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嶽之爭--郝永欣

北嶽之爭

中國名山首推五嶽。古人稱高大的山為“嶽”,五嶽為中國五個方位最具特色的大山,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恆山奇,嵩山奧。自古以來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它們以象徵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

北嶽之爭--郝永欣

北嶽之爭--郝永欣

五嶽中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一直別無它議,唯北嶽恆山,直到今天還有學者在爭論不休。起因是歷史上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今河北曲陽縣的北嶽廟遙祀北嶽,所祀之山為今保定阜平、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的大茂山。明代中後期,出現北嶽在河北曲陽還是山西渾源的爭論,但是當時仍將祭祀北嶽定在河北曲陽。直到清順治十七年(1660)七月,才將祭祀北嶽改為山西渾源境內的恆山。從此之後,有關北嶽恆山之爭更不絕於耳。

北嶽之爭--郝永欣

明末清初的傑出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因聞言清王朝將北嶽恆山變更祭祀地點,專赴山西和河北實地考察,並寫出了考證北嶽位置的文章《北嶽辨》,反對將北嶽恆山改祀在渾源恆山。然而他卻忽視了清王朝關於北嶽改祀的動機。這次改祀的主要原因是清王朝都城北京的位置問題,並非是對歷史和地理知識的無知。曲陽在北京之南,而渾源在北京之北。如果北嶽祭祀在曲陽,那麼北京就處於北嶽之北,也就是處於中華的五嶽之外,如果北嶽改祀渾源,北京就處於北嶽之南,五嶽之中的位置。清代以移祀北嶽結束了明代的爭論,其實也是時勢使然。

北嶽之爭--郝永欣

儘管歷代王朝多在曲陽縣祀北嶽,實則早在《周禮·職方》中就有記載:“正北曰幷州,其山鎮曰恆山。”書中明確指出:北嶽就是恆山,而且是幷州的山鎮,幷州只有一個恆山,就在渾源縣。並且幾乎所有地理著作都是以渾源恆山為北嶽。北魏酈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經注》就明確指出玄嶽恆山在崞山縣(今渾源)故城南,而稱曲陽北嶽廟為“恆山下廟”。明代官方所修地方總志《大明·一統志》亦載:“恆山在渾源州南二十里,即北嶽。” 在波蘭古都克拉科夫國家博物館藏著一幅1605 年(明萬曆三十三年)刻印的中國地圖《備至皇明一統形勢分野出處全圖》,該圖明確註明:“渾源西南有山北嶽,再往南有山五臺。”

北嶽之爭--郝永欣

在五嶽形成的過程中,無論是舜帝巡狩北嶽、周成王巡狩北嶽、秦始皇過恆山、漢武帝登封恆山,所指的都是山,而不是說廟,那時也沒有岳廟。到了公元前61年,漢宣帝定五嶽祭祀常禮,在歷史上第一次規定朝廷派使者持節祀嶽,並且把祭祀恆嶽的地點定在河北省曲陽縣,而不是渾源縣,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渾源恆山為漢之北疆,屢受匈奴侵擾,時有陷沒,很不安定,且交通不便;二是大茂山本就是恆山山脈的東南端山,是恆山的支脈,於曲陽祭北嶽也說得過去;三是曲陽不但很少有匈奴侵擾,而且交通方便,使者易於抵達。晚清地理學家魏源在《釋道山北條陽列二》 中,對恆山的脈勢作了概述,他給出了渾源與曲陽,同祀恆山,不過是一在支麓,一在主山,並未舍恆別祀的結論。

北嶽之爭--郝永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