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过度喂养?如何防止过度喂养?

天津桐竹麻麻

这个问题我们分为奶瓶宝宝和母乳宝宝来讨论。

过度喂养就是宝宝的进食量超过了宝宝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能力,给肠胃和肝脾造成了负担。

判断宝宝是否过度喂养首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看宝宝使用尿不湿的数量。正常为8片左右,

2看宝宝大便的次数和大便的形态。正常为每天2-3次。

3.宝宝是否有腹胀腹痛的现象。

4.宝宝是否有吐奶,溢奶的情况发生。

如果有以上情况,宝宝可能出现了过度喂养。


防止过度喂养的最好办法就是定时定量。

对于母乳宝宝来说,宝宝与生俱来能够调节自己饥饱的能力,可能有的时候妈妈们认为宝宝已经多次吮吸,但其实宝宝每次吸入的量是不一样的,他自己会分清是口欲还是肚饿的需求,根据自己的需求吮吸。

但是,确实母乳喂养的部分宝宝也存在由于吸量过大,造成了肥胖,这一点,宝妈们不必过度担心,等到宝宝到了添加辅食的年龄,可以通过辅食来慢慢调节。并且增加孩子的运动量。

对于奶瓶喂养的宝宝,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妈妈冲奶是否严格按照说明书来进行。一个是奶嘴的设计是否符合宝宝的月龄。

有的妈妈担心宝宝吃不饱,缺营养,放奶粉的时候总是稍微多一点,如果经常这样就会造成过度喂养。冲奶粉,要先放水,后放奶粉,使用温开水。有的奶嘴的流速和硬度没有按照适龄宝宝的需求来设计,造成流速过快或硬度不够,宝宝吸奶过易,也会造成过度喂养。家长在购买奶瓶的时候,要注意适用年龄。



我是J妈,硕士,翻译+教育行业十多年的经验,现专心在头条码字,每天更文,专注于育儿经验和宝妈自我提升以及时间管理,分享我的所学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标点,全部是我一个一个敲打出来。

关注我的朋友,会在五月免费得到我录制的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视频课程,同时组建学习打卡团,让我们共同前行。

谢谢!


J妈学堂

你曾经被孩子的奶量吓倒过吗?

儿子出生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我都是用吸奶器挤出来喂他,并且用专门的本子来记录他每顿的奶量。瓶喂的一大好处就是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他每天喝多少奶。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被他“巨大”的奶量给吓倒。

昨天翻小本子,发现他在39天的时候,就已经喝到725ML奶了,这还不包括当天亲喂了四次(其中一次吃了8分钟),也就是说宝宝在一个多月的时候,奶量就已经飚到800-900ML。婆婆曾对此都表示深切的担忧,孩子吃这么多会不会太多了?毕竟这个时候宝宝的胃容量还很小。后来遛娃的时候,她和周围同龄妈妈交流一下,发现宝宝们每天摄入的奶量都差不多,这下放心下来。

其实,妈妈的初乳量和宝宝的胃容量是完美匹配的。新妈妈泌乳需要一个过程,最初奶量少很正常。随着宝宝胃容量的逐渐增大,妈妈的奶量也会迅速的上升,足以满足宝宝日益增长的需求。一般四个月以内的宝宝,还是建议按需喂养。而四个月以后的宝宝,喝奶的习惯开始慢慢规律起来,可以慢慢向定时喂养过渡。

宝宝每个阶段喝多少奶是正常的?

