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影院可以看到歐美等國家的電影,韓國的電影卻沒有?

崔中鶴

這是個挺有意思的問題,但一細想,確實是這麼回事。

印象中,近幾年在國內上映的韓國片,此刻還能讓皮哥記起來的,只有2部。

一部是2014年12月12日上映的《鳴梁海戰》,雖在韓國票房刷新影史紀錄,但引進國內後總票房不到2675萬。

如果不是片名中加了“海戰”二字,估計國內票房會更低。

另一部是2015年上映的《暗殺》,高分抗日題材諜戰片,豆瓣評分8.0,但國內總票房也僅4696萬元。

至於2016年的中韓合拍片《驚天大逆轉》,匯聚了李政宰、鍾漢良兩大演技咖,但國內總票房不到8000萬元。

其他似乎還有些,但都鮮有人知,皮哥不再去一一搜尋列舉了。

總之國內院線上映的電影,國產片和歐美片佔據了絕對比重,而且論吸金能力,國產片顯然還是和歐美片有差距,“國產保護月”也是為了抵禦歐美片對國產片的衝擊。

歐美片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大家心裡也都心知肚明,但票房高的無非還是科幻、動作等特效片。

類似於《海邊的曼徹斯特》、《三塊廣告牌》、《至暗時刻》這樣的偏文藝劇情片,引進國內票房也註定不會太理想。

歐美的爆米花片拍的好,特效佳,場面大,觀影體驗棒,想去看的影迷絡繹不絕,我要開影院我也會排片傾斜,畢竟市場需求主導一切。

而對於影迷來說,怎樣才願意花錢去看?

國產片最好是明星多的喜劇,外國片就得看得爽,要麼特效讓人瞠目結舌,或者主演是有一定號召力的好萊塢熟臉。

而韓國片不管是特效還是臉熟,似乎都很難達到票房爆的條件。

別說是韓國片,其他泰國片、印度片也都是一樣。

泰國的《天才槍手》會火,實在是故事拍的好,國內自媒體也自發預熱了大半年。

阿米爾·汗的兩部神作,如果換個男主,真的還會有那麼多人去看嗎?

當然韓國確實有很多不錯的好電影,單就皮哥所在的皮皮電影自媒體來說,2017年推薦的影片接近30%都是韓國片。

當然其中的一些片子,因題材原因很難被引進,

不過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盤子這麼大,越來越多外語片也都開始盤算著來分一塊蛋糕,韓國片還是很有機會的。

據說,去年韓國本土大火的《與神同行》已經引進了國內,票房到底如何皮哥就不得而知了……


皮皮電影

當一部美國大片出來時,我們都在問:中國什麼時候上映啊?但當一部韓國電影出來時,我們問的是:哪裡能下載?前者意味著你準備了票錢,後者意味著你壓根沒想過為它破費。
2016年1月9日,韓國全球文化產業學會會長李永求在「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說,韓國華語電影市場並不景氣,要把韓國觀眾聚集在銀幕前觀看中國電影,首先還是要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提升其對中國電影的評價。
然並卵。中國觀眾對於韓國電影的整體評價並不低,但還是很難跑到影院裡看。中國電影在韓國市場舉步維艱,韓國電影在中國也是踉蹌難行。
每年我們都能在影院內看到許多外來大片,箇中韓國電影似乎並不多,即便偶爾有一部,票房也不甚理想——這個「偶爾」,準確說,從2004-2015年,12年間,只有<25部韓片走進了中國大屏幕。是不是這個數字已經「高」得出乎你意料了?畢竟腦海裡在影院看到韓片的印象是極其模糊的。
舉個栗子吧。2014年,《鳴梁海戰》在中國上映,大製作、大卡司幾乎完全失效,最後只有慘淡的3000萬票房啊,還不如一個三流國產片。要知道,它是韓國曆史上票房最高的本土電影,在韓國拿下了1350億韓元的「驚人」票房(約合人民幣7.3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韓國電影難以登上中國銀幕?票房還不好?
首先,韓國電影在許多中國影迷看來都不算是大製作。
什麼是大製作呢?簡單粗暴地說:大場面+大卡司。
你看《星球大戰》、《阿凡達》、《速度與激情》等好萊塢大片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流,場面夠大,受夠了國產五毛渣的我們,像吃了一頓朝天鍋似的,過癮啊。相對而言,韓國電影就缺少這個基因了,即便有,觀眾也不相信鄰居家的製作水準。《鐵線蟲入侵》、《漢江怪物》等,基本能代表的韓國特效水平了,韓國人哇哇地為之自豪,但我們看後不過爾爾,在中國上映後,票房可憐得也只有705萬+1300萬。

