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甲殼蟲1

元稹的這首詩,完整是這樣的: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據說這首詩是他寫給他過世的夫人的,他夫人29歲就去世了。這首詩的意思是:曾經見過大海的人,再也很難有什麼樣的水面可以讓他為之震撼、為之留戀;沒有見過巫山神女所幻化的雲和雨時,也沒有什麼雲能夠再讓他欣賞、歎為觀止了。“取次花叢懶回顧”說的是,從此他即使走過花叢、走過眾多的美女之間,也懶得回顧一下、多看一眼。這樣的狀態一半是源於他開始走上修行之路,修佛、參禪、悟道;一半是源於夫人你呀!這便是最後一句“半緣修道半緣君”。

萃辰天心書院印竹、印安老師的《如是我說》對於“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有過一次這樣的對話:

印安說: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唐代詩人元稹的愛情名句。如果用此句來形容一種生命的高境界高品格,將同樣貼切!

印竹說:
元稹的這兩句話,對愛情而言是不將就;對事業而言是不自大;對人生而言是不流俗。有此三不,生命自然是高境界高品格!

這首詩讓我想起《何以笙簫默》這個小說中一句經典的臺詞:“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而我,不願意將就。”這是小說中的男主人公面對他的愛情所發出的宣言,與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是後者是直白的直接描述,前者則意境深遠,給我們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

當我們見過大海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太過自大。因為海的遼闊讓我們的視野也變得更加寬闊,我們不會再因為有一點點的成績就盲目的自大。遊於聖人之門就更是覺得我們很難開口說話了,因為該說的話聖人幾乎都已說盡了,而且那志趣之高遠、境界之高尚更是讓我們歎為觀止,覺得我們的言語變得很輕很輕,與聖人所揭示的終極真理比起來,我們會感到汗顏!

這便是當我們有了更高的目標參照標準後,我們的生命格局也會跟著提升。無論我們遇見的是愛情、是事業的典範,還是生命的導師,都會讓我們的愛情、事業及人生從此有了更高的境界和品格。這便是這兩句話給我們最真實的意義所在吧!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如是我說》是萃辰天心書院兩位極具智慧的老師的對談,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


萃辰天心書院

唐代詩人元稹為悼念亡妻寫下的這首《離思五首·其四》,詩的前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佳句至今為讚美情人間的恩愛。

表達戀人對感情的忠貞和思念而廣為流傳。

不同於其他詩人的悼亡詞,這首詩給人最大的感覺便是抒情有格調,言情而不矯情,明豔而不庸俗,悲情而不蒼涼。


這首詩詞采用了“索物以託情”的比興手法,而我們最熟悉的這兩句話,是從《孟子盡心》篇中的觀於海難者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發展而來的。


而這兩句話意思便是,一旦經歷過深廣無比的滄海和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其他任何的雲水都闇然,再難使我心動,就如同詩人見到妻子韋叢之後,再也無法動情於她人一般。

元稹將滄海和巫山之雲暗喻夫妻之間的情感,可以說極為絕妙,不但體現了詩人對妻子的思念,同時也表達了兩者感情的深厚,美妙,和無與倫比。

宋玉曾在《高唐賦序》寫過: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

由此可見,滄海和巫雲,在其心間不僅是大而美的,更為之雲水之最的體現。

除此之外,在本詩的後半句,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更是體現了作者對於妻子的態度和當下對待世間其他誘惑的心性,意為雖然常在花叢裡穿行,卻毫無欣賞之意,一半是為了自己的修德,一半則是因為放不下心中思念的你。

自此,對於世間紅塵再無眷戀之心,專心修德寄託思念,這般情深意重,彼此間穿越生死的虐戀,以及如此宏大而深沉的廝守,是很多人難以想象,這也成就這首詩和作者在當時的地位。

