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劇,一種在蘇北及上海等地廣受歡迎的優秀戲劇

淮劇,一種在蘇北及上海等地廣受歡迎的優秀戲劇

演員在化裝

淮劇,又名江淮戲、淮戲。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源於清代江蘇鹽城縣和阜寧縣,發祥於近現代的上海市,現流行於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區。

特別在鹽城市所轄的縣、區及鄉鎮,無論是田間勞動的農民,還是在公園休閒的市民以及在家院或居民樓中,不經意間,你就可能聽到宛轉悠揚悅耳動聽的淮劇曲調,鹽城地區的一般群眾隨口都可能哼幾段。

早在清代中葉,在淮安府和揚州府兩地區,當地民間流行著一種由農民號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稱之為二可子,僅以竹板擊節。淮劇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戲曲體系。

2008年6月,上海淮劇團、 江蘇省鹽城市共同申報淮劇為“非遺”,經國務院批准,已經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5月,江蘇省淮安市、泰州市聯合申報的淮劇“非遺”,經國務院批准被擴展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批准成立了江蘇省淮劇團,總部設在鹽城市。

淮劇,一種在蘇北及上海等地廣受歡迎的優秀戲劇

現代淮劇

淮劇語言是以今江淮官話的方言為基調併兼顧附近的淮安、鹽阜等地方言並戲曲化的一種舞臺語言。建湖縣地處淮劇藝術發祥地的中段,歷史上的僮子、香火戲藝人大多出生於此。該地的語言與周圍地區相比,具有語調工穩、四聲分明、五音齊全、富於韻味、發音純正、悅耳動聽等優點,為不同時期的淮劇藝人所採用。

1961年,淮劇藝術考定委員會界定淮劇語言以建湖縣方言語音為基調,同時適當吸收周圍地區具有普遍意義的個別字音加以豐富。

淮劇經過多少年的傳承和發民,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經成熟為一種優秀的大劇種,喜歡淮劇的人群也在不斷的擴大,如今淮劇已經形成了多個流派,主要由: "筱派旦腔"、"何派生腔"、"李派旦腔"、"馬派自由調"、"徐派老旦"、"周派生腔"、"楊派生腔"、"李派生腔"八大流派,分別是淮劇名家筱文豔、何叫天、李玉花、馬麟童、徐桂芳、周筱芳、楊佔魁、李少林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淮劇藝術流派。

淮劇,一種在蘇北及上海等地廣受歡迎的優秀戲劇

淮劇

當代流行的派別是以何雙林為代表的何派、陳德林為代表的陳派、裔小萍為代表的裔派,代表的是現代唱腔。

迄今,淮劇界已有梁偉平、梁國英、王書龍、陳澄、陳明礦等五位演員獲得過中國戲劇梅花獎。

為了淮劇藝術的發展和光大,鹽城市還成立了淮劇博物館,該館落在鹽城市聚龍湖東北角,於2011年6月11日正式向公眾開放,是一座明清風格的四合院,佔地2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淮劇博物館是集展陳、傳習、演出於一體的專題博物館。分為歷史沿革、藝術常識、名人名作和文化現象四個展廳,通過原作劇本、經典劇照、視聽資料、舞臺模型、服裝道具等珍貴藏品,展現淮劇發展歷程和藝術成就。

淮劇藝術,國之瑰寶!願淮劇藝術之花在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鹽阜大地永遠盛開!

淮劇,一種在蘇北及上海等地廣受歡迎的優秀戲劇

淮劇名角陳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