對於很多人來說,韓國電影依然是風花雪月、人性黑白,跟劇情片一樣,有些值得看,但不值得去影院看。

卡司問題是相對的。一部《港囧》,有徐崢、趙薇、黃渤、包貝爾等我們耳熟能詳的演員,這叫「豪華陣容」、大製作,觀眾願意為這些卡司埋單。換成韓國片《黃海》,金允石+河正宇+趙成夏,在韓國屬於「豪華陣容」,但放到中國觀眾這裡,你誰啊?還是陌生的,還不如肯德基「豪華套餐」更有說服力。所以,原本可以成為一部電影重要賣點和票房保證的卡司問題,韓國電影走進來,就跟漬了水的炮仗一樣,啞火。
其實,韓國演藝圈有許多在中國人氣更好、更臉熟的藝人,比如金秀賢了、金鐘國、張根碩等等等。唱而優則演?綜藝優而影?在韓國,電影、電視、綜藝、音樂圈的界限問題還是很嚴明的,這個門檻跨過去有難度,所以其他藝人出現在電影中的時候並不算太多,獨自挑大樑的就更少見了。
反向的例子是,2012年,金泰勇導演的文藝片《晚秋》在中國上映,卡司就起到了作用,因為裡面的女主是湯唯,最終拿下了6000萬票房,也算是創造了一個奇蹟。但如果把湯唯換成一個韓國女主試試,估計得抹掉個0。
其次,感謝偉大的internet,好片都在網上看過嘍。
按照人均觀影次數,中國是落後於韓國的,這個各國之間都有官方統計,好對比。但無法對比的是人均看片次數——在這項上,咱們絕對可以名列前茅,君不見:視頻網站上,免費片源豐富,愛看多少看多少,最不濟花個幾十元買個會員看點版權限制的;找不到正片的,N多平臺、N多工具可以下載,當然,咱們都是為了觀摩學習。
在這種情況下,好點的韓國電影早都看過了,這麼熱情的還大都是韓影的種子用戶,一部在韓國下線幾個月、半年、甚至一年的片子,再來中國轉悠,土都落了一層了,得多鐵忠的粉絲兒才會去影院花錢2刷啊。
再次,咱們雖然人多,但韓影相對而言依然有些小眾。
都知道中國人多,隨便每個人掏一塊錢,就是13億。但這13億人,最認可的海外片,依然是米國塢裡。歐洲有些國家,比如腐國的也行。同行相輕,同洲相毀。有13億人做底兒,喜歡韓國電影的人不少,但放在「院線電影」商業角度上來說,畢竟還是小眾了,這對每天都被電錶紅字跳得心慌的影院來說,小眾的東西怎麼能保持上座率、賺到錢呢?
還有,當分級制度遇上審查制度,難以調和。
1998年,韓國電影業以分級制度代替了審查制度,電影題材和內容都變得膽子Plus起來。而我們國內依然堅持內容審查。在韓國電影裡天馬行空的明喻、暗喻、血腥、情色、時政等等敏感物,絕對是無法過關的。各種剪掉?剝皮抽筋後,電影就七零八散了好吧。可以想見,《恐怖直播》、《黃海》這種片子,是幾乎沒可能在中國上映的。
2015年年初,李敏韓主演的《江南1970》在韓國上映時,被評為18+。可能是鑑於李敏鎬在中國人氣高到都上春晚了,有片商把它買了回來,然後……就沒然後了。
最後,咱們院線每年給海外影片的名額只有34部,稀缺。
目前,內地每年放映外片的名額主要有34部分賬片以及30部左右的批片,批片就算了,少有人敢冒險去批韓國片。
再舉個栗子。2013年,《狼少年》是以批片身份進入的,片商前前後後花了1000多萬,最終票房?哭死的413萬。

相對而言,這個「34」,就絕壁成了稀缺數字了。看看每年好萊塢公司們發出的的豪華片單吧,目不暇接,選擇困難症分分鐘爆發,哪還有空在韓國電影上花心思?

