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空的"天下巨觀"——恆山懸空寺

恆山是中華五嶽之北嶽,西側的翠屏峰上有天下聞名的懸空寺,曾留下不少文人墨客的足跡。在懸空寺外的峭壁上,有"壯觀"二字。但細心的人們發現,這個"壯觀"的"壯"字比正確的寫法多了一點。傳說當年李白遊歷到此,見到建在崖壁上的懸空寺,驚愕萬分,詩興大發,但左思右想,一時又找不到更好的詩句來形容,於是揮筆寫下了"壯觀"二字,寫罷意猶未盡,感覺難抒胸臆,於是又在"壯"字上重重加了一個"點",意為懸空寺比"壯觀"還要多一點。還有另外的一種解釋,據說當時李白被懸空寺的幽雅險峻征服,喜愛喝酒的他當晚就喝醉了,揮筆寫下"壯觀"二字表達心意。第二天酒醒後,李白發現酒醉時寫的字多了一筆,但也不好悔改,於是就對旁人說這一筆是故意寫錯的,意思是懸空寺比"壯觀"還要多一點。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為"天下巨觀"。

懸空的

懸空寺,位於恆山腳下,在渾源縣城城南五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巖峭壁間。自古以來,這裡一直被列為北嶽恆山的第一勝景,這座建造於北魏時期的著名寺廟以奇、懸、險、巧稱絕天下,也以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大同世界"美好理想,以及神秘莫測的神話傳說,吸引著天南海北的遊客。

懸空的

初到懸空寺,給人一種由內而生的震撼,懸崖上屹立的寺廟讓人不禁歎為觀止。很多人都會在心底產生一種疑問和好奇,它是如何在陡峭的懸崖上橫空而立的?懸空寺的樓閣和棧道下埋有27根橫樑,好像是從岩石中長出來的,這些橫樑就是挑起整座樓閣的關鍵。這些直徑50釐米左右的橫樑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約一米左右,上面是用木板鋪成的走廊,整個樓閣的底座也直接壓在這些橫樑上。除了藉助橫樑以外,立木(即柱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恆山地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馬尾"就是指那些上接樓閣棧道、下至岩石的紅色立木。這些立木共30根,被分成三組,每根長度大約十幾米,分別被設置在兩個樓閣和一條棧道下面,表面看上去支撐的是這些立木,其實有的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在堅硬的岩石裡。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樑為基,插入岩石裡的橫樑都是當地產的鐵杉,事先用桐油浸過,不怕蟲蛀,有防腐作用。這些虛柱不僅僅作為裝飾用,一旦遊人太多負荷增大時,便起到了承重的作用。

懸空的

進入寺內後,狹窄的樓階伴隨著寺內莊嚴的宗教氣氛,讓人不禁覺得步步驚心。懸空寺不僅以它建築的驚險奇巧著稱於世,而且獨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內涵同樣精彩紛呈。懸空寺以巧妙的多元宗教文化內容,在1500多年邊塞民族融合之地和歷代戰爭的金戈鐵馬格局中,竟然得以保存完好,未受損害,堪稱奇蹟中的奇蹟。這裡共有主要殿堂 17處,其中佛教 11處,道教 5處,還有"三教合一"的 1處。歷史上,這三家爭鬥了幾千年,而懸空寺卻建成了著名的三教殿,使佛、道、儒三家的祖師同居一室。

懸空的

懸空寺中的雕塑石刻都有很珍貴的歷史和文物價值,飛樓內壁上鏤刻的三尊大石佛,體態豐滿,形象逼真,與大同雲岡石窟是同一時代的作品。三官殿的天官、地官、水官塑像也很負盛名,它們塑於明初,雖經600多年的風雨,但塑像背後的木雕牡丹卻如雨後初綻,被專家們稱為"神鵰"。

懸空的

參觀完懸空寺心中一直有會個疑問,為什麼一定要如此百般費力,把寺廟建在半空中?原來,過去金龍峽口經常洪水氾濫,每當雨季洪水會從四面湧進來。有位仙長對當地人說,只要在峽谷兩側的懸崖上各修一座寺院,便能把金龍馴服。於是人們不辭辛苦,修建了這個舉世聞名的懸空寺,而且在對面的巖壁上也曾修過"白馬寺"。可惜,寺廟並沒有鎮住金龍,1939年的一次洪水,把渾源古城變成一片汪洋,淹死 4000多人,白馬寺也只剩了依稀可辨的痕跡了。解放以後為了制服洪水,在這裡修築了恆山水庫。懸空寺,雖沒有發揮其原本的功效,震懾洪水,卻留給了我們一個非同一般的寶貴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