宝宝开始逐渐定时喂养后,奶量就很清楚了,建议宝妈们养成每天记录奶量的习惯。这样一旦宝宝喝奶出现异常,就能及时观察到是否身体方面出现问题了。

(以上奶量只是个参考值,各家机构数值略有不同。家长们可自行对照表格评估自家娃的奶量是否过多/过少。)

通常宝宝喝奶过多(过少)是指显著高于(低于)上述参考值,轻微地上下浮动是正常的,宝妈们无需过于紧张。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

从新生儿开始,家长们就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那就是该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呢?对于母乳亲喂的宝宝,每日的吃奶量是无法衡量的。育儿专家们都说要按需喂养,其实只要掌握一些可参考的指标和判断技巧,判断宝宝是否吃饱并不难。

宝宝每天大小便次数

宝宝出生后头两天可能只尿湿1-2片尿布,大约从第三、四天开始,他每天最少应有6-8片湿透的布尿布(或5-6片纸尿裤)。

喂母乳的宝宝每天大便2-4次,一般呈金黄色稠便。

母乳宝宝如果遇到好几天不大便情况,注意观察以下两个方面:

1. 喝奶、睡眠、精神状况是否正常?

2. 一旦大便了,大便颜色是否正常(金黄色的稠便)?

如果以上两点都正常,母乳宝宝几天不大便,宝妈们也无需太紧张。

看吃奶时间

宝宝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咽下一大口,如此连续约15分钟,宝宝一般就吃饱了。

看吃奶次数

新生宝宝吃奶的次数应很频密,通常1.5-3个小时一次,平均每天应吃奶8-12次。

吃奶后宝宝的表情

宝宝一般吃饱了会自行停止,如果宝宝自动放开奶头,停止了吃奶,表示他已经吃饱了。或者看宝宝吃完奶后的状态,比如,宝宝吃完奶后不哭、对着妈妈微笑或者马上入眠,则说明宝宝吃饱了。如果进食后仍然哭闹或是吮吸手指,那么说明宝宝很可能是还没有吃饱。

看宝宝体重

体重增加是最重要的指标。足月宝宝一般第一个月会增重720-750克,第二个月会增重600克左右。如果宝宝体重减轻,要么是生病了,要么就是喂养不当。喂奶不足或奶水太稀导致营养不足是婴儿体重减轻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生宝宝因为胃小,每次吃奶量不多,所以一定多喂几次,一般白天1.5-3个小时一次,晚上3小时左右喂一次。

小王有话说

从新生儿开始,孩子就有饱感,如果给孩子吃够量以后,孩子自然会拒绝再吃,所以家长在给孩子无论是喂奶还是喂辅食的时候都要看孩子的状况,如果孩子已经不专心或者拒绝吃的时候就要停止。如果宝宝已经明确表示不想再吃,家长还硬塞硬喂,只能让宝宝对进食越来越抗拒。我们大人还有胃口不好,不想吃饭的时候呢!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儿顾问,持有国家高级育婴资格证,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样的育儿顾问为宝妈们提供婴儿抚触、产妇催乳、宝宝理发、营养指导、母婴护理、成长培育等服务,让当妈妈变得更简单!


孩子王育儿顾问

过度喂养是指给予的能量和其他营养素超过宝宝机体保持代谢稳态的需要。传统的过度喂养是指宝宝因摄入奶量过多而引起的,以消化不良为主的综合征。症状表现为

1.水样便,常带有泡沫和绿色。

2.呕吐,吐奶不能用拍嗝所缓解。

3.腹痛,伴有因腹痛或胀气而哭闹。

4.体重不增或体重减轻。


是否过度喂养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喂养人对宝宝摄入量的判断。如果配方奶配制得过浓,就会导致宝宝体内细胞外液呈现高涨状态,细胞内液减少,随之出现慢性口渴,而慢性口渴又可能增加哺喂次数,因此最终导致过度喂养。当妈妈认为宝宝吃得多有益健康时,就会导致过度喂养。主要表现为:

1.根据自己认为宝宝应该进食的数量,促使宝宝尽量多吃。

2.把配方乳品配制得比应有的浓度高。对此,可以从母亲配制的奶样中钠含量和宝宝尿样中肌酐、尿酸含量和容积克分子浓度的测定结果得到证实。

一般说来,宝宝具有调节能量摄入的本能。但是这种本能更多地体现在母乳喂养上。妈妈不用担心纯母乳喂养的宝宝由于吃奶太频繁而造成“过度喂养”。有的宝宝虽然吸吮需求很高,可是他所吃进去的每一口、每一顿,其实都是他自己可以“控制”的,并非不得已不小心吃进去。随着宝宝长大,吸吮需求降低,吃奶频率也会降低。即使是最初几个月中因为频繁吃奶而体重过胖的宝宝,后期随着会爬、会走等运动量的加大,体重增长也会减缓或有所回落。


对于配方乳品喂养的宝宝,吸吮需求和奶瓶的设计,是造成过度喂养的两个原因。新生儿有很强的吸吮需求。宝宝每一次吸吮奶瓶都会吃到奶,没有从容地单纯享受吸吮的可能。当吃到口欲基本满足时,已经被撑到了。同时,奶瓶的设计原理是靠宝宝口腔形成的空气负压把奶吸出来。宝宝吃进一口吞下时,吞咽动作本身就会在口腔里造成新的负压,让更多的奶流进口腔。所以,宝宝,尤其是低龄宝宝,要控制流速和吞咽是很难的,不得不将奶吃得更急更快。


过度喂养可致肥胖


婴儿期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刺激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分泌,刺激蛋白合成和细胞增殖,使肌肉和脂肪细胞增多。有学者提出下丘脑和内分泌调节学说,即过度喂养使宝宝血清中瘦素浓度增高,导致下丘脑瘦素受体对瘦素的敏感性下降。当体内出现能量正平衡环境时,如青春期和孕期,就很容易发生肥胖。当然,这并不排除婴儿期后不良膳食和生活方式也是导致成年期肥胖的重要因素。一项来自德国的被认为是里程碑性的研究,从一个侧面证实婴儿期过度喂养会增加儿童肥胖(5~6岁)的危险性。参加测试的完全人工喂养的宝宝中,超重和肥胖发生率(4.5%)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宝宝(2.8%)。另一项来自加拿大的研究证实,非母乳喂养的宝宝到了12~18岁,发生肥胖的危险是母乳喂养者的2~4倍。

如何防止过度喂养


1.提高母乳喂养率


过早添加断奶食品和高盐、高蛋白摄入是导致过度喂养的主要原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英国婴儿超重和肥胖者众多。通过营养教育,母乳喂养率提高,宝宝添加固体食物的时间有所推迟,儿童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明显下降。


2.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所有的孕妈咪和新妈妈们都要努力学习和了解正确喂养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调制配方奶的方法,避免过早为宝宝添加固体食物。婴儿时期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尽量不要让奶瓶喂养时期过长,爸爸妈妈要避免用食物去安慰、鼓励宝宝等。


0~6个月纯母乳喂养能满足6个月龄以内宝宝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按需喂奶,每天喂奶8-10次以上。如果宝宝体重不能达到标准体重时,需要增加母乳喂养次数。不能用纯母乳喂养时,宜首选婴儿配方食品喂养。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蛋白粉等喂养宝宝。


6~12个月 每天保证600mL~800mL的奶量,继续母乳喂养,逐渐给宝宝补充一些非乳类食品,首先添加谷类食物(如婴儿营养米粉)。6月龄时开始添加泥糊状食物(如米糊、菜泥、果泥、蛋黄泥、鱼泥等),7~9月龄时可由泥糊状食物逐渐过渡到可咀嚼的软固体食物(如烂面、碎菜、全蛋、肉末),10~12月龄时,大多数宝宝可逐渐转为以固体食物为主的膳食。每天应安排有水果。制作辅食时应尽可能少糖、不放盐、不加调味品,但可添加少量食用油。