小結論:
電影可以是政府間的文化媒介,更是民間的市場商品。別管兩國之間達成什麼樣的文化握手,民間市場不是瞬間築建的。
有些韓國電影的確很好看,國內的韓片影迷群體不少,窩在家裡看,屬於個人喜好;走到影院看,屬於文化經濟。很顯然,韓國人要想賺中國影迷的錢,同樣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阿沐雷

放一部美國大片出來時,我們都會問:中國什麼時候上映呢?但當一些韓國電影出來,我們問的是,哪裡能下載呢?前者意味著你準備了票錢,後者意味著你壓根沒想著破費。

2016年1月9日,韓國全球文化產業學會會長李永求在(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說,韓國華語電影市場並不景氣,要把韓國觀眾聚集在銀幕前觀看中國電影,首先還是完拉近觀眾之間的距離,提升其對中國的電影的評價。

然並卵,中國觀眾對於韓國電影的整體評價並不低,但還是很難跑到影院裡看。中國電影在韓國市場舉步難艱,韓國電影在中國也是踉蹌難行。

每年我們都在影院看到許多外來的大片,其中韓國電影並不多,即便偶爾有一部,票房也不甚理想,這個《偶爾》準確說,從2004-2015年,12年間,只有25部韓國電影走進中國銀幕,是不是這個數字“高”得出乎意料,畢竟腦海裡在影院看到韓片的印象是極其模糊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韓國電影難以登上中國熒幕呢?票房還如此慘淡呢?

什麼是大製作,簡單來說就是大場面+大卡司

你看《星球大戰》《阿凡達》《速度與激情》等好萊塢大片在中國賺的盆滿體流,是因為場面夠大,受夠了國產五毛渣的我們,就吃了一頓朝天鍋似得過癮啊,相對而言,韓國電影就缺少這個基因了,即便有,觀眾也不敢相信鄰家的電影製作水準了,《鐵線蟲入侵》《漢江怪物》等,基本能代表韓國特效的水平了,韓國人哇哇的為之自豪,但我們看過後不覺爾爾,在中國上映後票房慘淡。

所以,電影可以是政府間的文化媒介,更是民間的市場商品,不管兩國之前達成什麼樣的文化握手,民間市場不是瞬間建築的。

有些韓國電影確實好看,國內韓圈影迷也確實不少,窩在家裡看屬於個人喜好,走到電影看屬於文化經濟。

韓國電影想要賺中國影迷的錢,同樣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榎木明美

兩國電影都有很強的貿易保護主義,盧武鉉當政的時候,就發生過減少國產電影保護天數而發生電影界內的抵制運動。再加上韓國本土半個多世紀的身土不二宣傳,很多韓國人都願意看國產,除非是好的不得了的引進電影,比如《阿凡達》,其他好萊塢大片電影在韓國通常都得敗在韓國電影之下…說實話,韓國人這種想法太愛國…以至於感覺很坑。

韓國的院線是高度壟斷的,就在那幾個財閥手上,而且其實也就兩三千塊熒幕數,市場很小,控制起來不要太容易,由於保護政策,進入韓國的外國電影,其實和中國一樣,無論票房多少,大頭都被本土院線拿走了,外國片商也就拿25%左右,然而與中國不同的是,這些韓國院線還是製片商,也就是自己還拍電影,除非引進片真的很好,給的排片夠多,宣傳夠多,不然他們肯定放自己的電影,給自己電影高排片量。中國就不同了,中國的引進片發行方很少,超高度行政壟斷,他們本身就是二道販子不存在啥成本,引進就是純賺,又有行政權力與人脈,院線在能賺錢的情況下,自然給這些片子高排片量,何況每年就那二十多部引進片,都是精品,都不會虧。雖然現在院線也開始投資製片發行,比如萬達影城,但是畢竟是少數。

