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盛澤這些橋

“咫尺往來,皆須舟楫”,此係盛澤地理概況;“日出萬綢,衣被天下”,此乃盛澤絲織盛況。明末清初,吳越之際,盛澤即以水上絲綢聞名,與蘇州、杭州、湖州並稱江南四大綢都。改革開放後,建“東方絲綢市場”,成“華夏第一鎮”,再創輝煌,順理成章。


難忘盛澤這些橋

盛澤城北全景圖

地緣交界,“可為吳,可為越,難為分析”,故古有“合路”之稱。由村而鎮,初為“盛寨”,別號“盛湖”等。清光緒《盛湖志補》載,明嘉靖年間,始稱為市,“居民百家以綢綾為業,其後商賈輻湊,煙火萬家,百倍於昔,蕃阜氣象幾與郡縣相埒”。

難忘盛澤這些橋

盛澤風光

市聲商潮,舟楫往來。西南爛溪連接烏鎮,東北黃家溪直通古運河,鎮西“西白漾”浩蕩,鎮東“東白漾”秀麗。一條市河,兩岸綢莊;“白龍”(橋)迎開張,“升明”(橋)候收莊。凝視著民國初年邑人李君手繪的盛澤地圖,不能不感嘆綢都有緣:緣在絲,絲系市;緣在水,水濟橋。

難忘盛澤這些橋

20世紀50年代盛澤西白漾划船照片

難忘盛澤這些橋

西白漾

難忘盛澤這些橋

西白漾

澤國多橋,古橋多嬌。細梳橋史,感慨“為富而仁,慈悲為懷”。盛澤橋,里人、僧人捐建最多。

難忘盛澤這些橋

盛湖市聲

首推白龍橋。當之無愧,亦首當其衝。白龍橋位盛澤壇丘鄉,爛溪與西白漾間,扼守盛澤西要津。西白漾極浩蕩,系盛澤象徵,故又稱盛湖,民間直白為盛澤蕩,同時為紀念明末本土名士卜舜年,又雅稱“舜湖”。(面對此湖,不妨進一步浩蕩聯想堯舜禹治水。)龍為傳說,白龍橋自然與傳說白龍於此出沒有關。

難忘盛澤這些橋

白龍橋

南北走向,確切建造年代尚有爭議,2013年新出版的《吳江市志》主張:“清康熙初年建,宣統三年(1911)重建。”花崗石,石拱三孔,橋長40.6米,主孔寬9.9米、高5.6米。

難忘盛澤這些橋

白龍橋

2016年春筆者實地考察記錄:白龍橋緊傍新興公路水泥橋,近盛澤實驗小學舜湖校區。高峻,豪邁,單側臺階近三十級。中孔拱壁4節,雙側孔拱壁3節。東望,湖面,依然一水浩渺,野萍縹緲。遙想當年,白龍橋定謂“東進”盛澤之大門。大龍攜小龍,白龍橋串聯迎龍橋,匆匆無心追究兩者因緣。

白龍橋橋聯,堪作綢都代言與宣言:“風送萬機聲,莫道眾擎猶易舉;晴翻千尺浪,好從飲水更思源。”吳江文史專家周德華先生曾考證,言聯中“千尺浪”源頭可溯至清代汪文柏《盛湖》詩句“夜燈千匹練,秋雨半湖菱”,不置可否;但其所轉摘的盛澤培元公所楹聯,堪作參照:“風送萬機聲,吾輩登堂當思先澤詒謀,白漾波澄,昔日留荄今證果;晴翻千匹練,工師啟宇猶願後賢濟美,紅梨春漲,他年飲水此尋源。”留荄,留根;紅梨,紅梨湖,盛澤又一借代稱。

