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有什麼故事?

nocturnserenade

盛唐詩壇的重量群英會,五大詩人同寫一名勝,其中一首已經失傳


天寶十一年(752年)秋天的一天,長安城的慈恩寺塔,也就是大雁塔迎來了五位重量級的特色客人,他們是盛唐赫赫有名的五大詩人:杜甫,高適,岑參,薛據和儲光羲。這五位大詩人一起登頂大雁塔,並且同以慈恩寺塔為題,激揚文字,各自寫下詩篇,堪稱盛唐詩壇乃至中國詩歌歷史上的一次千古佳話。


慈恩寺是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為紀念他的母親文德長孫皇后所建。慈恩寺在當時長安東南區晉昌坊。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藏法師玄奘在寺中修建佛塔,這就是慈恩寺塔,又名大雁塔。塔最初共有六層。武則天大足元年(701年)改建,增高為七層,在今西安市東南。

遺憾的是,薛據當時所作詩篇已經失傳了。其他四首,都是傳世名作,但孰強孰弱,在你的心目中不知道會排一個怎樣的次序呢?


杜甫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崑崙丘。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岑參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高適

《同諸公登慈恩寺浮圖》:

香界泯群有,浮圖豈諸相。 登臨駭孤高,披拂欣大壯。 言是羽翼生,迥出虛空上。 頓疑身世別,乃覺形神王。

宮闕皆戶前,山河盡簷向。 秋風昨夜至,秦塞多清曠。 千里何蒼蒼,五陵鬱相望。 盛時慚阮步,末宦知周防。

輸效獨無因,斯焉可遊放。


儲光羲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金祠起真宇,直上青雲垂。地靜我亦閒,登之秋清時。蒼蕪宜春苑,片碧昆明池。誰道天漢高,逍遙方在茲。

虛形賓太極,攜手行翠微。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靈變在倏忽,莫能窮天涯。冠上閶闔開,履下鴻雁飛。

宮室低邐迤,群山小參差。俯仰宇宙空,庶隨了義歸。崱屴非大廈,久居亦以危。


集賢院居士

想當年,在印度某地方的某寺院有這麼一幫和尚,只求渡己不求渡人,不修佛塔只吃肉,大魚大肉隨便造,活的是極其不講究。一年深秋,北風呼呼刮,活蹦亂跳的小動物必須找不著,這幫和尚餓的是有苦說不出。

一天,一個小和尚給菩薩像前的油燈加滿油,剛走出殿門,就被一陣大風颳倒,想當年,老和尚們有肉吃的時候,自己只能吃些剩下的骨頭,要麼就是粗茶淡飯,現在沒肉吃,連粗茶淡飯都被老和尚搶佔了,想起年幼時母親給做的咖喱飯,不禁嚥了下口水。

出門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陣鳥鳴,抬頭看見一群大雁飛過,心中默唸“菩薩啊菩薩,小和尚很久沒吃飽飯了,求你大發慈悲讓一隻大雁栽倒在我面前吧!”說時遲那時快,一隻大雁十分默契滴栽了下來,倒頭就死。

小和尚驚呆了,趕緊跑回去把這事告訴老和尚們,老和尚跑過來,看到天空遠去的大雁,再看看腳下死去的那隻,竟然還一臉安詳!他們流淚了,他們認為這是佛祖在教化他們,於是把大雁厚葬,從此不再吃肉,還修建了佛塔,名叫雁塔。

後來玄奘取經來到印度,瞻仰了這座至高無上的佛塔,大為驚歎,回到西安慈恩寺的時候也照著模子修了一座,名字必須不能變。“大”雁塔就是大乘佛教的意思。

也有這麼一說,玄奘去西天取經途中在沙漠裡迷了路,乾糧和水都沒了,就坐在原地發愁,這時突然看到天空一老一小兩隻大雁在盤旋,趕忙大喊“貧僧是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的高僧,求兩位雁兄帶我走出沙漠,日後定當致謝!”於是就這麼跟著大雁走出了沙漠,回到西安不忘諾言,修建了大小雁塔。


阿波的旅行日記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很是出名。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1.交通很方便,坐公交車到【大雁塔南廣場】、【大雁塔北廣場】都可以,下車就可以看到高聳的塔了。


2.大雁塔門票50,登塔還要30;開放時間早8:00-17:30分;

3.大雁塔外面的廣場,面積很大,旁邊還有寺廟,其他建築,晚上廣場有音樂噴泉,人很多熱鬧的說。

備註:如果覺得票價小貴,可以以大雁塔為背景拍照片留念,在廣場上溜達溜達,感受下異鄉的繁與人文文化。

最重要的是,西安街頭許多地方小吃,可以品嘗下。

大雁塔的相關歷史細節與厚重的古文化,可以到現場感受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