以上是兩國的電影院線的特點。

再次強調一個很樸實的道理,文化內涵是電影的根本屬性,故事是電影的靈魂,別看中韓都是儒家文化圈,但是具體到電影裡,那真的差別蠻大的,何況中國電影現在這個樣子,指望在韓國取的好點的票房純屬扯淡呢,好像21世紀後,在韓國有50萬以上觀影人次的就五六部,破百萬的好像就一部,再加上很低的分成比例,真的是零花錢都不如。

中國人總體來說喜歡喜劇,喜歡大團圓結局,比如當年的野蠻女友,而韓國電影真正最擅長的是犯罪寫實,這類片子註定不會有啥喜劇有大團圓,像《熔爐》這類確實非常經典,但是放到電影院,肯定沒啥人看的,而韓國人逗比的愛國觀導致他們極為喜歡改歷史,而他們給自己的英雄高大上的同時,就非的踩中國幾腳,國內那真的是瘋了才會引進他們的歷史類大片,比如《鳴梁海戰》,創造了他們本國最高票房,而國外票房慘淡。至於其他大片,像漢江怪物,海雲臺之類的,放在韓國那是大製作,放在國際上實際上就那麼回事了。

今年的印度《摔跤吧,爸爸》取的如此高票房,除去影片質量之外,我認為還是因為很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印度人也是比較喜歡大團圓結局的,再加上各種鬧騰的歌舞,除去中國人慣例看不起阿三之外,印度電影真的極為適合中國人看,其實這幾年以來一直都很喜歡印度電影。

韓國電影最喜歡的就是反轉劇情了,這幾乎是韓國電影的必備,又特喜歡寫實,前面是喜劇開場,那麼結局必定悲慘的很。

第三就是市場的不同。

收入決定了電影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是比較大的花銷,尤其是電影是情侶或者幾個人看,那花銷就很大了,根據統計中國人一生就看25部電影,而韓國人電影票全國統一8000韓元,所以韓國只需要計算觀影人次就知道票房了。

從這點就決定了,中國人看電影的選擇趨勢,在自由市場上(不在春節檔期這類保護月),相對於90分鐘左右的國產片,除非質量好,否則會選擇120分鐘左右的進口片,同樣的,如果比較有好萊塢式的特效爆米花電影,也不會選擇只有故事的國產片或者韓國片,哪怕故事質量很高,說到底看電影是為了娛樂的,那麼爆米花特效大片就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韓國電影要是進中國市場,請幾個長腿歐巴和美女,拍點青春偶像喜劇,像盜賊同盟,票房估計都比鳴梁海戰強。


木榮雨北

韓國電影同歐美電影一樣,是電影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說到韓國電影,作為一個90後的我還是很認可的,從影迷的角度來看,獨具風格的韓國電影是非常值得廣大粉絲們追的,至於怎麼追,相較於對歐美電影的入坑不同,或許廣大影迷們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比較冷靜理智的方式來為心中的韓國電影打call。中國的影院裡為什麼有歐美片而沒有韓國片呢,或許是因為這個。

第一,電影是放給人看的,沒人看的電影放它幹嗎?一部電影放不放映的最根本原因是有沒有人看,或許會有其他原因有人看而不放映,但沒人看一定不放映,不用找其他理由了。所以為什麼影迷們不願看韓國電影或者說不願去電影院看呢。首先喜歡韓國電影的肯定還是有的,不然韓劇也不會盛行那麼多年,所以廣大粉絲們應該也是把韓國電影當作韓劇來看了,你會去電影院裡看韓劇嗎?除非是瘋了,或者錢燒的慌。其次,韓國電影以感情片著稱,我想這也是廣大粉絲粉的點之一,而這類片子是完全不同於歐美片子的,拋開歐美電影中打鬥特效的電影不說,就算是同類型題材的片子也不是適宜於在影院中觀看的。就拿愛情片來說吧,日韓系在全世界可謂是獨樹一幟,比方說我腦中的橡皮擦,當然歐美也有不錯的愛情感人電影,比如說泰坦尼克號,可兩個同樣是哭,有的就適宜於在家裡蒙著被子哭,有的就算在影院裡嚎啕大哭都沒事。再比方說韓國影片中非常有名的素媛,辯護人,熔爐,殺人回憶,七號房的禮物,新世界等,有的或許姑且可以在影院看,但有的還是粉絲們自己獨自品嚐吧。