如今,人們時常會期待另一半對自己的感情專注或表達自己對感情的忠貞不渝時,總是喜歡借用 曾經滄海難為水的這一名言。

但殊不知寫出這句驚世之作的 元稹並不如他的詩那般專一深情,反而是現代人眼中地地道道的渣男。

可以說,作者的感情生活十分複雜,在與髮妻婚前,就曾與其他女子私定終身,但誰知進京之後,為了自身的前途娶了當時朝廷三品大官韋夏卿的女兒,也就是作者的妻子。

更為讓人難以理解和忍受的是,他在妻子沒有去世時,就與薛濤同居,然後妻子韋叢去世以後,也並沒有和人們預料的那樣與薛濤長廂廝守。

反而在幾年後,離開了她,還娶了小妾,沒過多久又正式娶了裴氏為妻。

可以說在元稹的情感生活裡,沒有哪一段是從一而終的,更沒有如他所說的那般心如止水。

不過在他盛產的大量詩詞中,卻有不少他妻子的影子,或許無論多麼濫情,至少妻子韋氏在他心中是有相當高的地位的

雖說行為與詩詞描繪的情感有很大出入,但這並不影響這首詩在人們心中的美好。

期望所有喜愛此詩的有情人都能終成眷屬,也希望這般矢志不渝的愛情能夠永世長存。


有書共讀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詩,十四個音節,千百年來擊中太多人的心。縱觀唐代詩人元稹的創作生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已經是他的藝術巔峰。如果沒有極深的真情實感,斷然不會有這樣的穿透人心。

這兩句詩出自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全詩如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因為太過有名,千百年來廣為傳頌。

但問題是,它到底是寫給誰的?有人說是寫給妻子韋叢,也有人說是寫給初戀崔鶯鶯。真相,到底是什麼?

一切都要從元稹22歲那年說起。那年元稹見到17歲的表妹崔鶯鶯後,動了心了,赤裸裸的表白情詩一首接一首,但漂亮聰明的崔鶯鶯,就是默不作聲。

實在沒辦法了,元稹於是乾脆一哭二鬧三上吊,放了個絕食一週的大招——決心如此之大,女孩子哪能受得了這樣的攻勢?

崔鶯鶯終於回覆了一首約會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一開始還半推半就,但因為有丫鬟紅娘的牽線搭橋,兩個人很快把該辦的事都辦了。

這樁不倫之戀是來得如此艱難,所以也就不難想象兩人當時海誓山盟、死去活來的情形。正因為來之不易,元稹對這份愛,也就極為珍視。

然而,崔鶯鶯的家庭並非官宦之家。

對唐朝文人而言,科舉功名才是他們一生中最大的事。再加上當時文人士子都有和高門大戶聯姻的風氣,元稹最終忍痛割愛,另攀高枝,娶了權貴之女韋叢。

拋棄摯愛是殘忍的,對於自己而言,同樣痛苦不堪。崔鶯鶯後來自認眼瞎另嫁他人,元稹竟然還以表哥身份去主動相認,結果可想而知,紮實地吃了碗閉門羹。

時光遠去,久久難以釋懷的元稹把所有的情感都聚集在筆頭,寫成了足以使他文名不朽的作品——《鶯鶯傳》。想都不用想,如果沒有長時期繾綣難忘的情懷,元稹不可能寫出這麼有感染力的作品,畢竟它還是著名戲劇——《西廂記》的前身。

元稹對崔鶯鶯始終舊情難忘是真,那麼他對韋叢呢?

雖然是為了升官發財而娶韋叢,但不能說元稹對韋叢沒有感情。官二代韋叢本來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嫁給元稹之後,雖然每天縫衣下廚,清茶淡飯,但從無怨言。

所以,元稹也是各種寫詩來秀兩人的恩愛,其中就包含了著名的《遣悲懷三首》。據統計,他有可能是古人中寫詩給妻子最多的一位,而且還經典名句頻出,比如: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又比如:“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我們明顯看到,元稹最高水平的愛情婚姻詩,幾乎都是與崔鶯鶯和韋叢有關。

對崔鶯鶯念念不忘,於是有傳世的《鶯鶯傳》。對韋叢情意深重,於是有不朽的《遣悲懷》。所以,幹嘛分得那麼清?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我寧願相信元稹在吟誦詩句時,腦海既想起了亡妻韋叢,也閃過了初戀崔鶯鶯的樣子。

女人要求男人專一到老沒錯,但現實,卻常常事與願違。

如果所有男人都可以把前任忘得一乾二淨,那麼這世上,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掙扎糾葛與分分合合。

你說呢?


舍爺說歷史

“曾經滄海難為水”當然就是一句震撼人心的詩句,關於一段不能忘懷的愛情。

我就知道有人開始要扔鞋扔爛番茄了……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出自唐代詩人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

全詩為: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本詩是元稹的悼亡詞,元稹寫過多首悼亡詩,其中指向性更明確的其實是下面三首《遣悲懷》:

【其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其二】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其三】
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讀這三首詩時候的感情,其實好多朋友都發生了多次遷移。往往初讀涕泗交下,後來略為了解元稹的生平,且不論其政治品格且,以私德而論,則元稹於崔鶯鶯始亂終棄、文過飾非,輕薄蕩子四字無所逃於斧鉞——《西廂記》的前身《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正是元稹的作品,其中的張生的原型就是其本人;於妻子韋叢則不免攀龍附鳳、輕諾寡信,知道了人物背景再去讀他的悼亡詩,完全不就是俺們東北這旮沓說的胡扯六拉嗎?

模仿新版《智取威虎山》中崔旅長的臺詞風格……一個字,元稹的詩很動人,但每次想到他就是張生這樣的渣男,也是夠了。

當然,在後世的《西廂記》中,張生不是渣男,他去長安應考,只是因為鶯鶯的母親鄭老夫人是宰相的遺孀,家族“三輩不招白衣女婿”,自然看不上張生這樣的寒酸書生,給出一條去考狀元的出路,已經是把你當做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或者還期望看到你納斯達克敲鐘的那天,雖然刻薄,其實已經是天大的妥協。

而《鶯鶯傳》中,鄭老夫人卻是非常積極主動的,甚至鶯鶯不願出來見張生她還生了氣,種種跡象顯示,老婦人分明是有意將女兒許配張生的。老夫人有意,紅娘帶回的信息又是暗示求婚,但張生卻深情款款說了自己的愛慕,但就是不接這茬。

也就是說,在《鶯鶯傳》中張生,也就是元稹,從一開始就抱定了只求愛不求婚的宗旨。

納尼,連始亂終棄都不是,這麼渣?

其實,《西廂記》作者的視野和立場已經受到宋元以降白衣可取卿相的科舉文化影響,雖然表面上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佳話,實則是書生逆襲娶白富美的故事。

而在《鶯鶯傳》的張生(元稹)時期,他雖然出身貴族,但已家道中落,必須通過婚宦二途而上位——元稹已經考取了明經,沒有走逼格更高的進士一路,已經有點輸在起跑線上了,再娶了可能家世只是縣丞的崔鶯鶯,基本上就GMAE OVER了。

婚而不娶名家女,仕而不由清望官,在唐代為社會所不齒,對元稹並不能要求他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是的,崔鶯鶯最初的形象不是相府千金,甚至也不姓崔。

陳寅恪先生說起真實身份可能只是飄零的妓女,那是過分了——陳師本人其實也不確定;

但崔鶯鶯不是出自禁婚家高門博陵崔氏,或無所疑。元稹對她的態度,從時代的普世性看無疑是渣,卻不違當時禮法。

再看元稹悼亡的對象,韋叢,為當時太子少保韋夏卿之幼女(即“謝公最小偏憐女”),二十歲時下嫁元稹,其時元稹尚無功名,婚後兩人頗受貧困之苦(貧賤夫妻百事哀),而她無半分怨言,元稹與她兩情甚篤,韋叢卻在二十七歲時不幸死去。從元稹寫給她的詩篇,包括《遣悲懷三首》,《離思五首》(上引是其中第四首)、《六年春遣懷八首》等,我們可以想象韋叢是一個賢淑美麗的女人。

年近半百,看慣世事,對元稹的觀感或許也不那麼憤激了,年少時的輕薄放蕩,悼亡後的軟玉滿懷,和那個時刻的愛和悲傷,或許並沒有什麼根本性的矛盾——

這不是說我吊馬子大寶劍但我還是一個好丈夫,而是,

詩品人品憑君議,此時此地難為情!

年輕時候的韋夏卿作為角色,在另一部著名的唐人傳奇蔣防的《霍小玉傳》中出現過,他雖然是李益(即拋棄霍小玉的男一號)的朋友,卻給了李益一個

“忍人”的評價——你丫也狠得下心!

後人頗為好奇韋夏卿對自己這個(對崔鶯鶯而言)也是“忍人”的女婿會怎麼看?

這還真不知道,不過,不是韋叢是怎麼看是最重要的嗎?

