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貧困媽媽”自救指南(內附詳細攻略)

最近“隱形貧困人口”成為了2018年度第一紮心流行詞,網友對這個詞語的解釋是:

有些人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實際上非常窮。

“隱形貧困媽媽”自救指南(內附詳細攻略)

這個詞語一出,不僅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熱議,更有不少媽媽們表態道:扎心了!說的正是我啊!

生完頭胎家境從小康走回溫飽,生完二胎後目標直接改為“脫貧”。

哪怕生孩子前堅持“包”治百病,生孩子後有買包的衝動時,總會折算能買多少孩子的用品。

給孩子買東西時,哪怕不是最貴的也要是最好的;給自己買東西時,貨比三家還要再咬咬牙。

“隱形貧困媽媽”自救指南(內附詳細攻略)

這種解釋的背後是笑侃自嘲,自稱“隱形貧困”的媽媽們,大多是因為孩子的花銷太大而感到苦惱,但這是真正的“隱形貧困”嗎?

至少在我看來這並不能概括“隱形貧困”的全貌,真正的隱形貧困是深藏於內心卻不易被察覺的,與其說是物質的匱乏,不如說是心靈的貧瘠。

哈佛大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教授花了大半輩子,研究“窮人和貧窮的本質”,提出了一個名詞——“稀缺心態”。

他認為,很多人無法擺脫困境,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而是因為他們有稀缺心態。便他們得到了更多的錢,本質還會是一個“窮人”。

由此可見,稱自己是“隱形貧困”的媽媽們面臨的多是心態上的困局。

有些媽媽因為過於關注孩子,將親子關係放在比夫妻關係更重要的位置,甚至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生活,會使真實獨立的自我生活變得乏善可陳。

“隱形貧困媽媽”自救指南(內附詳細攻略)

這種匱乏在生活中最常見的表現是,總會把孩子的每個行為都當成閱讀理解題來做。

興趣班剛學習不久孩子便不喜歡了,擔心是不是孩子的專注力不夠;

孩子多玩了兩個小時的電子遊戲,就開始憂心孩子會不會玩手機上癮;

考試成績退步了幾名,便開始給孩子講學習改變命運的大道理……

常常會在各種小事的折磨下感到心力憔悴。

因而摘掉“隱形貧困媽媽”的帽子,更需要做的是思想上的工作。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改變呢?

“隱形貧困媽媽”自救指南(內附詳細攻略)

“隱形貧困媽媽”自救指南(內附詳細攻略)

不要內耗

《親密關係》一書中曾寫過:“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媽媽們感受到的“隱形貧困”也是如此。因而為了讓內心世界更加充盈,要學會降低內耗。

正如心理諮詢師叢非從所說:“人最大的內耗就是對自己的排斥,差勁讓人痛苦,對自己差勁的排斥更讓人痛苦。越內耗,對別人的寬容度就越低,對別人的要求反而會越高。”

因而一個媽媽對自己的內耗不但會降低自己的幸福感,更會降低對孩子的容忍度,對孩子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在某個韓國綜藝中,一位教育專家問家長:

“對孩子最大的夢想是什麼?”

家長回答道:“上名牌大學。”

專家給意見說:“那您可以自己去考啊,不但有了基礎而不用等十幾年。”

“可是我腦子不是這塊料啊!”

“隱形貧困媽媽”自救指南(內附詳細攻略)

這位家長便是因為內耗對自己感到排斥,反而對孩子會高標準要求,想必在媽媽這麼高標準下成長的孩子也無法真正愛上學習,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

一個成熟的媽媽首先要是一個能照顧、愛護、相信自己的人,而不是以犧牲的心態去撫養孩子,把自己的夢想當做孩子的夢想去要求。

只有能夠做到掌控自己,才能降低內耗,體會到瑣碎生活中的幸福感。

“隱形貧困媽媽”自救指南(內附詳細攻略)

不要把減輕焦慮寄希望於孩子的改變

武志紅在《中國式的情與愛》一書中提過:“什麼是好的關係?你在這段關係裡是你自己。”而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像是一面哈哈鏡,裡面的孩子不是他真實模樣,呈現的是家長所期待的模樣。

“隱形貧困媽媽”自救指南(內附詳細攻略)

我們總會見到有媽媽會對自己的孩子說“我都是為了生你才放棄了夢想。”“都因為你,我現在才這麼焦慮。”“你如果不這樣做,我就不會這麼生氣了。”

這種類型的媽媽習慣於把自己焦慮的原因歸結到孩子身上,她們沒有明確的自我價值感,所以在面對自己沒有辦法解決的困境時,常常寄希望於孩子的改變來改善自己的心情。

其實這種心態也是掌控欲的一種表現,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他們心裡常常想的是:既然是你引起了我的焦慮,當然只有你改變成了我想象的模樣,我才不會焦慮。

這種交流方式會暗中給孩子施壓,讓孩子變的不再那麼自信,孩子總會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後急需得到媽媽的認可,從家長那裡借來自信。

“隱形貧困媽媽”自救指南(內附詳細攻略)

“隱形貧困媽媽”自救指南(內附詳細攻略)

再糟糕的事情也有積極意義

在“隱形貧困媽媽”的熱門話題下,有網友留言道:“雖然真的被劃分到了‘貧困’,但是愛家人孩子的同時,也很愛自己,不會虧待自己也是真的。”這才是面對糟糕的現實時,應該有的心態。

“幸福與狀態無關,幸福是一種能力。”真正的幸福是你在追求渴望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快樂,而非目標的達成或物質的享受。

尹建莉老師說過:“媽媽無法給予孩子她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如果想讓孩子變得樂觀陽光,最好的方法便是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在物質條件並不盡如人意的環境中仍能教會孩子積極樂觀的媽媽,培養出的孩子也一定是溫暖陽光的。

能夠從糟糕的事情中找到積極意義的媽媽,又怎麼會是“隱形貧困人口”?

董卿主持節目《朗讀者》時,曾讀過一首詩:“勇氣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隱形貧困媽媽”自救指南(內附詳細攻略)

相信自稱“隱形貧困”的媽媽們已然是經歷過生活的一地雞毛,但能否依舊熱愛生活才是真正的考驗所在。

“隱形貧困媽媽”自救指南(內附詳細攻略)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歡迎轉發。

所有家庭教育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