峰。

為此,孩子們從10歲甚至更年少便開始為考學做準備,他們需要參加為期兩至三年的補習班,從早晨4點半開始上課,每天至少需要學習10個小時,這是他們的夢想,也似乎是他們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徑。在孩子們眼裡,除了學習備考,不需要考慮其他任何事情。而印度家長對孩子備考也可謂是傾其所有,一名印度學生曾經在鏡頭前說過:“我每天都要熬夜,我的媽媽就陪著我一起熬夜,為我準備宵夜。考試的時候,我父母和哥哥都陪著我,等我踏出考場的時候,驚訝的發現他們還在,六個小時了,他們一直在考場外等著我。”

IIT校友曾說過:“這是世界上最難進的名校。但IIT的畢業生為美國乃至世界的科技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可忽視的是,IIT的學生都十分適應這種在外人看來近乎瘋狂的教育模式,學校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而在面對複雜難題的時候,學校會窮盡一切方式鍛鍊學生的問題處理能力。每一個IIT的學生都被早已練就“金剛不壞之身”。

儘管印度設立了眾多助學項目以及保留人才的措施,而IIT畢業生仍選擇離開本土,據媒體統計,每年至少有2/3的畢業生會選擇離開印度,其中絕大多數都選擇赴美求職。當然,IIT的畢業生也總能迅速被各大跨國企業“搶購一空”。對於“天之驕子”來說,IIT讓他們具有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權利。他們厭倦令人生厭的官僚政治,厭煩雜亂擁擠的城市街道,他們需要一流的工作環境來支撐他們的抱負。也許,對於印度來說,如何挽留住辛苦培育出的尖端人才,才是一項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考不上麻省理工的小夥伴們,請不要悲傷,咱們試試印度理工學院吧。要是考上了,你就可以在麻省理工大學的印度籍學生面前NB地來一句:瞧,你費那麼大勁兒都沒考上的學校,讓我考上了!


嶽詩瘋吟

印度理工得到的經費比其它所有理工院校得到的經費還多!

大家記得《三傻大鬧寶萊塢》嗎,這個學校其實就是印度理工學院,大名鼎鼎的IIT!


碩博天地

在印度,有句戲言只有考不上IIT的學生,才會去MIT的,所以你大概知道IIT在印度什麼江湖地位了。可以說IIT在印度的地位比清華北大的地位都要高,國內能與IIT比肩的也只有港大、港科大這種世界級的名校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IIT這種印度頂級院校?


1、舉國之力發展IIT

印度經濟實力較差,人口眾多,甚至連基礎設施都發展不好,但是印度人還是非常重視教育,可以說幾乎是傾其所有來發展IIT這所學校,亞洲高校排名裡面,IIT的各大分校都是排名很靠前的,可以說在印度IIT就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所有的軟硬件資源走向IIT傾斜。

2、語言選擇優勢以及數學優勢


雖然名字是叫阿拉伯數字,但是確實是印度人發明的,可以說,在現代數學的貢獻上,沒有任何一個貢獻能跟這個相比了,阿拉伯數字的出現大大地簡化了數學運算,不管是數論、幾何、分析等等,任何時候數字都是核心要素。並且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不管是計算機、物理等等都離不開數學這一個基礎學科。


語言選擇為什麼說很重要?不掩飾的說,不管是美國還是印度,工程師文化最核心的組成部分便是IT工程師文化,美國有近三分之一的IT工程師都是印度裔的,這一點做了很好的佐證。不管是互聯網、還是編程語言、還是開發者工具、還是操作系統等等,幾乎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人發明的,那麼英語的語言優勢就體現出來了。而印度雖然對英語做了很多本地化的工作,但是本質上還是英語語系,在教材使用上和平時理論的理解上,都具有一定有優勢。

3、極度嚴苛的工程師文化

在美國,雖然工程師文化和產品文化也很重要,但是在美國學商、學律師、學金融、學工程等等眾多選擇,但在印度不一樣,在印度工程佔據了至高無上的位置,每一個學生都以成為一位優秀的工程師為榮,每一位父母都致力於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工程師。

印度電影就深刻的反映了這一點,對工程師的迷信甚至比中國的應試教育還要恐怖。

印度培養工程師,尤其是IT工程師非常嚴苛,一定程度上也毀了很多人的天性,但也確實成就了不少優秀的工程師和企業家,硅谷除了美國人基本上就是印度人了,而且這些人很多都成為了美國科技公司的高管。

最著名的就有Google的CEO皮採,Microsoft的CEO納德拉,Adobe的CEO等等,而且這些優秀的工程師和企業家也會經常回到印度,這種切身的影響是很有作用的,說服力也是最強的。

所以,IIT能成為印度教育的明珠,必然是有眾多原因的,但是這絕不是僅有的幾個原因,其實我國教育的發展也可以吸收一些印度IIT成功的經驗。並且香港迴歸以後,港大、港科大都成為了世界級的頂尖名校,尤其是港科大短短二十年左右的發展時間就達到了如此高的地位,更值得我們學習。在建國之前,清華、北大、南開等等高校都是具有極高的世界學術地位的,培養了眾多大師級的人物,可是建國之後就幾無學術大師出現了。同為人口大國,教育大國,怎樣變成人才強國、教育強國值得我們深思,我們這一代再解決不好教育問題,那我們這代人都將成為名族的罪人。真心希望有一天也能有比肩Stanford、MIT、Harvard、Princeton這樣的世界級的頂尖名校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