難忘盛澤這些橋

白龍橋

難忘盛澤這些橋

白龍橋橋聯

盪開一筆,說一下圓明寺橋。此橋界盛湖與紅梨湖,傍古剎圓明寺,舊時系盛澤陸行外出之要道。初建無考,同治年間重建,“長六丈六尺,高三丈三尺,廣三丈四尺,釃水為三”。“明月清秋迥,中橋水一分。”因此橋,“圓明曉鍾”成文人墨客鍾情風景;也因此橋,橋北的紅梨湖不約而同俗稱為“橋北蕩”。柳亞子當年哭詩僧蘇曼殊,有詩句“一水紅梨舊夢痕”,觸景生情,令人唏噓。人有命運,物與景亦然。解放前,圓明寺遭炮火焚燬,寺旁橋炸成斷橋最終蕩然無存。今所見“圓明寺橋”,長88米,完全水泥建築現代橋。

難忘盛澤這些橋

圓明寺橋

難忘盛澤這些橋

圓明寺

次舉升明橋。出類拔萃,亦出色當行。橋位鎮東柵,東白漾口,近百年老校盛澤中學。1990年,我曾執教於盛中,對附近古橋有深刻的感觀印象:高峻,古樸。隙間,雜草點綴、亂枝蓬生。久別重遊,橋旁已宅第林立,老完中置換作小學新校區。升明橋圓拱三孔,橋長48米,頂寬4.1米。中孔矢高5.4米,跨徑10.7米,拱壁4節。一階雙石鋪,上下各26級,信步徐緩。橋面中心整塊花崗石,飾吉祥蓮花圖案,歎為觀止。20世紀90年代初,列為危橋,石塊編號原址原樣重修,功德無量。

難忘盛澤這些橋

升明橋中心石圖飾

升明橋,始建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清雍正九年(1731)重建。南北走向,位東白漾口。東白漾形似菱葉,別稱菱葉渡;水面相對不大,但匯聚四圍五湖之水,故橋又有“五聚橋”雅號。清代與民國年間,此處始終是盛澤絲綢對外貿易的水上孔道,繁盛自不必言。東向橋聯:“祥開震巽彩虹高,千秋壯麗;喜溢乾坤新月滿,萬戶盈寧。”“震巽”代表方位,表明升明橋時位古鎮東南。西向橋聯:“雁齒銜堤,近鏈白漾流五聚;龍腰亙渡,遙通滄海竇三環。”竇,指橋洞,三孔圓拱,壯麗恢宏。

難忘盛澤這些橋

升明橋

中和橋,位古鎮北端偏東,旁有濟東會館(清嘉慶年間建),不遠處有先蠶祠(祭祀蠶絲行業祖師,清道光年間建)。梁式單孔,兩側橋臺分別配置拱形洩洪孔,遠觀恰似一框兩弧“三孔橋”,融通方圓,兼具兩式,妙!細細琢磨,這不正是中庸氣度、儒商風格?橋始建無考,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花崗岩材質。全長18.5米,梁孔寬5.1米、高3.7米。洩水孔上方嵌楣額,南側為“月波”“川媚”,北側為“挹秀”“梯雲”。

中和橋端雅,其橋聯同樣秀氣並大氣。一聯寫景,曰:“金波遙映紅梨渡,玉帶長垂綠曉莊。”紅梨渡“遠”在西白漾,遙相呼應;綠曉莊,近在咫尺,名士卜舜年孤傲居此。一聯議論,曰:“北勝跨虹融水德,中和位育貫文風。”北勝,地名,指北勝坊,傳為沈萬三所建。水德,典出有故。老子有言“上善若水”。古人概括“水有四德”:“沐浴群生,通流萬物,仁也;揚清激濁,蕩去滓穢,義也;柔而難犯,弱而難勝,勇也;導江疏河,惡盈流謙,知也。”