就醬,下一題。


談古論金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全詩來說,斷章取義不能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寫詩的目的,毛主席曾說過,詩言志,就是這個意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巧比曲喻:用水、用雲、用花比人。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曾經滄海難為水”,暗喻,是從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的。


曾經觀看過茫茫的大海,對那小小的細流,是不會看在眼裡的。意境雄渾深遠。

“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宋玉《高唐賦》裡“巫山雲雨”的典故。除了巫山上的彩雲,其他所有的雲彩,都不足觀。

妙用“朝雲”典故,比心愛女子,除此女子,縱有傾城國色、絕代佳人,也不能打動他的心。感情熾熱,又含蓄蘊藉。

取次花叢懶回顧,是用花比人。半緣修道半緣君,揭開謎底,看破紅塵,餘生修道。比喻,曲折地表情,層層遞進,結句畫龍點睛,審美價值極高。


詩人運用“索物以託情”的比興手法,“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難為”“不是”,誇張,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他更美好的!


老教師縱觀天下

“曾經滄海難為水"語出《孟子 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原文為: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 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 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 也,不成章不達。”

這句話的意思是,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 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便難以被其它 水所吸引了;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 了。觀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觀看它壯闊的波瀾。太陽月亮有光輝,不放過每條小縫隙;作為流水這個東西(事物),不把坑坑窪窪填滿不向前流;君子立志於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達。"

也就是說,"觀於海者難為水",只是一個引子,其目的是為了引出“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這就類似於《詩經》中的起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朱熹《詩集傳》)。

“曾經滄海難為水"被人們所熟知,是因為唐朝的一名知名詩人元稹。他在《離思五首·其四》中寫道: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曾經見過滄海之水,深廣浩渺,其他地方的水,就難以引起我的興趣;曾經在雲蒸霞蔚的巫山留戀,其他地方的雲,就太過普通,毫無興致。這兩句詩的基本意思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曾經見過的都是世上無雙的美景,這是一種隱含的高度褒獎、誇讚,雖不是直抒胸臆,但內心的感情天平,其傾斜程度可想而知。
但要真正理解這句詩的含義,但看字面上卻是不行的,還要與詩人的人生經歷以及詩歌的寫作背景結合起來。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出生於長安靖安坊祖宅,唐朝著名詩人。曾任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後以御史身份出使蜀地,工作娛樂兩不誤,得以見到傾慕已久的被稱為“蜀中四大才女”的唐朝著名中生代女詩人薛濤,兩人年齡相差十歲,但一見傾心,再見傾情,竟然如熱戀中男女,“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見薛洪度《池上雙鳧》),就是薛濤對那段甜蜜時光的浪漫回憶。但用現在的話來說,元稹就是一個“渣男”,他腳踏幾隻船,並有過移情別戀的經歷,他所寫的《鶯鶯傳》,張生就是元生,也就是他本人。後來,他拋棄了鶯鶯,娶了三品大員韋夏卿十九歲的女兒韋叢為妻,後韋從亡故,元稹便寫下了《離思》五首,以悼亡妻。從這個角度而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見雲”自然就指的是“自從認識了韋從之後,天下就沒有能讓我心動的女人”,所以,這首詩,包括其他四首《離思》,其實就是愛情詩,是一首情真意切、情意綿綿的悼亡詩。只是,結合元稹的經歷來看,不是“才曾經滄海難為水”,而是“曾經滄海處處水,除卻巫山到處雲”,因為,韋從還在病榻之上,他就與薛濤在成都同居;而離開成都後,他不顧薛濤的痴情,早又娶小妾、續正室,小日子那是過得紅紅火火。

至於今天之人讀詩,既需要了解使人經歷與創作背景,卻也不能拘泥於此,因為語言隨著時代的發展,必然會被賦予新的含義,有的可以固化下來,有的卻早已面目全非,。今天的這句詩,大多用於表達感情,特別是男女之間的愛情,但適用範圍有不斷擴大之勢,如你去遊覽了某個地方之後,你可以用這句詩來變大你對那個地方風光的鐘愛;你聽過某個報告,你也可以用這句詩來表達你的欣賞;就是你吃過什麼菜、喝過什麼酒,讀過什麼書,都可以用這句詩來表達,其意義,早已大大擴大,可以用於生活中的各個環節。

一代渣男,也是一代才子,創作初如此具有恆久生命力的詩句,我也是醉了。





三水三心

這是唐/元稹著名的愛情千古名騙!於情騙己騙女人騙後人!就是騙不了白居易!

