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是西戎人嗎?

麥許琨

秦人的起源是東夷,而不太可能是西戎。至於“戎狄之俗”是指的秦人在文化上深受西戎的影響,而並不是說秦人等於西戎。據《史記●秦本紀》記載: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

不可否認,歷史上秦人與西戎關係密切,可謂相愛相殺。因西戎也是群雄並起,所以秦人在其中永遠不會缺乏敵人和朋友。圖為秦公大墓出土骨飾,上刻有斯基泰人狩獵圖。

這種蛋生神話是東夷系統的民族常見的始祖傳說。而真正和西部戎羌的有親戚關係的周人習慣於神靈下凡之類的始祖傳說。比如《周本紀》:

“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原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也就是說后稷是神靈託生於人間,這一點就和古代西亞地區的始祖傳說——比如基督耶穌的道成肉身——很相似了。

秦人的先祖伯益可能和夏朝有衝突,比如最流行的說法是因為禪位問題:大禹之後本應該伯益為天子,但被夏後啟奪了天子位。總之,此後伯益的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都以嬴為姓(嬴是東夷大姓,比如徐夷也姓嬴)。而在中原的一支投靠了對東夷很友好的商。後來湯武革命,首領費昌積極配合伐夏,成為了商諸侯之一,據《秦本紀》載:“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鳴條。”這一點很有意思,說明費昌和他的臣民們善於駕車,這一優良傳統延續了近千年。

車馬坑遺址

湯武革命勝利,秦人被委以重任,守護西部。也就是《史記●秦本紀》記載:“在西戎,保西垂。”

到了武王伐紂的時候,費昌的後代飛廉是紂王的重臣,君臣二人幹盡了缺德事,所以被稱為“助紂為虐”。飛廉有兩個兒子長子惡來、次子季勝。惡來和父親一道,替紂王作惡,商朝滅亡後被清算,子孫流放西陲以御戎狄。

而季勝由於作惡不多或是沒有作惡,被周朝接納。季勝之子孟增受知於成王,孟增孫造父靠著家學——對於車的瞭解,受到穆天子的重用。所以在造父之後被封趙城,是為嬴姓趙氏,後代子孫建立趙國。

而惡來的後代非子一系也由於善於駕車養馬為周孝王所寵,被封為大夫,並以邾為采邑,是為秦亭,成為天子的附庸。史稱——秦人。

秦宮大墓出土鐵劍,劍柄以黃金鑄造,嵌滿綠松石。當時冶鐵屬於“黑科技”。


秦人上層喜歡的垂鱗紋彝鼎


散騎舍人

秦人不是西戎人,是正宗的華夏族人;秦人立國是因為救駕有功,周天子親封的東周開國諸侯。秦人因長期駐守西戎,與戎人相互征伐融合,因此秦人多有戎人的習俗,但是秦為華夏族人是無疑的。

戎人攻破鎬京之後,秦人舉族與犬戎血戰;周平王東遷洛陽,秦人又千里護送。因秦人救駕護駕有功,周平王把西周故土賜給秦人立國。秦國立國之地為西周故土,然後向西稱霸西戎,滅義渠國,兼併巴蜀二國,因此秦人不是西戎國家,而同屬周朝的諸侯國。

秦人之先為伯益,伯益輔助大禹治水有功,因此被舜帝賜為嬴姓,後來又幫助舜帝訓服鳥獸。舜帝禪位於大禹,後來大禹又禪位於伯益,禹之子夏啟殺伯益而開啟家天下模式。夏啟為了安撫嬴族而封伯益之孫嬴若木在徐國,徐國為嬴姓徐國。

商湯滅夏,嬴族全力輔助商湯,從此嬴族成為了商朝望族。周武王滅商,嬴族首領惡來、飛廉全力抵抗周軍,因此嬴族被降為養馬部族,在西部為周王室養馬守邊疆。

周平王安全到達洛陽後,感念秦人救駕得力,護駕有功,又懼怕戎人來攻,於是把西周故土之地(已被戎人佔領)賜給秦人,許其立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秦人在得到周王室冊封的諸侯名義後,又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戰,終於將戎人趕回隴西大草原,得以真正立國。

