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愛吃的莜麵,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分享

雁北三寶:莜麵,山藥,大皮襖。大同作家曹乃謙先生執如椽大筆寫了好多小說。京城名家評價他的作品有股莜麵味。曹老是應縣人。應縣與渾源比鄰,得恆山水滋養,特產莜麵,曹老文章就有莜麵味。

小編最愛吃的莜麵,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分享

恆山人吃莜麵講究三熟。

成熟,莜麥生長期短,初秋時分,山坡坨梁黃起來,微風過處,麥浪起伏,莜麥熟了。開鐮收割後捆成捆兒,個挨個擁擠在地裡,像一隻只綿羊臥在陽婆彎兒曬暖暖。閒時拉回場面,看天象找個好天氣,解開莜麥捆腰繩攤開鋪開,暴曬一上午。中午時分,後生們脫上衣,站成一排舉著連枷開打。連枷柄比人身體長一大截,連枷是用熟好的牛皮和山裡砍來的荊條編成的。後生們高舉連枷狠命摔向莜麥,“啪”“啪”“啪”,隨著聲音,莜麥顆粒從殼兒裡濺出。後生們一步步排著走,光脊樑淌著汗珠,在陽光下閃爍,麥秸依然閃爍著金黃。笑聲,連枷拍打莜麥聲,合著陽光灑滿場面。後生們收場、揚場,裝莜麥回家。

炒熟,淘洗曬乾後的莜麥上鍋炒至焦黃就熟了,磨成面存進大甕,用擀麵棒搗實。

做熟,恆山人用莜麵包餃子、擀卷子、攪塊壘、搓莜麵窩窩。前三者是普通人家吃的,有餡,省面。後者是家境殷實人家吃的,用來招待稀罕客人。

莜麵餃子

小編最愛吃的莜麵,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分享

準備做餃子了,用鑔子鑔好土豆絲,撈出濾幹水,用泡土豆絲水和莜麵。先攪拌成莜麵疙瘩,然後淋泡土豆絲水,反覆揉搓後,醒一醒,揪蛋揉搓,捏成餃皮,包餡。餡是土豆絲、苦菜、韭菜拌豆腐攪拌的,捏好放在籠屜裡蒸。蒸熟的餃子蹲在籠屜,像一隻只小羊羔般可愛。蒸飯時,調製鹽水。鹽水由溫水加黃瓜絲、菠菜葉、蒜末、味精、芫荽、小蔥、淡鹽、食醋調成。一個個餃子是一個個藝術品,將餃子搛在寬寬鹽水中擺擺,有“白毛浮綠水”的意境。

要麼將和好的面擀成皮,上面鋪一層土豆絲拌苦菜或樹葉,捲起來放在蒸屜蒸。家鄉人給它起了個名字:討吃行李。說它像討吃者的行李捲一樣,隨便一卷一捆就行。恆山人幽默、通達,拿生命最卑微時的生存道具作食物名字。時刻提醒自己居安思危。吃擀卷子是勤儉過日的警示教育!

恆山人是哲學家!

莜麵塊壘

小編最愛吃的莜麵,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分享

土豆切丁,置鍋中煮八成熟,撒上莜麵攪拌。“塊壘”疙瘩狀,面裡包著土豆丁,快熟時,在鍋底倒香油,撒些蔥花炒至焦黃,吃到嘴裡軟硬適中,極筋道。文人墨客喜歡說“盡抒心中塊壘”,不就是用恆山塊壘來形容人生疙疙瘩瘩的事?祖先做“塊壘”時,就知道後人會遭遇煩惱?還是他們遭遇疙瘩揪心事,設計這食物形象表達不便說出來的情感,把煩惱吃掉消化?這何嘗不是生存智慧?生活中的塊壘終究是要被吃掉的,這鑄成了恆山人極柔韌的性格。

恆山腳下好多飯店主打“塊壘”牌。城東有一家塊壘店,店主憑僅8平方米店面賣塊壘,供出3個大學生。

莜麵窩窩

小編最愛吃的莜麵,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分享

從和好的莜麵上揪一點摶成蛋,右掌丘在甕蓋(現在多用花崗岩石板)將面蛋一摁一推,左拇指食指掀起面片,甩卷在食指,就是一筒,把筒排在籠屜,莜麵筒像蜂窩。莜窩窩象徵恆山人勤勞、智慧。莜窩窩泡在鹽氷中,滑柔,耐嚼。

莜麵也可和成面後用餄餎床子壓成粉絲狀的餄餎蒸著吃。

莜麵性硬耐飢,中午吃一頓,一下午也不飢餓。適合山裡人的生存方式,上山下地幹活不用帶乾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也有一方生存方式!恆山人得恆山之靈秀,秉莜麵之細膩潤澤,凝成剔透玲瓏,極具黏性的莜麵性格:柔韌,滑溜,靈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