12~36个月 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相对较高,对外界不良刺激的防御性能仍然较差,需要特别关照安排宝宝的膳食。继续给予母乳喂养或其他乳制品,可继续给予母乳喂养直至2岁(24月龄),或每日给予不少于相当于350mL液体奶的配方奶粉,但是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或大豆蛋白粉等。给予强化了铁、维生素A等多种微量营养素的食品。因条件所限,不能采用幼儿配方奶粉者,可将液态奶稀释,或与淀粉、蔗糖类食物调制,喂给宝宝。适时增加细、软、烂的膳食,种类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向食物多样性过渡。


天津桐竹麻麻

在妈妈们心中,宝宝的吃饭问题往往是头等大事。可是当宝宝还小的时候,尤其是0-6个月的宝宝,往往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妈妈总是觉得宝宝没吃饱,孩子一哭就以为是饿了。还有一些妈妈为孩子吃得多、吃得胖、长得快而“自豪”,其实孩子太胖或发育过快,同样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麻烦。

什么是过度喂养?

过度喂养是指给予的能量和其他营养素超过宝宝机体保持代谢稳态的需要。传统的过度喂养是指宝宝因摄入奶量过多而引起的,以消化不良为主的综合征。症状表现为:

◆ 水样便,常带有泡沫和绿色。
◆ 呕吐,吐奶不能用拍嗝所缓解。
◆ 腹痛,伴有因腹痛或胀气而哭闹。
◆ 体重不增或体重减轻

过度喂养的4大危害


宝宝各个器官都处于一个稚嫩的阶段,它们的活动能力很有限,如消化系统器官所分泌的消化酶的活动比较低,量也比较小。在这种生理条件下,会对宝宝产生不良后果:


1、过度喂养易导致化吸收不良


过度喂养会加重消化器官的工作负担,引起消化吸收不良。父母一定要有计划的供给食品,使宝宝能始终保持一个正常的食欲。


2、过度喂养易脑疲劳


为消化过多的食物,消化道必然扩张,有限的血液和氧气从头部转移到消化道,脑细胞会因而暂时缺血,所以吃得越多,胃肠需要血液越多,脑供血越少,对大脑危害越大。


3、过度喂养还会促进宝宝大脑早衰


研究发现,早衰物质会因饮食过饱于饭后增加数万倍,易致肥胖症,甚至影响大脑的发育,智力偏低。


4、过度喂养可致肥胖


婴儿期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刺激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分泌,刺激蛋白合成和细胞增殖,使肌肉和脂肪细胞增多。有学者提出下丘脑和内分泌调节学说,即过度喂养使宝宝血清中瘦素浓度增高,导致下丘脑瘦素受体对瘦素的敏感性下降。当体内出现能量正平衡环境时,如青春期和孕期,就很容易发生肥胖。当然,这并不排除婴儿期后不良膳食和生活方式也是导致成年期肥胖的重要因素。

五招教你判断宝宝 吃得饱不饱

说到这里有些妈妈还是有些担心,母乳喂养不可能每次都做到那么精确,小宝宝又不会说话这该怎么办?其实只要你能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要宝宝吃得饱不饱是有迹可循的。


看宝宝体重&身高增长速度

0-3个月的宝宝,每月体重增长达到1千克,身高增长达到4厘米左右,就说明宝宝基本吃饱了。如42天宝宝检查时体重增长小于1.5千克,那就说明可能母乳不够,需添加奶粉,也可能是喂养方法不对,需医生指导。如果体重增长过快,就说明你可能喂多啦。


看宝宝吃奶后的反应

如宝宝吃奶后能安静睡觉3小时以上,直到下次吃奶前才有哭闹,这表示他已吃够了。如宝宝长时间不肯放开妈妈乳头,或猛吸一阵又把乳头吐出来哭闹,且体重增长慢,则表明没有吃饱。


看宝宝的大小便

一般而言,宝宝每天尿湿(湿透)6块以上尿布,说明母乳的量6足够,宝宝吃饱了。


看宝宝的肤色

看宝宝的肤色是否健康、皮肤和肌肉是否有弹性,如果一切正常,那就说明宝宝吃的很饱且很好!