《史記.秦本紀》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

大秦鐵鷹劍士

首先來說秦人並非西戎人,西戎人不是重點,我們重點來說說秦人、以及秦國是怎樣立國的。
秦人的起源:
大多數人對於最早的秦人,第一印象就是那個養馬的,對!就是那個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 庸的秦非子。這並不是秦人的起源,而附庸,就是連向周天子直接進貢的資格也沒有,只能附屬於某一個諸侯。

秦人的祖先是黃帝之孫顓頊的一個支系,顓頊又稱高陽氏 ,也就是五帝之一。秦人的祖先叫女修 ,相傳她吞食了玄鳥卵而懷孕,生了一個孩子叫大業。這個傳說反映了當時秦人還處於"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那時,秦人部落還過著遊牧的生活,他們的活動區域大約在 黃河下游的東海之濱 。所以說秦人並不是西戎人,而是華夏的族人。 到了大費作秦人部落首領時,他幫助著名的賢人舜調馴鳥獸(怎麼總跟鳥啊!獸啊!馬啊的!有關)很有成績,舜便賜他為"嬴"姓,當時"秦"這個名稱尚未出現。這個大費還和大禹一起治過水,大禹傳位於啟,後建立夏,也就是說秦人跟夏混過!夏代末年,大費的後代 費昌 脫離夏桀,投奔商族,並參加了商首領湯發動的推翻夏朝的戰爭。商朝建立後, 費昌為湯駕車,其後代世世為商做事,社會地位比較高。換了個老闆,待遇也提高了不少。

直到周朝,發生件大事,幾乎斷送了秦人部落的命運。

周武王死後,成王繼位。成王年幼,所以國政由大臣周公執掌。這時,以武庚為首的商朝殘餘勢力發動了叛亂,包括"嬴"姓氏族在內的一大批氏族部落均參加了這次叛亂。也就是“三監之亂”!失敗後,秦人部落便由黃河中下游被趕到了西方荒涼的黃土高原。(可能是姓周的老闆不咋地,所以想繼續追隨商老闆吧。)

周孝王時期,由於秦人首領非子,善於養馬,得到了周孝王賞識。非子(伯益十六世孫)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肅天水),非子便以封地為氏,號為“秦嬴”,併成嬴姓的大宗,續其祭祀,後人稱其為“秦非子”。周天子還允許秦人在"秦"這個地方築城,此後,"嬴"姓居民才正式被稱為"秦人"。 秦人此後世代為周王室養馬並在戍邊對抗西戎。秦最初的領地為甘肅東南部,興盛於陝西關中一帶。


秦國是怎樣立國的?


周宣王時期,秦仲(秦非子曾孫)被封為大夫,命伐西戎。公元前822年,秦仲即位為大夫二十三年,死在西戎手裡。秦仲有五個兒子,其長子即位,是為秦莊公。莊公在位四十四年去世,太子襄公繼位。

經過長達百年的經營,秦人逐步適應了西陲惡劣環境,實力與日俱增。此時的周天子為周幽王,就是烽火戲諸侯的那主,自己作死,被西戎的犬戎打敗後死在酈山下,至此西周滅亡。王子宜臼召集諸侯勤王,秦襄公與衛武公、晉文侯、鄭武公共率兵營救周朝,作戰有力,立了戰功,尊王子宜臼為天子,也就是後來的周平王。

為躲避犬戎的騷擾,周平王把都城向東遷到洛邑,秦襄公帶兵護送周平王至新都。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周平王與秦襄公立下誓約“戎人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豐水的土地,秦國如果能趕走戎人,這些土地就歸秦國。”至此襄公才使秦國成為諸侯國,建立了秦人自己的國家,雖然還不是很強大。不過秦國經過幾代人的經營,到春秋、戰國時,已成為了一方霸主。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