第二,文化背景不同,中國有句古話叫文人相輕,歐美屬西方文化,而韓國和我們都屬東方文化薰陶下的子民,而文化的源頭在中國,往根兒上倒都是……一個祖宗。崇洋媚外姑且罷了,去給韓國人也奉上膝蓋那是萬萬做不到的。當然韓國電影能以東方獨有的含蓄風格做文化輸出是值得表揚的,所以粉絲們同樣也含蓄的在家中來表達自己的喜愛吧。

第三,或許是韓國無法真正地打開中國市場,當年韓國的電影市場同樣被歐美文化席捲過,是走過一段非常曲折的道路才到達今天韓國電影文化的得以立足。文化的發展也是有性格的,我們不可否認韓國電影是非常有可圈可點的地方的,但真要讓它同歐美影片一樣來分割中國電影市場,那麼的具有攻擊性和佔有慾,我想還沒有哪一部影片能做到這一步,還不說國產電影這兩年也在蓬勃發展。二來粉絲的未成熟,歐美已經有非常茁壯的粉絲軀體了,而韓國的電影也才是近兩年才被大眾認可,還處於成長階段,所以沒有形成健備的粉絲文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硯秋

盤點全球好電影,分享精彩瞬間

竟然這麼多人回答了這個問題,小指南也不囉嗦了,簡單又易懂的來說吧!

總結倆個原因

1.

中國每年進口大片是有名額限制的,這些名額分美國與非美國片。美英法等大片在國內只有中國電影集團與華夏電影發行公司有權利發行,其它民營的電影發行公司可以發行中小成本的外國電影,但是要提前申報,如果申報晚了,名額就沒有了,只有等來年。

每個國家必須對外國電影在國內上映做出配額的限制,從而來保護國產片與國家電影的發展。這與韓國好幾年前因為增加美國大片在韓國的配額率而發生的遊行與抗議是一樣的,你可以找新聞來看看。


2.

國內大部分都會選擇去看好萊塢大片,好萊塢電影一直都是影迷的最愛!



所以,一般只引進在中國口碑好的電影。歐美的也是一樣,比如變形金剛系列,漫威系列(鋼鐵俠,美國隊長,復仇者聯盟,無敵浩克等),DC系列(超人,蝙蝠俠)在中國有很好的口碑,中國就會引進,因為引進之後很多人會去看,票房有保證。像歐美的小眾電影中國也是不引進的。 對於目前中國上映的電影歐美的多韓國的幾乎沒有的現狀只能說對於韓國電影國人並不是那麼感冒!


在經歷了國內的重重審核後,符合要求的韓國電影還能剩下幾部?

希望小指南的回答能幫助到大家,喜歡的別忘點關注哦!拜拜~


精彩漫威

對於這個問題之前跟朋友也有聊到過,朋友認為是韓國電影大多表現手法和故事內容往往太過血腥,比如樸贊鬱的"復仇三部曲”就是最好的代表。

且不論他的這個看法正確與否,在我看來,這絕對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究其根本還是市場接納度。

雖然韓國電影早已自成一派,在國際電影領域也頗負盛名,甚至一度被國內很多觀眾認為甩國產電影一條街,但是與好萊塢電影比起來,還是要差很多。

這裡的差不是指電影藝術價值,而是它的製作水準,仔細看看你會發現,就算是好萊塢電影,真正能在國內收取高票房的基本都是大製作的爆米花電影,即超級英雄片或者未來科幻冒險片,以特效為依據。

一旦變成走心的,認認真真講故事的好片子,該跪還是得跪,比如去年上映的奧斯卡最佳男主獎獲得者卡西·阿弗萊克主演的《海邊的曼徹斯特》,以及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第一夫人》,均是票房慘淡。

韓國電影的製作水平絕不及好萊塢,就拿四年前的《鳴梁海戰》來說,講的是愛國將軍李舜臣打敗日本倭寇的民族影片,在戰爭的製作上絕對是花了大價錢,在泡菜國內的觀影人次達到1700萬,遠超《變形金剛3》。