全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前句出自《孟子·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的巧用,後句意出宋玉《神女賦》"巫山雲雨"的妙譯:曾經到過滄海,他處之水不足為奇;見過巫山之雲,他山之雲不值一顧。後人引用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

全詩《離 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釋義:“見過洶湧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除了巫山彩雲,別處的雲就相形失色。每次經過花叢,懶得回頭一看,半是因為修道,半是因為想你。”

其中:“海水”、“巫山雲”指代自己的愛妻韋叢,其他的“水”和“雲”指代世間其他的女子,即:自從我遇見了我的愛妻,覺得其他的女子都不入我法眼,體現出作者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全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後人用以表達對生命裡最美好事物的懷念及表示對後來事物的黯然失色感。常表示事業下滑或後續感情生活的悲哀

此為悼念亡妻韋叢之作。作者運用“索物以託情”的比興手法,以精準的詞句"唯為水","不是雲"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信步花叢"懶回顧“無心眷顧,表達了對亡妻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但綜觀其人行"曾經滄海難為人”不過就是一個無恥文人華麗的"皇帝的新裝"而已!

薛濤,東川校書郎,在浣花溪畔制箋、寫詩,有“詞翰一出,則人爭傳以為玩”之盛,名滿天下。元稹除了是《鶯鶯傳》編劇導演和主演之外,他還是當時元白詩派的主力軍。所以,兩人未謀面而稔熟!於是乎在薛濤的同事撮合下,薛濤梓州會元稹。初次約會,一待就是三個月,故事的發生和場景,千年以後,令人遐想。此時的薛濤,經歷韋幕榮光、兩次罰邊、韋皋之死、劉闢叛唐,不管和大家閨秀韋叢比,還是和元稹在風月場所見到的其他女子比,肯定都別有風致,不論人還是詩。薛濤《四友贊》據說寫於這次約會期間:磨潤色先生之腹,濡藏鋒都尉之頭。引書媒而黯黯,入文畝以休休。 四友,即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薛濤各以一句詩描摹它們各自的特點,筆、墨、紙、硯這四個傢伙,在薛濤詩中顯得莊敬肅穆,很有震懾力,以文筆真功夫折服了元稹。

《好時節》由此而生:"身騎驄馬峨眉下,面帶霜威卓氏前。虛度東川好時節,酒樓元被蜀兒眠"。 “卓氏”即卓文君,將薛濤喻為卓文君是元稹詩歌裡反覆使用的,雖然元稹謙稱"虛度東川好時節",然字裡行間得意炫耀之情溢於筆端,她可是盛名之薛濤!此時愛妻韋叢正病重臥床!?

東川初逢之後,元稹被召回京,接著被貶洛陽。期間他的妻子韋氏去世,他納了一妾安仙嬪。安仙嬪也是短命,繼而又被貶到江陵。元稹正處喪妻喪妾,兒女們嗷嗷待哺,正是需要安慰的失意中年人生。薛濤對這一切肯定知根知底,她再也不想錯過。元和九年春,薛濤由成都赴江陵再會元稹。距元和四年初次見面(傳說此後薛濤創制了"薛濤箋"專用與元稹傳書),歷時有約五年。經歷詩歌傳書中的“以夫婦自況”,此次到江陵,薛濤內心必定充滿期待。比起董小宛收拾包袱,對冒闢疆窮追不捨,從東追到西,從西追到東,那種死纏爛打、不屈不撓的精神,薛濤還差得遠,但這一次的江陵之行,卻最為漫長艱辛。根據資料,薛濤去江陵的路線是順著長江而行,遊歷了沿途的名勝古蹟。江陵再會時短,其結果同樣令後人遐想!

