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哪位古人写字比较丑,还流传到现在?

清新小豹纹

我小时候看报纸,有些报纸某几页,通篇都在介绍所谓的“丑书”。就是一群书法协会的会长或者挂职的什么局长写的毛笔字书法,大概就是这种样子的:

想要看能看懂的“丑书”,也有,比如说这种:

我那时候小,根本不太懂这算是什么书法形式,只知道写得实在是太丑了。这种又不是狂草还能让人看不出写的是啥的“书法”,比字丑的小学生的字还令人作呕,最起码人家知道自己写得丑,这种就是上报纸,自称书法家。于是,就连真正的书法家,看了以后也决定与之划清界限。

众所周知,看一个书法家写“丑书”,到底是匠心,是艺术,还是真来献丑的,就看这位的基本功。

比如说下面这样的基本功就很厉害:

如果一个人,楷书的基本功如果连有都没有,还热衷于写“丑书”,那确定就是骗子,抑或是丑人多作怪。在中国古代,也有写字很丑但很自恋的,但通常都是小学生练字的字帖。书法中,被诟病的就是我们常听说的“颜体”。但颜体真的是一种体,而不是故意写丑的。有学颜体写成这样:

好一些的颜体是这样的:

我们说的是书法家,普通人就更不必说了。譬如前面同学举的例子:

这是古人练字,练《兰亭集序》,才写了几个字,就丑得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练字的和现在所谓的“丑书”“乱书”,不是一路。人家是真的认真写了,而且处于练习阶段。现在所谓的“丑书”,是一群四五十岁的会长们丑人多作怪。

其实,除了书法,画也有很丑的,只不过大家目前看到的都是审美留下来的。比方说,敦煌出土的一批画作,作者用心勾勒了一个头像:


豆子人民艺术家

古人写的丑的字当然有,不过很多都被历史的大浪淘沙给淘汰掉了,现在能见到的反而不多。列举一些如下:

这个是唐朝时期一个敦煌残纸,唐朝十分推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学《兰亭序》的很多,这个残纸估计就是某个人想临摹兰亭序,不好看。

上图右边的小字,是左边图画的注释。

这个像是在练字,看来方法与我们现在的方法一样,重复,不断重复。

雇人抄的佛经,大概也是唐朝时期的,这字水平也很一般。

“今天高兴,写个兰亭序。”第一行还没写完,实在写不下去了——丑的自己都看不进去了。

敦煌曲子词,这也顶多是个抄字的水平。

也是唐朝的曲子词,不好看。

这个不知道写的什么,章法也很奇怪。

这个也是临摹《兰亭序》的,虽然我写的丑,但是我有一颗向往美的心。

篆书写到这份上也没谁了,无论是结构上还是笔法上,毛病都不少,放在今天也是个初级学习者水平。

说到这里,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我很反感那些一提到古人就完全丧失自我的想法和做法,一味认为古人的就是好的。就书法而言,不可能不学古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人的就是好的,古人有古人的局限性,古人留下的东西里边也有很多糟粕,不要用什么天然、质朴之类的词汇去文过饰非,差就是差,好就是好。

现在有不少书法大腕,提倡这种研究这种类似刑徒砖这种真正的丑字,可能是书法大餐吃腻味了,想换点口味,也可能是搞点差异化的东西找下存在感,就像当年康有为过分赞扬魏碑一样,不吝溢美之词,窃以为,研究可以,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能颠倒是非。


书法雅集

这个字,著名大师的,名字我给擦了,国家级的那种大师,和他有一点渊源,看了不少真迹,恕我这个凡人眼拙,这么多年愣是没欣赏出来…


mol31060137

审美具有时代性,书法也是如此,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唐人的书法,宋人看不上,宋人的书法穿越回唐代,唐人也一定是看不上的。所以书法的美丑,有时是相对的。

就如颜真卿,他的字产生之初,一定也是不受待见的,这也难怪米芾老先生称他为恶札之祖。而他的《裴将军诗帖》,即使现在看,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清代的板桥先生,他的字真能接受的又有多少人?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隶书的两个高峰之一,善隶书者众多,而其中大多个性鲜明,看惯了汉隶的人,恐怕对清代隶书也不会太感冒吧。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你好:

听过这方面的一些新闻,因为本人较懒就不去取证了。

说的是张飞,作为名将,批文奏章,是必不可少的,说张飞不会写字是假,会才是真;就其,书法造诣在军中真是不敢恭维,所以,落了个不会写字;但在河南张飞纪念馆还是张飞墓地内,展示了张飞书法,就比现在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还是略胜一筹。

都说,张飞粗中有细,他的书文上,也能体现出这种特色。在他的年代里,一份标准奏章的大小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就牵涉到,内容多则字小,内容少则字可以大。

张飞的性情,大家也都知道,文书笔录的过程往往会引发张飞的嫌弃,甚至是杀头,所以,不如自己写。特别,是密报的文书,自然是自己书写了。

这么多年的,自写书文经历,练就了一身书法,也属正常。

这位名将张飞,写的字就比较丑,还流传到了今天。


章圣228

我觉得李白的字很震撼,可惜就留下二十几个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培菊堂


圆头哥3661100051

关于这个问题,【外乡人】友友问我,谢谢!

其实这个问题回答很简单,首先告诉你:

一是古人遗迹大都是达官贵人或者是迁客骚人,民间遗留很少。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本、能力留传至今。

二是古代文人首要是书法至上,状元入选也必须是龙颜大喜。不像现在大、中、小学生的字无章无法的自由飞翔,甚至有的研究生都不如小学生的书法。

三是古代传至止今,只有颜柳赵欧等作为习者范本,王羲之张旭等只有墨高一点人方可习之。还有一些怪体风格如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等,书如其人,这与他的【难得糊涂】性格有关。

当然还有很多碑文拓印本如礼器等也留传于世,作为棣书楷模。

说了这么多就是一句话:只有好的杰出的墨宝才能留存人间,所以无丑书而言。


高山流水63611886033

过去,不是每个人都是书法家,人们写的是字,写的丑的很多,但那很正常。现在的一些人是故意写丑字,还要标榜为书法,把中华文化引向斜路和岐途,以伤毁和糟蹋中华文华为荣,这些人就是中华民族的败类!


风清水净


分享到:


相關文章: