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耕地越來越少,而農產品卻越來越過剩?

良文開運11

一、科技的發展

隨著我國這些年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此同時科技有了經濟基礎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也擴展到了農業領域,一系列的農業科技產品被髮明家們研製了出來,有了播種的機器、也有了收割的機器、還有了各種各樣的智能的灌溉機器。它們“各司其職”大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高精度的機器們幫助農民們更好的耕作土地,因此大大提升農業產量。

二、我國農業科學家們的努力

耕地減少了,農產品卻生產過剩了關鍵就在於糧食的產量大大增加了,當然糧食產量的增加離不開我國農業科學家們的日夜不辭辛勞的搞科研,搞發明。典型的例子那便是袁隆平老先生了吧,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不辭辛勞,終皇天不負有心人,袁隆平老先生研製出了高產量高品質的“雜交水稻”,大大提升了稻田的畝產量,成為了世界上在雜交水稻上最為領先的國家,也解決了我國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到了今天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能夠雜交出來更好的品種了,產量也隨著大大增加了,農產品也因此而出現了過剩的現象。

三、轉基因技術的出現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轉基因技術也應運而生了 轉基因技術算得上是農業技術發展的一座里程碑了。轉基因技術的出現將農產品的產量又提升到了一個高度,轉基因的農產品抵抗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病蟲害的能力大大增強了,不再那麼容易死去了,產量自然而然也就大大的增加了,農產品也隨之供給過剩了。

四、農產品市場供給的飽和

隨著農產品產量的增加,農產品在市場上供給早已經飽和了,而農產品卻在被不斷的運往到市場上,而消費者能夠“消化”掉的農產品數量是有限的,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也是有限的,市場上的農產品還沒有被銷售出去,地裡的農產品又已經被運往市場了,自然會過剩了。

五、農產品價格的上漲

農產品過剩的原因也包括農產品的價格上漲過快,有的農產品價格制定的不合理以至於消費大眾無法接受,對農產品價格產生抗拒,因此價格過高的農產品便不會被大家大量購買,大家對價高的農產品望而卻步,只能等待農產品價格的下降,農產品沒人購買也就自然而然過剩了。


坤鵬論

一、耕地近年來越來越少,雖然降幅很小但說明壓力很大。目前全國有20.24億畝耕地,但延襲傳統說法,很多時候還是講“18億畝耕地紅線”。

其中,大概有15億多畝是國家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即不能改變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農田。

二、農產品豐富甚至“過剩”,根本原因是生產供給能力大大增加。農業技術進步是其中一個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其它還有大規模的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灌溉系統工程,以及對農民的各種補貼政策等。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很多農產品最大的生產國,糧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產量都是世界第一。糧食人均佔有量達到450公斤,已經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全世界三條魚有兩條是中國養殖的、兩個蘋果裡就有一個是中國產的……

總的來說,這是一箇中國農業發展中歷史性的成就!

同時,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一些時間裡的一些農產品出現滯銷,賣菜難賣果難以及倒奶殺牛等情況也時有發生。

但是,這類問題總的來說並不是市場容量不夠,而是有很複雜的原因,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過剩”了:

1.農產品上市週期集中

2.低質化同質化產品多

3.供求信息不暢、流通鏈條過長

4.大生產大流通格局加重了問題

5.生產成本高,與進口產品比競爭力弱

6.宏觀調控手段不夠、不精準

等等吧,這裡只是根據我的經驗列舉幾條,不一定對,供繼續討論。

三、“過剩”問題的解決方案,肯定是個系統工程,從生產到流通再到消費,確實都需要考慮如何用更少的資源、更高的效率更綠色的生產,提供更符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而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味追求產量。

同時,適度利用進口方式滿足一些需要更多水土資源的大田作物需求和肉食類需求,讓更多土地能夠不再繃著太緊的弦,給予休養生息的機會。當然,在這方面要把握好時機、分寸,確保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實施。


先斗膽糾正一下,你的問題不夠客觀!

首先,我國耕地雖然比較緊張,但整體面積並未出現明顯下降。國家一直在嚴格控制耕地面積不被侵蝕。

其次,我國的農產品總體來說供給比較充足,只不過出現了結構性短缺。其具體變現為:小麥基本自產自銷,稻穀略有剩餘,玉米庫存高企,大豆產不足消,需要大量進口!

所以,整體而言,我國農產品出現比較明顯過剩的只有玉米而已!而這些年,隨著我國玉米臨儲制度的改革,玉米庫存高企的狀況也已經得到了明顯改善!

我國耕地寶貴,需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它。

最近一段時間內,有人去我國很多地區做了調研後發現,一些鄉村對土地徵收、流轉政策不夠了解,不少地方存在著明顯的違法違規徵佔耕地、流轉耕地的現象。

即便是有正常合法手續,但是在手續審批過程中或者在在土地徵收過程中,違規現象依舊比較突出,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有人徵佔大量耕地甚至基本農田搞房地產開發、建工業園區、開發區等。

其實,我國如果說整體來說算是地大物博的話,那麼人均下來的話數據就有些尷尬了!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5畝左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3.38畝的一半。

耕地問題決定了我們吃飯這樣的頭等大事!必須把關係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像保護國寶大熊貓一樣,保護我們國家的耕地。

我國玉米市場整體來說走勢向好!