知幼

家长给孩子喂的数量或质量过多常常会导致漾奶、呕吐等。一般说来,孩子不能接受过量食物,但是,如果一直给他过量喂养,也就慢慢适应,而且越吃越多。喂的脂肪多,引起腹涨、过度增重、肚子不舒服;喂的碳水化合物多,引起腹涨、放屁多、体重增加过快。

  有些妈妈不知道宝宝的食量,总怕宝宝吃不饱。其实我觉得只要妈妈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宝宝吃得饱不饱是有迹可循的。1,看宝宝体重和身高增长速度。0-3个月的宝宝,每月体重增长达到1千克,身高增长达到4厘米左右,就说明宝宝基本吃饱了。如42天宝宝检查时体重增长小于1.5千克,那就说明可能母乳不够,需添加奶粉,也可能是喂养方法不对,需医生指导。2,看宝宝吃奶后的反应。如宝宝吃奶后能安静睡觉3小时以上,直到下次吃奶前才有哭闹,这表示他已吃够了。如宝宝长时间不肯放开妈妈乳头,或猛吸一阵又把乳头吐出来哭闹,且体重增长慢,则表明没有吃饱。3,看宝宝的大小便。一般而言,宝宝每天尿湿(湿透)6块以上尿布,说明母乳的量足够,宝宝吃饱了。4,看宝宝的肤色:看宝宝的肤色是否健康、皮肤和肌肉是否有弹性,如果一切正常,那就说明宝宝吃的很饱且很好!5,从宝宝下咽的声音判断。宝宝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咽下一大口,如此连续约15分钟就可以说明宝宝吃饱了。


甜宝爱学习

对于刚升级做妈妈的你来说,最重要一件事之一就是判断孩子有没有吃饱呢?

都说按需喂养,有没有什么信号可以让我判断孩子是吃够了,我的奶量是充足的呢?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说!

新生儿可以通过以下的迹象判断母乳量的充足:

1.婴儿每天能够得到8-12次较为满足的母乳喂养;

2.喂养时有节律地吸吮,并可以听见明显的吞咽声;

3.出生后最初2天,因而至少每天排尿一两次;

4.如果尿液中有粉红色尿酸盐结晶,应在出生后第3天小时;

5.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24小时排尿应达到6-8次。

6.出生后24小时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硬多余1汤匙。

7.出生后第3天,每天可排软黄便便4-10次。

我们不建议妈妈把奶挤出来估算母乳量,因为宝宝通过亲喂吸吮的奶量要远远大于挤出来的量,这样估算是不准确的,也会打击妈妈自信心。

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情绪或者尿量来判断母乳摄入是否充足。

一般来说,如果宝宝每天尿湿5、6个纸尿裤,就说明是能吃饱的。

当然,处女座妈妈也可以通过称量宝宝喝奶前后的体重来估算。

另外,记录宝宝一段时间的身长、体重信息,绘制生长曲线,可以较好地判断这段时期的营养水平,如果曲线良好就证明宝宝的奶量是足够的。

对于妈妈自己来说,如果每天可以喂奶8-12次;并且每次喂完至少一侧乳房已经排空就不需要太担心。

当然,妈妈最重要的是要有母乳喂养的信心,千万不要“被没奶”了。

1.增加液体量;

2.多吸吮,多排空;

3.保持心情预约;

4.休息好,别焦虑;

5.饮食均衡。


大姨妈APP

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道,哥伦比亚一名才8个月大的男婴,其体重已达40斤,并患有多种并发症。据医生说,男婴如此肥胖与其妈咪的喂养方式有直接关系。“每次他哭,我就会喂他吃东西,这样他就安静了。”面对采访,妈咪承认是自己的疏忽导致了儿子的体重失衡。为此医生提醒家长:并非哭就是饿,婴儿喂养也要定时定量。

宝贝究竟为什么哭?

为避免宝贝一哭就喂,弄清宝贝为什么哭是很有必要的。哭泣是新生宝贝与家人沟通唯一的表达方式,宝贝的哭泣主要分为三种情况,分别表达三类不同的含义:生理上的需要、心理上的需要以及生病的信号。不同情况宝贝的哭声是不一样的,仔细观察就能读懂宝贝的哭泣。

生理原因最常见

我饿了:这时的哭声很洪亮,且哭时头来回转,小嘴碰到东西就会有吸吮动作。

便便了:我尿了or 排大便了。

我热了or冷了:宝贝感觉热的时候,往往会哭得满脸通红,头上身上都湿乎乎的;宝贝感觉冷的时候,哭声会相对低弱些,手脚冰凉、身体蜷缩,甚至脸色苍白。

我睡得不好:这种哭闹可能是由于宝贝睡姿不舒服、做梦、睡眠习惯不好或睡眠环境不佳等原因造成的,需要及时给宝贝安慰,比如帮助宝贝调整睡姿、适当调整环境的温湿度、适当增减衣被的薄厚度,或者轻轻拍一拍宝贝。

心理需要

我要撒娇:当宝贝想引起家长的注意时,就会发出声调比较高的哭声,但一般不会流眼泪。

我生气了:如果撒娇没能引起家长的注意,或者有什么事情让宝贝感到愤怒,此时的哭声与撒娇时相比,声音更高,甚至有些尖厉刺耳。

我很难过:宝贝感到难过时,哭泣的声音听起来也是比较低沉的,有点像呜咽声。

生病了、不舒服

如果小宝贝生病了,因为感觉很不舒适,哭声会比平时尖锐,往往还哭个不停或者是一阵阵地哭闹,而且安抚无效。同时,宝贝还可能表现出烦躁不安、脸色不好,有时还会带肢体动作,比如握拳、蹬腿、抓挠某个部位等等。

我肚子不舒服:常见的疾病中,急腹症和肠叠套的哭闹比较典型,是一阵阵的大声嚎哭,宝贝表现得十分不安、脸色苍白、出汗,拒绝家人触碰腹部。

我发烧了:如果是因为发烧引起的哭闹,宝贝也会显得烦躁不安、面红耳赤,用手摸宝贝的额头或身上会感觉发烫。

我耳朵或鼻子不舒服:如果宝贝一边哭一边用手去抓某一部位,很可能是那个部位存在病症。比如用手抓耳朵,可能是中耳炎、外耳道异物等;用手抓鼻子,可能是鼻子不通气或者鼻子里有异物。

判断宝贝是否吃饱的标准

新妈咪没有经验,很难正确掌握宝贝的食量,怕宝贝吃不饱。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宝贝吃得饱不饱是有迹可循的。

●宝贝体重、身高增长速度

0~3个月的宝贝,每月体重至少应增长600~800克,有的宝贝可高达1千克,身高增长达到4厘米左右,就说明宝贝基本吃饱了。如宝贝每周的体重增长不足150克、每月体重增长不足600克,那就说明可能母乳不够,需要额外添加配方奶粉,或是存在其他问题,需要得到医生的具体指导。

●从宝贝下咽的声音判断

在哺喂的过程中能够听到宝贝“咕咚、咕咚”的吞咽声,且可如此连续约15分钟左右,就可以说明宝贝吃饱了。

●看宝贝吃奶后的反应

如宝贝吃奶后能安静睡觉3小时以上,直到下次吃奶前才有哭闹,这表示他已吃够了。如宝贝长时间不肯放开妈咪乳头,或猛吸一阵又把乳头吐出来哭闹,且体重增长慢,则表明没有吃饱。