露露217677365

秦人是不是西戎?你找文獻只能發現他們之間有關係,但無法確認秦人就是西戎。然而最不會騙人的是間接證據。

首先就是分子人類學,山西陶寺遺址已被證實為漢族直系祖先,基因O3。陶寺遺址確實遭遇了戰敗然後消失了。他們就是被髮配敦煌地區變成西戎牧羊人的北三苗。陶寺遺址位於襄汾縣,連名字都與湖南湖北有關。山西愛食醋與苗瑤愛吃酸味食物完全對應。苗族主體基因也是O3。分支差異其實是按家族分離的,因為古代本身就是血親組織,不是抽壯丁式的分。證據非常多,但無法展開。

西戎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龍的意思。陶寺遺址隸屬於龍山文化,在山東濟南還有停留的遺址。龍雖然全體黃人都有,但可能只有苗蠻直接稱龍。就是叫法不同。沿海支稱竜。

犬戎呢?史籍記載赤帝以狗肉為食為祭祀物。瑤族盤瓠至今還是一個狗造型。犬出自乾和千,表明其與以掃白種為一個聯姻集團。狗出自鉤,魚鉤,也就是九字,蠍子王后人。表明全體黃人為一家。鉤也是九的意思。

徐福東渡眾所周知,日本人稱秦朝為哈達,哈達是藏族的東西。至今在漢族戲曲服飾裡還能發現類似藏族裝束,尤其粵劇,水袖更是兩個民族共有文化。哈達在漢族裡就是哪吒的混天凌。日本人自稱尼鴻,正是匈奴鴻尼名字的反念。古羅馬被漢朝人稱為大秦,而古羅馬出自白匈奴。考古發現西戎與斯基泰文化類似。在古代狗和狼是沒有分那麼清楚的,藍色和青色也是一致的,在西方語言裡狼大多讀老,也就是指黃種。所以古羅馬的狼與苗蠻的狗是同一種馴養圖騰。





有個名字叫秦五羊,而廣州的標誌正是五羊,在有日本本田五羊,本田就讀鴻的。日本歷史上還自稱東瀛,其實都是相對中國而言。徐福對日本影響是很大的。



秦代改小篆時明顯在一些字上添加九這個字,比如萬是個蠍子狀,代表蠍子王后人,甲骨文下部只是一個鉤子,到周代金文加了一橫成了七字,到了秦代小篆則把七改為九。而萬是狗叫聲。可見這種認同感秦代更接近本土。周代雖然也是同族支系,但周人祖先追憶更認母系。周穆王就被傳說西巡去見西王母。



我們今天的人一聽到西戎就以為是外族,以為野蠻,其實完全錯了。羌戎苗蠻和漢族為一家。包括東夷以及東北民族原先都是一家。九就是追憶當年在沿海時代的先人九黎。而且西戎還是古埃及阿蒙神後代,就是說他們曾經去過中東。


國病

秦人不是西戎,秦人祖先伯益隨大禹治水有功,始有封底,也就是後來的趙國,一隻西遷,為商人鎮守西戎而封為諸侯。後來秦人的祖先秦非子因為養馬有功被封為附庸,莊公擊敗西戎封為大夫,並將西戎故地封給秦人為封地,後幽王被殺,襄公帥兵救周有功得到了平王的賞識,襄公幫助平王東遷,平王將岐山以西封給了秦國,秦國方有立國之基。秦人一直是華夏族人。

後來,穆公滅西戎拓土千里穩定後方後,奠定了秦國的基本國土,為春秋五霸之一,經幾世的宗族內亂,後於孝公改革,開啟了秦國統一全國的霸業,直到始皇帝統一。

秦國由於處於中原西陲,長期於戎羌等族混居,被六國鄙視,但是秦國立國開始就是中原文化圈的,沒有被同化,而是心向中原,孔子不是說過嘛,夷狄而華夏者,則華夏之,所以秦國是正八經的華夏,所謂西戎,不過是山東六國給的貶低的說法,跟楚國是南蠻,齊國是東夷,燕國是北奴是一個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