從薛濤歸去後的詩中可以看出,薛濤並不快樂,而且是帶著元稹的承諾離開江陵的。或許元稹一直把薛濤當成自己的備胎,尤其在妻妾都離世的這段空窗期內,薛濤又千里之外趕來投懷送抱,但這承諾的勉強和敷衍,薛濤以戀愛中人的直覺不難察覺,回到成都後,薛濤無心其他,專心等待來自江陵的消息,在等待中,每一天都變得漫長、沉重、壓抑,生活已成為一種煎熬。

元稹經江陵貶謫之後為了仕途而娶了世族之女裴淑,而後春風得意入翰林為中書舍人承旨學士。此時,元稹又想起了遠在四川的薛濤,乃詩寄贈薛濤:"錦江滑膩峨眉秀,幻出文君及薛濤。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紛紛詞客皆停筆,個個君侯欲夢刀。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 你媽文人能辭,吃了碗裡想逮野外的!煙隔數載,讀到元稹贈詩,薛濤想必五味雜陳吧。從江陵回蜀途中,三峽孤峰絕岸、壁立萬仞間的煙、霧、雨、淚,漫天飄散,再一次呈現在眼前。如今七年過去,兩千多個日夜的思念,最終化為顫巍巍的兩個字:"微之"(元稹字)。真是千言萬語盡在其中。此後822年

元稹當上宰相。不久又被貶為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據說元稹的越州時期,元稹又想起兩度約會期間與薛濤的種種浪漫,想起薛濤去江陵看他而他的絕情和敷衍。又挑起了元稹發賤的熱情,傳說這當兒元稹計劃著入蜀,去看望薛濤或者娶薛濤。卻又殺出一個風情萬種的劉採春!一下澆滅了獵舊念想!

恰在元稹和劉採春的緋聞鬧得甚囂塵上時,遠在成都的薛濤,收到來自白居易的贈詩。“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風猶隔武陵溪。”,意思是勸薛濤死了這條心,因為無論如何,她和元稹都是沒指望的了。薛濤和元稹再無聯繫,薛濤早已默認這段感情已到尾聲,但若一個旁觀者再次站出來,鄭重地勸她放棄,好像她還沒放棄,還在痴望中,還等著別人施捨愛情,而這個多事的旁觀者還又是元稹的好友,這其間的微妙和隱隱的攻擊性,是既讓人羞恥,又讓人憤怒的。薛濤唯一能做的便是,繼續,堅決,永遠,保持沉默。此時,薛濤44歲了。與元稹十多年的感情糾葛,從青年時期持續到現在,終於徹底地畫上了句號。

所以,欣賞元稹的離思/悼亡妻中"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名句之後,先回看娶妻前:先是沾辱表妹崔鶯鶯而始亂終棄借大家閨秀韋叢上位。之後又自作的《鶯鶯傳》便是其低下德行的自供狀!妻亡勾引著薛濤又娶裴淑上位!《好時節》情調之低下,詩品之卑劣,情感之平庸,道德之倫落披露之至!所以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元稹對亡妻的忠貞恪守和愛不另與的最大謊言。《鶯鶯傳》和《好時節》更是其本人口是心非眠花宿柳,到處留情的佐證!

所以對元稹的綜評就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而且這流氓還忒有才華"!


問道凡夫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為君。

——唐•元稹•《離思》


此詩的本意是說,歷經過滄海的人,再看其他地方的水,就再也難以認為那是怎樣值得一看的水;看過巫山的雲之後,除了巫山的雲,便覺得其他地方的雲,看起來都不是怎麼美麗的雲。因為舊情難忘,而無法再愛上其他女人,也無心再追求一段新的戀情。即使從成千的美女群中走過,也懶得回頭看她們一眼,固然一半是為了修道,一半卻全是為了伊人你呀!


文化傳承,詞意擴張,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先賢孟子境界的延伸寫。《孟子•盡心篇》中,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 也,不成章不達。”——見到最大最美的事物之後,其他的都不足為觀也。“難為水”——很難認為一般地方的水,是壯闊可觀的水。“不是雲”——不是怎麼美麗可看的雲。


元稹的這首詩,是寫他對亡故的愛人韋叢刻骨銘心,永遠無法忘懷的迷戀痴情。戀痴情深,即使有再美麗的女人,在他眼裡也比不上他的故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此名句中的“雲”與“水”,後來也拿來當作所向往、憧憬、追求的美好理想。一往情深,舊情難忘的人,都常用這一名句,抒發深厚的感情。“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高大上的事物,懷抱遠大理想的人,對於一般浮名虛譽,不再有什麼惦念了,執意於遠方的境界。