據糧油市場報瞭解到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5.3億畝,同比減少2640萬畝,減幅4.74%,而玉米總產量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我國玉米產量整體而言還能夠滿足國內的大部分需求,市場缺口不大,在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

有業內人士在接受我們採訪時表示,自2015年我國玉米市場化改革以來,國內外玉米價差進一步縮小,扭轉了持續3年的價格倒掛局面。目前我國玉米庫存問題得到了明顯緩解,但改革之路依舊漫長!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12.15


糧油市場報

很高興有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其實我國的耕地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並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耕地減少也不是近期才出現的問題,如今只是達到了一個讓人不得不正視的量,整體來講,耕地越來越少和以下2個方面的因素是分不開的。

1.耕地監管不嚴,違規佔用耕地現象普遍

相信很多人都經歷或者看到過將耕地改為林地種樹,或建設用地建廠建房等,這些違規操作為什麼能夠得以實施?本質上與基層管理部門管理不善有著直接的關係。

2.民眾的耕地保護意識薄弱

這裡不僅僅是指農民,也包括普通大眾的我們,在人們的普遍認知裡都覺得地屬於農民,怎麼處理是自己的事,是佔是賣別人管不著,也就出現了買賣土地的問題。

農產品過剩其實與耕地面積減少的關係並不是很大,它與農產品的市場供需不平衡聯繫更為緊密。

常年以來,農戶搞耕地種植都不會重視市場分析,當然也是缺乏數據參考,這就使得農產品的輸出端與輸入端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種植的並不是市場大量需要的,自然也就出現過剩問題。


土地論壇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根本原因自然是因為進口的糧食太多了。

2016年全年進口大豆8391.3萬噸,同比小增2.72%。
2016年全年進口稻米353.39萬噸,同比增加5.49%。
2016年全年進口小麥337.4萬噸,同比增長13.51%。
2016年全年進口玉米316.66萬噸,同比減少33.03%。
2016年中國大麥進口500萬噸;
高粱進口665萬噸。
2016年中國進口油菜籽357萬噸,進口豆油56.02萬噸

而統計顯示,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達112220千公頃(168329萬畝),比2016年減少815千公頃(1222萬畝),下降0.7%;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達5506公斤/公頃(367公斤/畝)。

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1791萬噸(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166萬噸(33億斤)

我們來簡單計算進口糧食的總量,單位為萬噸:

大豆8391.3+稻米353.39+小麥337.4+玉米316.66+大麥500+高粱665+油菜籽357

=10920.75萬噸。

這還不包括進口豆油的重量。

與統計的國內糧食總產量 61791萬噸相比,進口糧食能佔比17.67%。

這是一個恐怖的數據,說明接近五分之一的糧食需要進口來滿足內需。

那麼,反過來想,假如不進口的話,是否就有20%左右的人糧食不夠吃呢?

所以,並不是糧食過剩了。

而是國外的規模化種植,糧食成本比國內更低,大量進口使得國產糧食失去競爭力,看起來像是過剩了。

實際上,更值得警醒,萬一有事,進口不了糧食了呢?

萬一國外巨頭聯合,高價壟斷貨源呢?

耕地毀去很容易,汙染也很容易,但是想重新開荒種植就難了。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大問題,糧食自給自足涉及國家安全,必須重視。


財智成功

現在耕地越來越,人口越來越多,而農產品卻越來越過剩,價賤傷農,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造成。

第一個原因,產品改良,過去種傳統種子,畝產兩三百斤,連自家吃飯都感覺到困難,現在每家每戶都用雜交品種,糧食每畝單產一千多斤,是過去糧食增產的4倍,國家糧食連年大豐收。

第二個原因,科技興農,科學種田,合理施肥,精耕細作,機械化生產,選擇優良品種,是奪取糧食大豐收的關鍵。

第三個原因,經濟全球化,進口糧食,進口農副產品也加大了力度,國外糧價,農產品價格便宜衝擊著我們國內農產品與糧食市場,並且進口糧食質量高於國內,價格又低,糧食加工企業也鍾情於進口農產品加工,以取得降低加工成本,增加企業利潤與產品銷售競爭。


第四個原因,傳統零散種植,各自為戰,造成生產成本高,價格增高,沒國際競爭優勢,造成國內農產品積壓滯銷,再加上種植信息閉塞,跟風種植,分佈不合理。

所以,北斗七星認為,以上四個主要因素,是造成我們農產品過剩的主要原因所在。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不勝感激!]