●看宝贝的大小便

一般而言,宝贝每天能尿湿(湿透)6块以上尿布,或每天能够有一次大量或少量多次的软便,说明母乳的量足够,宝贝吃饱了。

●看宝贝的肤色

看宝贝的肤色是否健康、皮肤和肌肉是否有弹性,如果一切正常,那就说明宝贝吃得很饱。

防止过度喂养,专家支招

首先要提倡母乳喂养:宝贝出生以后的4~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是预防宝贝肥胖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虽然有些家长用纯母乳喂养,不排除宝贝肥胖的可能,但在1岁多断奶以后会逐渐恢复正常体重,一般不会影响到宝贝生长发育及身体的健康。相反,非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出现肥胖的比例是24.6%,这是因为人工喂养婴儿更容易因过度喂养而导致体重快速增长。

定时、定量喂奶,不强迫喂: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宝贝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定地点进餐,不强迫宝贝进食,科学添加辅食。而对于食欲旺盛的宝贝,家长要缓解其“饥饿感”。如果是4个月以上的宝贝,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饮水量以及蔬菜、水果等在辅食中的比例,这类食物大多口感好,宝贝也爱吃。


妈咪宝贝传媒


若凡的育儿悦己之旅

一谈到喂养宝宝,妈妈们担心的大多是宝宝有没有吃饱,吃少了会不会影响生长发育,但是很少有家长会担心宝宝吃的太多导致过度喂养。过度喂养容易导致婴儿脑疲劳。因为吃的越多,胃肠需要血液越多,相对脑供血量减少,对大脑危害越大,也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造成消化不良或积食。

如何判断宝宝已经过度喂养了

如果宝宝有很强的吸吮需求,家长错误判断以为宝宝饿了并喂养,特别是奶瓶喂养,宝宝每一次吸吮奶瓶都会吃到奶,当吃到口欲基本满足时,已经被撑到了。由于奶瓶的设计原理是靠宝宝口腔形成的空气负压把奶吸出来。宝宝吃进一口吞下时,吞咽动作本身就会在口腔里造成新的负压,让更多的奶流进口腔。一段时间后出现以消化不良为主的综合征,如:

• 水样便,常带有泡沫和绿色。

• 呕吐,吐奶不能用拍嗝所缓解。

• 腹痛,伴有因腹痛或胀气而哭闹。

• 体重不增或体重减轻。

☛ 如果是母乳会出现过度喂养吗?

一般说来,宝宝具有调节能量摄入的本能,但是这种本能更多地体现在母乳喂养上。妈妈不用担心母乳亲喂的宝宝由于吃奶太频繁而造成“过度喂养”。

因为宝宝虽然吸吮需求很高,可是他所吃进去的每一口、每一顿,其实都是他自己可以“控制”的,并非不得已不小心吃进去。同时,如果吮吸久了,容易吸到后奶,后奶乳脂肪含量高,容易产生饱腹感,从而停止吸奶。

但是如果是把母乳挤出来用奶瓶喂养,就会出现和奶粉喂养的情况一样。妈妈们要宝宝健康成长,最好不要奶瓶喂养,少奶的妈妈要尽早追奶。


天下奇闻异事录

对于小宝宝,造成过度喂养的原因大多是因为配方奶配得过浓,导致宝宝体内细胞外液呈现高涨状态,细胞内液减少,出现慢性口渴,而慢性口渴又可能增加哺喂次数,因此最终导致过度喂养。一般说来,宝宝具有调节能量摄入的本能,但是这种本能更多地体现在母乳喂养上。所以母乳喂养的妈妈不用担心母乳喂养的宝宝由于吃奶太频繁而造成“过度喂养”。母乳喂养的宝宝虽然吸吮需求很高,但是他吃进去的每一口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随着宝宝长大,吸吮需求降低,吃奶频率就也会降低。即使是最初几个月中因为频繁吃奶而体重过胖的宝宝,后期随着会爬等运动量的增大,体重也会慢慢趋于标准。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吸吮需求和奶瓶的设计,是造成过度喂养的两个原因。奶瓶的设计原理是靠宝宝口腔形成的空气负压把奶吸出来。对于低龄的宝宝吃进一口吞下时,吞咽动作本身就会在口腔里造成新的负压,让更多的奶流进口腔,这就容易造成过度喂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