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一种在苏北及上海等地广受欢迎的优秀戏剧

淮剧,一种在苏北及上海等地广受欢迎的优秀戏剧

演员在化装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清代江苏盐城县和阜宁县,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

特别在盐城市所辖的县、区及乡镇,无论是田间劳动的农民,还是在公园休闲的市民以及在家院或居民楼中,不经意间,你就可能听到宛转悠扬悦耳动听的淮剧曲调,盐城地区的一般群众随口都可能哼几段。

早在清代中叶,在淮安府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戏曲体系。

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 江苏省盐城市共同申报淮剧为“非遗”,经国务院批准,已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江苏省淮安市、泰州市联合申报的淮剧“非遗”,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批准成立了江苏省淮剧团,总部设在盐城市。

淮剧,一种在苏北及上海等地广受欢迎的优秀戏剧

现代淮剧

淮剧语言是以今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盐阜等地方言并戏曲化的一种舞台语言。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香火戏艺人大多出生于此。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

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

淮剧经过多少年的传承和发民,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成熟为一种优秀的大剧种,喜欢淮剧的人群也在不断的扩大,如今淮剧已经形成了多个流派,主要由: "筱派旦腔"、"何派生腔"、"李派旦腔"、"马派自由调"、"徐派老旦"、"周派生腔"、"杨派生腔"、"李派生腔"八大流派,分别是淮剧名家筱文艳、何叫天、李玉花、马麟童、徐桂芳、周筱芳、杨占魁、李少林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淮剧艺术流派。

淮剧,一种在苏北及上海等地广受欢迎的优秀戏剧

淮剧

当代流行的派别是以何双林为代表的何派、陈德林为代表的陈派、裔小萍为代表的裔派,代表的是现代唱腔。

迄今,淮剧界已有梁伟平、梁国英、王书龙、陈澄、陈明矿等五位演员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

为了淮剧艺术的发展和光大,盐城市还成立了淮剧博物馆,该馆落在盐城市聚龙湖东北角,于2011年6月1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是一座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占地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淮剧博物馆是集展陈、传习、演出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分为历史沿革、艺术常识、名人名作和文化现象四个展厅,通过原作剧本、经典剧照、视听资料、舞台模型、服装道具等珍贵藏品,展现淮剧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淮剧艺术,国之瑰宝!愿淮剧艺术之花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盐阜大地永远盛开!

淮剧,一种在苏北及上海等地广受欢迎的优秀戏剧

淮剧名角陈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