難忘盛澤這些橋

中和橋

“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此為明末清初周燦《盛澤》詩句,周燦為盛澤歷史第一名人周用後裔。如果把東西兩白漾看作盛澤古鎮對應的“源頭”,那麼東西兩漾口上的白龍橋、升明橋就是遙相呼應的“端點”。一條盛澤老街,說穿了就是貫通“源頭”連接“端點”的一條綢帶。市河兩頭,設輪埠;市河兩岸,“綢莊如街面”;而市河之上,小橋鱗次櫛比。舊時“盛景八景”之一的“五橋晴市”,即與市河之上的五座石橋(本質與橋下的商貿)緊密關聯。由西而東,分別為觀音橋、永安橋、善嘉橋、登青橋、齡嘉橋,另有東廟橋,實為六橋。乾隆《吳江縣誌》這樣描述紅火場景:“四方大賈輦金至者無虛日,每日中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而今,市河填平,五橋不復。東白漾消退了,一座長32米的“昇平橋”登場了;西白漾萎縮了,白龍橋側與時俱進修建起了85米長的公路大橋。

難忘盛澤這些橋

張貽宗《五橋晴市》

古拙泰安橋。此橋屬遠離城中的“溪橋”,位黃家溪村。民諺:“先有黃家溪,後有盛澤鎮。”發達的手工作坊業,促成了資本主義萌芽,也造就了清朝時期黃家溪一帶“走橋”“找做”的獨特風俗——站立橋頭,待人傭織或僱人織挽。其中最出名的橋就是泰安橋。明崇禎五年(1632)始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梁式三孔,全長20米,橋面寬2.4米,主孔高4米。一式花崗岩長條石,簡樸而大方;橋面梁側飾連環祥雲紋,與藍天白雲、悠悠碧水,融為一體,相映成趣。

難忘盛澤這些橋

泰安橋

現場不能均至,但賞玩可以不拘一格。橋可能已不存,而貯存文化印記的橋聯可長存。附錄幾則盛澤橋聯,聊作機聲、濤聲迴響。

如意橋(獨拱):虹垂野岸祥光合,煙鎖江村佳氣浮。

萬緣橋(獨拱):南連兩浙恩波遠,北接三吳福澤長。

香波橋(獨拱):一水斜通菱葉渡,雙峰遙拱洞庭山。

南新橋(獨拱):西北環溪,源通白漾;東南高跨,瑞映青龍。

蓮雲橋(獨拱):路達東西,相界盛湖笠澤;波瀠左右,常依明月清風。

保盛橋(梁式單孔):五聚瀠洄資保障,六橋鎖鑰慶安瀾。

寶德橋(梁式單孔):北達麻源欣利涉,西通笠澤慶安行。

目連橋(梁式單孔):策杖閒聽,兩岸機聲連牧笛;臨流遠眺,一涇帆影半漁舟。

里仁橋(梁式三孔):衢達東西,相界松陵笠澤;流分南北,常通秀水麻湖。

登雲橋(拱形三孔):從此登雲題柱,誰為司馬;沔波流水凌虛,影照垂虹。

青雲橋(梁式三孔):虹影臥鷗波,北帶麻溪,南襟秀水;鱗塍環雁戶,春風擊壤,夜月鳴機。

水月橋(梁式三孔):水通萬里流源遠,月照長虹煙火稠。

雙龍橋(梁式三孔):勢若垂虹,練橫蠡澤;光同浩月,珠湧龍泉。

福海橋(梁式三孔):衢達東西遠派,受麻溪九曲;村連南北乘源,鎖菱渡五流。

鼎方橋(梁式三孔):舟楫往來,一水瀠洄連北角;桑麻掩映,數村環抱接中山。

太平橋(梁式三孔):春到風光行處好,時和景物望中新。

紀長橋(梁式五孔):君子來遊,徜徉於坦道;仁人利溥,遐邇到歡聲。

難忘盛澤這些橋

難忘盛澤這些橋

凌龍華,男,1966年生。江蘇吳江人,筆名凌子、軒窗主人。現為蘇州市吳江區政協文史委主任。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散文、文史隨筆、時評、教育論文三百餘篇。出版有《軒窗隨筆》《教育,教育》等個人專著3部。

難忘盛澤這些橋

稿

[email protected] (記得註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