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縣黃代的來由?

萬事如意39461

由來:

明代初期,全山西黃姓人口至少佔全國黃姓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後山西有大量的黃姓人口外遷,但目前山西仍有大量的元明黃氏後人.

但是目前的黃姓史料從沒記載過黃姓人口對山西的大規模哪怕是小規模遷移,那麼如此龐大的黃姓人口從何而來呢?

據史料記載,黃氏來源有四次建國說:

第一次建國: 五帝時黃氏第一次建國在山西絳縣西的橫水(黃水)一帶,《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華夏部落顓頊的水官,昧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允格,一個叫臺駘。臺駘像他的父親昧一樣,很善於治水。汾、洮兩河水澇成災,久治不好。顓頊派善於治水的臺駘前去治理。臺駘採取疏、堵相結合,有成效。汾、洮兩水得治,百姓得以安居。

為了嘉獎臺駘,顓頊便將汾川流域封給他。臺駘的後裔,在這裡建立了沈、姒、蓐、黃四個小邦國。所在之地汾、洮。汾今山西汾水,洮為山西聞喜縣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絳縣西30裡有地名橫水(即黃水),旁有一溪名橫水,又叫黃水,是洮水的支流。這一帶便是古黃國的故地。 上述為黃氏第一次建國。現在黃氏宗譜基本都認同五帝之世黃雲是黃氏得姓之源,所稱黃雲者:“黃”封國之日,黃雲現於南極,帝起拜於黃雲,因賜姓曰黃姓,國曰黃國。因為,黃帝時以雲名官,有青雲春官、縉雲夏官、白雲秋官、黑雲冬官、黃雲中官。都由不同族團領袖擔任,中官為掌四時的總正。顓頊帝對臺駘(約前2310-)後裔封國時,其實是以雲來封的。封為黃雲,其實就是中官,協助帝監於萬國。是最高和最信任的官職。

第二次建國 夏朝時黃氏在山東黃縣一帶第二次建國。傳說中的“堯都平陽”、“舜都蒲板”、“禹都安邑”都在山西的南部。這就是今天的臨汾堯都區、運城永濟和夏縣。後來,黃國的地盤被作為首都,黃國只好改封到別的地方。

東夷領袖皋陶之子伯益(約前2060—前1973)舜時佐禹輔平水土,被任為“虞”,即掌管山林的官,因功受舜賜姓嬴氏,授土嬴國,為黃、秦、趙等姓始祖。《竹書紀年》雲:“帝啟……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14世季子是伯益第四個兒子,受封在山東龍口建第二個古黃國。 禹崩時“以天下授益”。但經過一場奪權鬥爭,禹子啟即天子位,並在啟即位六年後將伯益殺害,由此天下從禪讓制變成了 世襲制。黃國與東夷鬥爭從夏啟開始。《竹書紀年》載:“後相即位,二年,徵黃夷。” “後相三年,徵風夷、黃夷。”“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曰畎夷……黃夷、白夷……風夷。”黃國從夏啟,一直到夏朝第8代國王姒芬時期經過150年才歸附夏王朝。

第三次建國 商朝時黃尹後裔在湖北江夏第三次建國。商朝開國之主成湯,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他用伊尹做右相,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郭沫若等人的考證,黃尹就是先秦經典上備受稱讚的傳奇英雄阿黃,又名伊尹。伊是黃姓始祖伯益原來的姓。黃尹在商四朝為相,約前1525年伊尹去逝了。商王沃丁封伊尹的後代祖甲於湖北江夏,湖北黃陂的商代盤龍城遺址可能是黃國舊址。國名為黃國,在侯等六等爵位中為侯,由於商代以國為氏,因此商王后代稱伊尹為黃尹。

第四次建國 西周時黃國被改封河南潢川第四次建國。在周代黃國地位下降,封為子爵,又曰黃子國。春秋時楚國為霸,僅黃國與隨國敢與之抗衡,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所吞,其後黃國子孫遂以國為氏,絡繹南遷,即目前黃姓族人公認的黃氏祖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