但是在中國上映後卻是一如既往地慘淡。

還有一點,韓國電視劇和電影的界限劃分的很清楚,電影咖都是有實力但貌不驚人的大叔演員,比如宋康昊、黃政民,只有真的愛看韓國電影的觀眾才認識他們。

而中國觀眾比較熟悉的韓星大多是李敏鎬、金秀賢、宋仲基之類的韓劇男演員,他們很少會擔任大製作電影男主,使得韓國水準高的電影在中國並沒有很高的知名度。


銳影Vanguard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並沒有大家想想中那麼複雜,截止2016年,中國十幾年之間引進的韓國電影不超過30部,即便韓劇在中國如此火爆,為何還是難以在中國影院看到韓國電影呢?





據悉,目前內地每年放映海外影片的名額主要有34部分賬大片以及30部左右的批片,這些名額大多被強勢的好萊塢大片所佔據。相比之下,韓國影片的票房號召力並不顯著,每年勉強有兩三部上映,但是票房往往低於預期。比如,在韓國曾力挫《蝙蝠俠》的災難片《鐵線蟲入侵》,在內地的成績是705萬元人民幣;由《來自星星的你》的男女主角——金秀賢和全智賢2012年共同主演的《奪寶聯盟》,再或者曾創造過韓國的票房神話,作為分賬電影在中國內地上映後,票房成績僅為2179萬元人民幣。

在如今追求賺錢快準狠的內地電影市場,英文電影還是引進首選,韓國電影與歐洲電影、日本電影,甚至印度電影、泰國電影一樣,雖然近年來佳作頻頻,但卻只能是引進商眼中的“小眾群體”,每年亮相的機會寥寥。而且,韓國電影大多風格細膩,敘事上雖能夠引人深思,但並不符合目前中國影院主流觀眾的娛樂化訴求。所以,與免費的韓劇相比,韓國電影的風頭小了很多。

本來在14年底,韓國方面和中國廣電總局簽署了《中韓電影合拍協議》,根據協議內容,中韓合拍的電影將在中國享受國產片的待遇,不受進口片的影響,可惜韓國這兩年作死,因為種種原因,以至於廣電都下了禁韓令,所以如今在中國影院基本上不可能看見韓國電影了!


訫無雑念13458487

作為一個影迷,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偽愛國者走開)

1.韓國電影優秀的電影,通常伴隨著的是血腥、殘酷、灰色以及對民生、政府的抨擊和批判。這樣類型的電影,國內上映不砍個七七八八如何公映?

2.大部分人追捧的韓國電影,都是以劇情為主,如《殺人回憶》《追擊者》《新世界》《熔爐》等,不需要宏達的場面和極致的特效,享受的是跌宕起伏的劇情,感受的是主人公悲慘的命運和人性的掙扎與拷問。比如《大話西遊》《肖申克的救贖》,豆瓣評分那麼高,有幾個是去影院看的?並不影響影片的水準和高度。

3.國家引進的少,排片數量也不夠。

很多人動不動就抵制,既狹隘又幼稚。首先國家既然引進(不管是任何產品)韓國電影,都是基於大盤的統籌戰略思維考慮。如果我們今天抵制明天抵制,其他國家也紛紛抵制我們,就是好的結果了?放心,國家的大佬們比我們牛逼到上萬倍,看看中國這些年經濟突飛猛進,都是韜光養晦的結果。


小林匪盜

韓國電影給普通國人感覺就是什麼野蠻女友還有一下輕度色情的色情片,在網上下載量可觀但電影院沒看到有或者宣傳不到位。

還有就是幾年前有一個事情,韓國電視劇在國內火得不得了一塌糊塗,國內的幾個為數不多優秀電視劇在韓國也有超高收視率,結果韓國人就不幹了,禁止限制國產電影電視劇進口韓國保護本地市場,結果文化總局不是從包,規定你進口一部中國電視劇電影中國就進口一部韓國片,結果韓國電視劇突然消失在國人眼中,現在也只能網上看看了。

這叫自己傻逼自己知,活活丟了十幾億人口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