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正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匠人精神”,这个词变得离我们已经很遥远。

很多行业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剃头匠、铸锅匠、磨剪子戗菜刀、挑货郎...

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个时代,一群人的记忆……

剃头匠(2006)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人呐,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地走。

——敬大爷

慢慢悠悠,先用温水把肥皂水泡开,再拿小刷子一下挨一下把头脸刷遍。

头发胡子湿过之后软化了,抄起剃刀,在一条粗布条上来回一荡。

左手扶头,右手刀落,一刀挨一刀地剃,刀锋划过发丝的唰唰声。

头剃完了,接下来刮脸。

小刷子在肥皂水盒里一蘸,在脸上一转一抹,涂匀抹遍,再次抄刀在手。

刀锋在脸上唰唰而过,胡子和脸上的油泥都被剃了下来,刮过之后,皮肤似乎变得更加细腻。

脸刮完了,他把白毛巾往水盆里一浸,提出来,再一点点把头脸擦净,将睡过去的顾客摇醒,

一照镜子,整个人精气神顿时焕发出来,跟刚走到剃头挑子边上来时判若两人。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剃头的敬大爷,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影片在北京什刹海的胡同里拍摄,片中主角剃头匠敬大爷由九十三岁的靖大爷本人出演。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其他大都由本人或从敬老院里选的非职业演员担任。

说是电影,但其实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靖大爷是老北京,出生于民国2年,理发一理就是几十年,经历了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

九十多岁的人生,服务过不少人,上至王公贵族、军阀、富商;

下至街坊邻居、平民百姓。在他眼里一视同仁都是客人。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时间一点点流逝,虽然敬大爷的身子依然硬朗、手艺依然高超。

固定要他剃头的老主顾就那么几个,敬大爷专门在日历上勾出要出活的日子。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他的那些老主顾也都都一一离开了人世。

到这个年纪,死亡变得不那么让人恐惧:

“走了400多了,我都给他们数着呢。”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老米也是敬大爷的朋友,由于儿子长期在外工作,很少有时间回来照顾父亲。

再赶上老米身体情况欠佳,反而家中的黑猫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亲人。

只有每次敬大爷来给他理发的时候,才是他感觉到浑身舒适,利利索索的时候。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敬大爷经常劝他:

“要换件衣裳,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不能因为老了就不动弹了,要常出去走走。”

某日,敬大爷同往常一样前往老米同志家中,为他放睡、理发。

却发现老米已经去世,却无人知晓。

尸体从他眼前被抬走,他坐在老米家门口,看着那只黑猫,久久没有离开。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古旧的小四合院、古旧的时钟、古旧的剃头刀和一个衰老的理发匠。

城市正在急速的迈进现代化,那些悠久的传统日渐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

一些约定俗成的老规矩也在被打破:

爆肚张家的门店,为敬大爷留了一个专享座位,只要敬大爷去吃,那个座位就是他的。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可无奈有时候还是会有年轻人“霸占”座位,并且不听解释,就是不让位置。

敬大爷遇上这种情况却从来不生气,他会选择打包带回家吃,仿佛所有的争吵喧哗都与他无关。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剃头、爆肚等等这些悠久的传统手艺,慢慢在现代社会里失去传承;

老北京的老街老房子也逐渐被新鲜光亮的摩天大厦所取代。

老北京人朴素淡然的价值观,也在现代的都市的拜金欲里一点点消亡。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赵大爷的儿子来到敬大爷家中,原因是赵大爷不让别人给他剪头发。

无奈之下,只得接敬大爷去自己家中,为父亲剪发:

“哎呦,别说您不愿意去了我也不愿意来啊

就这么远的路,剃个头还不够我这油钱的呢。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敬大爷的老朋友、老顾客越来越少,每天的时间越来越多。

身份证换二代的了,那个陪伴了一生的座钟也先于主人被时间侵蚀了。

但是敬大爷依然还硬朗的活着。

每一晚他独自睡去,清早再独自醒来,然后深深叹口气:日子还长着呢。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依旧坚持每天蹬着三轮车去给别人剃头、放睡,依旧平凡又伟大的坚持靠手艺吃饭。

“少给子女添麻烦,他们也不容易。”

敬大爷打电话到殡仪馆,为自己将来的后事做准备。

电话那头传来热情又不失礼貌的介绍:要服装、遗像。500字的生平简介...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剃头匠》的电影镜头真实而庄严。

有这样一种说法,那一代的中国人,是没有故乡的。

小时候上过的幼儿园,走过的街道,第一次去的电影院,疯闹的操场,都不在了。

也没有人用镜头记录下来这一切,它只留在了我的记忆中,甚至一张照片都没有。

最后一个苍白的拆字,又会拆掉多少动人的故事。不为人知。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人情冷暖,一双苍老的眼睛看遍,永远是岁月的波澜不惊。

生命的智慧到了最后皆在于——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什么事儿过去就忘,不记得。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人世间的道理,本是这么简单。然而人总是迷失了自我,寝食难安。

张爆肚的孙子没继承家业,去学了画画。敬大爷给他做模特,他说:

“这张脸内容太丰富了。”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敬大爷随身带着梳子,人活一辈子,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这叫体面。这是对生的尊敬。

“我都给他们记着呐。四百多了...”

陪伴自己的人日渐走远,生命终是孤独,然而却没有随便丢弃的理由。

敬大爷独自对着相册说话,独自录音讲自己的生平,最后却被猫把刚录好的磁带弄坏了,那就算了吧。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人终究留不下什么。

当了爷爷的儿子,在父亲眼里也总还是孩子。

敬大爷依然不忘絮絮叨叨的说他儿子,听他的抱怨一言不发,拿出钱给他:

“买点儿好药,别总对付。天冷,穿厚点...”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电影遵循了强烈的纪实风格,并且刻意淡化了故事情节,而是以一种散漫的行文结构——

以靖大爷的生活碎片串联起整个影像。

虽然有诸多的“不讲究”,但是真实和平淡却远远胜过了繁复精巧的修饰,

破除了各种讲究,以最原本的影像去返璞归真的记录表现,以最基本的生活化的表演来打动观众,

虽然小、虽然单薄、虽然简单,但是温暖真诚。

这部9.1分的神作,已成绝响

古老的北京城,夕阳西下,被染上金黄色的皇都。

镜头中的那份庄严让人肃然起敬这是一场庄严的送别。

那些日渐逝去的文化,记忆,生命。

值得我们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