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要丧,保持围笑

清明不要丧,保持围笑

清明习俗:插柳条、吃青团、坟头蹦迪扫墓、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

这三个节日一般集中在农历三月上旬

上巳[sì]节在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纪念黄帝诞辰。既然是中国古老节日之一,在古代节日中也是全能选手:上管妖魔鬼怪,下管男欢女爱,专怼不人不鬼,主治不孕不育。

此节主要活动之一是招魂辟邪,传说柳条自带驱邪功能,成为招魂的重要装备,所以这天人们会折柳、编柳条并戴在身上。除了招魂辟邪,大家还会在巫师的带领下洗冷水澡。这项大型露天群体混浴堪称古代非诚勿扰牵手平台,古代几乎没有催婚大概因为这个保留节目吧。据说汉武帝年轻时都曾在上巳节不要龙脸公然迷信求子。

清明不要丧,保持围笑

在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中途饿晕,介子推果断把大腿肉割下来供他食用(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dàn]君”)。重耳成为一代明君后介子推却带着老母亲归隐深山,于是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报答当年火腿之恩,却不料把介子推母子烤熟,遂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这段时间都不准玩火,饭也只能吃冷的,于是有了寒食节。

人们刚欢送过热闹又臭不要脸的的上巳节,又苦兮兮的吃了几天冷饭,心情高低起伏如同来了大姨妈,于是干脆利用这沉重的心情纷纷去扫墓,习惯成自然,自然就变成了规矩。既然心情如同来了大姨妈,于是以纯爷们曹操为首的反寒人士不乐意了,直到唐代寒食节才被正式列入为时三天的法定节假日:大寒食、官寒食和小寒食,第三天即为清明节。

清明不要丧,保持围笑

由以上推论,得:105+3=108。

清明是在冬至后的第108天,但当时还不是个节日。古代祖宗们既比现代人开明又比现代人更及时行乐,在那时,祖宗们只愿欢庆上巳节,寒食节都假装不曾认识,厚着脸皮一笑而过。

到了土豪时代唐代后,前卫的唐朝人巴不得多几个节日以供彻夜轰趴,过完上巳节都打上鸡血继续发挥余热。现代网民最多只敢打嘴炮要在仇人的坟头蹦迪,而唐朝人可能上一秒纪念先贤哭到狗带,下一秒放浪形骸跳起freestyle点起蜡烛battle到天亮。

清明不要丧,保持围笑

到了宋代理学崛起,以朱熹为首的贞操烈士纷纷唾骂人们不应在纪念先祖的节日上如此臭不要face。上巳节从此没落,清明结合了插柳、扫墓和踏青的中心思想,又成了一个很忧桑的节日。

清明不要丧,保持围笑

清明节作为各种聚会的前奏,为了迎接五一各种老同学、老同事的花式炫富,你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反击呢?

清明不要丧,保持围笑

识别二维码,请选择

A:一夜暴富

B:低调土豪

C:数钱到抽筋

D:手慢悔到哭

清明不要丧,保持围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