行文至此,一個畫面浮現心田:《唐代詩歌選講》的課堂上,我對“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中,“難為水”,“不是雲”的提問,王老師旁徵博引,聲情並茂地解讀……時過三十多年,先生的諄諄教誨,依然在心,先生和藹可親的音容笑貌,永駐學生心中!可惜您曾經很看好的學生,此後碌碌無為,辜負了恩師的期望!汗顏😓


曾經到過滄海,看到別處的河流哪裡還能稱為水。全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

“曾經滄海難為水”可以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曾經滄海,謂已曾經歷過滄海多變的世道。比喻世事變遷之巨及經歷之多,眼界非常開闊,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裡。出自《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為水。”唐元稹《離思》詩之四。

(元稹zhen(三聲)《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此為元稹悼念亡妻韋叢之作。


摘自百度:

韋叢,元稹,愛妻,為當時太子少保韋夏卿之幼女,二十歲時下嫁元稹,其時元稹尚無功名,婚後頗受貧困之苦,而她無半分怨言,元稹與她兩情甚篤,卻在二十七歲時不幸死去。元稹寫給她的詩篇有《譴悲懷三首》,《離思五首》、《六年春遣懷八首》等等,可以說篇篇都感人至深。我們從這些詩篇裡可以想象韋叢是一個賢淑美麗的女人。

附:元稹《離思(全五首)》


元稹《離思(其一)》
自愛殘妝曉鏡中, 環釵漫篸綠絲叢,
須臾日射胭脂頰, 一朵紅蘇旋欲融。


元稹《離思(其二)》


山泉散漫繞街流, 萬樹桃花映小樓,
閒讀道書慵未起, 水晶簾下看梳頭。


元稹《離思(其三)》
紅羅箸壓逐時新, 吉了花紗嫩麴塵,
第一莫嫌材地弱, 些些紕縵最宜人。


元稹《離思(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離思(其五)》
尋常百種花齊發, 偏摘梨花與白人,


今日江頭兩三樹, 可憐和葉度殘春。


異趣動漫

曾經滄海難為水,真正的意思到底表達的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必須從元稹的《離思》說起,這首詩是其系列中的第四首,全詩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據考研,這首詩是為悼念元稹亡妻韋叢所作。元稹運用“借物託情”的比喻手法,以瑰麗不輕浮的摯誠情感,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

現代人也可以用這句詩比喻見識多廣,經歷豐富。一個經歷過無比深廣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的眼球了。除了雲蒸霧繞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全都黯然失色。

現代人也可以用這首詩比喻女人的美麗天下無雙。見過天下最美麗,最優秀的女人,其他女人就引不起他的興趣了。正是見過大海和巫山,別處了河溝和雲彩就難以入眼了。

曾經滄海難為水,是事實、滄海之大,但難溶入半點之外水也。除卻巫山不是雲。巫山乃為山也,在山裡的是霧氣,就算把整座巫山搬走也是霧也,而不能成雲也,巫裡心裡是霧也。取次花叢懶回顧,已有選擇了,何必自作多情也。半緣修道半緣君。想透了世間紅塵欲世之事,放下執著,半路人生悟道而修道也。是屬於人生中世事變幻的坎坷轉折點,使人明悟該走什麼的路,只有你自己決定了。

當你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磨鍊,什麼江河湖泊在你的眼中已經不是水,而是一馬平川的平原了。

過去的大海放到現在連半滴水也不是。無論從前多麼波濤洶湧,眼下也無用。海水是鹹的,我會在大海中渴死的,大海里的水,對我來說就不是水,而且還是曾經的?

縱觀全詩來看,它的意境遠遠大於愛情詩的侷限。說的是經歷,人性。更積極的面對命運磨難繼續樂觀生存的人生。

過去的大海也不是眼前的半滴水,沒有了山就沒有云霧了麼?沒有更好的選擇,我只能選擇其他的。雖然選了次一點目標,我也是開心的,再懶的回憶美麗過去而虛度光陰了。前半生有你,剩下的半生,我要重新樹立夢想,為自己的路走下去!

關鍵詞。。。曾經海和當下水的含義。。取次的決定和懶回顧的理解。。。修道的解釋。

現實意義,得不到過去的滄海,就娶次一點的花叢吧!擁有了當下也懶得回顧虛幻的過去了。能得到的才是最好的,不再幻想回憶毀了好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