北斗七星92070701

六十年代初,中國人口只有六億多,耕地卻比現在多得多。而糧食要定量且需要有糧票才能購買糧食類食品,所有農副產品都需要票證,沒有票證而只有人民幣是難以購買許多農副產品的,沒有布票也是難以購買衣服的。那時候糧食和農副產品都是非常欠缺的,老百姓能夠吃肉都是非常稀罕的,不是像今天可以天天開葷的。

如今,許許多多農民進城打工,農民大規模減少。而耕地也因為搞鄉鎮企業和房地產等等其他用途而大規模減少,甚至許多耕地因為生態需要而退耕還林,退耕返湖等等。像今天全國人口是六十年代兩倍多了,可是糧食和農副產品卻不見得更加稀缺,恰恰相反是越來越豐富。

1、主要農產品供過於求。

目前國內主要的農產品如糧食、蔬菜、豬肉、食用油、水果等大宗農產品,都全部供過於求,價格總體上處於低位運行,甚至繼續下跌。

2、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

雖然國內農產品全面過剩,但中國農產品出口卻並不多。

3、受流通環節影響。

菜農沒有能力決定菜價。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農貿市場,最少要經過3~5個流通環節,每個流通環節都要從中獲得自己的利益,同時今年油價持續走高、人工成本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蔬菜的最終成本。

4、結構矛盾導致部分低質農產品過剩。

近幾年來糧食連年豐收,使得國內糧食供給從總量上和結構上都出現了相對過剩。當前農產品市場突出的表現是:“大路貨”產品過剩,優質產品仍供不應求;初級產品過剩,經過深加工的農產品仍然稀缺;一部分地方的農產品過剩,另一部分地方農村卻沒有完全脫貧;國內農產品過剩,但是沒有能力打入國際市場。


農產品期貨網

農產品過剩的主要原因,存在於如下幾點:


1、傳統農業產品的流通方式、經營方式很落後:

我們的農村營銷及相關配套的水平較低,農產品很多都是鬆散化-個體戶形式-坐等收的模式,這個過程中受制約的因素很多,比如某人為壟斷、主導,或是經常出現:比如果園爛在地裡、蔬菜賣不出去……

一方面是城市裡面對高價的菜,需求得不到充份的滿足,另一方面面對農戶的銷不出去,這種矛盾相當嚴重,是未來互聯網化+物聯網+區域協同的重點。


2、同質化的種植、生產,大量的浪費:這種同質化嚴重的現象,又外加“嚴重缺少品牌化的理念”,致使同一地區的某類產品大量的滯銷。


產品的過剩都帶有明顯的區域特點,比如內蒙大量的白菜、土豆爛一地,某地區的果農等等,那麼,這裡面存在客觀的經營問題,也存在自身的問題比如同質化。其實,以內蒙為例,大量的土地,其實適合種植很多東西。


3、大農業化的科技基礎比較低:我們的農民、種植戶缺少科學的種植技術:


比如,未來可能是農大畢業的大學生,針對當地的土壤特質、市場情況,進行有效的種植,因為這些人即懂農業技術,又有先進的商業思維,這才是新農人。


比如,我在內蒙有一大片的地,我還真沒有搞明白到底能種什麼,想種的東西,咱們不懂怎麼種,知道怎麼種的,不值錢。


4、進口農產品對本國市場的衝擊;大量的國外的農業產品、水果進入國內市場



總結:


與其說我國的農產品卻越來越過剩,到不如說我們的農業水平較低,現在大力加速大農業建設,將來這個領域將是最有潛力的。



孫洪鶴

說明目前主流品種無法與國外競爭。也罷,過度雜交 (轉基因和超級雜交) 這類膨壯腫大不能留種的產品,除了便於資本運作,還為激素類化肥農藥添加劑等打開了巨大空間,與其汙染本國土地和物種基因,不如把這些汙染放到地多人少的國外。和能源進口一樣,國家的護衛能力已經足夠強大,加大進口農產品 *原裝貨* 也便於集中檢驗檢疫相對控制品質。今後農民要麼種養自留種產品,要麼進城 (中央已加大進城補貼) ,城市人擋餓就吃進口糧,需要安全健康美味的土貨就上山下鄉自力更生或認養認種精準扶貧 (自留種產品的種養正是底層農戶的強項) ,促進城鄉互助融合發展!


自留種產品消費聯盟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情況,當時中國人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建設,人口比現在少一半,可卻是個缺吃少用的年代。

作為問答文章,很高興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有欣賞性的文字圖片,下面向大家展示上世紀六七年代的一些票證,回味一下過去的時光。

當時吃飯要憑糧票。

食用油也得用油票。



連副食品都得憑票。

動物吃的粗糧也得憑票。


現在人口大增,耕地縮減,可我們的餐桌上卻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關鍵是得益於各種農業科技大發展,各種大棚能種出反季瓜果,同時因許多土地流轉,大面積的土地被平整,大機械耕種,提高了效率,當然每年進口的糧食也很多,這個不容小視,也希望大家節約糧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